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篇

  曾國藩說:“家敗,離不得個‘奢’字。”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曾國藩說:“觀《漢書·霍光傳》,而知大家所以速敗之故;觀金日石單、張安世二傳,解示後輩可也。”霍光為前漢大將軍,總攬朝政二十年,炙手可熱,他的兒孫及女婿無不高官厚祿,起陰宅,繕陽宅,晏遊無度,驕橫無禮,最後被族滅,連坐誅滅者數千家。當初霍家奢侈之時,茂陵有個姓徐的書生預言道:“霍氏一定滅亡。他奢侈又不謙遜,不謙遜定輕怠了皇上。輕怠了皇上就背了禮。權傾朝野,妒忌他的人很多。天下人妒忌他,他言行又不注意,怎能不亡!”徐生的話,不幸而言中。而與霍光同時代的金日石單則相反。例如,他見長子與宮人淫亂,親手殺之;皇帝賜給他宮女,他“不敢近,其篤慎如此。”班固盛讚他說:金日石單“以忠厚尊重來使皇上悟出事理。他忠信自著,功為上將,蔭及後世,世代忠孝,七代都在宮中作內侍,多麽興旺!”

  曾國藩要求弟弟澄侯把霍光、金日石單的這些正反事例“解示後輩”,意在要後輩戒奢戒驕。

  所以,曾國藩在家訓中時時強調一個“儉”字。儉而不奢,家道恒興;儉而不奢,居官清廉,這是中國的古訓,也是曾國藩諄諄告誡子弟的重要方麵之一。

  曾國藩治家有方,兄弟多有建樹,子孫也人才輩出,家中一團和氣,尊老扶幼,子孝妻賢,世世代代廣為流傳。

  人生智慧

  家和則福自生。如果在一個家庭中,哥哥所說的話弟弟沒有不聽從的,弟弟所求的事哥哥沒有不應承的,一家人融洽相處,和氣蒸蒸,像這樣的家庭不興旺發達,從沒有過。相反,兄弟之間相互爭鬥,婆媳之間彼此扯皮,夫妻之間兩相計較,像這樣的家庭不衰敗,也從沒有過。

  現在的家庭大都是三口之家,因此家庭關係遠比曾國藩那個時代的家庭關係單純,一般說來,家庭關係越單純,彼此之間也就越好相處;但這並不意味著家庭矛盾隨之消隱。相反,這種矛盾以一種更精細、更微妙的形式存在著,隻要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關係,那麽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矛盾;況且,現代家庭關係始終保持著人類家庭關係的基本結構:婆媳關係,夫妻關係和父子關係。家庭的矛盾和衝突就基本存在於這幾種結構之中。

  家庭矛盾並不可怕,產生一點家庭矛盾也很正常。即使是一個人,也有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的時候,唇齒之間,也有不和睦的時刻,更何況是年年月月生活在一起的另外一個或幾個人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興趣、觀念和獨立性,這是矛盾產生的根源;解決家庭矛盾的唯一辦法就是和,當然,或許有人會說,我可以不理,去躲或逃,然而那矛盾仍然存在著。夫妻之間之所以離婚,就是因為那矛盾已無法解決了,或者不願意解決,誰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觀點和獨立性;即便如此,那矛盾也仍然存在著,甚至以一種更尖銳的方式存在著。

  所以說,解決矛盾的唯一辦法就是和。左宗棠講,“家庭之間,以和順為貴”。這個和,就是看你是否尊重他人的獨立性,是否理解並寬容他人的性格、興趣和觀念。這個和,不是說你應在矛盾產生時才講,而是在你平常的生活中就自然而然地這樣做。

  夫妻關係,在家庭關係中是最核心的關係,這種關係處理得好與不好,直接影響到家庭的其他關係,夫妻不和睦,往往導致婆媳不和,父子反目。那麽該如何對待夫妻關係呢?當然你首先得愛她、關心她、體貼她,不要計較她的愛,愛情是最脆弱的,你越計較,愛情就越稀少;在家庭中,你創造的愛越多,你獲得的愛也將愈多;你越吝嗇你的愛,你獲得的愛就越少。

  其次,在矛盾產生後,應該冷靜,盡量減少過激行為的發生,不要動不動就喊離婚。在世界上,誰怕誰呀!當然這也可能是憤極之辭,正因為如此,它才最刺痛人心。有人離婚,不是不愛對方,甚至她找不到他以外的更愛的人,但由於出言傷人,釀成苦果。他呢?也應反省自己,即使道理在自己一邊,也不妨給她一個台階,也許她就因為你有這等氣量而更加愛你。

  還有一個小辦法,但很靈,那就是當天的矛盾當天解決。荀子講,無宿問,說的是學習碰到疑難,當天解決,不要過夜。解決夫妻矛盾這個辦法也很好,有什麽糾紛,當天解決,不要等它過夜。有人喜歡打“冷戰”,耗它十天半月,然而問題並沒有解決,一有新矛盾,舊的問題就會風助火勢,激化矛盾。

  有人生活了一輩子,也找到了一些適合他們的解決方式,但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應以“和為貴”。3虛懷若穀,恪盡職守

  原文

  為治首務愛民,愛民必先察吏,察吏要在知人,知人必慎於聽言。魏叔子以孟子所言“仁術”,“術”字最有道理。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即“術”字之解也。又言蹈道則為君子,違之則為小人。觀人當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虛聲與言論;當以精己識為先,訪人言為後。

  譯文

  從事政務,首先在於愛民,愛護人民必須先督察官吏,察訪官吏要點在於知人,而知人必須慎於聽取言論。魏叔子認為孟子所說“仁術”中,“術”字最有道理,耐人尋味。喜愛一個人卻能知曉他的短處,厭惡一個人卻可以看見他的長處,就是“術”最好的解釋。又說遵行大道、順應時勢的就是君子;違反大道、隻謀私利的就是小人。觀察一個人應當從他具體行為上去勘察,不在於虛假的名聲和浮誇的言論。應當以提高自己的識見能力為先,訪察別人的言論在後。

  原文

  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謙。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與,謙若漢文之不勝,而“勤謙”二字,尤為徹始徹終、須臾不可離之道。勤所以儆惰也,謙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謙,則大字在其中矣。千古之聖賢豪傑,即奸雄欲有立於世者,不外一“勤”字;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謙”字。吾將守此二字以終身,儻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者乎!

  譯文

  古人修身治國的方法,不外乎“勤於政事、胸懷廣大、謙虛謹慎”幾點。勤於政事如同文王那樣,胸懷寬大如同舜禹那樣,謙虛謹慎如同漢文帝那樣。而勤於政事、謙虛謹慎兩點,更要從始至終地貫徹到底,一刻也不能背離。勤於政事可以使懶惰的習氣警醒,謙和謹慎可以警惕驕傲情緒滋生。能夠勤勞、謙和,那麽胸懷寬廣自然在其中了。古往今來,聖賢豪傑,哪怕奸雄,隻要想自立於世,不外乎也是一個“勤”字。能夠通曉千古的真理大道的,不外乎一個“謙”字。我將終身遵守這兩個字來行事,就是所說的“早晨聽到了人間至理真諦,晚上死了也值得了”呀!

  原文

  國藩從宦有年,飽閱京洛風塵。達官貴人,優容養望,與在下者軟熟和同之象,蓋已稔知之,而慣常之積不能平,乃變而為慷慨激烈、斬爽肮髒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來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牢不可破之習,而矯枉過正,或不免流於意氣之偏,以是屢蹈愆尤,叢譏取戾,而仁人君子固不當責以庸之道,且當憐其有所激而矯之之苦衷也。諸事棘手、焦灼之際,未嚐不思遁入眼閉箱子之中,昂然甘寢,萬事不視,或比今日人世差覺快樂。乃焦灼愈甚,公事愈煩,而長夜快樂之期杳無音信。且又晉階端揆,責任愈重,指摘愈多。人以極品為榮,吾今實以為苦懊之境。然時勢所處,萬不能置事身外,亦惟有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鍾而已。

  譯文

  我踏入仕途已有好些年了,看夠了京城的境況風氣。那些達官貴人、顯要人物,特意顯示出從容寬宏的氣派來提高聲望,對待部下姑息縱容,一團和氣,這種現象我久已知道並熟悉。但自己多年養成的慣常稟性,不僅沒因此磨平,反而越發變得慷慨激烈。懲治迂腐惡象這一途徑,心裏本想改變一下社會三四十年來形成的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牢不可破的壞風氣。不過,糾正偏差難免超過應有的限度,有時更不免出現意氣用事的偏頗,因此經常招致深重怨恨,被一些人譏諷而自取其罪。然而,真正有道德的君子本不應責備他人沒恪守中庸之道,還理當同情體諒他被激發而起來糾正惡俗的苦衷啊!許多事都難辦、焦灼萬分的時候,沒有不想著幹脆眼一閉,睡到棺材裏躲避算了。舒舒服服地休息,什麽事也不管,也許比今日活在人世間更快活。於是變焦慮的愈多,公事越繁亂,而快樂死期卻杳無音信。況且又晉升為大學士,責任更重,被人指責評議的地方也越多,別人以官至極品為榮耀,我現在真把它當作痛苦,懊惱的境況,但處在這種形勢之下,又萬萬不能置身事外,也隻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罷了。

  曾氏體悟

  勤敬之於政務,首要的是治民;而治民的第一要義是愛民。做官的人,首先需要有政見或者施政綱領,那是對整個時局的看法,對自己所領導的部門基本構想和設計;這見解或者從曆史中來,或者從經驗中來,或者從部屬中來,但不能沒有見解。官越大就越需要有見解,那是他的行為守則、思維準則和施政原則。

  早在曾國藩做京官的時候,對於內憂外患紛陳迭至的原因就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在困惑不解中他涉獵了魏源的《皇朝經世文編》、《聖武記》,以及徐繼佘的《瀛環誌略》等著作,自然地把對西方的了解和中國的現實聯係起來。曾國藩從中寓悟到,必須經曆一個自上而下的大改革,才能使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振作起來,以重新恢複到康乾時代的太平盛世。改革的切入點應是整頓吏治,改變全國官場風氣,以應時變。為此,他先後上呈《應詔陳言疏》、《備陳民間疾苦疏》、《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痛陳對統治危機的憂慮,闡述吏治弊病的極度嚴重,尖銳地指出:現在官場“大率以畏葸為慎,以柔靡為恭”。京官辦事的通病有兩種:退縮與瑣屑。

  曾國藩認為,理想而又稱職的政治家應具有以下品格:

  一是責任。就責任方麵而言:無論為人君,為督撫,為州縣之官,均負領導社會,轉移風氣,培養人才之責任,這在曾國藩的“應詔陳言疏”中固可知之,於其所作之“原才篇”中更可知之。他嚐致官文書雲:“弟與閣下均居崇高之地,總以維持風氣為先務。”亦足見曾國藩理想中之政治家當負有維持風氣之責任。

  二是道德。就道德方麵言:欲領導社會,轉移風氣,必當律己以嚴,以身作則。此於曾國藩之“應詔陳言疏”中既可知之,於其所作之“原才篇”中更可知之,其複李希庵函雲:“今天下大亂,人人皆懷苟且之心,出範圍之外,無過而問者焉。吾輩當自立準繩,自為守之,共約同誌者共守之,無使吾心之賊,破吾心之牆耳!”足見曾國藩理想中的政治家應當具備律己以嚴的道德。

  三是才具。就才具方麵而言:既抱淑世之心,當有用世之具。“才須學,學須識”,曾國藩既稱述武侯之言,“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曾國藩複樂道孟子之語。蓋舍多學而識,無以成其才;舍集民廣益,無以長其智。既無用世之才具,空抱救世之熱忱,於事終無所濟。曾國藩生平雖好以德取人,亦兼顧才識。如複左宗棠函雲:“尊論人才惟好利沒幹兩種不可用,鄙意好利中尚有偏裨之才,惟沒幹者,決當摒斥。”而“原才篇”亦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賢且智者,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眾焉。”故曾國藩理想中之政治家當有用世之才具。

  四是態度。就態度方麵而言:於曾國藩所謂“廣收,慎用,勤教,嚴繩”,已可知其大概。蓋自古官箴,為清慎勤;曾國藩亦嚐以此自勉,並曾作三字箴。其清字箴曰:名利兩淡,寡欲清心,一介不苟,鬼伏神欽。慎字箴曰:戰戰兢兢,死而後已,行有不得,反求諸已。勤字箴曰:手眼俱到,力求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繼日。

  曾國藩的勤敬精神在他治軍方麵有深刻的體現。曾國藩十分重視湘軍的紀律教育,力爭以湘軍形象改變老百姓心目中“兵不如匪”的看法。曾國藩說:“擔心民心一旦失去,不可挽回,誓欲練成一旅,秋毫無犯,以挽民心而堵塞民口,每逢三八操演,集諸勇而教之,反複開說至千百語,但令其無擾百姓。自四月以後,間令塔將傳喚營官,一同操演,亦不過令弁委前來,聽我教語……國藩之為此,蓋欲感動一二,希望其不擾百姓,以雪兵勇不如賊匪之恥,而稍變武弁漫無紀律之態。”目的在於,要在精神上喚起兵勇的自覺,以對抗太平軍。曾國藩苦口婆心,開誠布公,勸導士兵嚴守紀律,愛護百姓。

  曾國藩對湘軍日夜課程的七條規定,就是要突出一個“勤”字,使士兵在營中日夜都有一定課程可做,嚴格遵守點名、演操、站牆子、巡更、放哨等營規。曾國藩對於治軍中“勤”字的理解是“治軍以勤字為先,實閱曆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起早,而臨敵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習勞,而臨敵忽能習勞者,未有平日不能忍饑耐寒而臨敵忽能忍饑耐寒者。”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又提到,“治軍之道,以勤字為先。身勤則強,逸則病;家勤則興,懶則衰;國勤則治,怠則亂;軍勤則勝,惰則敗。”隻有在平日裏保持高度的緊張,才能有備無患,戰時鎮定自若。

  曾國藩在湘軍操練上,嚴格要求,從不間斷,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達到熟練掌握技藝的程度,從而訓練出一支精強的軍隊。

  人生智慧

  為政須勤敬,當官須勤敬。成大事者,必以事業為重。誠惶誠恐地對待自己的權力,盡職盡責,如履薄冰。古往今來,中國不乏這種人物。而“清代帝王多勤敬”,堪稱一絕。康熙帝從政六十餘年,夜分而起,未明求衣;徹曙聽政,日哺而食;數十年間,極少間斷。這是康熙帝勤於政事的突出表現。康熙帝於每日清晨至乾清門,聽部院各衙門官員麵奏政事,與大學士等集議處理,這就是衙門聽政之製。而康熙帝對自己的要求則是務在精勤,有始有終。在他執政的前幾十年間,“夙興夜寐,有奏即答,或有緊要事,輒秉燭裁決”。即使到了晚年,右手因病不能寫字,仍用左手執筆批旨,而決不假手他人。他在臨終前留下的遺詔中說:“自禦極以來,雖不敢自謂能移風易俗,家給人足,上擬三代明聖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樂業,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嚐少懈,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這並非過譽之詞。

  康熙帝的勤於政務,以身作則,為“康乾盛世”的出現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後來的雍正帝、乾隆帝等樹立了勤政的榜樣。

  雍正帝從政,日日勤慎,戒備怠惰,堅持不懈。用他自己的話說:“惟日孜孜,勤求治理,以為敷政寧人之本。”

  知勤敬者,在於努力充實自己,恰如宋代的趙普。

  趙普是宋朝的開國元勳,宋太祖趙匡胤待他如同手足,任命他為宰相,不過他出身微賤,很少讀書,處理朝政多憑經驗,全無學術。

  公元965年(太祖乾德三年),北宋消滅了西蜀國,宋太祖將蜀國國君孟昶之妻,著名絕色美人花蕊夫人據為己有。一次他發現花蕊夫人所用的梳妝鏡的背麵有“乾德四年鑄”五個字,不由十分驚疑,問道:“這‘乾德’二字怎麽和我朝的年號相同,這是哪個朝代的?”

  花蕊夫人答不出,宋太祖遍詢大臣,趙普茫然不知所對,其他大臣也不能回答,隻有翰林學士竇儀答道:“蜀國舊主王衍曾經用過這個年號。”

  太祖十分高興,就道:“看來宰相還是要用讀書人,竇儀確實具有作宰相的才識!”

  太祖便有任竇儀為宰相的考慮,當同趙普商量時,趙普想,如果竇儀入相,自己便相形見絀了,便回答道:“竇學士學問有餘,治國的能力卻是不足。”

  於是此事作罷,不過太祖也勸趙普多讀點書。趙普從此手不釋卷,每日退朝歸來,便獨處一室,關上房門讀書,直到深夜,到了第二天入朝理政,每件事情都處理得很有章法。他去世後,家人入室檢點遺物,發現書箱中隻有一本《論語》,原來趙普晚年所讀的,就這麽一本書,他自己也曾對太祖的繼承人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半部幫助太祖奪天下,半部幫助陛下治天下。”後世遂有“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趙普雖然有武大郎開店之嫌,但他還是知道提高自己,最終不愧為一代賢相,不像有些官員,自己永遠安於武大郎,卻又永遠拒絕高人指點。4廩實為要,勤儉為本

  原文

  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餘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大抵軍政吏治,非財用充足,竟無從下手處。自王介甫以言利為正人所詬病,後之君子例避理財之名,以不言有無、不言多寡為高。實則補救時艱,斷非貧窮坐困所能為力。葉水心嚐謂,仁人君子不應置理財於不講,良為通論。

  譯文

  勤儉自立,習慣勞苦,可置身優裕的環境,也可置身節儉的環境,這才是知書達理的君子。我做官二十年,一絲一毫不敢沾染官宦習氣,飲食起居,還謹守艱苦樸素的家風,極儉樸也可以,略豐厚也可以,太豐厚就不敢領受。凡是仕宦人家,由儉樸到奢華容易,由奢華恢複儉樸可就難了。人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養成懶惰習氣。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凡是勤儉節約的,沒有不興旺的;凡是驕奢倦怠的,沒有不破敗的。

  大抵治軍、治國方麵,沒有充足的財力使用,就無從下手。自從王安石因理財被正人君子評論批駁,後世的人就避開理財的問題,以從不說財力有無多寡為高明。實際上到了補救國力時就艱難了。斷斷不是貧窮困苦能解決問題的,葉適曾說:仁人君子不應當不講理財問題。這真是個很好的說法。

  原文

  夷務本難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篤”、“敬”四字。篤者,厚也。敬者,慎也。信,隻不說假話耳。然卻極難。吾輩當從此字下手,今日說定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如必推敝處主持,亦不敢辭。禍福置之度外,但以不知夷情為大慮。滬上若有深悉洋情而又不過軟媚者,請邀之來皖一行。以正理言之,即孔子忠敬以行蠻貊之道;以陰機言之,即句踐卑辱以驕吳人之法。聞前此滬上兵勇多為洋人所侮慢,自閣下帶湘淮各勇到防,從無受侮之事。孔子曰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我苟整齊嚴肅,百度修明,渠亦自不至無端欺淩。既不被欺淩,則處處謙遜,自無後患。柔遠之道在是,自強之道亦在是。

  譯文

  洋務本來很難處置,但根本問題,不外乎孔夫子所說的“忠、信、篤、敬”四個字。篤,就是渾厚;敬,就是慎重;信,是不說假話。然而,說起容易,真正做到極難。我們應當從此處下手,今天說定的話,明天不能因小的利害關係而改變。如果一定要推我主持洋務,也不敢推脫。將禍福置之度外,隻以不了解外國的情形而深為憂慮。上海那裏如果有很懂洋務、了解洋情,而又淳厚正直的人,可請他到我這兒來一趟。

  從正理上說,我們以孔子的忠敬來與洋人共事;從機謀私利來講,我們可以采用勾踐卑辱以使吳王驕傲的方式,來對付洋人。聽說前些日子,上海的兵勇多被洋人侮辱輕慢。而自從你帶湘淮各處兵勇防衛以來,還從沒有受辱的事。孔子說:能夠自治的國家,誰敢侮辱。如果我們整齊嚴肅,各種事宜處理妥當,自然不會無端受欺。既然不被欺淩,就要處處謙遜,自然無後患。以柔和之道謀發展是這樣,自強的路也是這樣。

  原文

  第就各省海口論之,則外洋之通商,正與內地之鹽務相同:通商係以海外之土產,行銷於中華;鹽務亦以海濱之場產,行銷於口岸。通商始於廣東,由閩、浙而江蘇、而山東,以達於天津。鹽務亦起於廣東,由閩、浙而江蘇、而山東,以達於天津。吾以“耕戰”二字為國。泰西諸洋以“商戰”二字為國,用兵之時,則重斂眾商之費;無事之時,則曲順眾商之情。眾商之所請,其國主無不應允。其公使代請於中國,必允而後已。眾商請開三子口,不特便於洋商,並取其便於華商者。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

  譯文

  就各省出海口來說,我認為和外洋通商,正和內地鹽務相同。通商就是以海外的土特產,行銷中華大地。鹽務是以海濱的各物產,行銷於口岸各方。通商由廣東開始,由閩、浙到江蘇,到山東,到天津,鹽務也是興起於廣東,由閩、到江蘇,到山東,直達天津。我們以“耕戰”兩個字為立國之本,泰西各外國以“商戰”兩個字為立國之本。需要動用軍隊時,就重重地收商人的資費;和平無事時,就照顧隨順眾商人的要求。眾商人所請求的,國王沒有不應允的。他的公使代商人向中國提請的事務,定要等到應允才罷休。眾商請求開放三子口,不但便利洋商,也便利華商。中外貿易,互通有無,購買實用的外洋器物,更屬名正言順。

  曾氏體悟

  曾國藩“廩實”的理財之道,自然是從儉字入手。他深知“每粒米來之不易”的古訓,告誡人們,須知“一文錢摔倒英雄漢,半碗粥扶起乞丐王”的道理,因此,在理財問題上,大手大腳最是要不得的,既不利於人的德性修養,又不利於財物的積累。

  曾國藩曾對家中的理財之事做過嚴格的限定,說起來很有意思。

  他說:從來一國或一家的財政問題不出大亂子,都是由既勤勞又節儉所致。我平生也很重視以“勤”字來激勵自己,其實卻沒有做到勤,所以讀書時沒有手抄的劄。前在軍營排場很大,沿襲下來沒有改變,近來因為多,費用更是漫無限製。從節儉變到奢侈,跟下水一樣容易;由奢侈返回到節儉,則難如登天。我在任兩江總督職時,還存下朝廷給予我的兩萬銀子。我當初沒有料到竟有這麽多,但像今天這樣放手用去,轉眼就會馬上用光。你們以後持家,要學陸梭山的辦法,將每月要用多少兩銀子限定一個固定的數目,另外封好稱出來。本月用完,隻準有節餘,不準有虧欠。衙門奢侈之風氣,不能不徹底痛改。我帶兵之初,就立下誌向,不取軍營錢財來肥私囊,今天所幸這件事被我基本上做到了。但我也不願意子孫過於窮困,低三下四去求別人的施舍,隻要靠你們大力推崇節儉的美德,善於操持以後的生活。

  曾國藩在這裏之所以反複強調勤儉的重要性,目的在於教導其子女要懂得生活之艱辛。

  當然,其目的是不願意子孫後代過貧困潦倒,低三下四去求得別人恩賜的生活。如何避免這種困境的出現呢?曾國藩教導子孫後代的辦法就是謹守節儉二字,隻有這樣才能理好家財,操持好以後的生活。

  曾國藩以勤儉持家,就是在署衙中,他也以“廩實”的“儉”字訣教誨幕僚。他講了很多徽商的經營理財之道。明、清兩朝間徽州出大商大賈,全國出名,而他們致富的原因,曾國藩認為離不開“儉”字訣。他說:徽州以勤儉甲於天下,所以其富庶也甲於天下……青衣童子在家賦閑,或長途跋涉而進京應試,都是身穿僅到小腿的短衣,光腳穿草鞋,隨身隻帶一把傘,為節省轎子、車馬的費用而徒步出行。而其實都是擁有千萬金的富室子弟。徽州人無論士、工、商,都很儉樸,所以他們起家致富,稱雄天下,沒有幾十萬、上百萬的家業就不能

  稱為富戶。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