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呱呱墜地,就能對光、熱、冷、痛、味作出反應,最明顯的是消極反應,這是他外在情緒的明顯表現。例如,他餓了,或者肚子痛時會哭,嚐到苦或酸的東西會皺眉。
滿月後的嬰兒開始認識母親,這是他認識社會的開端。因為他出生後,母親每天給他喂奶、抱他、同他談話……成為同他接觸最多的人,從而他開始把母親同周圍的人和物區別開來,這種反應的第一個表現是微笑。通常這種微笑出現在視力接觸時,也就是嬰兒和母親的目光相遇時。真正的微笑,往往出現在第3個月。到了4~5個月,才出現自主的笑(不是作為對母親的反應)。微笑是嬰兒感到舒適、安寧、滿意的一種麵部表情和情緒的流露。從此,微笑就成為嬰兒同他人接觸的一種特殊方式。
在新生兒同外界接觸的過程中,視覺起重要作用。他在第10天就能用眼睛追蹤光的刺激。在3~5周時,嬰兒可能出現視覺集中,是表現為用眼睛盯著人或某個東西,並且靜止不動。這種視覺集中是一種定向反應的表現。在第2個月時,他能追蹤2~3米以內的物體活動。到3個月,就能追蹤4~7米的物體活動,隨著他能站立,視野就更加擴大——為了發展嬰兒的視力,使他逐漸認識事物,在他的小床上方掛一些五顏六色、能夠移動的玩具,將是有利的。嬰兒認識人,首先是認識眼睛、臉和頭部。在他7~8個月時,如果大人用手遮住眼睛、臉或頭部,孩子就認為你已經消失,看見你的目光,就認為你在眼前。
嬰兒在2~3個月時,對大人能夠作出積極的情緒反應,表現為一種複合性活躍,往往先是定神,然後是搖頭晃腦,張嘴閉嘴,伸胳膊蹬腿,露出笑容,有時還會發出啊啊的聲音。這種表情往往出現在大人來到他跟前,對他微笑,撫摸摟抱他的時候。
嬰兒的聽覺發展,要比視覺稍慢一些。在胎兒晚期,他能聽出母親心音的快慢,並且成為他安寧不安寧的一種依據。出生前後,能夠對頻率為20~5000赫茲的聲音(人的聲譜)作出反應。在2~3周,嬰兒能夠聽到任何聲音。在3~4周,對大人的聲音能夠作出反應,表現為聽覺集中,注意力被這種聲音所吸引。從1~1.5個月起,嬰兒能夠追蹤旁邊的聲音,特別是母親和親人的聲音。
從5~6個月起,嬰兒會發出自主的平靜的聲音,這種聲音既不是哭,又不是對大人的聲音反應。這種聲音可分為兩類:一是嬰兒仿佛在呼喚母親。當母親不去看他,或者走出房間的時候,他就開始發出這種聲音,隨後沉默片刻,等待,如果還沒有人來,也就再次發出聲音。這樣可能進行好幾次,直至母親來到身邊。要是總沒有人來,他就會發出委屈的聲音或哭聲;二是嬰兒仿佛是對自己發出聲音,並不是要引起大人的注意,而是表現自己情緒良好,身體舒適,是在“歌唱”。
從5~6個月起(有時還要早些),開始能夠把親人同生人分開來。如果是生人,他會哭,拒絕接近;當離開他遠一點,他就感到安全。這就是通常說的:孩子會認人了,或者孩子認生。這是一種自我防衛的表現。同時他還能區別男人或女人,對男人比較警覺,而對女人稍微好一些。
在大人的語言環境中,特別是在母親不斷對他說話的過程中,嬰兒不僅逐漸習慣人類的語言、自己的母語,而且他的發音器官和發音本領也在發展。脫離語言環境,他永遠也不可能學會說話。從1.5個月起,嬰兒就會發出啊啊的聲音,從4~4.5個月起,發出“笛聲”;從7~8個月起,發出咿呀之聲——單音節聲音;從8.5~9個月起,發出有語調的單音節聲音,並且有了一定的連續性。這是他鍛煉發音器官、學習說話的前奏。母親應時常同他談話,鼓勵他說話的積極性,有意識地引導他學習一些簡單的、常用的詞。
手勢對於嬰兒來說,比語言出現得早。嬰兒看見母親來到身邊,會伸出雙手,表示歡迎,要求你抱他。你若是無故打擾他,他也會拂手拒絕,驅趕幹擾。因此,對嬰兒說話或教嬰兒說話時,應當配合手勢和動作,視聽結合。
觀察和研究新生兒的動作,往往有可能判斷他以後智力發展的速度。在正確的情況下,新生兒的動作應當是多樣的、活躍的,而不是混亂的、遲鈍的。嬰兒動作的發展也是他體力發展程度的一種外在表現。母親應當幫助嬰兒做適當的體操,鍛煉他的體力,訓練他的動作。教嬰兒玩玩具,也是一種體力和智力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