1952年初,許昌地委、行署決定籌建漯河高中,周祖訓兼任籌建組組長。經費由省、地直撥。周祖訓選派人員,在漯河市南郊亂墳崗和菜園地,購置一塊近九千平方米的土地,破土動工,構築校舍。1953年7月,部分校舍竣工,漯河高中正式建立,許昌行署專員李慶偉兼任校長,周祖訓任副校長主持工作。暑假後,省立郾城中學、商水青年中學和淮陽中學三校的高中部遷至漯河高中,又招收新生六個班。周祖訓把郾中的有關卷宗、檔案、圖書和儀器,亦大部隨遷至漯;嶄新的教室,嶄新的桌椅,嶄新的教具,漯河高中起點還是比較高的。之後,一邊按部就班地教學,一邊緊鑼密鼓地搞建設。
1954年7月,許昌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邊成武調任漯高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李慶偉不再兼任校長)。邊、周二校長合作默契,領導得力,學校發展順利。1954年秋,完成了全校18個教學班級的建製。經過幾年努力,全校建成平房230多間,一排排灰磚牆、紅機瓦的校舍,整齊劃一,質量優良。教室、教研室、寢室、圖書室、實驗室、醫療室、食堂、禮堂、庫房一應俱全。邊、周二校長帶領全校師生,利用課餘時間勞動建校,用自己的雙手,把一個荊棘叢生、雜草遍地、小野獸出沒的龐大而肮髒的亂墳崗,修建得地平路直,整齊潔淨,林茂花香,環境宜人。學校四周沒有圍牆,鬱鬱蔥蔥的楊樹林帶和尖刺鋒利的花椒樹牆把學校環抱。教室和寢室北邊是一大片狹長的桃樹林,每年陽春三月,桃花怒放,紅的似火,白的如雪,粉紅的更加豔麗,蜂來蝶往,分外妖嬈。校園裏到處綠樹成陰,鳥語聲聲。花壇星羅棋布,一年四季,鮮花飄香,風光旖旎。漯河高中成了全市花園式的最高學府。
1955年,周祖訓已屆知天命之年,身體健壯,精力充沛,加之他積20餘年任中等學校校長的豐富經驗和超群的治校才華,領導漯河高中如魚得水,如臂使指,遊刃有餘。但他毫不含糊,毫不懈怠,而是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一心撲在學校工作上。他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身教重於言教,事事做出表率。每天早晨起床鍾響時,他已經在校園中走動,然後和學生一起上操;白天上課時,他不是到教室聽課,就是深入教研室與教師一起研究教材、教案;早晚自習時,他到教室查看;晚上學生就寢時,他還要到寢室區巡視,督促學生安靜入眠。他為了學生,真是做到了朝乾夕惕,廢寢忘食。
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主,周校長把主要精力和時間用於學校的各項教育和教學工作上,切切實實抓好教育方針的貫徹執行,抓好教學計劃的全麵落實。周校長是抓教學的行家裏手,他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成熟經驗。僅就聽課而言,他根據聽課的目的不同,把聽課分為三種情況,目的不同方法也各異。第一,了解全體教師一般課堂教學情況的聽課。方法是聽課前不通知教師,學校領導(抓教學的校長和教導主任必聽)都參加,每個教師聽一至兩節。通過這種形式的聽課,掌握全體教師課堂教學的第一手材料,對每個教師教學上的優缺點,有個大致的了解,對教師安排工作和幫助他們改進教學就有了依據。第二,以總結課堂教學經驗為主,並帶動其他教師提高的聽課。方法是不僅學校領導聽,教研組長、同科教師也要聽。聽課者要提前備課,並參加備課小組的集體研究;聽課時要作筆記,聽課後進行集體評議,著重指出教學成功的地方(有缺點也要提),以便推廣。第三,為幫助一些教師改進教學上比較嚴重的缺點的聽課。這主要是指一些剛走上講台的青年教師和責任心差的教師。聽課後不隻是指出缺點,更重要的是指出改進辦法,熱情幫助其提高。學校領導聽課,對教師起到很大的鼓舞和督促作用,教師感到自己教學好壞領導了若指掌,不是教好教壞一個樣,便人人努力謀求改進。在學校工作中以教學為中心,在教學工作中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好課本為中心。周校長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中心環節,就是抓住了綱,綱舉目張,各項教育和教學工作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周祖訓還十分注意優良校風的培養、建立,十分重視學生課外文體活動和讀書活動的開展,方法得當,措施有力,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漯高教師隊伍陣容整齊可觀。建校初期,教師隊伍來源於三個方麵:一是隨郾中、青年中學和淮中三校高中部遷來的;二是上級曆年分配來的大學畢業生;三是邊、周二校長與有關單位協商從外校擇優調入的。廣大教師知識功底紮實,熱愛教育事業,愛崗敬業,在三尺講壇上大顯身手。他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刻苦鑽研教本,精心撰寫教案,一絲不苟地“傳道、授業、解惑”。迎來一屆屆新生,送走一批批可塑人才。在全校教師隊伍中有一批出類拔萃的佼佼者,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學科帶頭人。例如:語文教師鄭臨、李介祉,數學教師宋芳啟、董泰,物理教師任定青、王九如、楊寶岑,化學教師王九功、陶菊欣,外語教師郭永廉、魯雨蒼、潘鴻坡,曆史教師馬慶登、朱景鎬,政治教師曲伯雲等等。省、地、市教育部門,不斷在漯高舉行觀摩教學,傳播他們的先進教學經驗。無論酷暑嚴冬,每天早晨,起床鈴未響,教師宿舍的燈光已亮;晚上,同學們都已進入夢鄉,教師宿舍的窗口仍然燈火通明。他們廢寢忘食,嘔心瀝血,或精益求精地編寫教案,或條分縷析地批改學生作業。唐詩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教師們像春蠶那樣,把自己化作一縷縷智慧的銀絲,奉獻人間;像蠟炬那樣,燃燒自己,照亮學子。教師們這種忘我的奉獻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奮進。周校長學教育兼通文、數、理。有時任課教師因事因病請假,他便隨時登上講台代課,不讓學生耽擱一節課。周校長從不炫耀自己,總是埋頭苦幹,深得廣大師生的愛戴和敬仰。
建國初期,高中學校較少,名校更是鳳毛麟角。漯河高中的學生來自本市和方圓的舞陽、郾城、葉縣、臨潁、襄縣、西華、商水、西平、上蔡等十幾個縣市,學生素質較高。在邊、周二校長和廣大教師的培育下,勤奮學習,積極向上,遵守紀律,校風優良,上課時全神貫注地聽講,認認真真作筆記;自習時專心致誌地複習功課,做作業,保質保量按時完成學業。課外活動時,喜愛讀課外書籍的,悄悄地走進圖書室、閱覽室,鴉雀無聲;喜愛體育活動的,湧進籃球場、排球場、足球場和各種田徑場地,個個生龍活虎,龍騰虎躍,充分顯示出朝氣蓬勃的青春活力;喜愛科研活動的,或搞科學試驗,或搞專題探索。在優良校風的陶冶下,養成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愛集體、愛公共財物的新風尚。校風之優良,可從下邊兩個小例子窺其一斑。
每逢盛夏,學校桃園的桃子結得壓彎枝椏,鮮豔碩大的桃子,看一眼都令人垂涎,但沒有學生偷摘;桃子熟透了落在地上,沒有學生撿起來吃。學校大門外有一條寬闊的南馬路(現叫人民路),每年春秋季節,市裏都在這裏舉辦物資交流大會,兩台大戲對著唱,賣貨的、趕會的、看戲的,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但沒有學生去逛會看戲。大家都靜悄悄地坐在教室裏,專心致誌地學習,在崎嶇的書山上,百折不撓地頑強攀登!
東風吹綻花千樹,滿園書聲春意濃。辛勤的耕耘,獲取了豐碩的成果。漯河高中在連年的全省同等學校的高考、統考和知識競賽中,都獲得了優異成績,並名列前茅,被省教育廳確定為省屬重點高中,跨入名校之林。漯河高中成為豫南教育戰線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彪炳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