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吳山,在蘇州名園獅子林,在南京煦園,在北京明清故宮和頤和園,都可以看到石頭生肖。
十二生肖石不是石雕,它未經斧鑿,是人們用眼睛“看”出來的。這有點像根雕的藝術,它的由來,第一步在於看,不斷變換角度地審視、琢磨,仿佛在尋找著記憶裏的朋友。這樣看著尋著,在石形的像與不像之間,便生發出聯想,使得這“看”成為了創作。然後,你指給他看,他說給我聽,某一生肖石的形象就固定下來了。
南京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煦園,這座明朝的王府花園,清代太平天國天朝宮殿的西花園,是金陵名勝之一。辛亥革命時期,為孫中山臨時大總統領導下的臨時政府所在地。煦園以太湖石造景。與“不係舟”石舫相望有一處石景,遊人指指點點,這是雞,那是虎,那是豬,那是蛇……於是,這一堆石頭被稱為十二生肖石。
獅子林,蘇州四大園林之一,一座以大量太湖石取勝的花園。園內有石狀似獅子,故名。人們從獅子林中“看”出了十二生肖,在太湖石間,尋似鼠的石、似牛的石,似雞、似狗的石,是遊人們其樂陶陶的事。
在北京故宮禦花園裏,石子甬道上有用卵石鑲嵌的十二屬相圖案,堆秀山有十二生肖疊石。汪萊茵、陳伯霖《紫禁城——紅牆內的宮闈舊事》一書寫道:“這座堆秀山是明代萬曆十一年在宮後苑的原觀花殿的基址上建造的。如今堆秀山西側和中部崖壁間尚有模擬‘十二生肖’的疊石,恐是後期添加的。”
若尋生肖雞之石,也可到杭州。西湖東側的吳山,有處十二生肖石景觀。在這裏尋找十二種生肖動物,以雞最易尋,形狀最相似。像雞之石在整組石頭的邊緣,呈側剪影狀,好像一塊圓浮雕鑲嵌於地表。雞形石的頭、頸、背曲線優美,如字母S的反轉之形。雞頸後仰,讓人想到昂首向旭日,引頸唱晨曲的雄雞模樣。令人叫絕的是,雞頭頂石狀為三角形,宛若雞冠。不論背著書包結伴過往的學生,還是陪同遊人的當地向導,說生肖石,總要先講這塊緊靠卵石甬道的雞形石。
關於十二生肖石,當地傳說:很久以前,菩薩帶十二神去尋海上仙境,走到這裏,十二神被眼前美麗的風景所陶醉,不願離去。菩薩說,好吧,你們就留在這裏吧。於是十二神後來就化為這一組生肖石。當地的一位退休職工則說,十二生肖石的傳說,是一段有關黃帝的故事。
據清代《湖山便覽》記載,這一組石頭曾被命名為“巫山十二峰”:“俊石十二,玲瓏瘦削,如山峰離立,各以形象名之,曰筆架,曰香爐,曰棋盤,曰象鼻,曰玉筍,曰龜息,曰盤龍,曰劍泉,曰牛眠,曰舞鶴,曰鳴鳳,曰伏虎,統稱曰巫山十二峰”。這十二種名目,比如“盤龍”、“牛眠”、“伏虎”,大約就是如今人們所指指點點的辰龍、醜牛、寅虎形象了;而當年的“鳴鳳”很可能便是上麵所說的引頸啼晨的雞形石。清代雍正年間,浙江總督李衛在石旁建亭,題曰“巫峽峰青”。這名字雖能為景觀增色,但居民們似乎並不買賬。人們橫看豎瞧,津津樂道的是找出十二種屬相動物,徑稱這組石頭為“十二生肖石”,至於“筆架”、“香爐”等等,連同“巫山”雲雲,反而湮沒不聞了。
人們將美妙的聯想賦予本無生命的石頭,使得冬天裏寒風吹得冰涼、暑季間烈日曬得燙熱的石頭,仿佛具有了永恒的生命的體溫。“臥水牛”、“回頭馬”、“爬山猴”、“上山虎”、“曬陽虎”,還有“龍虎鬥”,這些名目真是栩栩如生。石頭的取像,多靠局部近似。如羊,頭部相像;兔,全依仗那豎直的耳朵;蛇頭,圓而略呈三角形,該是毒蛇吧。被指為蛇頭的這塊石頭,換個角度看,便是一個活潑的猴頭了。有些石頭隻顯大概的輪廓,如:上山虎取其背脊及頭部,頭部形若耳朵的曲線最為傳神;臥水牛也取背脊,至於其他部位,說是浸到水中了;鼠之石,其輪廓若說形似,隻尖嘴而已。對於形之似,似乎並不苛求,重要的是湊齊十二種動物。因此,倘若十二生肖中有哪一種動物在這石頭裏找不到,人們就會不達目的絕不罷休。這就如同十二生肖四扇屏,不必標上子醜寅卯,卻一定要湊齊十二種。否則,即使是達到十一種,也會黯然失色的。
美學理論家王朝聞曾談及將黃山山石想象為人獸故事的創造性思維,講到命名黃山石景時的審美心態。把杭州的、蘇州的、南京的未經雕琢的石頭想象為生肖,同黃山石景的命名相似。這不僅要歸功於視點選擇的巧妙,更要歸功於生肖文化給人們審美思維帶來的靈感。那些石,經文化的眼光“雕塑”,能夠創造出午馬未羊申猴酉雞的形象來。個中奧妙,可套用俗語“情人眼裏出西施”解釋——情人之情,中華傳統生肖文化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