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競爭中風險無處不在,規避風險是每個企業都要考慮的首要課題,但風險往往與利潤同在,最大的風險可能會帶來最大的利潤。
(1)風險與決策。
沒有風險就沒有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完全沒有風險的行業、完全沒有風險的產品都是不存在的。在風險麵前,戰略決策需要大智大勇。
農村有句話:“喂母豬、種河田,逮住一年當十年。”這是在無法預測風險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甘冒風險投機心理。農民從多年來的種、養殖經曆中發現:牲豬市場最難以把握;水落下去以後,種植水位線以下的河田同樣難以把握。但養豬可以利用糧食的副產品——麥麩及米糠等,飼料充足、投入小,且牲豬可以自宰自食,既或賠本也能夠承擔,行情好還可以大賺一筆;而種植河田,可以較小的投入獲得較大的產出,即使水漲上來了,顆粒無收,損失也能夠承擔。於是,農民在這兩者的投入上,年複一年,樂此不疲。
但一個大的公司、一項大的投入,必須要有預測風險的能力。
風險投入,讓許多企業家絞盡腦汁,也考驗著企業家權衡決策的能力。
孫權在風險來臨的時候,正在遭受決策的煎熬。
曹操打著天子的旗號,戴著剪除袁紹、袁術等豪強的光環,裹挾著追趕劉備的虎威,風一般地來到赤壁江邊,有如泰山壓頂。
黑雲壓城城欲摧。孫權正罔知所措的時候,接到曹操從江對岸發過來的快件。信上寫著:“讓我們一同到江夏去狩獵吧。”
劉備已經被曹操攆到了江夏。孫權心裏很明白,曹操既是把劉備當作一隻無路可逃的獵物,也是把自己看作一隻難逃羅網的獵物。
孫權心裏更明白:自己如果率眾投降,將會成為被曹操呼來喚去的“玩物”;如果對抗,則會成為下一個被追逐的獵物。
孫權是一個胸有大誌的人,他絕對不甘心做別人手中的玩物,他更不想成為任人宰割的獵物。如果衝出曹操這張網呢?自己不就可以主宰命運了嗎?可是,能衝出去嗎?
孫權麵臨著“生與死”的抉擇。他知道,自己的決定將關係到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未來,必須慎之又慎。孫權在實行風險決策時,采取了三項措施:
第一:重大問題實行會商製。
在魯肅去請劉備的CEO諸葛亮前來協商之際,孫權先召開了一次董事會,決定充分征求各位董事的意見。主抓內部管理的第一副董事長張昭認為,率眾投降是唯一出路,張昭的意見,得到了顧雍、張紘等近半數董事的支持。副董事長程普認為,隻有反抗才有生存的希望,也得到了呂蒙、黃蓋、韓當等很多董事的支持。“降”、“戰”兩派人數大體相當。
在主管外事活動的第二副董事長周瑜外出期間,孫權連續開了幾天會,都沒有結果。《三國演義》上寫孫權說:“連日議此事,有勸我降者,有勸我戰者。吾意未定。”他已經感受到了所麵臨巨大風險的複雜性。
第二:充分研判風險。
以張昭為代表的主降派的觀點是:戰則必敗,和乃得安。也就是讓曹操給兼並了,可以成為曹操旗下的一個子公司,避免垮台倒閉。理由主要有三點:A、曹操動以天子為名,拒之不順。亦即曹操是國字號企業,後台老板太硬。B、我們的優勢是長江屏障,現在曹操也擁有了長江,我們失去了這個優勢。也就是曹操已經打入了我們的市場,我們已經不是一支獨大了。C、曹操兵屯百萬,將列千員,實力強大。是說曹操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技術、資金等各方麵,都占有優勢。我們是民營企業,起步晚,缺乏競爭能力。
主戰派方麵,因出差被召回的周瑜及劉備的CEO諸葛亮的加盟,態度比較強硬。他們的觀點是:戰可必勝,勝則發展。也就是可以發展為與曹操並駕齊驅的超一流大公司。其主要理由也是三點:A、曹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拒之並非不順。也就是曹操並非真正的國字號,有冒充之嫌,還是打假對象。B、曹操雖然擁有了長江,但能夠水戰的兵力並不多,我們並沒有失去長江優勢。在長江市場上,曹操並沒有適銷對路的產品,他雖然擠進來,也難以立足。C、曹操雖然人馬眾多,但夾雜著袁紹、袁術、劉表幾個係統的兵,烏合之眾,並沒有形成強大的戰鬥力。雖然曹操利用媒體大造聲勢,看起來實力很強,但品牌繁多,管理不善,運轉不靈,並沒有很強的競爭力。
第三、尋求結盟,增強抗風險能力。
魯肅已經請來諸葛亮,雙方經過協商,決定共同抗曹。孫、劉兩家聯營,競爭實力可大大增強。
(2)風險成本。
風險有多大?利潤有多大?我輸得起嗎?當風險來臨的時候,可能每一個決策者都會在心裏默默地問自己。
這就要計算風險成本了。
當張昭等人在會上向孫權建議投降的時候,魯肅就替孫權算好了投降的成本。
魯肅私下對孫權說:“張昭他們的建議,完全是在害你。因為我們誰都可以投降曹操,唯獨你不能投降。”
孫權問:“此話怎講。”
魯肅說:“比如我和張昭,包括顧雍、張紘等人,投降曹操以後,大不了回老家種田,說不定還會被任命為縣長、州長,照樣可以當官。而你就不一樣了。曹操怕你東山再起,是絕不會讓你留在江東的。他讓你住到許都去,頂多給你一個諸侯的空銜,加上一輛車,一匹馬,幾個從人,怎麽能跟在這兒當皇帝比呀。”
聽了魯肅的話,孫權想起了前不久發生的事:劉表的兒子劉琮以荊襄之眾,拱手獻給曹操。結果,曹操卻讓於禁暗地裏把劉琮及其母親、家人全殺了。想到這裏,孫權不寒而栗。
從有實權的皇帝到寓公甚或是被殺,這就是孫權投降曹操的成本。
奮起抗爭,雖然也可能會戰死,但自保的成算也很大,甚至能通過抗爭獲得更大的發展。
兩相比較,孫權的思路豁然開朗。隻有戰,才是出路;隻有戰,才有活路。最大的風險也伴隨著最大的利潤。
孫權的風險決策:就是拚死一戰。
睿智的企業家,都會在風險麵前計算成本,盲目地冒風險是沒有價值的。
孫權決定加大抗風險投入。他主要做了三個方麵的準備:
一是思想準備。孫權把劍抽出來,砍掉了桌子的一角,憤怒地說:“誰要是再提投降兩個字,就像這張桌子一樣處死。”在高風險麵前,必須增強高層領導的凝聚力,隻有大家團結一致,才能共渡難關。二是人才準備。孫權把主戰派的人全部提拔到重要位置上,任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參軍校尉,率眾破曹。三是物資準備。孫權對周瑜說:“你先帶兵到前線去,我陸續再派人馬,多帶錢糧,給你做後盾。”
做出了風險決策,還要有抗風險的具體措施。孫權不虧為一代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