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8月27日,特蕾莎修女出生於馬其頓斯科普裏一個富裕的阿爾巴尼亞族家庭,原名阿格尼絲·岡莎·波哈索。後來,她因敬仰法國聖嬰會修女特蕾莎為窮人獻身的精神,改名為特蕾莎。18歲時,特蕾莎進入愛爾蘭勞萊德修女會學習,其後到印度大吉嶺受訓,從此愛上了這個古老而貧窮的國家。27歲時,特蕾莎發終生願成為修女,任加爾各答聖瑪麗亞女校的地理和曆史老師。聖特蕾莎廣場上的大理石聖女石雕像特蕾莎修女認為,關心最窮苦最悲慘者,才是上帝的意願。她放棄了清靜舒適的學院生活,甚至退出了勞萊德修女會,將自己變成身無分文、一貧如洗的窮人,搬到了加爾各答聲名最為狼藉的貧民區緹亞那,去照顧那些乞丐、孤兒、病人和流浪者。她深知,隻有與他們平等相處,而不是采取居高臨下的施舍態度,才不致傷害他們的自尊,才能拆除他們心中戒備的藩籬。但是,特蕾莎修女很快就感到了迷茫和絕望,她反複自問:“在這道以無情和冷酷築就的城牆上鑿出一兩個缺口,有什麽意義和作用呢?”“為這個地獄裝修一個比較舒適的小角落,而其餘眼見之處都是淒慘之地,又能造福於誰?”
起初,特蕾莎修女的仁愛之舉屢次碰壁。有一回,她送一位垂危的窮人進醫院救治,因為沒有醫療費用,而遭到院方拒絕,待她取來藥物,病人已經成了一具冰冷的屍體。特蕾莎修女憤怒地譴責道:“他們對貓對狗都比對自己的同類兄弟好。如果是他們自己心愛的寵物,絕對不會讓它就這樣死去!”不過,這隻是短期的絕望和迷茫。特蕾莎修女的學生蘇巴西尼,竟然放棄富家千金的優裕生活,毅然決然地來支持老師的慈善事業。特蕾莎修女因此大受啟發,立刻籌資成立了一個專門無償地服務受苦人的“仁愛修會”。加入此會的修女要遵守天主教常規的三大絕願——絕財(不置私人財產)、絕色(不嫁人)、絕意(不持個人意見,遵從修會之命)。而除此之外,還要向天主許下大願:一生一世、專心專意地為最貧窮的人服務,決不半途而廢。仁愛修會又被人稱為“飛奔的修會”,修女總是麵帶微笑,一溜小跑,目光炯炯地留意周圍。
曾有一位印度教徒對她們說:“我知道你們在這裏幹什麽,你們從街頭撿來快死的人,然後背著他們到天堂去!”這句話是對她們最好的評價與讚揚。一次,特蕾莎修女從火車上看見一位流浪漢坐在鐵路邊的大樹下,麵色如灰,垂著頭奄奄一息,她心急如焚,卻無法立刻下車去照顧他;待她從下一個停靠站換乘火車回來,發現他已經咽氣有一段時間了。她心想,在這位流浪漢臨終前,要是有人肯陪伴他,與他談一談,告訴他生命的終止並非靈魂的盡頭,而隻是踏上通往天國的回鄉之路,緩解和消除他內心深處的恐懼和孤獨,一定能使他比較安心地過世。於是,特蕾莎修女立即又成立了“垂危之家”,收留那些將死的窮苦人。在“垂危之家”,修女或修士精心護理那些孤苦無依的瀕死者,握著他們的手,多方撫慰,給他們送去意想不到的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