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句話:“龍化為虎泰山之陽”。漢代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故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從這句話可以知道,泰山的南麵,即陽麵,是魯國;泰山的北麵,即陰麵,是齊國。“泰山之陽”的魯國或魯以南的徐夷、淮夷,是否不崇龍而崇虎?“龍化為虎”之說,讓人費解。
苗族原來生息在中原,後隨蚩尤被黃帝戰敗,又經舜、禹多次征討,被迫遷往長江以南地區。苗族的文化中至今還保留很多中原的文化。苗族刺繡中有“龍化虎”的紋樣,造型是龍從虎的下腹出來一條尾巴,又像是虎脫皮,由虎變成了龍,也很令人迷惑。
商代中期青銅鼎上,有整體展開式的虎頭紋,中間有凸出的豎線,從中間分隔成兩部分,分開後的每一部分竟然是夔一足的龍紋,若將兩部分連起來看,則又是虎紋無疑。有的考古學家對青銅器上的龍虎變化,早有新發現,但未能破釋。這是否是“龍化為虎”,很值得研究。
如考古學家鄒衡先生在《試論夏文化》中分析二裏崗早商青銅器紋飾說:“饕餮紋多作雙夔合成形式,其尾部絕大多數是向上卷。”
徐乃湘、崔岩峋在《說龍》一書中說:“商代龍紋,是以兩個側視的龍形作對稱式的組合,組合後呈現一副巨大的獸麵”。
山東大學曆史係教授劉敦願先生說:“商代銅器中的獸麵紋(饕餮紋)中便有虎形。”這正如1987年安陽博物館在北京展覽的對聯所說的:“說它是龍就是龍,說它是虎就是虎”。(指饕餮紋)總的來說,饕餮紋是虎顯龍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