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傑祥
根據文獻記載,在我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上有一個以炎帝和黃帝為代表的曆史階段,這就是當前學術界所稱作的炎黃時代。這是一個從原始氏族製向著古代文明過渡的社會大變革時代,變革的主要內容就是新、舊社會製度的交替,它充滿著先進和落後、前進和倒退的尖銳而複雜的鬥爭。以炎黃二帝為代表的曆史人物群體,適應著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參與和推動了這場社會變革,從而把我國古代社會迅速推進到文明時代的門檻;他們的豐功偉績被當時的人們謳歌讚美,稱頌不已。由於當時還沒有文字紀錄,這些事跡隻能口耳相傳,曉於後世,因此這個時代又稱之為傳說時代。傳說中顯然會有一些誇張的地方,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原始人總是把自己的首領歌頌為半人半神的人物,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所有原始首領人物的一般特征,炎帝等曆史人物也是如此。對於傳說時代人物的事跡,我們固然不可全信,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因為這個時代是客觀存在的,在這樣一個曆史大變革的時代,隻有通過當時的廣大部族群眾特別是首領人物的英勇奮鬥,才能完成這個變革,人類也才有可能健康地步入文明時代。炎黃二帝正是我國傳說時代曆史人物的典範,把這個時代冠以炎、黃二帝的名稱,可以說是名正言順的。
炎、黃二帝既為人名,也是族名,出自於同一個古老的少典氏族,以後分化,發展為兩個不同的強大部族,在曆史上分別作出過重大貢獻。炎帝族主要活動於黃河中上遊地區。《水經·渭水注》:“岐水又東,逕薑氏城南為薑水,按《世本》:炎帝,薑姓。《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薑姓,母女登,遊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於薑水,是其地也。”徐旭生先生雲:“秦嶺古代通稱華山。……現在寶雞縣城南門外就臨著渭水,過渭水南一二裏,在黃土原邊上有一村,叫做薑城堡。堡西有一小水,從秦嶺中流出,叫做清薑河。堡的東麵約一裏地的光景有一個很大的神農廟,廟前麵有一個泉,叫做九聖泉,俗傳為神農皇帝洗浴的地方。這一個薑城堡,《寶雞縣誌》說它就是《水經注》所說的薑氏城”。雖未必如文獻所記,但這裏“是薑姓舊居,可能性也很大”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1-42頁。就是說現在的寶雞地區,應是古代炎帝族主要生活地區之一。炎帝族以發明和發展原始農業而著稱於世,因此被後人尊稱為神農氏。劉歆《世經》雲:”以火承木,故為炎帝;教民農耕,故天下號曰神農氏。”《春秋緯》雲:“炎帝大庭氏,下為地皇,作耒耜,播百穀,曰神農。”班固《白虎通·號篇》雲:“謂之神農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管子·地員篇》雲:“古之民人,食肉飲血,衣皮毛,至於神農,……教民食五穀。”同書《輕重戊》又雲:“神農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穀食,而天下化之,”考古資料表明,黃河流域最早出現的五穀就是粟,在新石器老官台文化和裴李崗文化等早期新石器文化遺存中多發現有粟的遺物,而文獻記載正是神農氏首先發現並栽培了粟穀。《齊民要術》卷一引《逸周書》雲:“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粟的栽培成功,標誌著黃河流域原始農業的出現。原始農業的出現。是人類從適應自然界,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進而支配自然所取得的第一個偉大成果,所謂“勞動創造世界”這一科學論斷,隻是到了人類發明農業,才賦予它以真正的含義。在這以前,人類隻是以主要采集天然產物來維持自己的生存,而到了這時,人類則是通過自己的勞動來增加物質生產,這是社會經濟的一大變革,它標誌著人類從此由采集經濟進入生產經濟時代。人類在發明農業的過程中,首先需要了解作物本身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一般規律,因而就必須初步掌握生物學方麵的知識,以及與此相關的氣象學和土壤學方麵的知識,而隨著科學知識的積累,也進一步增強著人類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信心,從而也不斷地改造著人類自身。因此,正是由於原始農業的出現,才為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奠定了基礎,各種文明因素,正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漸萌生出來。在我國黃河流域,應是以炎帝為首的原始部族發明和發展了原始農業,從而為我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發明原始農業是一個艱苦的勞動過程,《淮南子·修務訓》說神農“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正反映了炎帝族發明農業所經曆的艱苦鬥爭過程,同時也體現出我們祖先的不畏困難、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精神。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當學習、繼承和發揚這種偉大精神,正是這種偉大精神,激勵著我們在建設當代社會主義文明的道路上,勇於革新,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