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淒風冷雨少年時

  1898年3月,哥達·梅厄出生在俄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當時的俄國也是一個反猶太人國家,梅厄的童年因此充滿了她是以色列人的憂鬱和恐懼,心情壓抑,沒有歡樂。梅厄的家裏很窮,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她經常在廚房裏眼淚汪汪地看著母親將本屬於她的一份燕麥粥給她妹妹喂了一些。在當時,俄國有許多反猶法律條約,大多數猶太人隻允許住在沙皇政權準許居留的移民區,隻有少數猶太人被批準在移民區外居住。然而,不論是住在移民區或區外,同樣備受歧視和迫害,做工得不到工錢,甚至還經常麵臨著大屠殺的危險。梅厄的父親是一個木匠,經過考試獲得全家住在移民區之外的基輔的特權,但生存狀況並沒有什麽改善。後來,她的父親因為找不到工作,決定隻身去美國賺錢。由於父親不在,梅厄她們失去了住在基輔的權利,隻好前往沙俄準許猶太人居住的移民區——平斯克。那時生活更加艱辛,隻有依賴母親烤製麵包、挨家挨戶叫賣賺錢糊口,同時靠外祖父接濟,才勉強度日。1903年冬,在俄國的另一座城市基希涅夫,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事件。事先有人造謠說,一位猶太人殺害了他的信仰基督教的女仆,煽動起許多人出來向猶太人進行“血腥懲罰”。複活節那天中午,當教堂鍾聲響起時,一大群城裏人就闖入猶太人的住宅和店鋪,搶劫或搗毀一切看得見的東西。警察在旁觀望,視而不見。黃昏時,搶劫轉為屠殺,那群人用刀子、棍棒拷打和殺害猶太人。直到傍晚6時,軍隊開到,大屠殺才停止,但當時已有45位猶太人遇害。全世界猶太人得知消息後絕食數日,以示抗議。在平斯克,所有猶太成年人都在教堂裏絕食,還不滿五歲的梅厄也參加了絕食行動。

1906年,梅厄和母親、姐姐、妹妹終於得以離開俄國前往美國同父親團聚,結束了充滿恐懼的生活。到達美國後,她們把家安在威斯康星州的密爾沃基。14歲時,梅厄小學畢業,成績甚佳,希望繼續上學,但父母不同意,認為無此必要。更使她難以忍受的是父母逼她嫁給一位已過而立之年、但經濟富裕的男人。因此,15歲那年,她在一個深夜偷偷離家出走,乘火車前往丹佛,投奔姐姐。為了生活,梅厄在丹佛一麵上學,一麵辛勤工作。夜晚,在姐姐家經常有一批青年聚在一起,談論政治,引起她的很大興趣。其中,有一位名叫莫裏斯·邁爾森的青年,尤其引起她的注意。莫裏斯舉止文雅,談吐溫柔,比她大幾歲,喜愛詩、藝術和音樂,是一位沒有固定工作的廣告畫家。他們的交往越來越多,一起前往公園聽免費的音樂演奏會,聽文學、曆史和哲學的演講。日久生情,兩人不知不覺間便墜入了愛河,並私自訂下了婚約。17歲時,梅厄接到父親來信,要她回家,答應她可以讀完中學,然後上師範學院。她同莫裏斯商量後,決定返回密爾沃基的父母家繼續讀書。從此兩人分處異地,隻能鴻雁傳情。可是,雖然梅厄與莫裏斯真心相愛,但他們之間卻存在著分歧。梅厄參加了猶太複國主義黨,熱衷於回到故國。而莫裏斯不以為然,甚至覺得梅厄的夢想荒謬可笑。1916年,莫裏斯來到密爾沃基。

梅厄表示,自己非常想嫁給他,但她一定要去巴勒斯坦,懇求他一同去。莫裏斯根本沒打算去巴勒斯坦,他沒有能夠麵對在巴勒斯坦生活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危險的決心。結果,雙方均沒有讓步的意思,隻好解除婚約。帶著遺憾,梅厄去芝加哥參加工作。在芝加哥,梅厄一點也不愉快,想到要在莫裏斯和巴勒斯坦之間作出抉擇,就感到非常痛苦。最終還是工作繁忙轉移了她的憂慮,這種投身於繁重的工作以轉移注意力的狀況在她以後的60年裏,從未有過多大改變。1917年11月2日,英國發表《貝爾福宣言》,宣布英國“讚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這個宣言給了一些猶太人極大的鼓舞。1917年年底,梅厄回到密爾沃基。莫裏斯來看她,在巴勒斯坦問題上他雖然仍持保留態度,但表示:現在他清楚地知道,他非常愛她,不能同她分離,因此準備和她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活,甚至去巴勒斯坦。他態度的轉變,可能是受到《貝爾福宣言》的影響。1917年12月,莫裏斯和梅厄結婚。婚後的梅厄忙於複國主義勞工黨的工作,經常外出旅行,這對莫裏斯很不公平,但他表現出了很大的耐心和諒解。出於愧疚,梅厄向他保證,當他們到達巴勒斯坦,她就不再連續外出。但後來事實表明她並沒有信守承諾。1921年5月23日,兩人乘船離開美國,於夏天到達巴勒斯坦,9月底參加默哈維亞基布茲勞動。頭幾天,梅厄的工作是摘杏子,在岩石的夾縫中栽小樹。莫裏斯的工作是從岩石山上挖去石頭,開辟土地。這種工作,對一個手持畫筆的畫家來說顯得非常吃力,於是,莫裏斯就很少說話。以後,他的話越來越少,對基布茲的生活也越來越不滿。本來他來巴勒斯坦,隻是為了深愛的梅厄,猶太複國主義對他來說沒有什麽吸引力。梅厄的想法則不一樣,她對基布茲的一切都感到滿意,這裏有她誌同道合的朋友,而且集體生活也很符合她的個性。轉眼兩年多過去了,梅厄非常愉快,莫裏斯則每況愈下,不僅感到不舒服,位於特拉維夫的早期猶太複國主義者的居住區而且身體也確實有病。熱帶地中海式的氣候、周期性發生的瘧疾、粗糙的食物以及累極的野外勞動,使他覺得很辛苦。雖然為了梅厄,他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情況越來越糟。

一天下午,醫生鄭重地告訴梅厄,他們應當盡快離開,除非她想讓莫裏斯的病拖成慢性痼疾。此後多少年裏她一直在內疚,如果當時多照顧莫裏斯,多花點時間同他在一起,莫裏斯無論在精神還是身體上,都會好得多;如果她多考慮一下他們的婚姻、他們的家庭,莫裏斯就不會為了適應這種對他非常困難的生活方式進行孤軍苦鬥。1924年春,他們離開默哈維亞到達耶路撒冷,梅厄開始了家庭主婦的生活。四年當中,她一直努力成為莫裏斯心目中的那種妻子,斷絕同外界接觸,專心於家庭。但是這種生活使她喪氣,她感到違背了來巴勒斯坦的目標,沒有盡力幫助建立猶太人的國家,而是關在一座小公寓內,精心計算如何支配莫裏斯微薄的薪金。惟一的成就隻有生了一男一女。能不能在做為好妻子、好媽媽的同時,又為自己的事業工作?她決心改變一下。1928年,她帶著兒女前往特拉維夫的猶太工人總聯盟工作,莫裏斯仍留在耶路撒冷。這實際上標誌著她和莫裏斯婚姻的失敗。後來,在她回憶往事時,常為這一決定感到後悔,承認她做錯了,這種做法不能使他們的婚姻獲得成功。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