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磚塔胡同61號院裏住著俞家三姊妹——大姐俞芬24歲,帶著12歲的二妹俞芳和10歲的三妹俞藻在這裏生活。
這是1923年夏天的一個傍晚,吃過晚飯,俞芬把兩個妹妹叫到跟前,十分嚴肅地說:“你們倆仔細聽著:大先生一家就要搬來,他們是喜歡安靜的,你們以後要斯斯文文的,絕對不可以吵吵鬧鬧!”
“太師母來過的,她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很喜歡我們的!”俞芳很高興地說。
“大先生怎麽樣呢?很凶嗎?”俞藻一對天真的大眼睛看看大姐又看看二姐。
“等見了麵就知道了。”俞芬加重語氣並帶有威嚇的口吻補充一句:“聽著:你們誰不聽話,小心我的掃帚把!”
“俞藻,我們可得多加小心,不要輕舉妄動,免得自討苦吃!”俞芳擁著三妹的肩膀調皮地說。
大先生究竟是什麽樣的人呢?在三姊妹的心中一直是個“謎”。對大先生一家的到來,俞芳和俞藻又是盼,又是怕。本來說妥的8月2日上午搬過來,可是這天一早陰沉沉的,過了一會兒,竟然下起雨來了。雨早不下晚不下,偏偏在今天下,真急死人!俞芳和俞藻一會兒跑到大門口望一望,一會兒又跑回屋裏來等著。小姐倆整個一個上午沒有安下心來。
8月2日下午,魯迅一家搬來了。俞芬帶著兩個妹妹出來迎接,三雙眼睛同時快速地在初次見麵的“大先生”身上掃描:他身穿白夏布長衫,留著短胡須,神情嚴肅,臉上沒有笑容。事前已聽大姐“警告”過的俞芳和俞藻眼睛滴溜溜轉著,看樣子真有點兒怕。
“大先生!”俞芬叫了一聲,兩個妹妹也跟著叫了一聲,並深深地向魯迅鞠了一躬。然後,姐妹三人又同時向旁邊的大師母朱安也鞠了一躬。俞芬一邊接過大師母手中的皮箱一邊對兩個妹妹說:“你們倆回到屋裏去吧!”
俞芳和俞藻跑回她們的西屋裏,好奇地從窗戶裏悄悄地往外看著。此後,一連幾天,這小姐倆都沒敢“輕舉妄動”,隻是悄悄地觀察而不敢走近魯迅住的北屋。過了幾天,她們發現這位“大先生”並不是所想象的那樣可怕,對她們挺關心的,有時還主動和她們說話,問她們的學習情況,態度挺和藹的,沒有一般長輩在孩子麵前那種威嚴。
一天,俞芳正在給她種的一株芋艿澆水,沒有發覺魯迅已走到她的身邊來。
“俞芳,為什麽你種的芋艿總是隻有一片葉子呢?”魯迅親切地問。
“新葉出來了,又嫩,又綠,老葉顏色太深,不好看,我就把老葉摘掉了。”
“唔。這樣芋艿是長不好的。老葉製造營養供給它生長,沒有老葉怎麽行呢?以後可不要再把老葉摘掉了。”魯迅微笑著說。
“俞芳,你可真呆!”俞芬走過來罵道。
“俞芬,你不要這樣說,俞芳還小,不懂事嘛!小孩子總有小孩子的想法和做法的,對她們的幼稚可笑的行動,要多講道理,簡單的指責和嗬斥,並不能解決問題。”魯迅和藹耐心地說。俞芳真沒想到,她種這株從來沒有人注意過的小芋艿,大先生倒注意了,而且大先生很和藹可親的,一點兒也不“凶”,一點兒也不可怕。
又有一天,俞芳和俞藻用彩色油光紙做“小人”玩,可是,她們倆怎麽也畫不好人的頭。俞芳一手拿著彩色油光紙一手拉著妹妹說:“走,我們找大先生去!”
小姐倆來到魯迅的住屋,提出了請大先生給畫人頭的要求。魯迅一口答應說:“你們說得具體一些,頭要多大,是男的還是女的,是老人還是小孩。”
小姐倆你一句我一句地提了不少要求。魯迅按照要求馬上給她們畫了兩個。
“你們先拿著這兩個,晚上我再給你們畫幾個,你們明天來取好不好?”
“好。”小姐倆異口同聲地說。
“現在,我要問你們一個問題。”魯迅一邊點著一支煙一邊說,“你們知道火是怎樣著起來的嗎?”
“火柴點的。”俞芳答。
“不錯。還有別的方法點火嗎?”
“到火爐裏去點火。”俞藻答。
“也不錯。”魯迅吸了一口煙,然後問:“太陽也可以點火的,你們知道嗎?”
“真的嗎?”小姐倆以一種懷疑的目光看著魯迅,說:“大先生,您給我們點點看好嗎?”
魯迅拿起放大鏡將太陽光聚成焦點,對準已經熄滅的“媒”頭紙燃過的一端,不大一會兒,那“媒”頭紙冒煙了點燃了。
“哇,像變魔術一樣!”
“太新奇了!”
魯迅看著這小姐倆驚喜興奮的樣子,趁熱又給她們講了一些光學方麵的知識。從此,這小姐倆把魯迅看成了她們的好朋友,經常來麻煩他,他也不厭其煩。
俞芬看到大先生很忙,總是要製止兩個妹妹去打擾。她發現,大先生經常在夜深人靜時寫作,為了提神,一杯濃茶不斷衝泡,劣質香煙一支接著一支,餓了就吃一些點心,甚至有時通宵達旦,睡上兩三個小時就到教育部上班去了。
磚塔胡同61號院子很小,房屋也少。俞家三姊妹住在西廂房,魯迅一家住在北邊的三間正房。這三間房,東邊的一間是母親魯瑞的臥室。其餘兩間到處堆放著線裝書,因為魯迅正在編寫《中國小說史略》講義,隨時都要查考的。中間的一間,除了供一家人吃飯使用之外,也是魯迅的書房、臥室兼會客室,夜間工作和休息就在這裏。西邊的一間是夫人朱安的臥室。那些白菜、劈柴等東西隻好都堆放在書架下、睡床下。這樣的居住條件,實在是太不方便了。因此,魯迅又在多方托人另找房屋。
附記:從1923年8月2日至1924年5月25日,魯迅在磚塔胡同61號院裏住了近10個月。這期間,他在教育部工作,並在北大、北師大、女師大、世界語學校等學校兼課,先後創作了小說《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繼續《中國小說史略》編印和《稽康集》校勘工作,此外還寫了許多講義和講演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