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展需要一批與創業者誌同道合的人,他們為共同的追求和理想而來,但如果讓這批人認同共同的追求和理想,則是一個艱難的文化價值觀建設問題。
晚期的清政府腐敗無能,割地賠款,政治黑暗,局勢動蕩,人民苦不堪言。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走到最危難的時刻。推翻腐朽清政府的統治成為無數仁人誌士的革命追求。
孫中山先生,為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動脈團體興中會的建立遊走奔波。興中會以“振興中華,挽救危局”為宗旨,誌在“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代表了廣大愛國誌士的共同心願。故而興中會一經成立,隻短短數月,就有百餘名熱血誌士陸續入會,之初有籍可查的就有一百二十九名會員。他們決心追隨中山先生“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
興中會成立後,一方麵由於活動需要,另一方麵因孫中山擬在次年發動反清武裝起義,需要大宗款資購置軍火。會員們踴躍交納會費,捐款助餉。中山先生的哥哥、華僑牧場主孫眉急革命之急,“以每頭六七元之價,賤售其牛牲一部,以充義餉”。鄧蔭南“亦盡變賣其商店及農場,表示一去不返之決心”。就這樣,孫中山在檀香山共募得四千六百多美元,用以了他所發動的第一次反清武裝起義。
企業管理同樣需要這樣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統一的價值追求,把這種追求上升到企業經營層麵就是創造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尤其是當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各方麵都開始比較成熟運作,正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工作的時候。但是,大部分企業恰恰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出現人才流失的狀況,它會對企業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留住人才除了工資福利待遇等條件外,還有應該有企業文化。
因為有共同願景目標,所以大家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組織。自然而然地,這個組織會形成適應於本身發展的氣質和風格。這種氣質和風格是經過了長期碰撞、磨合和優化才形成,它代表著團體的共性,盡管這個文化最初可能是企業最高領導者植入或培育的,但一經形成就絕難改變——符合實際的文化恰恰是產生依附價值從而凝聚人才的企業“營盤”,它起到穩固和凝聚人才的作用。
企業文化不是“企業”和“文化”的簡單疊加,更不是附庸風雅借以裝飾的可有可無之物。它是企業長期生產經營活動中所自覺形成的,並為廣大員工恪守的經營宗旨、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準則的綜合反映,是企業精神的主宰。
文化對組織的意義和影響巨大,就象個人的能動性和創造力是不可或缺的一樣。此外,文化對組織成員的精神培養、對組織秩序的維係、對組織協作力凝聚、對組織創新能力的提升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同時,文化也應該是極其細致而實際的。一切空洞的口號、華麗的辭藻都不是企業文化。有時候,你會發現就連倡導者本人,也不明白這種“文化”是什麽,這就是文化淪為形式的一種表現。事實上,文化應該促成企業的員工擁有誠實、正直、守信、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恪盡職守的品質,應該促成他們積極的奉獻和敬業的勞動,並持續不斷地與組織共同成長。
但是企業文化的建設和塑造不可能一日而成,它是以經營理念及組織行為的規範,通過引導、約束而逐漸形成的共同價值觀及行為模式,直到最後,形成一種習慣。真正的企業家應當明確一條鐵律,那就是:企業文化傳遞著巨大的價值抉擇力量,吸引並促進企業成員為共同的願景奮鬥,而缺了文化的凝聚力,則企業的人才管理將是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