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在現河北省保定以南,石家莊以北的冀西滿城、新樂、唐縣、曲陽、順平、阜平、平山、定縣、行唐、靈壽等地區,有一個白狄建立的國家,先稱鮮虞,後改稱中山國。它西依太行山,東臨遼闊的冀中平原,北臨易水與燕國為界,南以滹沱河、釜陽河與趙國為鄰,建都新樂或定縣。建國長達480多年,是戎狄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它與山西晉東南地區的赤狄,與冀南白狄鼓(河北晉縣)肥(河北槁城)相互呼應。
鮮虞與周、晉、燕諸國同姬姓,大概也是黃帝的後裔。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國勢日趨衰落,西方的戎狄采取攻勢,進入陝北、山西、河北等地。白狄以喜穿白衣而得名,另有赤狄,喜穿紅色的衣服。
白狄鮮虞先在陝北,後遷山西太原地區,再遷河北的冀西山區。建國後改遊牧為農耕,修長城,壯大軍力,有戰車千乘,“衣鐵甲,持鐵杖以戰”,善騎射。在前531-前489年的40多年間,晉國曾數次征伐,都被鮮虞打敗,它還打敗過燕國和趙國。
前408年,魏文侯以樂毅之子為帥,進攻中山國,戰爭持續三年,國都被占。中山國遷都靈壽。前296年,在趙、齊、燕三國聯軍的進攻下,中山國才被滅亡,最後一代王名尚,被送回陝北地區。
司馬遷說:“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地餘民,民俗?急,仰機利而食。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塚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對中山國貶得太多。
其實,中山國的文化較高,他們的漆書、布幣文字與華夏相同。國王善詩。據說《穆天子傳》便是中山人撰寫的。民間善歌舞,尤其是工藝製作精美先進,青銅器製造成為我國燦爛的青銅文化“中興期”,郭沫若曾讚為“新式期之翹楚也。”因為中山國不服周禮,便屢遭同姓國的進攻,最後被滅亡。中山國是狄人建國最長的國家。
近年來在河北省平山縣發掘的中山第一號陵墓,年代為前308年左右,為中山國鼎盛時期國君王?的墓葬,出土了造型很精彩的錯金銀虎噬鹿器座,是室內屏風的底座,造型為一隻體魄雄偉的猛虎,睜目、豎耳、尾直挺,嘴叼一隻小鹿,小鹿在哀叫掙紮,形象非常生動。在工藝上運用銅器錯金、銀裝飾,恰是虎的斑條紋和小鹿的斑紋,在戰國時期是先進的工藝。同時還出土了鑲銀雙翼神虎,氣勢宏偉。墓中還有大型的山字型青銅器,可能是中山王威儀的象征。古時王者頭戴山形冠,這種大型青銅山形器豎立在國王的宮殿中,顯示出國王雄踞天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