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炎帝和妻子生地的有關問題再研究楊東晨

中華始祖炎帝,是“三皇”中唯一稱“帝”的人,也是中華祖先中首位稱“帝”的氏族部落首領。數千年來流傳著他悠久豐富、美麗動人的故事。自從春秋時期《國語·晉語》正式記載以後,曆代皆有文人學士研究,不斷有書籍記載。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傳說人物“三皇”、“五帝”的研究,出現了空前的熱潮,炎帝神農氏的研究更是如此。陝西寶雞市則是從1993年後,將炎帝文化研究一步步推向高潮和新階段,取得了海內外注目的喜人成就。拙文試就其中的幾個問題再作一探討和研究,以與同仁共賞析。

一、炎帝出生地的有關問題再研究

中華始祖石年,以任火師和以火德為王而稱炎帝,成為中華第一古帝,德號代名字通行於世,萬民尊稱其為“炎帝”,不呼其名。

1.炎帝早於黃帝近千年

《國語·晉語》雲:“昔少典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生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史記·五帝本紀·索隱》雲:“《國語》雲‘少典娶有蟲喬氏女,生黃帝、炎帝’。然則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黃二帝雖則相承,如《帝王代紀》中間凡隔八帝,五百餘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豈黃帝經五百餘年而始代炎帝後為天子乎?何其年之長也!又案:《秦本紀》雲‘顓頊氏之裔孫曰女,吞玄鳥之卵而生大業,大業娶少典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國號,非人名也。黃帝即少典氏後代之子孫,賈逵亦謂然,故《左傳》‘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亦謂其後代子孫而稱為子是也。”這段記載是說:少典(即有熊)與有蟲喬部落通婚派生出炎帝氏族部落,比黃帝氏族部落早五百多年。以今日觀點來看,不必拘泥於“五百”這個數字,多數學者認為炎帝神農氏及其後裔延續的時間很長,大體可與6500年至5000年前(一說為7000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階段相比附。炎帝本人約生活在距今6000至5850年之間,比黃帝早約近千年。

2.炎帝降生的吉兆

徐旭生所著《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注釋說“古昆侖丘就是現在的青海高原”,華夏集團“遠古是住在昆侖丘的腳下。這就是說他們住在洮河、黃河、大通河諸河穀中可能住人的地方”。之後他們東遷到“陝西、山西、河南。”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頁。以此解釋炎帝(含黃帝)起源於陝西西部或中部偏北,似乎合理。但問題是無史書載“三皇”等興起於青海高原者,不如二者興起於河南而西遷之說可靠。正是遷於渭水中上遊的有蟲喬、有熊氏族部落通婚,才派出了炎帝氏族。

王符《潛夫論·五德誌》雲:“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其德火紀,故以火師而火名。”《帝王世紀》雲:“炎帝神農氏薑姓也。母曰妊氏,有蟲喬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正妃。遊於華山之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薑水,因以氏焉。”南朝梁沈約《宋書》曰:“炎帝神農氏,母曰女登,遊於華陽(泛指今陝西秦嶺南側,非華山之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山(非一處,此指今陝西寶雞市區神農鄉之常羊山),生炎帝。人身牛首,有盛德。致大火之瑞,嘉禾生,醴泉出。”《路史·後紀》雲:“炎帝神農氏,姓伊耆,名軌,一曰石年,是為後帝皇君,炎精之君也”。“初少典氏娶於有蟲喬氏,是曰安登,生子二人,一為黃帝之先,襲少典氏;一為神農,是為炎帝。炎帝長於薑水,成為薑姓。其初國伊,繼國耆,故曰伊耆。”鄭樵《通誌·三皇誌》雲:“炎帝神農氏起於烈(又寫作列)山,亦曰烈山氏,一曰連山氏,一曰伊耆氏,一曰大庭氏,一曰魁隗氏,亦曰人皇。少典之元子,其母女登有蟲喬氏之女也,女登有神龍之感而生神農焉,長於薑水故為薑姓。以火德王天下,故為炎帝。”

古今學者對這些記載認識不一。我們認為這些記載,一是說明少典、有蟲喬部落指的是西遷支族,居於渭水中上遊,為實行“族外婚”的兩個部落;二是說明少典氏(即有熊氏)部落的男子娶有蟲喬部落之女為妻。她姓任(又寫作妊),叫姒,又名女登或安登,懷孕的祥瑞神話是“神龍”,實為兩族男女婚配懷子;三是少典、安登生有二子,一子名字失載,繼承了這個少典部落男子的家業。另一子隨母為任姓,一度姓伊耆,以薑姓最為著名而傳於世。其本名有石年、軌、魁隗、號稱神農氏、烈山氏、連山氏、大庭氏,以火德而王天下,尊稱為“炎帝”,時人和後世稱其為“炎帝神農氏”,亦單稱“炎帝”或“神農”。《世本·帝係》雲:“炎帝即神農氏。宋衷注:‘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可見炎帝名字、稱號之多;四是再次說明對於遠古傳說人物的“生”,不可像對有文字記載人物的世係那樣看待,往往是指族外婚產生的氏族。

石興邦主編《原始社會卷》,雖然主張神農、炎帝非一人,認為神農時代延續2000年後才有炎帝時代,但對炎帝的生地或起源之說卻是符合史實的。該卷曰:“在渭水流域今寶雞地區一帶分布著許許多多氏族,他們過著穩定的農耕生活,間以漁獵補充生活品,其中有兩個世代通婚的氏族,一個叫有蟲喬氏,一個叫少典氏。有蟲喬氏族內一名叫安登的女子與少典氏族的首領結為對偶婚。據說這對情人是在秦嶺南一帶巡遊過程中感神龍而懷孕的,經十月懷胎後產下一名‘人身牛首’的男嬰,他的氏族給他取名為‘軌’,又有一名叫‘石年’。因他母親的氏族生活在薑水一帶,便取姓為薑,他就是後來被稱為炎帝的小孩子。他少年時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薑水流域與母親氏族一起同甘共苦地生活的,這條薑水據研究是渭水中遊今寶雞地區的一條支流。炎帝成年後繼承了氏族首領。傳說中多有炎帝人身牛首的長相,可能這個氏族是以牛為圖騰的”石興邦主編:《原始社會卷》(《陝西通史》之一),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16頁。炎帝的本姓和改姓,以及有氏、有姓等,顯然是來自伏羲和女媧氏,因而有的史書又說炎帝為伏羲之後。我們以為這是指伏羲、炎帝時代的先後而言的,炎帝出自有蟲喬、少典,史載甚明。在母係氏族社會內,少典氏族的男子是要跟隨有蟲喬氏族女子的,生的子女也是要從有蟲喬氏族之女的,因而石年幼年當是隨母親女登之姓任的。

一種傳說是安登一天到渭水南的薑水散心,走到蒙峪溝口的常羊山時,忽見天空霞煙繚繞,金光燦爛,一條黃龍從天而降,直向安登飛來,安登頓時感到身體酥軟,返回家中後便懷了身孕;另一傳說是安登到南邊的天台山牧羊,在花草茂盛、景致宜人處見到一山洞,便困乏地靠壁休息,被從天宮王母娘娘處歸來的七龍子抱進洞內親熱而懷孕。二說皆是母係社會知其母不知其父習俗的反映。

3.炎帝生於薑水的地望

(1)薑水在岐山東之說。北魏酈道元《水經·渭水注》對“薑水”記載說:“岐水又東逕薑氏城南,為薑水。《帝王世紀》曰:‘炎帝母女登遊華陽(一般認為是秦嶺南坡),感神龍而生炎帝,長於薑水’是其地也。”這條“岐水”是指什麽水流呢?《水經注》卷十八《渭水·雍水》雲:“雍水又東南流與橫水合,水出杜陽山,其水南流,謂之杜陽川。東南流,左會漆水,水出杜陽縣之漆溪(即今陝西省麟遊縣西的漆水),謂之漆渠。故徐廣曰:漆水出杜陽之岐山者是也。漆渠水南流,大巒水注之,水出西北大道川,東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淮南子》曰:岐水出石橋山,東南流。(司馬)相如《封禪書》曰:收龜於岐。《漢書音義》曰:岐,水名也,謂斯水矣。二川並逝,俱為一水,南與橫水(在今陝西鳳翔縣)合,自下通得岐水之目,俗謂之小橫水,亦或名之米流川,逕岐山西,又逕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陽而近西,所謂居岐之陽也。非直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稱矣。又曆周原下”,“水北,即岐山矣”,“岐水又東逕薑氏城南為薑水”,“東注雍水。雍水又南,逕美陽縣(今陝西扶風縣)之中亭川,合武水。”《炎帝·薑炎文化》釋曰:“酈氏所記雍水支流體係可謂繁雜,使人摸不清哪一條水名曰岐水。酈氏當世亦無水之名,好像薑氏城上半截叫岐水,下半截叫薑水的。從此以後,有人把鳳翔東部橫水認為是岐水(即薑水)的,有人把扶風岐山之間的畤溝河認為是岐水的,有人把薑水認為是岐水的,麟遊也有名曰岐水的。到底哪條水應是岐水(薑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過應該說明的,這裏和其他地方神農生長於薑水的薑水名稱,自古到今都未流傳下來,當然薑氏城更找不到了”炎帝與寶雞課題組:《炎帝·薑炎文化》,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頁。按照酈道元的記述,薑水、薑氏城是在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東。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第一冊)雲:“在我國古代傳說中”,“傳說最早的是炎帝,號神農氏。據說炎帝生於薑水,薑水在今陝西岐山東,是渭河的一條支流”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第一冊),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8頁。張正明等曰:“岐水源出岐山”,“炎帝的故裏,則無疑在岐水即薑水流經之地”張正明、董珞:《炎帝散論》,霍彥儒主編:《炎帝與漢民族論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頁。皆未指明是今哪一條水流為薑水。

(2)薑水在寶雞市區南之說。到了明英宗天順五年(1461年),李賢等人奉命編纂國誌《大明一統誌》時,對薑水、薑氏城的地望又作了進一步綜合分析和考證。《大明一統誌》三十四卷《鳳翔府古跡》雲:“薑氏城:在寶雞縣南七裏,城南有薑水。《帝王世紀》:炎帝神農氏,母為有蟲喬氏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感而生炎帝,即此。”明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0年)所修《鳳翔府誌》雲:“薑水又名清澗河,在寶雞縣南六裏,源出煎茶坪(在寶雞南,秦嶺北),東北流入渭,水勢洶湧,九眼泉在縣南六裏;泉出九眼,其水清冽。”明神宗萬曆五年(1577年)《重修鳳翔府誌》雲:“薑氏城,縣南七裏,城臨薑水。《帝王世紀》雲:‘神農氏母有蟲喬氏,遊華陽而生炎帝,長於薑水。’即此。”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修寶雞縣誌》卷一《沿革》載:“神農所生。《世本》:炎帝薑姓。《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薑母安登,遊華陽,感神龍而生炎帝,長於薑水。按:今縣南有薑水,北流注渭。酈氏注渭水不知,遂以今杜之岐山當之,而謂岐水流逕薑氏城南為薑水。複自知不確,乃曰:疑杜水矣。同《誌》卷十《人物》條下載:炎帝神農氏,薑姓,母曰女登,有蟲喬氏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長於薑水,因以為姓。火德,故曰炎帝。”明、清記述的寶雞縣南,即今寶雞市區南。何光嶽《炎黃源流史》雲:“有薑氏城,今名薑城堡,在寶雞市南七裏。城南有薑水”,炎帝生於此何光嶽:《炎黃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1頁。張豈之《炎黃時代到周秦文化》雲:“炎帝生於今寶雞市薑水一帶”張豈之:《從炎黃時代到周秦文化》,寶雞市社科聯:《炎帝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頁。他主編的《中國曆史·先秦史卷》,亦曰:“炎帝族所在薑水是渭水的一支流,在今寶雞市境內”張豈之主編:《中國曆史》之《先秦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頁。

清薑河發源於今寶雞市區南的秦嶺北麓,全長43公裏,流域麵積219平方公裏。有神沙河、銀銅峽兩條主要支流,還有大溝河、馬蹄溝河、黃浴溝河、孫家溝河及濛峪溝河,共有七條溪流匯入。清薑河流經益門堡、茹家莊、任家灣、桑園鋪、陳家河、三合村、薑城堡,北注入渭河。其下遊流經渭河二、三、四、五級階地,階地寬廣肥沃,原始經濟開發較早,是炎帝神農氏族興起的較好地方。今日的寶雞市清薑河地區,已成為電子工業的密集區,著名的寶雞橋梁廠也在這裏。

(3)廣泛的薑水之說。酈道元說的薑水、薑氏城,與明代後說的薑水、薑氏城,在具體地點上有分歧,但都在今寶雞市範圍之內。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對二說進行了考證,闡述了看法:“比較可靠的是薑水所在”,“岐水在岐山的南麵,當在今陝西岐山縣城的東麵,就是地圖上西出岐山、經過武功、折南流入渭水的小水。此水南麵隔著渭水,就離秦嶺不遠。秦嶺古代通稱華山,秦嶺南麵就叫做華陽,區域很廣”。“薑水與古華山很近,炎帝的傳說或可以傳播到山的南麵。”“現在寶雞縣南門外就臨著渭水,過渭水南一二裏,在黃土原邊上有一村,叫作薑城堡。堡西有一小水,從秦嶺中流出,叫作清薑河。堡的東麵約一裏地的光景有一個很大的神農廟,廟前麵有一口泉,叫做九聖泉,俗傳為神農皇帝“洗三”的地方。這一個薑城堡,《寶雞縣誌》說它就是《水經注》所說的薑氏城。實則,寶雞與岐山雖屬鄰縣,而寶雞在西,岐山在東,相距將近百裏。並且,薑氏城在渭水北,《水經注》說得很清楚,薑城堡在渭水南,而渭水在這幾百裏內全在原中間走,沒有改道的可能。然則薑城堡與薑氏城雖有兩個字相同,一定不能是一個地方。雖然如此,薑城堡附近卻有很好的彩陶遺址,在我國曆史的黎明時期就有人居住,毫無疑問。薑城堡和清薑河的名字,以及很特別的神農廟”,“全像是淵源有自,並非後人的臆造。岐山一帶,我們沒有詳細調查過,但是我在那裏經過,知道那裏史前遺址並不缺乏。所以雖說《寶雞縣誌》勉強附會的說法靠不住,可是兩地相距並不太遠,全是薑姓所居舊地,可能性也很大。並且周棄的母親,薑原(或作嫄)明白為薑姓女兒。周棄所居的邰就在武功縣境內,西離岐山也不過幾十裏。因為地近婚姻相通,理也近似。薑姓其他的一個神話中所說的磻溪水也在這一帶。”“這以上所述文獻內的材料、考古方麵的材料、民間傳說的材料似乎完全相合,足以證明炎帝氏族的發祥地在陝西境內渭水上遊一帶。”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7-48頁。鄒衡教授曾撰文《炎帝的原生地究竟在哪裏?》。他在這篇文章中說:《國語·晉語》的記載“比較重要、可靠具體、地點明確,不可能想到其他地方。隻能想到寶雞,遠到周原。姬水與薑水今固不能確指,但其範圍肯定是在寶雞,在陝西周原和寶雞一帶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什麽問題的。所以寶雞說是比較可靠的”鄒衡:《炎帝的原生地究竟在哪裏?》,霍彥儒主編:《炎帝與漢民族論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頁。王玉哲《中華遠古史》雲:“炎帝的發祥地大概在今陝西的渭水上遊,東可能到達山西”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頁。史學家周穀城說:炎帝“長於薑水,姓薑。”史學家白壽彝說:炎帝“活動的地區,其初是在渭河流域”。石興邦說:“炎帝部落發展形成於薑水流域及其附近。有同誌考證,就是現在寶雞地區的周原及渭水流域。”石興邦主編:《原始社會卷》(《陝西通史》之一),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16頁。史學家陳連開說:“炎黃起源於隴山東西。”陳連開:《從事漢民族研究的幾點體會》,霍彥儒主編:《炎帝與漢民族論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頁。即今陝西寶雞和甘肅天水的交界地區。霍彥儒在《炎帝族的起源與遷徙》中綜述說:“從上麵所引《國語》這段話裏,我們會清楚地看到:炎帝族的起源地是在‘薑水’。而‘薑水’的具體地望又在何處?雖在先秦的史料中無有記載,但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條目中卻說得很確切:‘岐水又東逕薑氏城南,為薑水’。顯然,薑水為岐水的一段,並為渭水的一條支流。當然,有人將‘薑水’說成是寶雞市區渭水南的‘清薑河’。它亦是渭水的一條支流。我以為,是‘岐水’還是‘清薑河’,這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二水都在寶雞地域,且為渭水的支流。盡管酈道元的‘薑水——岐水南段’說晚出,但在未發現新的史料之前,我們無理由對酈道元的說法予以懷疑或否定”霍彥儒:《炎帝族的起源與遷徙》,載《炎帝與漢民族論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頁。似乎是這個有爭議的問題無礙於炎帝生於寶雞地區之說,也似乎無法再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隻好回避。其實不然,我們認為,還可以從炎帝氏族發展到部落、乃至薑炎部落集團的角度進行探討。

(4)岐山東應為炎帝遷徙地。陝西岐山縣始置於隋朝,《寰宇通誌》雲是“因山名”。“岐山在岐山縣東北十裏,山有兩岐,故名。”按今日區劃地圖所示,發源於鳳翔縣東南的橫水,從岐山縣西北境流入,至岐山縣先峰機械廠南,與從鳳翔縣東南流入岐山縣的雍水會合而稱“後河”。岐山至扶風的呈向北之倒凹字形之“後河”,可能就是酈道元說的“薑水”,薑氏城也很可能在岐山縣下寨子東的河旁。這一帶地勢開闊,土地肥沃,水利資源豐富,是發展原始農業的好地方,又與炎帝部落的“聚落”地隻有百餘裏,當是炎帝巡視民情的休駐重地,或為炎帝親近氏族的聚落。所以說,岐山縣東的薑氏城及薑水之名係從西邊(今清薑河)帶入,遂形成關於岐山縣東部、寶雞市區南部皆有薑水、薑氏城的記載。岐山縣東除此二者外,沒有炎帝母親生育的傳說,也沒有炎帝幼小及成長的傳說,故可以判定岐山東並非炎帝的生地。因而寶雞薑水(今清薑河)流域的炎帝傳說遺跡、紀念性建築得以曆代留存,而岐山東炎帝遺跡卻早已無存了。

4.炎帝生地的遺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最近寶雞鄉土誌》記載:“神農生瓦峪長蒙峪(清薑河支流),均在薑水上下遊。”《炎帝·薑炎文化》雲:“從明代經清代到民國年間,所有編修的《寶雞縣誌》,無不記載著炎帝神農生長於薑水畔的薑氏城。這是因為在原寶雞縣治南(今寶雞市南)有薑水,薑水入渭處的東南台地上有古老的薑氏城。早在明代天順五年(1461年)編纂的《大明一統誌》中就有關於薑水和薑氏城的記載,這是其他誌書上所沒有的。基於此,民國年間還把薑水流域、薑氏城周圍地區命名為‘神農鄉’,解放初期還擴大為‘神農區’”炎帝與寶雞課題組:《炎帝·薑炎文化》,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頁。可見炎帝不僅“長於薑水”,而且還確實是“生於薑水”。這裏的遺址之多,又是一個例證。

(1)九龍泉。《重修鳳翔府誌》載:“《帝王世紀》雲炎帝神農氏長於薑水”,“東有浴帝九眼泉。”《重修寶雞縣誌》記載:“九龍泉,《府誌》:在縣南二裏,泉出九穴,其水清冽。今按:泉在薑氏城東,相傳炎帝始生浴此,有‘浴聖九龍泉’碑”。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神農祠九龍泉碑記》載:其泉“約深丈餘,石盆湧出,清潔異常,奇旱不涸”,“傳說為炎帝浴三之所”。於是後人遂在泉水之地修建了規模宏大的神農祠。今寶雞市渭濱區峪泉村的“九龍泉”尚存,曆數千年而泉水豐盛,四時湧流,供人們飲用。神農祠早已毀,改革開放後,村民又在原址上修建一座小廟,內塑一尊神農像。廟前泉旁豎立有清代遺留的斷碑,上半部已佚,下半部存有“九龍泉”三個鬥大的楷書字,前邊遺失的為“浴聖”二字。每月陰曆初一和十五,都有信徒和鄉民到此焚香叩頭,祭祀祖先。大型廟會每年一次,定在農曆正月十一日舉行,熱鬧異常。

(2)神農祠。九龍泉、神農祠為一地,均在今寶雞市渭濱區峪泉村,相傳祠廟始修於唐代。它坐南向北,南依土崖,北臨渭河,占地約五畝,南高北低,分台上、台下兩部分,上下修有石階道。祠廟由東院、中院、西院組成。三個院落之後有神窟三孔,今存二孔。

(3)薑氏城。《重修鳳翔府誌》雲:“薑氏城,縣南五裏,薑水東南涯有遺址。”1958年被宣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的範圍東起馬路,西至清薑河,北至崖邊,南至燈泡廠,東西700米,南北300米。遺物有石獅一個,造型粗樸,線條簡單。還有十幾個碓窩,表麵光滑,碓窩破損。這些遺物說明薑城堡的營築時代較晚,非炎帝氏族所修。但從遺址中發現的仰韶文化陶器碎片知,炎帝氏族先民確實在這裏居住過,且此地盛產相傳是炎帝發明培植的生薑。炎帝部落衰敗後,這一帶仍有薑姓族人居住,後世人在薑氏城遺址西北角為周後稷之母修的“薑原廟”,就是一個曆史見證。此外,薑氏城(今名薑城堡)、清薑河一帶關於炎帝神農氏的傳說,也比較集中而豐富。如傳說炎帝生於薑水(今清薑河)東岸的蒙峪溝,長在瓦峪堡,沐浴於九龍泉,均在今寶雞市渭濱區南。鄭國銓教授《薑炎文化的具象化》雲:“據古籍記載,炎帝神農氏‘生於蒙峪,長於薑水,沐於九龍泉’。蒙峪、薑水、九龍泉在今寶雞市南部,距市中心約一公裏,稱為神農鄉。這裏既然是炎帝的誕生地,以神農命名,標誌這一聖地,是極為恰當的”鄭國銓:《薑炎文化的具象化》,寶雞市社科聯:《炎帝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頁。

5.炎帝氏族的聚落

炎帝身高八尺七寸,魁梧而強壯,額角像牛,顏麵像龍,手持大木臿,頭戴玉製的飾物,勤勞而勇敢。相傳炎帝出生的第二天,母親就抱他到九龍泉“洗三”,身體立時見長,頭上的青龍角也不見了。他出世的第三天就會說話,第五天就會走路,第七天口內就長齊了牙齒,稱為神童。炎帝三歲時,就愛和其他兒童作種植莊稼的遊戲,成人後,便以善於種植粟菽而著名,被舉為氏族首領。《路史》對此亦有詳載。

(1)聚落與福臨堡遺址。炎帝氏族在薑水流域興起後,初居於薑氏城。其氏族不斷發展,人口逐漸增多,薑水流域已不能適應其部落的發展需要,便將部落邑地遷於渭河北岸。具體地點在何處?我們曾提出炎帝部落的聚落遺址,大體可與寶雞市西郊渭水北岸第二階黃土台上的“福臨堡遺址”相比附。因為有蟲喬部落是炎帝的母族,故炎帝部落興盛後不會吞並其部落,也不會占有其聚落居地,即位於寶雞市的“北首嶺遺址”。炎帝部落逐漸占據渭水流域(今甘肅東部及陝西關中)後,華胥、有巢、燧人、伏羲、女媧、有蟲喬、有熊等後裔族,有的繼續以部落組織存在,有的則與炎帝族相融合,乃至漢水上遊也有炎帝族人的徙入。福臨堡遺址屬於仰韶文化遺存,比北首嶺遺址的年代稍晚,分早、中、晚三期,各期文化麵貌,尤其是陶器,均有比較顯著的特點,文化發展序列連貫係統,與炎帝部落的延續史相符合。《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初都陳,又徙魯。”這個“陳”一般認為是指今河南淮陽縣,亦有指今寶雞之說。《水經注·渭水注》雲:“又東逕陳倉縣西”,“黃帝都陳,言在此。”榮氏《開山圖注》曰:“由此可見陳倉之‘陳’均早於前說的兩個陳地(指今河南淮陽與壽丘。)。後來寶雞地方誌中依此把伏羲徙治陳、神農初都陳、黃帝都焉,都說是陳倉之陳。”以福臨堡遺址的地望,將其稱為“陳”也可以說得過去。

(2)聚落居地與神農廟。《重修鳳翔府誌》雲:“神農廟,一在縣東郊,一在縣南九龍泉。”聯係到炎帝氏族初居地薑氏城區域有炎帝祠的史實,渭水北的神農廟亦應與部落居地“陳”有一定關係。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寶雞大觀》雲:“神武路開拓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以巷北神農廟得名,後因演武場遷至神農廟旁,又改為神武路。”今寶雞市區北塬半坡處的神武路東側亦曾修建過神農廟(先農祠、先農壇),早已蕩然無存。神武路小學所在地,就是神農廟故址,留存的遺物為一對廟前的清代石獅。據誌書記載:這座神農廟坐北向南,占地三畝,高台處有正殿三間,內有供奉的神農塑像。大殿東、西兩側各有廂房一間。廟四周有院牆,大門樓設在南牆正中央,裏邊東西兩側有對稱的南北向房屋。

神農廟大門外正南是大廣場,高丈許的方形先農壇四麵有坡階道,壇中央樹立石碑一通。神農壇正南修建有兩麵開的戲樓。正殿、先農壇、戲樓等,均建在南北向的一條中軸線上。古柏蔥鬱,莊嚴肅穆。據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寶雞縣誌·建製》記載,清代時祭祀活動十分隆重。誌書文曰:“先農壇:東郭內,每年(禮部)頒日期,前期致齋三日。主祭官俱穿朝服,齊集壇所。其一切禮儀如祭社稷之例。祭畢各官易蟒袍為補服,知縣秉耒(犁),佐一執青箱(盛種子的工具)播種。行耕時,用耆老一人牽牛,各官率耆農夫塑闕行三跪九叩禮。農具俱用赤色,牛黑色,箱青色,籽種悉聽各處土宜。每年所收米石及用過粢盛籽日,報司送部。祝辭:維神肇興稼穡,粒我蒸民;頌期立之德,克配彼蒼;念率育之功,常陳時夏。茲當東作,鹹服先疇。洪堆九五之尊,歲舉三推之典,恭膺守土,敢忘勞民。敬奉彝章,聿修祀事。惟願五風十雨嘉祥垣沐於神庥,庶幾九穗雙岐,上書頻書於大有,尚饗。”一般說,神農壇的修建時間甚早,此壇顯然是與先農祠一起興建,時間不會太晚,可能在唐宋時期就有了。每年祭先農壇的節日,都由中央政權的“禮部”親自擬定,派員或委托地方官員主祭,官民雲集,足見朝廷對祭先農壇的重視。官民同耕、播種,以勸導百姓重視農業生產,繼承炎帝神農發展農業的優良傳統。還在每年陰曆正月十一舉行盛大的廟會,祭祀神農。每年秋十月收割莊稼後,則舉行豐收報祭禮。附近的農民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還紛紛到廟內進香禮拜,求神農保佑平安幸福。從各地“先農壇”修建的地方看,一般都距古帝的邑城(實為氏族或部落首領的居地)不太遠,這就從一個側麵佐證了炎帝神農氏部落“都陳”,是在福臨堡遺址地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二、炎帝妻子聽訁夭生地有關問題再研究

炎帝神農氏之妻聽訁夭的生地,由於史載不一,故在認識上也存在著分歧。我們認為:赤水氏族部落興起於今甘肅隴西縣,徙布於今天水、隴南市的部分地區,聽訁夭也生於隴西縣。

1.炎帝之妻聽訁夭

《山海經·海內經》雲:“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訁夭”。《通鑒外紀》雲:神農氏納莽水之女聽談。《史記·補三皇本紀》曰:“神農氏納奔水之女曰聽訁夭為妃。”《周易》毛氏本又寫作聽訁夭。這不同的三種稱謂,還有一些文獻記載,不多述。奔水、莽水,皆為與赤形似而訛傳,實為赤水。

否定炎帝之妻為“赤水氏之子聽訁夭”之說,則是由《路史·後記三·炎帝紀》雲“納承桑氏之子,計有三人”引起的。羅蘋注曰:“《漢書》作桑水氏,書傳多作奔水氏,字轉失。”張穎、陳速《首代神農炎帝考》說:漢初尚存《太古以來年紀》二卷、《帝王諸侯世譜》二十卷、《古來帝王年譜》五卷等上古史書多種,均見於《漢書·藝文誌》:“班固此說怎會沒有史籍佐證。”因此,“炎帝薑軌居薑氏城納承桑氏(即桑水氏)氏為妃,是首代神農氏‘長於薑水’的又一件重要史實,亦如此可作定論”張穎、陳速:《首代炎帝神農考》,霍彥儒主編:《炎帝與漢民族論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頁。我們從張穎、陳速《首代神農炎帝考》否定聽訁夭,持“承桑氏之女”為神農妻的論述中,感到難以令人置信。

2.赤水在四川之說

赤水氏族部落以居於赤水而得名,究竟指何水或何地呢?胡太玉《破譯〈山海經〉》雲:“炎帝神農氏的妻看來也是‘天府之國’的公主。赤水,是《山海經》所記昆侖山附近的一條河。因兩岸及江中產赤金(純度很高的金)而名,因水勢湍急,故又稱‘奔水’。所以又稱‘奔水氏’。赤水指的是長江的上遊金沙江。古時並不把金沙江作為長江上遊,而是把岷江作為長江上遊,稱為大江,金沙江有支流赤水,至今仍然叫這個名字,兩岸所產名酒茅台、郎酒、瀘州老窖等都是中國酒文化的發源地。聽“訁夭”的“訁夭”,是古人對於所生的子女的昵稱。這一古音在四川方言中仍保持著。四川人稱小弟弟或小妹妹叫幺、幺妹。“這個遠古天府之國的‘幺妹兒’所生的後代都很了不起,且都住於‘江水’”胡太玉:《破譯〈山海經〉》,中國言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70頁。從字麵上看,四川南部的赤水與炎帝之妻聽訁夭的氏族部落名字一樣,四川瀘州市南境的貴州還有赤水市(位於赤水河下遊,以河水而名)。金沙江指從青海玉樹至四川宜賓市的一段,是否曾叫“赤水”,史書無載。昆侖山,古指今甘肅祁連山,非今新疆昆侖山。因此,將赤水氏部落定在四川金沙江(含其支流支水河)是難以成立的。再說,遠古通婚的兩個部落也不可能相距那麽遙遠。

有的學者為解決炎帝與較遠(今岷山或金沙江)赤水氏之女聯姻的矛盾,則說炎帝生於四川北部岷山。李遠國曰:“從地理上看,岷山綿亙於四川、甘肅兩省邊境,為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岷江、嘉陵江的發源地。它的北麵是甘肅的岷縣、文縣、武都及四川平武縣;東南麵與四川平武、北川、安縣緊連;西麵、西北麵與四川鬆潘、若爾蓋相依;西南麵則為四川茂汶、汶川、灌縣。這一廣大地區,稱之為岷山區域。它坐落在我國的西部高原,為上古時期燭龍鬼族的發祥地。相柳、共工、後土、燭龍、鬼國、少昊、炎帝、氐人國等部落生活在岷山西部、部南的岷江流域。它們四處圍繞岷山而居,形成了上古時期西北、西南的一大強族。”李遠國:《試論〈山海經〉中的鬼族》,轉引自《炎帝·薑炎文化》。這顯然是沿襲四川大學已故著名教授蒙文通的中國民族起源於“西南”之說。這對研究民族起源有另辟途徑的意義,但問題和矛盾甚多,如炎帝、少昊的生地,根本不在岷山。

3.赤水部落興起地在甘肅隴西縣

我們認為赤水氏的部落,以昆侖為今祁連山而論,赤氏族部落當起源於甘肅東南部。《通誌·氏族略》雲:“赤氏,《風俗通》謂為帝嚳師赤鬆子之後,見《神仙傳》。”《路史·國名紀》雲:“赤氏,赤奮、赤鬆,炎帝諸侯,後有赤氏。赤氏,高陽師。”何光嶽《炎黃源流史》雲:赤,紅色,以赤色為圖騰的赤氏族比炎帝族還要古老一些。赤鬆、赤水,皆為赤部落的氏族,以居地而另稱。今甘肅岷縣東北90裏有北魏置的赤水縣。禮縣東北有赤土山,土色如朱,可作染料。隴西縣東北有赤穀,下有赤水,又名赤亭水。何光嶽:《炎黃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60頁。《水經注》雲赤亭水出東山赤穀,西流,南注入渭水。隴西縣北二十裏有赤亭山,山色如朱,又有赤亭。隴西縣南,當以赤部落的一支居於該縣的赤水河穀而名赤水氏族,後發展為部落首領稱赤水氏。魏嵩山主編《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雲:“赤水,即今甘肅隴西縣東渭河支流赤亭河”魏嵩山主編:《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06頁。成縣西南有赤亭,武都縣東北有北魏置的赤萬縣,天水市西南有赤亭,慶陽縣西南70裏有赤城鎮等。這些地名、水名等,當與赤人廣布於甘肅東南部有關,以“赤”命名者為赤人居地,以“赤水”命名者為赤水族民地或遷居地。何光嶽雲:甘肅東南與陝西寶雞市接壤,赤部落(赤、赤水、赤鬆三個較大的氏族組成)與炎帝部落關係密切。陝甘一帶有小紅土山丘分布,是利用紅色染料和紅土埋葬的好地方。故赤人應起源於陝甘稀有的紅色土壤之地,以赤為貴,並用為族名。赤人很可能是最早發現赤土能染布料和最早用紅土埋葬人體者。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等墓葬遺址,均發現有用紅土埋葬習俗的。何光嶽:《炎黃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赤部落之人赤冀(又稱赤製)、赤奮(又寫作赤糞),皆為炎帝製造耒耜、杵臼的能工巧匠。赤鬆子被炎帝拜為“雨師”,成仙後也常遊居於王母住過的昆侖之丘石室。因此,炎帝娶赤水氏之女聽訁夭為妻是符合情理的,也是可信的。

綜上所述,炎帝神農氏生地“薑水”,是在今陝西寶雞市渭濱區南的清薑河流域(今神農鄉),氏族公社居地在薑氏城(又稱薑城堡),部落居址在今福臨堡。炎帝之妻聽訁夭的母族聚落在今甘肅隴西縣,與薑水相距不很遠。其他省的炎帝“生”地或“陵”,是其後裔的遺跡。因此,我們認為首代炎帝神農氏的生地,居地和陵園在寶雞市之說,是無可懷疑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9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10綠眼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

  • 絕對權力

    作者:周梅森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李東方臨危受命,出任某省會城市市委書記,被迫麵對著幾屆前任留下的一堆垃圾政績工程和一團亂麻的腐敗局麵。火炭落到自己腳上,李東方知道疼了,於是絕地反擊,頂著各種壓力,收拾殘局,前任們的垃圾政績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