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神,又名句芒、木神、春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種生命生長之神,也是主宰農業生產之神。
在先秦文獻中有不少關於芒神的記載。《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禮記?月令》:“其帝大?。其神勾芒。”鄭玄注曰:“句芒,少?氏之子曰重,為木官。”朱嘉注:“太?伏犧,木德之君。勾芒,少?氏之子。曰重,木官之臣,聖神繼天立極,先有功德於民,故後王於春祀之。”最初的芒神可能與鳥圖騰有關,大概可能是一種區域性的氏族神。這種圖騰既是該氏族的源頭,也是他們的保護神,當然也主宰萬物生長,農業豐收。《山海經?海外東經》:“東方句芒,鳥身人麵,乘兩龍。”郭璞注:“木神也,方麵素服。”這就是芒神為鳥首人身、騎龍的形象。《淮南子?時則訓》:“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貫大人之國,東至日出之次,?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太?、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裏。”在有些芒神形象中,還持規矩,主春事。如果說最早的芒神是人獸化的鳥首人身形象,那麽後來就擬人化了,芒神是一個男人形象。
芒神的形象有明確的規定,主要有:
首先體現中國的農曆特點,如芒神身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鞭長二尺四寸,象征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芒神所站的位置也以陰陽年確定,陽年芒神站在春牛左邊,陰年站在右邊;立春日距正月初一之前五日之外,芒神站在牛前,距正月初一後五日之外,芒神站在牛後,如果立春日在正月初前、後五日內,芒神則與春牛並列。
其次,芒神的衣色、帶色由立春日的天幹、地支確定。十天幹中又以陰陽分之,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陰。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在十二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醜、卯、巳、未、酉、亥為陰。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子、亥屬水,辰、戌、醜、未屬土。具體說來,芒神的衣色、帶色視立春日而定,地支,衣色用克,帶色用生。頭上兩髻視立春日納音,屬金兩髻在耳前,屬火左髻在耳後,屬水左髻在耳前,右髻在耳後。芒神的罨耳視立春時是白天還是黑夜確定,子醜時全戴;寅時右邊戴,左邊揭開;亥時左戴右揭;卯至戌時則手提罨耳。陽時用左手提,陰時用右手提。芒神的綁腿、鞋、褲,視立春日納音,水俱全,火俱無,土隻有褲,金木俱全,但綁腿位置不一,金左綁腿掛腰帶上,木有綁腿掛在腰帶上。《飲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七:“芒神服色,以日支愛克者為之,克所克者。其係色也,歲孟仲季,其老壯少也。春立旦前後五日者,是農忙也。過前,農早忙,過後,農晚閑也。而神並乎牛,前後乎牛分之,以時之卯後入日燠,亥後四日寒,為罨耳之提且戴,以日納音,為髻平梳之頂耳前後,為鞋絝行纏之懸著有無也。”例如寅申巳亥年的芒神為老人狀;子午卯酉為壯年狀;辰戌醜未為幼年形象。芒神的衣服也有一定講究,如寅日立春,寅屬木,克木者金,金為白色,勾芒著白服。木生者火,火為紅色,勾芒腰帶紅色。立春日納音屬木,勾芒頭髻平梳,而髻左耳後。午時立春,勾芒右手提罨耳。立春日納音屬木,勾芒神行纏,鞋、?俱全,右缺行纏,左腰右懸。寅日立春,勾芒執柳鞭,鞭結子用麻,五色醮染。元日後五內立春,勾芒神與牛並立。戊甲係陽,勾芒神在牛左,並站立之。
由此看出,芒神形象是有一定之規的,是受立春時空限製的,從而斷定當年天時、地利和農業生產的關係。根據芒神所示,廣大農民安排一年之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