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伍子胥——千秋家國皆是夢

  “一輪明月照窗前,仇人心中似箭穿。實指望到吳國借兵回轉,誰知昭關有阻攔……”

《文昭關》是京劇中流傳最久的戲目之一。唱的愛唱,聽的愛聽,人們喜好的恐怕不僅僅是那一口“十三一”的唱腔,戲曲的吸引力的注腳還在於主角伍子胥。京劇中有關伍子胥故事的戲很多,常演的有《戰樊城》、《長亭會》、《文昭關》、《綄紗計》、《魚腸劍》,總稱《鼎盛春秋》,足見伍子胥的個人魅力。

伍子胥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就讓我們穿越兩千五百年的漫漫曆史去追尋他的足跡。

遭奸佞,父兄被殺

伍子胥,名員,春秋時期楚國人。

伍子胥的祖父伍舉,侍奉楚莊王時曾以直言諍諫著稱。楚莊王即位後三年,沉湎酒色,不理政事,身坐鍾鼓之間,左擁右抱,並且專橫地下令說:“誰敢來勸諫,即刻處死。”伍舉卻毫不畏懼地諷諫道:“楚國的朝堂上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也不鳴,這是什麽鳥呢?”楚莊王不以為然地辯解說:“這隻大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伍舉說:“大鳥不飛不叫,就會被獵人捕殺,箭恐怕都已在弦上了,哪裏還容得它一鳴驚人呢?”

楚莊王幡然悔悟,拋開酒色,撤去鍾鼓,任用孫叔敖來處理國家政事。楚國從此一步步稱霸天下,楚莊王成為後世所稱的“春秋五霸”之一。

莊王去世後靈王繼位。楚靈王修築了章華台,有一天與伍舉一起登臨其上。靈王得意地說:“這台多美啊!”伍舉卻說:“我聽說國君把治國安邦作為樂事,把能夠納諫明察當作耳聰目明,沒有聽說過把亭台樓閣、雕梁畫棟當作為美的。從前莊王築抱居台高度隻要能夠瞭望敵情、預警戰爭就可以了,規模很小,也絲毫不勞民傷財,而大王這個高台修了七年,朝野上下怨聲載道,這難道是先王所稱頌、讚美的事情嗎?我愚昧得很,不懂您的意思。”

靈王聽罷,立即停止修建,辭去工匠,不再到台上遊覽了。從伍舉開始,伍家三代都是忠臣,也是楚地的名門望族。

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哥哥名伍尚。伍奢在楚平王時被任命為太子建的太傅,費無忌為少傅,費無忌是個讒臣。

平王派費無忌到秦國為太子建娶妻,無忌見秦女貌美,便向平王進言說:“那秦國女子天下無雙,大王何不自己娶了來?可以為太子另娶。”平王真的娶了這秦國女子,並且非常寵愛她,後來還生了兒子軫。平王為太子建另娶了齊國女子為妻。費無忌也便得以離開太子而侍奉平王。做了虧心事總是心虛,無忌擔心有朝一日平王去世太子繼位,就會殺了自己,於是不斷地在平王麵前誹謗太子。平王便疏遠太子建,派他去守衛城父,鎮守邊疆。

無忌還不放心,日夜讒毀太子,誣蔑太子怨恨平王,在外與諸侯勾結準備造反。平王召來伍奢查問,伍奢直諫說:“大王怎能聽信讒臣的話而疏遠骨肉至親呢?”無忌便忌恨伍奢,一心想要除掉他,趁機又向平王進言說:“大王如果不加以製止,他們的事情就要成功了,大王您將要被活捉。”平王大怒,下令囚禁伍奢,並派城父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司馬奮揚派人先向太子報信,太子聞風逃往宋國。

費無忌惟恐不能斬草除根,便向平王進讒言要伍奢將兩個兒子召來一起殺掉。伍奢坦然道:“我的大兒子伍尚,為人誠實仁厚,聽到我召見一定會回來;小兒子伍員為人剛暴忍辱,能完成大事,且對事情有預見,一定不會來。”

知子莫若父,事情果如伍奢所料。兄弟二人見到平王的使者,伍員對伍尚說:“楚王召我們兄弟,是為了斬草除根、不留後患。父子一同赴死,大仇不能得報,為什麽要去呢?”伍尚說:“父子情深,我隻是想去見父親一麵。如果能保全父親性命而不去,以後又不能雪恥,終會被天下人譏笑。你胸懷文韜武略,定能報父兄之仇,你逃走吧。”於是兄弟異途,子胥逃走,伍尚與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死了。

圖雪恥,亡走異國

伍子胥聽說太子建在宋國,便到宋國去。楚王派的人追上了他,子胥張弓搭箭,使者不敢上前,子胥大叫著說:“回報你的平王,楚國將成為廢墟了!”使者回報平王,平王馬上派出大批軍隊追趕子胥。伍奢聽說子胥逃跑的消息後預言說:“楚國的君臣將會被戰爭搞得困苦不堪了。”

伍子胥逃到宋國找到了太子建,時值宋國國內大亂,便又一起逃亡到鄭國,鄭國人很尊重他們。後來太子建又到了晉國,晉頃公想利用鄭國對太子建的信任,讓太子建做內應滅掉鄭國,並許諾事成後把鄭國封給建。建回到鄭國,事情還沒有實施,建的一名隨從向鄭國告密,鄭定公與大臣子產殺死了太子建。伍子胥便與太子建的兒子勝一起逃奔吳國。

過昭關,越險赴吳

伍子胥逃往吳國的過程一直是戲曲和民間故事所津津樂道的內容,其中有很多或真實或演繹的傳奇。

據漢人趙曄所著《吳越春秋》記載,伍子胥與公子勝路過昭關,守關的官吏要逮捕他們,伍子胥便謊稱國君搜捕他們是因為一顆寶珠,現在寶珠已丟,如果被抓,就將告發是守關官吏搶去吞了。官吏害怕被國王剖腹取珠,隻好放了他們。

據《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子胥與公子勝來到江邊,發愁不能渡河,正巧看到一位漁翁撐船逆流而上,便請求渡河,漁翁看到有人在旁邊窺探,便以唱歌的形式委婉地告訴子胥天黑再過河,子胥便在蘆葦叢中躲到天黑。天黑後漁翁把他們渡到了極遠的渡口,還取出食物給他們吃。子胥解下自己的佩劍說:“這柄寶劍是我家祖傳的,價值百金,送給您以謝救命之恩。”漁翁說:“我聽說楚王下令:抓住伍子胥的人賞粟五萬石,爵位拜上卿執圭。這些我都不想要,難道是為了這百金之劍嗎?”子胥又問漁翁的姓名,老漁翁回答說:“你是楚國的罪人,我是把楚國罪人渡過江的人。兩個強盜的配合很默契,又何必問姓名呢?”

分手之前子胥叮囑漁翁不要走漏了消息,等他離開後回頭看那漁翁時,隻見他已將船弄翻自沉江中,以此來表示決不會泄露消息。

子胥繼續步行到吳國去,路過溧陽境內,看到一個女子在河岸邊搗絲,便請求給他一點吃的東西。女子打開身邊的飯籃,讓子胥飽餐了一頓。

子胥重新上路之前叮囑女子不要走漏了消息,等他走出五步遠再回頭看時,隻見那女子已投溧水自盡了,以此來表示決不會泄露此事。

存大誌,助闔閭立

子胥來到吳國,當時吳王僚執政,公子光做將領。子胥拜見了吳王僚,吳王僚很喜歡他,也了解到他想要吳國出兵為他報仇。但公子光另有圖謀,擔心子胥與吳王僚關係親密妨害了自己的計劃,便常對吳王說子胥想攻打楚國不是為了吳國,而是為了報自己的私仇,勸吳王不要聽從。子胥知道公子光想殺死吳王僚自立為君,這時候還不能用對外的軍事行動來說服他。於是便離開朝廷到田野中去耕種,並尋覓勇士。

子胥在逃往吳國的路上曾碰到一個叫專諸的人,眼窩深陷,虎背熊腰。當時他正要與人毆鬥,當逼近對手時,其勢可敵萬鈞,但母親一喊他便立刻回來了。子胥感到很奇怪,就與他攀談詢問緣故,專諸回答說:“屈服於一人之下的人,必能舒展於萬人之上。”子胥知道專諸是真正的勇士,便與他結交。這時候知道公子光謀劃刺殺吳王僚,便將專諸推薦給他。

專諸對公子光說:“要刺殺君王,首先要了解他最喜歡什麽。”得知吳王僚最喜歡吃烤魚,他便到太湖去了三個月,學習烤魚的方法。

後來,楚平王去世,吳王僚趁此機會派遣自己的兩個弟弟蓋餘和燭傭攻打楚國,楚國出兵截斷了吳軍的後路,吳軍被圍困。伍子胥見吳國國內空虛便勸說公子光趁機行刺。公子光設好埋伏宴請吳王僚,令專諸預先將魚腸短劍放在烤魚中,利用席間向吳王進獻烤魚的機會刺殺了僚。公子光自立為君,這就是吳王闔閭。

專諸在行刺中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這便是著名的“魚腸劍”的故事。

闔閭做了國君之後,便召伍子胥入朝並官拜行人,與他商討國家大事,並請他協助來治理國家。至此,伍子胥向自己的複仇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吳王僚被闔閭殺死之後,他的兒子慶忌逃到相鄰的衛國去居住。闔閭擔心慶忌會聯合諸侯來攻打吳國,因此寢食難安,便請子胥來出謀劃策。這一次子胥向吳王闔閭推薦了身材瘦小的要離。子胥之所以看重要離是因為要離雖然瘦小枯幹卻曾做出過在大庭廣眾之下羞辱齊國壯士椒丘的壯舉。椒丘瞎了一隻眼睛,據說是因為與河神接連決鬥了好幾天所致。

他在吳國一個富豪之家的葬禮上吹噓自己的勇猛,要離對此很反感,當眾羞辱他說:“你與河神決鬥失敗,苟且偷生,明明貪生怕死,怎麽還好意思自吹自擂呢?”椒丘很羞憤,晚上便去劫殺要離,誰知要離早有所料,一席話讓椒丘無地自容卻又對他的勇氣十分歎服。

吳王聽了要離的事跡後同意起用要離。於是要離假裝獲罪出逃,吳王依要離之計把他的妻子兒女殺死在鬧市中,這樣要離就以無罪被害聞名於諸侯,他便跑到衛國去求見慶忌。慶忌相信了他,答應和他一起出兵吳國,要離利用途中渡江的機會趁慶忌不備刺殺了他。慶忌敬佩他的勇氣,臨死之前竟告誡侍從不要殺死他。然而要離想到妻子兒女,認為自己的行為不忠不仁不義,毅然自殺而死。

吳王闔閭的又一個心腹之患被清除了,伍子胥也離自己複仇的目標更近了。

謀國事,數請伐楚

吳王闔閭繼位第三年,伍子胥、白喜等人請兵伐楚,吳王同意了,但內心裏仍然猶豫不決。伍子胥又一次施展自己洞明世事、發現人才的特殊才能,向吳王闔閭推薦了孫子。

孫子名武,善於用兵,他一直隱居在偏僻之地,不為世人所知,子胥卻非常了解他。吳王非常欣賞孫子,任命他為將軍來攻打楚國。孫子帶兵攻克了舒地,殺死了吳王僚的兩個逃亡在外的弟弟,即蓋餘和燭傭。吳王非常高興,便和大臣一起謀劃,想打進郢都去,孫子勸諫說:“百姓已經很勞苦了,以後再說吧。”

這次戰役之後,楚國人都對費無忌非常怨恨,因為伍子胥的父親伍奢、白喜的父親白州犁都是費無忌進讒言害死的,這才為楚國召來了戰爭。楚國令尹囊瓦聽從大家的勸告和楚昭王一起謀劃殺掉了費無忌以平民憤,這個讒佞的小人終於落得個“多行不義必自斃”的下場。

闔閭繼位第四年,再派孫武、伍子胥、白喜攻打楚國。伍子胥暗中派人到楚國揚言說吳國不怕子期,隻怕囊瓦。楚王聽信了謠言,派囊瓦帶兵迎戰,結果吳國攻克了六和潛兩地。

第六年,楚國派囊瓦出兵攻吳,在豫章被伍子胥、孫武打得大敗。楚軍奪取了居巢,俘虜了楚國公子繁,班師回國。

得良機,引兵入郢

第九年,吳王闔閭想再次攻打楚國,一直打到郢都去,詢問伍子胥和孫武的意見。伍子胥對吳王說:“楚國令尹囊瓦,性格貪婪,曾經多次得罪過諸侯,唐成公和蔡昭侯都非常恨他。如果能聯合唐、蔡兩國,攻打楚國一定能成功。”

原來囊瓦曾經因為沒有得到蔡昭侯的裘皮大衣和珮玉、唐成公的兩匹寶馬竟分別將他們二人扣留在楚國三年,因此唐、蔡兩國的君臣時刻想著要報複楚國。吳王便派使者去聯合唐、蔡兩國。

吳、蔡、唐三國軍隊聯合攻打楚國,列陣與楚國軍隊隔漢水對峙。囊瓦率軍迎戰,接連三次失利,便喪失了鬥誌。是年十月,兩軍在柏舉排好戰陣。吳王的弟弟夫概請求進擊楚軍,對吳王說:“囊瓦暴虐,失盡民心,他的屬下沒有一個人願意為他賣命。這時候攻打他,楚軍一定會全線潰退。”吳王沒有答應。夫概便自作主張讓自己的屬下五千人進攻囊瓦。囊瓦大敗,逃到鄭國,楚軍潰不成軍,吳軍乘勝追擊。吳軍接連五次作戰,便直達楚國都城郢。楚昭王出逃,吳王入郢。

鞭王屍,終雪大恥

吳軍進入郢都後,便著力搜捕楚昭王。昭王由大夫尹固等人掩護逃到鄖城,大夫種建背著昭王的妹妹跟隨在他身邊。鄖公鬥辛保護昭王到了隨國。

吳軍追擊到隨國,勸說隨國國君交出昭王。隨國國君為把昭王交給楚國的事占卜,結果不吉,於是便拒絕說:“隨國偏僻狹小,以前仰賴楚國的保護,且與楚國訂有盟約。如果現在楚國有難我們就背信棄義,那將來吳國又憑什麽相信我們呢?況且如果吳王能讓楚國安定下來,楚國怎麽敢不聽吳王的命令呢?”吳軍讚賞隨君的這番話,就退兵了。

伍子胥報複楚國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因為抓不到昭王,他就掘開了楚平王的墳墓,挖出平王的屍體,狠狠地鞭笞了三百下,以發泄多年來心中的滿腔仇恨。

楚臣申包胥,也是伍子胥當年的朋友,這時逃亡在山中,聽說了子胥的所作所為,派人對子胥說:“你這樣報仇也太過分了吧!畢竟你過去是平王的臣子,今天竟至於掘墓鞭屍,這也太殘暴無道了吧?”伍子胥請來人回複申包胥說:“我複仇的時間不多了,這就像太陽馬上就要下山,路途卻還遙遠,所以我隻顧複仇管不了那麽多了,隻能倒行逆施,顧不上情理了。”

長久以來,伍子胥的形象在人們心目中是幾近完美的,但正如申包胥所說,很多人對他“掘墓鞭屍”的行為也是有疑義的,甚至認為這是他人生中洗不去的一大汙點,是難以掩蓋的品行上的瑕疵。有人認為當他麵對申包胥的詰問時,以“吾日暮途遠,故倒行而逆施之”來搪塞,反映出當時他內心的不安和瘋狂。其實不然,伍子胥一直很理智。

反觀他複仇的漫長過程便不難發現這一點。自從他得知父親遭小人陷害之時起,就已心存複仇之誌,決意“舍小義,雪大恥”,借他國之力報父兄之仇,從前文可以看出他是以怎樣的意誌和耐心一步步實現了自己複仇的目標。引兵入郢之後,執意複仇的伍子胥,拋開倫理觀念的束縛,倒行逆施,鞭屍三百,可謂矢誌不渝,心意堅決至極。這種倒行逆施的複仇,誠如司馬遷所言,可謂是“怨毒之於人甚矣哉”,但在這種殘忍之極、怨毒之極的複仇行為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伍子胥多年心係大仇一朝得報、舍棄倫理小義終雪大恥的快意淋漓。

所以司馬遷評價他說:“向令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其實伍子胥在受到申包胥詰問時,他一定也在受到自己內心的拷問,但他心中深沉似海的仇恨和不平不是言語所能夠表達,也不是言語所能夠掩飾的。因為父兄被害,伍子胥的人生被徹底改變了,故國拋棄了他,他隻能逼迫自己憑借一個人的力量來對付他曾熱愛過的國家。哪裏是他的家?他隻能在黑暗中獨行,最終走向了窒息,這或許就是他無法改變的宿命。“春風故國蘼蕪長,落日荒祠杜宇哀”,說不盡的是無言的痛苦與悲哀。

申包胥也是一個值得一說的人物,當年伍子胥從楚國逃走,路遇申包胥,申包胥同情他的遭遇。伍子胥對申包胥說:“我必覆楚!”而申包胥卻說:“我必存之。”後來這兩個人都實踐了自己的諾言,伍子胥引兵入郢,而申包胥一人複楚,從而成就了一段佳話。

吳軍占領郢都之後,申包胥見勸說子胥行不通,便跑到秦國去請求援救。他站在秦國的朝堂上悲泣不止,秦哀公不理睬他,他便一直站在秦國朝堂上靠著墻痛哭,一連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很感動,便答應出兵,派了兵車五百輛幫助楚國打敗了夫概的軍隊。

夫概被打敗之後就退兵了,他偷偷回到吳國,趁闔閭還在郢都,自立為吳王。闔閭得到消息,便放棄楚軍,轉而回去攻殺夫概。子胥、孫武和白喜留在楚國,後來也被吳軍以火攻的辦法打敗,但並無太大損失,便決定退兵了。

這便是申包胥一人複楚的故事。

離開郢都時,伍子胥心滿意足地說:“自從有帝王霸主以來,做臣子的還沒有能像我這樣複仇的。可以走啦!”

立夫差,兩朝老臣

子胥等人班師回吳國,吳王殺魚做魚末子,準備為他們慶功。誰知他們的歸期拖延,魚末子都發臭了,吳王闔閭端出來給他們吃,子胥等人卻並不覺得臭,吳王又做了些新鮮的魚末子。吳地做魚末子的風俗,據說就是從吳王闔閭開始的。

這之後不久,吳國的太子病死了,闔閭便從眾公子中物色新太子的人選。闔閭的次子夫差請求伍子胥幫助自己謀劃此事,子胥答應了。吳王與子胥商量立太子的事,子胥對吳王說:“夫差是最合適的人選。”但闔閭卻認為夫差殘暴而愚蠢,難當大任。經過伍子胥大力保舉,吳王才打消了顧慮,聽從了他的建議。

闔閭立夫差為太子後,派他帶兵駐紮,防禦楚國。後來夫差攻占了楚國的番邑。楚王害怕吳軍再次大舉入侵,便遠離郢都,遷都到鄀。這一時期,吳國采用伍子胥、孫武的謀略,向西攻破強大的楚國,北麵威脅齊國、晉國,南麵降服越國,國勢最盛,可謂稱霸一方。曆史上的“春秋五霸”向來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便把吳王闔閭列為其中之一,同時也把後來的越王勾踐列為其中之一。

越王勾踐帶兵與吳王闔閭交戰,在姑蘇打敗吳軍,並擊傷了闔閭的腳趾,闔閭受傷而死。夫差繼位之後,任用伯嚭(即白喜)為太宰,加緊操練士兵,兩年後在夫椒大敗越軍。越王勾踐隻能帶領五千殘兵退守到會稽山,並采納大夫文種的計策以重金美女賄賂吳國太宰伯嚭請求談和,並表示願以全國作為吳國的臣妾。伍子胥勸諫說:“吳越兩國相鄰,不是吳國滅掉越國,就是越國滅掉吳國啊!現在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怎麽可以違背天意呢?祛病除害,一定要斷根絕源啊!”但是吳王夫差沒有采納子胥的意見,而聽從了太宰伯嚭的建議,與越國談和了,從此養寇留患,種下了亡國的禍根。

越王勾踐為了表示對吳國的徹底屈服,親自帶領妻子和臣下來到吳國服役,侍奉吳王。伍子胥疾言厲色勸諫吳王說:“越王本來是難以掌控的,現在他自己送上門來,對我們來說是難得的好機會啊,怎麽可以不殺他呢?”吳王夫差卻說:“我聽說誅殺已經降服歸順的人,會禍及三代。我是怕上天責怪,才想赦免他。”太宰伯嚭也在一旁替越王求情。吳王沒有殺越王勾踐,而是讓他為自己駕車養馬,住在石洞之中。

越王勾踐就這樣在吳國服役了三年,沒有流露出一點怨恨之情,吳王夫差完全相信他了,以為他是心甘情願臣服於自己,感激自己的不殺之恩,便有意想赦免他,放他回越國去。伍子胥又勸諫吳王說:“從前夏桀囚禁了商湯而不殺,商紂王囚禁了周文王而不殺,結果上天的意誌便反了過來,他們二人終至於亡國了。現在大王囚禁了越王而不殺,您要吸取他們的教訓啊!越王勾踐為人忍辱負重,這個人如果不死,一定會成為吳國的禍患。”吳王有所猶豫,而太宰伯嚭還是一味地為越國說好話。這時候,越王聽從跟隨他在吳國服役的大夫範蠡的計策,趁吳王生病時前去探望,並請求品嚐吳王的糞便來預測病情。吳王果然大為感動,決心赦免越王。伍子胥諍言力諫說:“越王到吳國來做奴仆,是他深謀遠慮;掏空了自己的金庫而不怨恨,是在欺騙大王;嚐大王的糞便,更是為了騙取信任,這是多麽惡毒的手段啊!大王被蒙蔽了,喜歡聽那些動聽的言辭,而不考慮國家的存亡;拋棄忠誠的意見,而采納小人的讒言,這多危險啊!我不敢因為怕死而辜負先王的重托,一旦國家成為一片廢墟,後悔就來不及了!”吳王夫差聽不進這些逆耳忠言,對子胥也越來越反感,終於放虎歸山,赦免勾踐回國了。

諍言諫,含恨被殺

勾踐回國後韜光養晦,臥薪嚐膽,等待機會一雪前恥。伍子胥洞明世事,他始終認為越王勾踐是能君,文種、範蠡是良臣,越國是吳國的心腹大患。後來越王采用文種的計策向吳王進獻優質的木材供吳國建造宮殿,又進獻美女西施和鄭旦,以麻痹吳王的警戒之心,伍子胥都曾疾言力諫,吳王置之不理,反而欣然接受,樂不可支。

後來吳國兩次起兵伐齊,伍子胥都忠心耿耿地勸誡說:“越國對吳國來說,實在是一個致命的病灶,大王應當首先除去這個禍患。齊國好比沙土荒地,即使奪取了也是毫無用處的。”吳王不聽從他的勸告,反而派他出使齊國。伍子胥完成了使命,從齊國回來之前,對隨他同行的兒子說:“我已預見到吳國的滅亡了。你和吳國一起坐等滅亡,沒有好處。”他把兒子托付給了齊國的鮑牧,隻身回到吳國。

吳王寵信太宰伯嚭,伯嚭與伍子胥的裂痕越來越深,便開始不斷地在吳王麵前讒毀子胥,他說:“原先大王要討伐齊國,伍子胥勸諫說不可以,大王還是出兵了,結果大獲全勝。伍子胥對此感到很羞恥,勢必會感到失望和怨恨。他自認為是先王的謀臣,現在不被重用,便常常心中不快。伍子胥性格剛強暴戾且猜疑嫉妒,他的怨恨可能會給國家帶來禍害呀!這一次大王要親自帶兵攻打齊國,伍子胥故意讒毀說不可出兵。我暗中觀察他,他已經把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氏,恐怕要對吳國不利啊!”吳王聽後大怒,便派人賜給子胥屬鏤劍讓他自殺。子胥仰天長歎:“我輔佐你父親成為一代霸主,又拚命爭取讓你登上王位,今天你卻聽信讒言要來殺我!”

兩千五百年來,後人時時記起伍子胥臨終之前那震撼人心的詛咒:“在我的墓上種梓樹,讓它們長成後可以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睛掛在東門上,讓我親眼看到越國怎樣滅亡吳國!”當時的吳王聽到這些話非常生氣,果真命人割下子胥的頭掛在城門上,用皮袋子裝了他的屍體拋入江中。然而數年之後子胥的話便應驗了,越王勾踐終於滅掉了吳國,殺死了吳王夫差。夫差臨死之前以麻布遮麵,隻因為到九泉之下無顏去麵對吳國的忠臣伍子胥!

一個人的到來可以興國,一個人的死去可以亡國,這就是伍子胥的故事。

後人痛憐子胥,在江邊為他立祠,並將伍祠所在的山稱為胥山。吳地至今留有關於伍子胥的遺跡多處,據史料記載,當地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也是因紀念子胥而起,與屈原並無關係。《吳越春秋》上說,伍子胥和越國被越王勾踐殺死的忠臣文種二人死後一起化作了海上的怒濤,這一典故無疑寄托了後人的同情與無盡哀思,南宋詩人陸遊曾有“夢筆橋東夜係船,殘燈耿耿不能眠。千年未息靈胥怒,卷地潮聲到枕邊”的詩句。

子胥在被迫自殺之前曾與吳國大夫被離有過這樣的對話——被離說:“你將來繼續勸諫吳王仍然不會被采納,不如逃走吧。”子胥說:“如果要逃走,我能到哪裏去呢?”或許這樣一句不經意的言辭正道出了伍子胥一生中內心的隱痛——何處是家?何處是國?忠而被謗,信而見疑,先是楚,後是吳,家與國對於伍子胥來說,終究是一個遙遠的夢想。然而,伍子胥是一個忠於理想的完美主義者,堅守信念,始終如一。哪怕換來的隻是一世的孤獨和留給後人的一個蒼涼背影!

或許懸首吳門正是他最燦爛的死法——完美的謝幕。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