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四章 走向精品之路

  《絲路花雨》作為經典,以自身的經典品質標示著一種時代絕對高度。對於一個懷揣經典夢想的人,經典的意義就是為了顯示差距,讓你在一種壓力麵前驚恐不安,告訴你此路不通,必須另辟蹊徑才有希望,從而喚起一種朝聖心態,以“廢稿三千”的精神來對待藝術創作。

  蘭州市歌舞團就是這樣一個“懷揣經典夢”的表演團體。20世紀70年代初,它在大型舞劇《白毛女》和《小刀會》中所顯示的實力完全可以與甘肅省歌舞團一比高下。進入新時期以來,一個《絲路花雨》使得兩個團的差距明顯地拉開了,而且一拉就是十幾年。

  麵對藝術市場的巨大壓力,蘭州市歌舞團的藝術工作者們在困境中徘徊求索的時候,恰逢第四屆藝術節在蘭州舉辦,這對他們來說不啻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好機遇。本著創作一台好戲,救活一個劇團的堅定信心,團裏的創作人員深入到河西走廊去采風、去體驗。他們懷著這樣的初衷,即能不能在古“絲綢之路”題材的舞蹈創作中找到一種完全不同於《絲路花雨》的方式,以此開拓西部舞蹈的新天地。編導組的劉穎正在《崎嶇<陽關>路》一文中談到當時的經曆和感受時這樣寫道:“作為創造了曆史的勞動人民,特別是祖國西部的先祖們,麵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不息的戰亂紛爭、頻繁的貿易往來,他們該是多麽的勇敢與強悍,而這種勇敢與強悍不正是當今崛起的中華民族所需要的麽?所以,以現代文明人的目光去關照、感受、詮釋‘絲綢之路’上的一截歲月,一截風物,一截人生之旅,通過表現西部地區雄渾浩瀚的自然風貌,中華先民堅韌強悍的生存意誌與開拓精神,以及傳統文化所曾有過的輝煌創造,給努力尋求和創造民族嶄新心態的現代人一種感動與啟迪,便成為創作《西出陽關》的主要意圖。”

  在《西出陽關》的十一個舞段所構成的空間跨度和文化意蘊中,藝術家們將自己的想法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十一個舞段分別是《古道》、《大漠》、《月牙泉》、《古堡》、《青燈》、《莫高窟》、《紅柳》、《驛站》、《集市》、《古戰場》、《桑田》。由團創作組和特邀總編導張繼剛從劇本結構和表現角度確定了整體審美風格後,編導組的劉穎正、萬長征、盧家駒、杜筱梅分工設計各個舞段的表現方式和舞蹈語言。

  當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要體現自己對於人生社會的主觀感受時,總要千方百計地使任何一種視覺形式都具有更高更大的精神能量。為了達到這一藝術效果,舞蹈編導們在《西出陽關》一開始就將理性的安排和設置作為處理舞蹈語言的一種必需的手段,強調製作效果和個人符號的運用。在第一段《古道》中,一個個接踵而出的現代女子摹擬駱駝的商旅形體動作,立即與駱駝的精神氣質取得某種內在聯係,加上氣勢恢宏、鏗鏘舒緩的樂曲的巧妙運用,一個動人心魄的曆史獨白被考究簡捷、整齊劃一的複數性舞蹈語言刻意強調出來。板塊結構的各個舞段也都體現了這一特點。馮雙白研究員稱這種表現方法為以一代十,以簡代繁,用單一涵蓋萬象。這種簡捷考究的舞蹈表現營造出一個個深厚豐實的意境,升華出生命的高昂和火熱,如《序幕·古道》的神秘幽遠、《大漠》的甜美灑脫、《月牙泉》的清新優美、《莫高窟》的輝煌浩大、《古戰場》的雄壯悲烈、《青燈》的詼諧有趣、《紅柳》的熱烈歡快、《古堡》的深沉悠遠、《集市》的別致熱鬧、《桑田》的溫馨雋永都各有情調,既強化了觀賞效果,又使整體風格豐富多彩。這些舞蹈語匯是從本土文化中加以提煉概括的,它使廣大觀眾感到了西部文化中深沉、凝重、質樸的性格魅力。

  《西出陽關》以富有張力的散點式結構,讓十一個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連貫的舞段貫穿起古絲綢之路上的滄桑歲月,以及雄渾美麗的風情習俗。以靈動抽象、大寫意的藝術表達方式展現了中國先民堅韌強悍的生存意誌與開拓精神,內容涵蓋耕作、商貿、文化、情愛、戰爭等,成為全景式的人類史詩巨篇,給現代人一種激勵和啟迪。《西出陽關》在場景、服裝、布景、燈光方麵都有創新。比如《古戰場》一幕用二維立體空間展示舞蹈的方式便屬首創。

  《西出陽關》的最大特點是以開放式的詩性結構區別於《絲路花雨》封閉式的劇情結構。它不膠著於具體的情節,這是通過營造巨大的想象空間所揮灑的精神內涵比《絲路花雨》敘事性抒情所揭示的主旨自然而深刻豐富得多,是繼《絲路花雨》之後中國西部歌舞的一個重要收獲。

  《西出陽關》又一重大收獲是出了戲也鍛煉了人。在《西出陽關》上演之前,劇團年輕的領頭人蘇孝林在亂糟糟的事務中扯出了兩個頭——人和戲。經多方遊說,頂著來自方方麵麵的壓力,將50名舞蹈學員送往解放軍藝術學院強化訓練,雖然僅是半年卻構造了三年後被文化部領導和專家們稱讚的一些很不錯的團體都未必拿得出的大劇院陣容。經過《西出陽關》的陶冶和鍛煉,這些學員日後均成了劇團的業務骨幹,是蘭州市歌舞團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才資本。其中的佼佼者田青目前已成為國家一級演員。

  1994年8月18日,第四屆藝術節在蘭州開幕。《西出陽關》終於如期在金城劇院接受觀眾的檢閱,沒想到它一口氣演了28場,幾乎場場爆滿,一些參演單位的同行也前來觀摩,成為藝術節期間引人注目的一個亮點和熱點,並榮獲文化部頒發的第七屆文華獎新劇目獎和文華舞台美術單項獎。藝術節後,《西出陽關》作為國內唯一被邀請的劇目獻演上海國際電影節。

  如果說偉大的作品以其充滿激情的一麵流傳於世,那麽《西出陽關》就是一個藝術群體蓄力已久,為了證明自己用真情和血汗燃燒的詩篇。在《西出陽關》巡演100餘場,完成階段性的曆史使命後,1997年,蘭州市歌舞團在蘭州市委、市政府“做西部文章,創國家一流”的創作思想指導下,乘勢向上,開始醞釀一部新的舞劇。從舞劇《絲路花雨》、《敦煌古樂》,再到大型舞蹈詩《西出陽關》,一路演來,風風火火,有人這樣比喻:這就是敦煌的魅力,像太陽一樣,永遠在環繞它的藝術星辰上,折射出迷人的光芒。蘭州市歌舞團被博大的敦煌藝術寶庫所吸引,想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再搞一部正麵表現敦煌的舞劇。

  從1998年10月開始,蘭州歌舞團(更名為蘭州市歌舞劇院)創作組和北京特邀專家總導演陳維亞、作曲張千一、編劇趙大鳴、舞美設計高廣健、服裝設計韓春啟、燈光設計沙曉嵐,還有主演劉震等京城名流大腕,齊聚敦煌,開始向另一座藝術高峰《大夢敦煌》攀登。

  《大夢敦煌》是一部虛構的、帶有傳奇色彩的舞劇。它以敦煌藝術為依托,故事講述了青年畫師莫高為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前往敦煌。在穿越大漠時因饑餓生命垂危,被隨“軍團”行動的巾幗女子月牙所救。分手不久又再次相遇敦煌,萌生愛情。不想遭到月牙之父大將軍的反對,逼迫月牙在門當戶對的王公大臣中招親。為了愛,月牙星夜出逃,與莫高在莫高窟相會。大將軍隨即率軍追趕並包圍莫高窟。在血與火的麵前,月牙為拯救莫高,死在其父大將軍的劍下,為愛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月牙走了,化成一泓清泉,莫高以泉潤筆,在巨大的悲愴和對月牙的思念中創作敦煌壁畫,完成了藝術的絕唱。

  誠如有些專家所指出的那樣,如果不是在一個特定的文化環境中來展現這一情感經曆,平心而論,《大夢敦煌》隻是一個並非“標新”的“舊故事”,一個並無“立異”的“老結構”。但其引發的“斑斕”的觀賞愉悅和審美饗足令人驚歎不已,“三思”而無窮。

  一思,有人說看完《大夢敦煌》,我們甚至記不得一個悲劇的愛情故事和一個苦難的藝術人生……我們的眼睛、我們的心中、我們流淌的血液裏,唯有我們民族的瑰寶,我們的敦煌。說明《大夢敦煌》的成功首先與敦煌作為背景相關。“敦煌”是正大輝煌的意思,是那個時代人類智慧的凝聚和結晶,是它營造了一個特定的文化情境。在主人公百折不撓的對於藝術和人生的雙重追求中,敦煌作為昭示理想境界的象征性符號,顯然對劇中主人公莫高和月牙的情感命運構成了一種強烈的參照、淨化與提升。正是這一文化背景生發出的精神力量,確定了莫高作為藝術朝聖者百折不撓的姿態。遙不可及、遠在天邊的敦煌,以及莫高在朝聖途中的精神狀態,特別是與軍團的遭遇,通過在空間結構中的編排設計使舞蹈成為理想化的儀式,演出成了一種隱喻,散發並傳遞著社會的倫理的關於藝術、關於愛情的各種信息,營造了一個巨大的想象空間。有感於此,《大夢敦煌》的作曲張千一說:“《大夢敦煌》把你的、我的、他的夢完好地編織起來,在絲綢之路的一片聖土上,完成了藝術與愛情的交響。”

  二思,舞劇《大夢敦煌》追求寫實與誇張的結合,充分調動舞劇藝術的綜合潛質,雕塑了舞台架構的大氣磅礴。音樂好、舞美好、演員好,國家一流水準的強強合作,為踏入藝術的商品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誠如著名舞蹈評論家於平所說:“在這部舞劇中,舞蹈、音樂、舞美真正實現了‘1+1+1>3’。音樂,無論是‘金戈鐵馬’的大漠宏音,還是‘羌笛楊柳’的兒女私情,都描繪著人物的性格並揭示出人物的命運。”尤其是音樂與舞蹈如同連體生命,須臾不可分離。富有個性的音樂配合著舞蹈決定著劇情演進及舞者的節奏,傳遞著其內在的意義。劉震細膩流暢的舞步緊扣著音樂的節奏又恰如其分地處理了音樂中的抑揚頓挫,霸悍淩厲、地動山搖的管樂和鼓聲的交響與行雲流水、優美抒情的弦樂演繹著此消彼長的主題變奏,當月牙在莫高的懷抱中香消玉殞之際,一弓小提琴淒美悠長、含英銜華的旋律穿透管樂的圍剿遮蔽噴薄而出,輝煌燦爛的飛天冉冉升起時天地也為之動容。

  三思,舞劇以“舞”為載體,再好的主題立意及構思都要經過舞蹈轉化為鮮明生動的舞台藝術形象。根據編導的要求,應該說劉震較為理想地完成了這一使命。劉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白自己:“我學中國舞出身,也係統學過芭蕾、現代舞、包括武術等。我更傾向於一種舞風融匯,即博采眾長。一般情況,五排以後的觀眾就看不清演員的表情,所以我努力使自己的表情從每一個毛孔中發散,將情感與美從每一寸肌膚上表現。”劉震以自己獨到的理解、感悟與功力自始至終力圖使劇與舞水乳交融,情與愛交相輝映,能夠切近劇情和人物心理的細微變化,使情動於形神之中,做到意在舞先,心體相應,在舞姿的動靜疾徐、開合俯仰的流動律變中體現出剛柔相濟、運轉不息、爭鬥拚搏而又相諧不悖的生命原則,誘導人們向美的自由王國不斷探索。

  《大夢敦煌》的成功有著多方麵的原因。就其藝術本身來說,除了《大夢敦煌》的賞心悅目,更在於它那讓人情牽意動的主題揭示。通過對主人公命運的細膩刻畫,我們看到,藝術與愛情構成了生命的兩翼,相諧共生,缺一不可,它們互為支撐、搏擊、融合,向上做無盡的升騰。藝術在愛情的催化下輝煌無比,受藝術的濡染熏陶,愛情煥發出聖潔崇高的神采。在美的創造和美的空間氛圍中生命展現了自身的完全自由。舞劇《大夢敦煌》在揭示人類這一反複求索的永恒主題時,強有力地向觀眾傳達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神秘、淒美、簡約、雋永的藝術神韻和魅力。它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人的偉大的創造意識、高貴的理性思想、對美好藝術的憧憬和自覺追求,隻有在藝術活動中才有可能整一地實現,因為生命會逝去,愛情與藝術會超越時空而存在。

  2000年4月,《大夢敦煌》在京首演獲得極大成功,10月榮獲第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銀獎。2002年4月,獲文化部第十屆文華獎新劇目獎。2003年至2004年《大夢敦煌》兩次入圍“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2004年10月29日,被譽為“新世紀西部藝術第一品牌”的舞劇《大夢敦煌》眾望所歸,榮膺“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之首,成為當之無愧的“國家精品”。在贏得這些榮譽的同時,《大夢敦煌》堅持演出,曾先後七次晉京,兩赴上海、西安、並先後在廣州、天津、香港、成都、南京、武漢及蘭州等20個城市出演200多場,成為國內舞台藝術作品“多演出、多產出”的典範。

  2005年7月,《大夢敦煌》遠征澳大利亞,開始了它的世界演出之旅。從7月21日至8月14日,《大夢敦煌》劇組在澳大利亞首府悉尼和墨爾本兩地共演出26場,悉尼第九電視台在黃金時段插播《大夢敦煌》七個段落,引起了當地主流社會的關注,在上座的觀眾中“洋人”的比例高達八成以上。正如中國駐澳大使傅瑩女士所言:“《大夢敦煌》不同於以往來澳的一些中國演出。它充分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不僅澳大利亞的人民喜愛,世界人民都可以接受,你們可以去巴黎,去紐約,去世界的任何地方演出。”

  《大夢敦煌》的創作成本高達600萬元,自2000年4月首演至今,其經濟收入近2000萬元,從當初的“負債經營”步入“小有贏利”的軌道,已經從國內走向國際市場,這表明一部優秀的藝術精品,不僅屬於一個城市,還是全人類擁有的共同財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在2001年4月20日看完《大夢敦煌》上台接見演職員時說:“作為市級劇團,能排出像《大夢敦煌》如此大場麵的好戲,是難得的。這是國家級劇團的水平,作為西部重鎮的蘭州,就應該發揮自己的文化優勢,多排好戲,多出精品。”

  但願蘭州的舞台上能出現更多像《大夢敦煌》這樣藝術精品,從這一意義上說:

  朝聖的旅途才剛剛開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