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鬥牛之外,還有許多關於牛的遊戲。在春秋時代成書的《左傳?哀公六年》中記載有一個故事。齊景公壯年無子,非常著急,盼到五十歲才喜得貴子,歡喜若狂,經常帶兒子玩耍。盡管他乃是齊國之君,但在與兒子玩耍時,忘記了君臣之禮。景公常常是四肢著地,學著牛爬,讓兒子牽著嘴裏銜著的繩子,學牽牛玩耍。有一次兒子挽繩過勁,把父親的牙齒拉掉了。這雖然是一個故事,但卻反映了兩個問題:第一,當時牛耕初興,牽牛之戲乃是時髦遊戲;第二,牛戲之始,起碼是春秋時代就流行了。
現在保留在民間文化中的遊戲,有不少與牛有密切聯係,試舉幾例:
(一)賽犛牛
西藏山南曲鬆的夏江宗地區,每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舉行犛牛節,四個牧區,每區出一頭犛牛,賽距1500米,分別騎一人,進行賽跑,比賽誰取勝,就把誰的旌旗插在最高屋脊上。
解放以後,是以村為單位,參加人數增加,賽程為2000米,取前十名為獲勝者。賽犛牛不僅是一種遊戲,也是對各戶、各村、各牧區飼養犛牛的大檢驗,因此當地人人都很重視,從而使犛牛節熱鬧非凡。
(二)狼吃牛遊戲
在廣西灌陽地區有一種“哞呀咚咚怯”的兒戲。“哞呀”為母牛護小牛的叫聲,“咚咚怯”為小兒遊戲時唱的音調。
遊戲時,一人扮狼,一人扮母牛,其他若幹人扮小牛,尾隨在母牛之後。狼不斷地襲擊小牛,母牛則口唱“哞呀”之聲,盡力保護小牛,小牛則不斷叫“咚咚怯”,躲藏狼的襲擊,如此反複多次,直到狼把小牛抓完,遊戲才算結束。
(三)牛鬥虎
由兩人扮牛,兩人扮虎,在鑼鼓聲中,牛虎相遇,虎撲牛,牛以角抵之,互不相讓,老虎左撲右攻,上躥下跳,牛則用角上抵下頂,左閃右抗,直到最後牛勝虎逃為止。
(四)打薩克
達斡爾族的遊戲,是玩以牛糞製成的玩具――“沃排”。該族在冰天雪地季節,選擇一塊冰場,一般以河麵或湖麵為佳,在前方立一個薩克,即麅踝骨,作為襲擊的目標或把子,同時取若幹牛糞,摻入一定的泥土、麻?,和在一起,製成圓形坨子,厚3厘米,直徑15厘米,在戶外凍硬,就成了“沃排”。
玩時,許多孩子並站一排,前方各擺一個薩克,距人30米左右。然後每人都以沃排打擊薩克,以誰先擊中為優勝。
(五)玩毛球
蒙古族把牛毛揉擀成球,直徑10厘米左右,作為兒童玩具,玩法有擲遠、襲擊目標、踢球等方式。其實,這種遊戲在東北漢族、滿族地區也十分流行。除上述玩法外,還有分為兩隊玩的,由一隊先在隊內傳球,另一隊人前來爭搶,搶到後,也在本隊內傳遞,另一隊人再來阻攔、爭搶,以此為戲。
(六)牛角燈
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時,到處都張燈結彩,看花燈是重要內容。在燈飾中走馬燈內有牛、羊、牛郎等形象,有些地方還紮牛角燈,兒歌中唱道:
牛角燈兒,大得奇,好看莫如匯豐的。
十支洋蠟均不亮,四人鬥牌在燈裏。
(七)憋死牛
在華北、東北有一種棋戲,稱走憋死牛。玩時,先在地上畫一棋盤,如區字形,兩人各找兩個石頭為棋子,放在棋盤上下兩個點上,隻留棋盤中間斜線交叉點空點,下棋時,先走棋子的人,不能一走就把對方憋死,但最後誰走不動為輸方。
(八)趕牛
青海互助縣土族有一種趕牛遊戲,棋盤為兩個等腰三角形,從一個底角畫斜線交於對邊,又從交點向對邊畫斜線,依次至頂點下方。
下棋時,由兩人對弈,一人為趕牛人,有兩個子,放在底邊兩端,另一人為牛,有一個子,放在第一條斜線與對邊的交點上。第一步由牛走,趕牛人設法把牛趕到頂點,而牛則設法躲開,看最後勝負。此外,古今的兒童們也都以嬉牛為樂,這種情景也常被製作成為藝術品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