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對猿猴有了一定的觀察和認識。《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名為猩猩的人麵青獸,便正是猿猴的一種。我國最早的訓釋詞語的專書《爾雅》當中,則輯錄了狒狒、蒙頌、猱等數種猿猴,對它們的形貌、習性等進行解釋,並把它們同歸於“寓屬”。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解釋並不一定完全科學,但它卻反映了古人對於猿猴的認識。這些認識當中的不少因素,還長期影響了後人的觀念。
不過,由於上古典籍關於猿猴的記載大都零星、片斷,因此,尚不能使我們看到遠古時期人們對猿猴的認識、態度及情感的全貌。而大量產生於人類生活早期、並在人們口頭長期流傳的有關神話,則為我們了解這方麵內容打開了一個窗口。
神話是關於世界及人類是怎樣由來並成為今天這種形態的神聖敘事,它反映著處在幼年時期的人類的世界觀、宇宙觀和情感,從其中還可以看到原始先民生活環境與社會生產活動的影子。神話所講述的一般都是同“起源”有關的問題,它通過豐富的幻想和想象來解釋人類自身及其自然、文化環境的來曆,因此,神話大都具有釋源的性質。
在我國,許多民族的神話當中,都有猴子這一形象,而且它往往是十分重要的角色,同人類的起源、人類生活秩序的奠定乃至宇宙萬物的形成等,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這些神話主要可以分為五種類型:一、猴子逐漸變化,生成了人類;二、猴子與人或某精靈婚配,孕育了人類;三、猴子導致洪水潮天和人類的再殖或某生物的改變;四、猴子化生世界萬物;五、猴子發明或傳播某些人類文化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