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也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遇到悲傷的時候,政治家也會哭,並且每次流淚都收到較好的效果。很值得企業家借鑒。什麽時候哭,什麽場合哭,對著什麽人哭,都是很有講究的。
有一個縣,因為財政拮據,工資拖了幾個月發不下來,部分幹部不理解困境,出現了埋怨和牢騷情緒。
第三季度,縣裏召開四級幹部會,號召大家鼓足幹勁,發展生產,力爭填平財政窟窿。縣長在會上主講經濟工作,他講著講著,哭了。他說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好,讓大家受了累,遭了罪;他說自己心裏有愧,太對不起大家了!很多幹部安慰縣長,不要再哭了,大家共渡難關,一定會挺過去的。
我們不能認為縣長的哭是政治手腕,他可能想到自己工作的辛酸,可能想到讓幹部們受了委屈,他的確是發自肺腑地在哭,是一種真情的流露。
但三國時期的劉備和曹操就不一樣了。他們是把哭當作一件征服人心的武器,抽泣也好,嚎啕也好,他們都哭得十分得體,哭得恰到好處。
企業家們不一定非得學會哭。哭也不是靈丹妙藥,搽到哪兒都管用。但世界上有很多服硬不服軟的人,也有很多服軟不服硬的人,還有很多軟硬都不吃的人。對付不同的人,可以用酒,可以用禮物,也可以用眼淚。
劉備太會哭了,次數一多,就容易查不清。但曹操哭的次數少,哭一次算一次。
可能很多人會問,曹操這樣的奸雄,他怎麽會哭呢!可他就是哭了,哭了的曹操才更是曹操。
(1)什麽時候哭。
科學家通過研究得知,哭可以讓悲愴的情緒宣泄出來,其實對身體大有益處。該哭的時候不哭,反倒對身體不好。
哭並不是女人的專利。遇到傷心事兒的時候,男人也要學會哭。
施耐庵在《水滸傳》中,把哭分為三種:有淚有聲稱為哭,有淚無聲稱為泣,有聲無淚稱為嚎。
遇到悲傷事兒也哭,遇到高興事兒也哭。天天哭就不好了。
一是別隨便哭。
遇到傷心事兒不哭,把眼淚憋回去。憋回去就成了烈火。
曹操才開始創業的時候,就遇到了傷心事兒。十七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董卓已經潰逃,勢在必敗。曹操見別人按兵不動,就帶著自己的三萬多人去追上去,結果卻被董卓打得落花流水。
袁紹喊一班兒諸侯設筵為他解悶。他在席上垂頭喪氣。他一口酒都喝不進。看著這一班兒徒有虛名的人,想到自己的一腔熱血化為烏有,曹操直想哭,他真想大哭一場。
但曹操沒有哭,他把眼淚咽進肚裏,他不會讓這些人看見他的眼淚。此時的哭,隻會顯示他的怯懦,隻會讓人看不起!
咽回眼淚,曹操就有了力量。他要把眼淚化為創業的動力,他要把眼淚留給別人。
企業家們在辦事的時候,也不能單純地以情動人。有很多鐵石心腸的人,已經把情看得很淡。該規規矩矩辦事的時候,別向人家說任何好話。
二是別私下地哭。
在整部《三國演義》中,曹操第一次哭,是為死去的愛將典韋。
典韋不但武功超群,而且對曹操忠心耿耿。
典韋是經夏侯惇的推薦投奔曹操的。當時,曹操正在山東打造“青州軍”。夏侯惇對曹操說:“這個人勇力過人。他過去在張邈手下當軍官,因與手下不和,殺了數十人後逃到山中隱藏。我打獵的時候,發現他在山崖間追得老虎團團轉,就把他招到帳下。現特推薦給您。”
曹操封典韋為帳前都尉。典韋在曹操身邊當上了警衛營營長,直接對曹操的人身安全負責。
典韋果然不負眾望。曹操大戰呂布的時候,在濮陽城被大火圍困,要不是典韋撥火開路,曹操幾乎被燒死城中。
隻要是關鍵時刻,典韋就會出場;隻要典韋出場,就必然是一場惡戰。典韋成了曹操的護身符。
但典韋死了。他為救曹操而死。
在南陽,曹操私通守將張繡的寡嬸鄒氏,遭張繡偷襲,典韋於是役戰死。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民也慘死軍中。
敗回許昌的路上,曹操命令部隊停下來。他讓廚房裏蒸了一大鍋蒸饃,自己親筆寫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悼詞,像模像樣地用火灰畫了一個大圓圈,在大軍注目之下,開始祭奠典韋。
曹操開始大哭。他一邊哭一邊回過頭來,對圍在身後的將領說:“我失去了長子昂、侄子安民,都不是很痛心。我的大哭隻是為了典韋啊。”
曹操說這話,是擔心將士們想錯了,以為他是為曹昂、曹安民而哭。那樣的話,自己何必要在路上哭,回到家裏再哭也可以哭個夠。
《三國演義》上說,見曹操哭祭典韋,“眾皆感歎”。曹操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哭也得選個時候,就是在家裏蒙著頭哭死過去,別人也不會知道,更不會“眾皆感歎”。曹操選的時候就很對。
見曹操獨為典韋哭得這麽傷心,可見曹操把大將的生命看得多麽重!在這樣的人手下當兵,就是為他死去,也毫無怨言。
以情感人有很多種,哭隻是其中的一種。企業家們隻有以情感人,才能抓住員工們的心。但表達感情的時候,一定選準時機,選在公開的場合,把自己對員工的關心、愛護之情表達出來。隻有這樣,才會讓員工們“眾皆感歎”。
(2)哭給誰看。
曹操為自己的部下而哭,隻哭過兩個人。另一個人是郭嘉。曹操當眾哭過典韋兩次,哭過郭嘉三次。
郭嘉與典韋一先一後,差不多同時奔附曹操。一文一武,卓爾不群,兩個人都是曹操手下得力的幹將。
郭嘉是程昱推薦給曹操的。荀彧和程昱都是曹操手下的主要謀士,他倆都比郭嘉年長。但在很多問題的看法上,與郭嘉相比,他們都稍遜一籌。
這樣的情況,出現在《三國演義》中不下三次。第一次是在如何處置劉備的問題上。劉備從徐州逃到許都投奔曹操時,荀彧和程昱都勸曹操把劉備殺了。他倆都知道養劉備就如養虎,虎大了就會傷人。他們想的都很對。曹操征求郭嘉的意見,郭嘉說:“不能殺。您興義兵為百姓除害,隻有仗著信義延攬英雄。而劉備素有英雄之名,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投奔過來,要是殺了他,就會背上害賢之名。傳出去,天下智謀之士,都望而生畏,不來歸附,您依靠誰打天下呢!除掉劉備這一個後患,而失去天下英雄的信任,這筆賬不能不算。”聽了郭嘉的分析,曹操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第二次。袁紹以借兵借糧為由,耀武揚威地向曹操挑戰。曹操準備去攻打呂布,就怕袁紹乘虛偷襲。郭嘉將曹操與袁紹一一進行對比,提出了十條可以打敗袁紹的理由。荀彧對郭嘉的分析十分佩服,他說自己完全同意郭嘉的所有觀點。能把敵我雙方的優勢與劣勢分析得這麽透徹,郭嘉看問題確實很精到。
第三次。曹操打敗袁紹以後,為了防止袁氏集團東山再起,決定務必斬草除根。他聽說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西投烏桓,就準備跟蹤追擊。越過沙漠追敵,絕非易事。別人都勸曹操回去:“假若劉備、劉表乘虛攻擊許都,退回來就晚了。”郭嘉說:“你們都說錯了。劉表不過是坐談之客,他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駕馭劉備。重用劉備,怕將來尾大不掉;輕用劉備,則劉備不會有大的出息。我們就是虛國遠征,也不必有半點疑慮。”
郭嘉的深謀遠慮,處處都體現了他的真知灼見。就在追擊袁尚、袁熙途中,郭嘉因不服水土,染病身亡。
對郭嘉的死,曹操一直難以忘懷。赤壁兵敗之後,曹操已脫離險境,進入南郡。曹操在熊熊大火之中,生死攸關之際,鎮定自若。在南郡已安如泰山,卻頓時嚎啕大哭。謀士們覺得反常,問他為什麽危險時不哭,平安了卻哭。曹操一邊哭一邊回過頭來,捶著胸說:“我哭的是郭嘉呀,要是郭嘉還活著,他絕對不會讓我出現這麽大的失誤。”接下來,曹操喊著郭嘉的名字大哭:“悲哀啊,郭嘉!痛心啊,郭嘉!可惜啊,郭嘉!”曹操一直把眾謀士哭得個個低下頭去,“默然自慚”。
既然慚愧,就更加效力才對。曹操就是專門哭給謀士們看的。他的哭比直接批評、教訓,要管用得多。
企業管理者在批評和鼓勵員工的問題上,既可以直接,也可以間接。采取迂回的辦法,有時候效果會更好。
(3)哭不由衷。
曹操不僅為自己人哭,他也為敵人哭。他哭的這個人是袁紹。
曹操與袁紹共事很久。當初在朝廷,同為一殿之臣。兩人都是年輕有為的熱血男兒,但為了各自的事業,最終走上了兵戎相見的敵對麵。
官渡之戰之後,袁紹奔回冀州,因為憂病交加,不久撒手人寰。曹操攻破冀州後,親自到袁紹墓前致祭。曹操不僅深深地拜倒在墓前,而且哭得甚為悲哀。曹操一邊哭一邊回過頭來,對身邊的將領們說:“想當年,我和袁紹一同起兵的時候,袁紹曾問我:如果失敗了,你到哪裏去?我反問他:你呢?袁紹說:我在黃河以北,占據燕、代二州,率領沙漠之眾,再向南發展爭奪天下,你認為如何?我說:我以智慧來統帥天下的力量,將無往而不勝。今天回想起這些話,就像是昨天說的。現在袁紹死了,我怎麽能不為之痛哭呢?”
曹操身邊的將士聽了,“眾皆歎息”。
這次曹操的哭很像是施耐庵的第三種哭,也很像鱷魚的眼淚。曹操的哭,實際上是吹響了向孫權、劉備進攻的號角。他哭袁紹的時候,一定在心裏想,下一次是哭孫權呢還是哭劉備呢!
是啊,雖然打敗了袁紹,但統一尚未成功,眾將士仍須努力。將士們歎息了以後,應該知道,以後的路還很漫長,不能因為打敗了袁紹,就可以鬆一口氣了。還要繼續奮鬥啊。
企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不要讓員工們感到,已經心滿意足了。要適時提出更高的要求。當然,不一定用哭的辦法,盡管曹操的這個辦法也很靈。
曹操哭了三個人,每次哭的時候,都要回頭對身邊的人說一些畫龍點睛的話;每次說的話,都觸動了們人的心靈。哭典韋的時候,“眾皆感歎”;哭郭嘉的時候,眾皆“默然自慚”;哭袁紹的時候,“眾皆歎息”。
我們不能不佩服曹操高超的“哭技”,他確實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哭壇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