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的藝術工作者立足現實,熔鑄新我,為社會主義的文藝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文革十年是蒙昧壓製科學的十年,本是藝術承傳延續的一個周期,卻被粗暴地阻斷了,中國傳統戲曲似乎已經走過了它的鼎盛與輝煌。所幸在文革十年中度過童年時代的這一批演員,成為進入新時期以來複興中華文化的承擔者,他們是:
陳霖蒼,生長於京劇世家,從小耳濡目染,經過長期的勤學苦練,成為全國京劇行當最著名的架子花臉。曾先後主演過《霸王別姬》、《李逵探母》、《連環套》等幾十出傳統戲,其中不少傳統戲已成為甘肅省京劇團的保留劇目。他還曾擔綱主演過《八一風暴》、《南天柱》、《原野》、《駱駝祥子》等多台名聞劇壇的現代戲。
由他主演的《夏王悲歌》,被評論界譽為“西部京劇”,唱腔旋律悲愴激越,在第四屆藝術節上贏得了觀眾的好評。在北京演出時,首都專家由衷地盛讚他的唱腔:“雄風灌頂,陰柔到位。”在評獎時,陳霖蒼以全票獲得第1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同年又獲得“文化表演獎”的殊榮,成為我省二項大獎集於一身的唯一演員。正如陳霖蒼本人所說:“梅花獎”是標杆,它使演員有追求的目標,但獲獎不是目的。1998年,作為江蘇省京劇院的特邀演員,陳霖蒼在現代京劇《駱駝祥子》中成為扮演祥子的最佳人選。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京劇調演中他又一次不負眾望,將觀眾所熟知的這一題材演得別開生麵,生動有趣,傾倒了無數京劇愛好者。老舍之子舒乙看後“喜不能眠”,盛讚陳霖蒼的表演為“真悲劇,活祥子”。該劇獲得京劇藝術調演金獎,他本人再次以精湛的演技榮獲第16屆“梅花獎”。
周樺,女,漢族,1958年11月生,籍貫上海,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甘肅省蘭州市豫劇團副團長,甘肅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99年被評為甘肅省首屆“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周樺早年受教於豫劇教育家、國家一級編劇李戰,後拜著名表演藝術家馬金鳳、陳素貞為師,主攻青衣、閨門旦、花旦。她先後主演過豫劇五大流派的代表劇目,能博采眾家之長,又結合自小所受的江南民間藝術熏陶,兼容並蓄,形成了自己清亮、秀麗、委婉、細膩的演唱風格。1996年榮獲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周樺曾先後主演過《大祭樁》、《穆桂英掛帥》、《花打朝》、《桃花庵》、《宇宙峰》、《秦雪梅吊孝》等豫劇精品。常香玉的高亢、馬金鳳的清脆、崔蘭田的沉穩、閻立品的秀媚,她都能演唱得形神兼備,體現了善於把握豫劇名家唱腔特點的非凡才能。尤其是演出閻派代表作《秦雪梅吊孝》,真假嗓、啞嗓、哭音的交替使用,難度很大,但她唱來則如行雲流水頓挫有致,念白如珠落銀盤,諸般演唱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毫無滯礙。觀眾盛讚她是在用生命歌唱。
她曾先後在《魂係太陽河》、《日月圖》等多部現代戲中擔任主角。在現代豫劇《山月》中,周樺所飾演的山月能從人物的性格、情感、命運出發,多方麵地吸收與借鑒其他藝術的精髓,將人物苦澀、悲憤的內心世界層次分明地表現出來,形成了從容舒展、細膩含蓄的表演風格。
竇鳳琴,從小得秦腔名家父親的真傳,是我省秦腔正小旦行當最優秀的演員。曾先後主演過《秦香蓮》、《斬秦英》、《遊西湖》、《白蛇傳》以及《朝陽溝》、《六斤縣長》、《送貨路上》、《白花曲》等十多部傳統戲和現代戲。她以唱功見長,表演聲情並茂,不加雕飾,頗有清水芙蓉之美。
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基於對秦腔藝術本質“悲苦”的深刻理解,竇鳳琴在塑造角色時能夠深入把握人物心理深層的細微變化,以此規定和調整唱腔的形式、強度,抒情時如行雲流水千百轉,憤怒時如浪起三疊酣暢奔放。剛柔相濟、含蓄細膩的整體表演風格,加上她高亢明亮、圓潤清醇的演唱,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對於“梅花獎”,竇鳳琴以激動過後複歸平淡的口吻說:“那隻能代表過去,我想超越自己,再多塑造幾個鮮明的舞台婦女形象”。
康愛石,1984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國家一級演員,甘肅省話劇團副團長。康愛石有著公認的駕馭和表達語言的超凡能力,他的台詞在今日國內話劇界數一數二。由他主演的話劇《馬背菩提》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在話劇《鄧小平在江西》中,他以四川方言和精湛的表演塑造了身處逆境中的偉人形象。在話劇《蘭州人家》中,他飾演的李大,集中體現了西北漢子倔強、爽朗、質樸、善良的性格特征。康愛石在塑造李大這一人物形象時,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對情感的控製,從神態、聲音到對每個細節的表演,充分顯示了一個梅花獎演員高超的表演才能。
雷通霞,女,漢族,生於1966年12月,甘肅省隴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六屆戲劇梅花獎得主,甘肅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2003年3月被評為甘肅省文聯第二屆“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從事戲曲表演工作以來,她主演的代表劇目有:《失子驚瘋》、《打神告廟》(飾敫桂英)、《謝瑤環》、《鍘美案》(飾秦香蓮)、《遊西湖》、《五典坡》、《臥虎令》、《回荊州》、《竇娥冤》、《闖宮抱鬥》等。她演的《失子驚瘋》,既有京劇的端莊、規範的資容和身段,又有隴劇濃鬱的鄉土氣息和民間風味。在大型現代隴劇《石龍灣》中飾演女主角張彩螺,該角色在運用傳統戲曲技巧表現人物心理和塑造現代人物形象方麵頗具功力,戲劇界專家稱讚她的“唱腔聲情並茂,剛柔兼濟,優美動聽;表演灑脫準確,富有激情,善於表現人物內心世界,是一位極其難得,前途不可限量的表演藝術人才”。
朱衡,1957年生,國家一級演員,2002年被中國戲劇家協會授予中國戲劇表演最高獎“梅花獎”。現任甘肅省話劇院副院長。
在朱衡的藝術生涯中,有幾點頗引人注目,一是曾在蘭州市京劇團當過十餘年的京劇演員,演過《紅燈記》的王連舉、《沙家浜》的刁德一、《平原作戰》的何小順、《磐石灣》的裘二能、《南天柱》的餘漢謀等角色;二是1981年調入甘肅省話劇團後,曾在三十多部話劇中擔任主角。如《紅鼻子》的周成全、《嶽飛》的趙構、《魔方》的中醫大夫、《沒毛的狗》的鄭正秀、《馬背菩提》的鐵木耳、《風雨曆程》和《西安事變》中的張學良;三是演戲之外兼做導演,曾導演過《馬背菩提》、《蘭州老街》等劇目,先後獲得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華新劇目獎和表演獎。
三十多年的藝術實踐,使他形成了形體靈活、語言清淅、節奏明快、可塑性強的表演特點。在獲得曹禺戲劇獎的方言話劇《蘭州老街》中,他扮演主人公張素園,對這一角色的定位和闡釋是“身著破舊的灰布長衫,長發蓬鬆,胡須淩亂,語言平緩遲疑,目光恍惚猶豫,在那灰暗的時代氛圍中,不甘墮落地墮落著,清清醒醒犯糊塗”。朱衡以鬆弛、自然、衝淡、平和的表演,把張素園的正直、敏感、痛苦、無奈、尷尬、謹慎、惱怒、反思和良知刻畫得細致入微,賦予這個人物巨大的張力,留下了耐人尋味的空間。
邊肖,1971年生,甘肅省隴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第21屆“梅花獎”演員。邊肖先後主演了《祭靈》、《殺廟》、《打鎮台》、《百花公主》、《薛剛反朝》等戲。他的演唱,發聲科學,唱腔飽滿,既有秦腔的豪情激越,又具有隴劇的委婉纏綿。表演功底紮實,富於激情,瀟灑靈動,善於塑造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在第二屆秦腔藝術節上,他在《敦煌魂》中飾演趙行德,給觀眾和專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3年年底,他在北京舉辦了折子戲專場,演出了秦腔《白逼宮》,隴劇《坐樓殺惜》、《蘇武牧羊》,三出不同風格的折子戲,從不同角度展示了自己全麵的才華和功力。在隴劇現代戲《黃花情》中,他因成功地塑造了劇中男主角張威而榮獲第七屆中國戲劇節表演獎;參加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的大型古典隴劇《敦煌魂》,他塑造的男主角趙行德獲表演一等獎和甘肅省人才藝術“銀飛天獎”。
當然,上述“梅花獎”得主,僅僅是蘭州舞台藝術人才的傑出代表。近年來,甘肅省、蘭州市積極創造條件,頻繁地舉辦各種文藝調演活動,為人才的脫穎而出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兩次秦腔藝術節的成功舉辦,使蘭州在西北擎起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中國戲劇家協會把蘭州市作為秦腔藝術節的常設舉辦地,並命名蘭州市為中國秦腔發展基地。於此同時,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喜收“秦腔花臉王”張蘭秦為徒。張蘭秦是蘭州市秦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西北秦腔迷都知道張蘭秦有一副亮嗓子好架口。在拜師儀式上,尚長榮對張蘭秦殷殷期望:“做平常人,演不平常的戲,師生擰成一股繩,不辜負黨和人民的希望。”
這也是對一切獻身藝術的文藝工作者的期望和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