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子貢——寥寥數子變天下棋局

  在東南的吳、南兩國漸漸興起的時候,中原的魯國出了一位對後世的中國影響至深的人物——孔子。孔子在隨後的中國的曆史中以“至聖先師的”聖人麵目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所尊敬,但在當時,孔子還沒有後日的尊貴,隻是一名“賢者”,是不合時宜的老夫子,他的政治主張並不被各國的統治者接受。這時候,孔子正帶著他的眾位弟子周遊列國,以尋找能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

說到孔門弟子,世人皆知孔夫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弟子三千”有傳說的成分,但孔子門下的確聚集了眾多人才,從流傳下來的文獻中,孔門弟子有名字可考的就有77人,其中事跡見於記載的有25人。在孔門的弟子中,以德行見的有顏淵、閔子蹇、冉伯牛;以言語見長的有宰我、子貢;以政治見長的有冉有、子路;以文學見長的有子遊、子夏。在這些弟子中,顏淵最為聰明,最好學,也最為孔子所欣賞,可惜短命;還有一位冉伯牛壽命也很短,他們都沒有機會施展才能。其餘各弟子都是一時的俊傑。閔子蹇曾被魯國大夫季氏召為費宰(管理費邑的官吏)而堅辭不就。促弓做過季氏的家宰(在東周各個諸侯國裏,大夫也有自己的領地——食邑。勢力強大的大夫的領地儼然是自主的國中之國。家宰就是為大夫管理食邑。季氏是當時魯國的巨室,食邑一度占魯國領土的五分之三,長期主持魯國朝政。)宰我受過魯哀公的谘詢,可以推斷出他在魯國任有官職。冉有做過季氏的家宰,於公元前848年,齊國大舉入侵魯國,冉有在朝野一片不抵抗的聲音中,力主出兵,並且用芭陷阱,大敗齊軍。子路在衛國作官。子遊做過魯國的武城宰,孔子到他治理的地方,聽到民間一片弦歌之聲,因此和他開過“割雞焉用牛刀”的玩笑。子夏做過晉大夫魏成子的老師,魏成子就是戰國時期魏國的開國之君魏文侯,是戰國初期最有作為的明君。

但在人才濟濟的眾多孔門弟子中,子貢顯得尤為引人注目。他也可以說是孔子門下最有作為和影響力的一位弟子,子貢的作為改變了當時各國間的戰略均衡,甚至是間接促成了越王勾踐的複仇、稱霸的大業。

《史記》中這樣記載子貢:“端沐賜,衛人,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貢以能言善辯、反應機敏著稱,“子貢以言語見長”。而老師孔子卻是非常討厭“巧言令色”,所以在《論語》中可以看到夫子經常訓斥子貢,“常黜其辯”。例如,子貢經常在背後評論別人。孔子聽到非常不以為然,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子貢,你很賢明嗎?老師我就沒有時間來作這些。)這是夫子在委婉地勸戒子貢,要把精力用在提高學問道德上,而不能整天對人評頭論足。

但孔子對子貢的批評更多的是怕他過分逞口舌之利,是慈愛的關照。其實,夫子很多時候還是喜歡和這個聰明的學生談話,有時也便與子貢說些較為推心置腹的話。例如,孔子問曰:“汝與回(顏淵)也孰愈?”(你和顏回誰更聰明?)子貢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我怎麽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由一可以推斷出十來,而我隻不過由一知二罷了。)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比不上他,我和你都比不上他)

抑此揚彼,並不是夫子教育學生時常用的思路。這更不是夫子真的自覺不如顏淵。夫子知道眼前的子貢是聰明伶俐、能明白自己心意的人,才會這樣談論到另一位弟子:顏淵既然不善自語,人又有點過迂,不是容易叫人心悅誠服的主兒。那麽隻有說點過譽的話,推重起來才見得誠懇。難得是師徒二人一般的一本正經,讓千年之後的我們在讀這一段時,都不禁會為老師、弟子間的心照不宣而莞爾一笑。

子貢問老師:“賜何人也?”(老師覺得我怎麽樣?)孔子說:“汝器也。”(你就像個有用的器物。)子貢接著問:“何器也?”孔子說:“瑚璉也。”瑚璉,是春秋時宗廟裏供奉祖先的寶器,由此可以看出夫子對子貢的期許很高,認為他有安邦定國之才。這也是後來讚譽某人能夠擔當大任的“瑚璉之器”這個成語的由來。

正是夫子深知子貢是可以擔當大任的“瑚璉之器”,所以在公元前487年,齊國的大夫陳常準備侵略魯國的時候,子路、子張、子石等弟子都請命去到別國請救兵,孔子沒有答應,卻惟獨讓子貢去。

當時春秋的形勢是,中國正處於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激烈動蕩時期。晉國雖然很強大,但國君已經逐漸失去權力,國家由六個卿大夫掌握。齊國的大夫陳常(陳氏就是後來戰國時統治齊國的田氏,古時陳、田同音,春秋的記載用陳,戰國的記載用田)是齊國勢力最大的巨室,把持齊國的朝政,陳氏想要殺掉齊簡公,但又擔心齊國其他幾位有勢力的大夫,像高氏、國氏、鮑氏和晏氏,所以計劃借起兵攻打魯國來削弱其他勢力。楚國,雖然經過吳國闔閭、伍子胥和孫武的打擊,國力已經大為衰減,但餘威尚在,仍然威脅著中原的諸國。南方的吳國因為征服強楚而一躍誠為強國,並已經在會稽山俘虜了越王勾踐,而吳王夫差正在野心勃地想爭霸天下。東南的越王勾踐正在臥薪嚐膽、勵精圖治,試圖複分。而後來統一天下的西方秦國還比較弱小,遠未能對中原的諸侯國構成威脅。

就是在這樣一個曆史氛圍下,子貢開始了其傳奇般的救亡魯國的外交曆程。

子貢先向北來到齊國,拜見了陳常,並對他說:“那魯國,是很難攻打的國家。您要去攻打它,那就錯了。”

陳常不解地說:“魯國為什麽難以攻打呢?”

子貢說:“因為它的城牆又薄又低,它的護城河又貓狹又淺,它的國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不中用,士兵厭惡戰爭,所以您不應該和他們交戰。您還不如去攻打吳國。那吳國,城牆又厚又高,護城河又寬又深,鎧甲堅固、士兵精良、器物珍貴、弓弩強勁,又滿腔熱情了賢明的大夫來守衛它。這是容易攻打的國家啊。”

陳常聽完,臉色一變,勃然大怒說:“你認為困難的事情,是人家認為容易的;你認為容易的事情,是人家認為困難的。您用這些話來勸諫我,是什麽意思呢?”

於是子貢開始為陳常分析齊國的時局。子貢說:“我聽說,如果危機潛伏在朝廷內,就去攻打強國;如果危機存在於民間,就去攻打弱國。而您三次受封但三次沒有成功,這是因為大臣們在反對您。現在您又想攻下魯國來擴展齊國的領土、消滅魯國來增添自己的威勢,但您想錯了。這樣做隻會助長別人的勢力,您的功勞根本顯不出來。打下了魯國,國君會更加自信,眾位大臣也會更加放肆。那時候您再想去成就一番大事業,那就更難了。所以我說,您不如去攻打吳國。”子貢這番話是根據齊國的政治形勢作出的分析,他指出陳常剛剛控製齊國的權力,地位還不穩,齊國仍有一些勢力,現在如果攻打魯國,雖然會勝利,但隻能是讓齊王及大臣們得利,對陳常並沒有什麽好處;如果去攻打吳國,肯定要消耗大量國力,但反對陳常的大臣們也會損失慘重,陳常反而在齊國的相對實力更強了,到時候孤力國君專製齊政的就隻有你陳常了。“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空,是君上無強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孤主製齊者唯君也”。

陳常說:“好!但盡管這樣,我的軍隊已在魯國的城牆之下了。如果我離開魯國而開往吳國,大臣就會對我起疑心,對此我應該怎麽辦呢?”

子貢說:“您隻要按兵不動,請讓我替您到南方去拜見吳見,我能夠請他救援魯國而攻打齊國,您就有機會率齊軍去迎擊吳軍了。”陳常同意了。

魯國的生死存亡,就這樣因為子貢的一席話頃刻間發生了由生到死的逆轉。

子貢又來到吳國拜見吳王夫差。子貢知道,在打敗了強大的楚國後,又鎮伏了領國越國,現在的吳國正處於上升這勢,此時吳王夫差心裏念念不忘的就是如何能爭霸中原。所以子貢開門見山地對吳王說:“我聽說,一個行王道的國君是不會讓諸侯屬國被人滅亡。一個霸主也不會容許天下有另外的強敵出現。雖然天平的兩端是千鈞(鈞,古代重量單位,一鈞等於三十斤)對峙,就算加上一個錢幣也會破壞平衡。現在擁有萬輛兵車的齊國要把小國魯國中為己有,以此來和吳國競爭。我為您感到擔憂。援救魯國,可以贏得美名;討伐齊國,有極大的好處。名義上是保存了魯國,實際上是折損了強暴的齊國又威懾了強大的晉國。這樣大王就不應該再猶豫不決了。”

吳王夫差說:“好。但盡管如此。我曾經和越國交戰,迫使越王躲在會稽山上,並到吳國來當奴仆,我沒有殺他。越王是賢能的君主,他刻苦耐勞,夜以繼日,在國內整治政務,在國外交結諸侯,他一定會有報複我的念頭。你等我打下了越國後再照你的話去作吧。”

子貢說:“不行。越國勢力不如魯國強大,吳國強大也比不上齊國。如果大王按照自己的想法先去攻打越國,那麽到時候齊國也就占領了魯國。況且為了畏懼小小的越國而不敢和齊國作戰,是不勇敢的表現;看到小小的好處而忘了重大的危害,是不明智的行為。如果您真的擔心越國的話,請讓我到東邊去見越王,讓他派軍隊隨您一同行動。”

子貢於是趕往越國。得到消息的越王勾踐命人打掃郊外的道路迎接子貢,並親自到賓館會見子貢,說:“此蠻夷之國,大夫怎麽會屈尊光臨這裏呢?”子貢說:“我勸說吳王伐齊救魯,吳王已經動心,但是顧慮你越國,所以想打下越國後再出兵伐齊。”緊接著子貢告誡勾踐,說:“如果沒有報仇之心而引起別人的疑心,是愚蠢的;如果有報仇之心而被對方警覺,則會給自己帶來凶險;事情還沒有啟動就已經讓人知曉,那就危險了。”越王聽了磕頭至地,拜了幾拜說:“我曾經不自量力,想和吳國決一死戰,結果弄到了現在這般田地,這種痛苦真是痛入骨髓。我日夜不休地修養生聚,操勞國事,就是想和吳王拚個生死,這是我唯一的願望。”勾踐接著請子貢為自己出謀劃策。子貢便指出:“吳王為人猛暴,國家頻繁征戰,國力疲乏,士兵厭戰,民怨沸騰,大臣離心。忠臣伍子胥因進諫被殺,現在國政由佞臣伯嚭治理,他隻會討好吳王來謀取他自己的私利,卻是吳國的大害。如果你真能派兵去協助吳王,來刺激他的好戰;用重金和寶物孝敬他,來滿足他的貪欲;用恭敬的言語和禮儀尊崇他,來順應他的虛榮;那麽此次吳王一定會伐齊。吳國伐齊,無論勝敗都會對越國有利。吳敗則會大大削弱,勝則會威脅晉國,妄圖稱霸中原。這時我願意出使晉國,讓晉國配合越國攻打吳國。到時候,吳國的精銳已經在齊折損大半,主力又被晉國牽製在北方,大王就可以趁機去攻打吳國。那才是真正的決勝之機啊。”越王聽後十分感謝,拿出大量的財物贈送給子貢,子貢謝絕了。

接著子貢又返回吳國,對吳王說越王十分恐慌,並一再表白感謝吳王的寬宏大量,保全了祖先的宗廟,勾踐對吳王忠心耿耿,絕不會再與吳國打仗。幾天之後,越國的大夫文種來到吳國,表示越王願意親自帶領全國的士兵,“士卒三千人”,隨同吳王一起征計齊國。文種還隨行帶來了一些上等的兵器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十分高興,問子貢怎麽辦,子貢說,“不可。帶走了人家的軍隊,耗空了人家的國力,再讓人家的國君跟著出征,這絕非仁義之舉。”子貢建議吳王隻收下兵器、軍隊,不要讓勾踐隨同。吳王聽從了子貢的話。於是吳王夫差發動全國“九郡”的兵力去計伐齊國。

至此,當時諸侯國的勢力均衡狀態已經被子貢天才的外交謀略徹底打破。但是,子貢還要將形勢引領到更深的層次。

子貢離開吳國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往晉國,他要安排好下麵的布局。拜見晉君後,子貢告訴晉君,如果吳國戰勝齊國,必將威脅到晉國。晉國立刻變得很緊張,隨即開始戰爭準備。

吳國越兵伐齊,吳軍和齊軍在艾陵打了一仗,把齊軍打得打敗,俘獲了齊國“七軍”。隨後吳王果然野心膨脹,並不退兵,而是向晉國進逼,想要與晉國爭霸。結果吳王被晉國大敗,越王勾踐趁機突襲吳國,與吳王夫差進行了總決戰,結局大家都知道,夫差戰敗被殺,越國滅亡吳國。

子貢的出使,不但解救了魯國,還順勢打亂了春秋時大國間的戰略格局,在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出極為精彩的外交傳奇。子貢宛若是一名圍棋國手,隻投了寥寥數子,便使天下這盤大棋局的攻守之勢發生變化,演化成有利於弱國魯的一副局麵。除了保存了魯國,春秋時重要的吳越爭霸、田氏伐齊等重大事件也在子貢的謀略下發生了重大轉機。子貢一人居然用“言語”加速甚至部分改變了春秋的曆史進程,讓後人不能不感歎他高超的政治、外交才能。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子貢的作為大為讚歎,“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史記》中記述孔門弟子的《仲尼弟子列傳》共6000多字,記錄了孔子弟子中有事跡和名姓可考的七十七位,而其中子貢一人就占了2000多字、三分之一的篇幅,成為濃墨重彩描寫的核心人物,太史公對子貢可謂是“青眼有加”。

從留下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子貢是非常惹人喜愛的性格,他博學強記,能言善辯,但又不是不通世故的書呆子,他對時局、情勢把握異常清醒,待人接物也非常明白事理,所以夫子才會對子貢有“瑚璉之器”這樣高的評價。

子貢與老師的感情非常深厚。子貢很早就在孔子門下學習,孔子一生中,前五十幾年是在魯國政壇角逐時期,學術成就不是很大,也不太受後代注重,孔子真正成為大家的時期是他人生最後的將近二十年,從五十六歲他在列國流浪開始。子貢經曆了孔子這最重要時期的全過程,並且始終跟隨著孔子,是孔子最親近的幾個弟子之一。孔子流浪列國的曆程,是漫長、充滿艱辛而又伴隨著一次次希望破滅的過程,孔子及其弟子們不但曾經“累累如喪家之犬”,還不止一次生命受到威脅、人格受到侮辱。子貢在這段顛沛流離的旅程中,也曾為老師的遭遇感到不解,在孔子“厄於陳蔡”時,就委婉地勸說老師:“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老師的道理偉大到了極點,所以天下人就不能接受老師。老師何不稍稍降低遷就些呢?)這自然遭到孔子的批評:“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脩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容,賜,而誌不遠矣!”(子貢,好農夫也不一定有好的收成,好工匠也見得能隨所有人的心意。君子能堅持他的思想,就像織網一樣,要編織好主綱,讓它條理清楚,而不一定就能夠被容於當世。現在你不去探尋真理,卻降格來苟合求容,子貢,你的誌向就不遠大了)(見於《史記·孔子世家》)這段話並不說明子貢要背棄夫子,反而更像是他在心疼自己的老師。果然,不久後子貢就到楚國求援,楚王派人來接孔子,使師徒脫離了困境。

孔子晚年又回到魯國定居,這時夫子早年的大弟子們死的死,散的散,子貢成了少數能夠最終送行孔子的人。孔子痛,子貢請見。孔子方負仗逍遙於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歎,歌曰:“泰山壞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後七日卒。在老師死後,子貢為孔子守墓長達六年之久,然後去之。

子貢對於孔子非常尊崇,有人曾問他,孔子未必比子貢強,子貢為什麽這樣尊重孔子。子貢的回答是:“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而當有人詆毀孔子時,子貢針鋒相對地說:“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均見《論語·子張》)

孔子死後,子貢成為儒家學派的重要領袖人物(這一點可以從論語中大量出現子貢的活動得到印證),也與其他孔子一道擔負起宣揚孔子學說的重擔。由於子貢傑出的政治外交才能,子貢“常相魯衛”。客觀上也為子貢宣揚儒家學說提供了好條件。後世一般認為,孔子之名聲之所以能傳揚天下,頗得力於子貢等人對孔子的宣揚。

孔子弟子多從事政治,出仕諸侯或公卿,如仲弓、子路、宰我、子遊等:從事教育也不少,如子夏、澹台滅明等。而子貢是孔門弟子中少有的商人,而且是有名的富商,在漢代司馬遷《史記》中專門記載富商的《貨殖列傳》裏,就有子貢的名字這從孔子晚年的一句話中可以看出,“師(子張)也辟,參(曾參)也魯,由(子路)也彥,回(顏淵)也屢空。賜(子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子張略嫌偏頗,曾參遲緩篤定,高柴憨厚耿直,子路直率勇猛。顏回卻經常在窮困之中,而子貢則不受命運的擺布而去經商,卻總有收獲。子貢不聽孔子正統教導,不做君子的正業而做買賣投機,卻屢屢獲利。

子貢沒有像顏回那樣受貧窮的困擾,最後不幸早死,反而去從事看似遠離夫子教誨的經商,給自己的人生打下了優厚的物質基礎。從這一點看,子貢恐怕還是孔門弟子中最能為我們現代人接受、喜愛的一位。現在看來,既有事業上的成功(經商致富,出使救魯),又能修身養性、不放棄老師的學說,子貢的確稱得上一位“儒商”。

更為可貴的是,在幾千年前,子貢就樹立了一種堅持獨立、追求自由的人格取向。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既不願意自己的生活被別人幹涉,也不願意去幹涉別人的生活,如此人生態度、人格魅力,讓困惑、厭倦於人情世故的我們都不由得對子貢出“心有戚戚焉”的親近。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