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1章 江洋鏖戰海內歸一(3)

  當然,順治帝之破格嘉獎黃梧,更重要的目的是著眼於現在和未來,希望他為清效勞,為滅鄭建立更大的功勳,即封公敕書中所說“爾其益奮忠勤,滅賊固圉,式建膚功,用膺懋賞”。這一目的,他達到了。

  黃梧以一戰敗之將和將遭鄭成功懲治的罪臣,一躍而為蒙受清帝特恩的公爵提督大人,前程遠大,他對帝真是感恩戴德,決心效盡犬馬之勞。他對清朝之剿鄭,在三個方麵起了很大作用。一是率部拚死廝殺,克城破敵。順治十四年八月浙閩總督李率泰奏準,增加黃梧之標兵,合原額共增足為四千名(增加了將近兩倍),駐紮漳州,彈壓閩南。九月,黃梧同李率泰與提督馬得功、都統郎賽水陸並進晝夜攻擊,連破七城,攻克閩安鎮,立下軍功。尋又捐造戰艦一百艘,朝廷加其以太子太保榮銜。後來他又屢剿鄭軍,軍功累累,廣招敵軍將士,十二年裏,“共招撫過偽官二百餘員,兵數萬餘名”。《清史列傳》第9卷,《黃梧傳》。

  二是獻計獻策。清廷原對鄭軍內情知之甚少,故無良策對付,黃梧降清後,詳奏鄭軍情形,提出剿滅之法。他奏上了“剿滅鄭逆五策”,要點如下:

  “一曰駐海濱以堵登岸。成功乘春收之時,散遣偽將四出派餉,深入內地,官軍駐紮城內,尾後相追,賊已飽。應分駐重兵於福、興、泉、漳濱海要地,往來馳剿,則賊不敢登岸矣。二曰造小船以圖中左。成功恃中左為三窟,盈盈隔水,一葦可航,而陸地將弁殊無問津之意,故負固至今。請於漳州港口多造八槳小船,伺潮渡海,成功恐懼,必盡撤各偽鎮,護其巢穴,身不敢離中左半步。我師壓水而陣,廣布招撫,兼用間諜,不出兩月,內變必作,成功可坐擒也。三曰清叛產以裕招徠。鄭逆及各偽鎮產業,多詭托他姓掌管,梧頗知其詳。應請敕下督撫,會同梧遍行查出,所收租稅,永充兵餉。今海上諸偽鎮願附者多,當事蒿目乏餉而不敢收。此項既清,即以叛產招叛兵,於以解散成功黨與易易矣。四曰鋤五商以絕接濟。成功於山海兩路各設五大商,為之行財射利,梧在海上,素所熟識,近且潛住郡城,為其子弟營謀鄉舉邑庠為護身之符,其實陰通禁貨,漏泄虛實,貽害莫大,應請敕下督撫嚴提正罪,庶內宄清而接濟之根可拔矣。五曰賊墳以快眾憤。成功父子殘害生靈,實戾氣所鍾。聞其石井祖墓,風水最險,言論鹹謂宜掘,以破賊旺氣,且快人心,亦懲惡之一端也。”《清史列傳》第9卷,《黃梧傳》;劉獻廷:《廣陽雜記》第3卷。

  黃梧又奏請嚴海禁說:“鄭逆猖獗,全借內地接濟。福寧、沙埕為木植、絲綿所出;晉江之福前所,同江之鼎美、高浦為油麻、釘鐵所出;海澄縣之南溪、漳州之佛潭橋為柴米之藪。至閩粵錯壤,則饒平縣之黃岡,澄海之南洋,米栗山積,土宄陰為轉輸。齎粵糧,養閩寇,最為大患。宜先就接濟之地,設法嚴禁。”《清史列傳》第9卷,《黃梧傳》。

  他又奏請誅殺鄭芝龍說:“海賊俱屬漳、泉、潮、惠之人,梧今大張布告,必漸次歸附。但鄭成功恃其父芝龍在京,欺誑招撫,借以登岸派餉,故首惡在芝龍,必先斷絕芝龍,使之音問不通,則成功隻海上匹夫爾。又成功之敢於猖獗,由其父芝龍誑謀罔上,齎書下海,揚言招撫,沿海人心搖惑,凡欲投誠者,鹹以欲撫之故,仍堅其怙惡之心,請密奏剪除芝龍,以絕盜根。”《清史列傳》第108卷第19、20頁。

  黃梧對清廷的第三項貢獻是力舉施琅。施琅是鄭芝龍舊將,任左衝鋒,足智多謀,驍勇善戰,順治三年隨芝龍降從征廣東,戡定順德、東莞、三水、新寧諸縣,後鄭成功起兵,琅又隸其麾下,任左先鋒,其弟施顯任左先鋒副將,管援剿左鎮,“兄弟俱握兵權,每有跋扈之狀,動多倚兵淩人,各鎮俱受下風”。順治八年正月鄭成功率師南下,欲支援南明廣州守將,抵抗清軍,施琅不願,成功遂令施琅將左先鋒印及兵將交與副將蘇茂管轄,又將其副將調入戎旗親隨協將,施琅心懷不滿,竟自削發為僧,不朝見鄭成功。接著又出了一些事,鄭成功惱怒,將施琅及其父大宣與一些子侄捕捉監禁,施琅被人救走後降清,其父及弟施顯和子侄被成功斬殺。

  可能是因為施琅係隻身歸順,所帶將弁不多,清廷未予重視,僅授其為委署都督,一閑就是幾年。現在黃梧便對朝廷竭力保舉施琅,讚其有才,應予重用說:鄭成功漂泊海岸,往來靡定,欲撲滅之,非熟悉情形者不能。“敬舉所知,有委署都督施琅者,仇賊甚深,知彼知己,胸有成算,其輸款本朝已久,一出受事,即著微勞,且智勇兼優,忠誠素矢,宜假以事權,俾盡展所長,與梧戮力馳驅,必能剪除海孽”。楊英:《先王實錄》,第32、33頁;《清史列傳》第9卷,《黃梧傳》。

  黃梧的以上建議,受到清廷十分重視,大都采納,申嚴海禁,移兵駐防,增造戰艦,擢用施琅,初授琅同安福將,尋遷總兵官。黃梧偕施琅會同提督馬得功、總兵蘇明,赴晉江縣之大覺山,南安縣之覆船山、橄欖山、金坑山,剜毀芝龍父祖及先世墳五座。黃梧又斬鄭成功所置五商。清廷將鄭芝龍及弟芝豹,子世忠、世恩、世蔭、世默俱流徙寧古塔,家產籍沒,又對芝龍加以鐵鏈三條,手足扭鐐,後鄭芝龍等皆被斬殺。《清世祖實錄》第109卷第3頁、第111卷第3頁。

  黃梧的降清及其剿鄭獻計,舉薦施琅,對扭轉清廷的劣勢,削弱鄭軍的威力,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薦舉施琅,為清軍後來統一台灣降服鄭氏權利,找到了一個最佳統帥。

  二、猛克鎮江鄭軍包圍南都。

  順治十六年(1659)六月底,正當皇上王公大臣還在為年初三路征滇大軍會師昆明,大獲全勝,特頒平定滇黔川桂湖五省恩詔,而喜慶未已之時,突然收到了鎮江、瓜州失陷,鄭軍百萬圍江寧,“東南大震”的急報,頓時朝野震驚,人心惶惶。

  順治帝福臨諒必會為此而迷惑不解?四年以前他授世子濟度為定遠大將軍,統率八旗軍綠營兵征剿鄭成功,曾收複潭州等地,寧海大將軍伊爾德亦收複舟山,皆於順治十四年班師,為何此時鄭成功能突興大軍,圍攻江寧?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可能是,順治帝及議政王大臣們對鄭成功之為人,認識不夠深刻,不了解其畢生奮鬥的根本目標是恢複大明王朝萬裏江山,逐清複明,因而未予以足夠的重視和防禦。

  黃梧降清後,雖提供了大量鄭軍的情報,獻計獻策,但對鄭成功之決心南征北伐,奪占江南,進圖燕京的宏偉願望,卻未予強調。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黃梧本人並不相信鄭成功真有此雄心壯誌,真有實現這一願望的足夠的軍事、政治、經濟實力,隻不過是欲圖奪據一些沿海州縣苟延殘喘而已。二是黃梧擔心過分宣傳鄭之雄心和力量,會被人看作是長敵人之威風,滅自己之誌氣,而招致皇上王爺不滿,帶來無窮禍患。因此,他的介紹敵情和奏陳對付之策,都按照消滅地狹民寡軍弱多變亡期不遠的敵人來描述和獻策的。這也影響到朝廷對鄭軍的正確認識。

  就在清廷宣布定遠大將軍世子濟度和寧海大將軍伊爾德獲勝凱旋之際,南明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鄭成功卻在抓緊擴兵訓練,準備北伐。他分所部為七十二鎮,設六官理事,“假明永曆號便宜封拜”。他募集士卒十七萬,以五萬習水戰,以五萬習騎射,五萬習步擊,萬人往來策應。他還專門訓練了一支萬人鐵軍。

  順治十五年二月,他調各提督、統鎮回思明(即廈門)選練征剿時,對諸將說:“先年(順治十三年十二月)護國嶺殺敗阿格商(清之驍將),所拾衣甲,全身披掛是鐵,所以敢下馬打死仗者,恃有此耳”。“今我亦欲用此披掛,剿殺醜虜,諸將以為何如?”戎政王秀奇說:“披掛全身穿戴不下三十斤,虜有馬駝載,穿戴猶易”,“今我兵欲以一人穿戴三十斤步行,雄壯者不難,矮小者未見其便。”鄭成功說:“須揀選雄壯強健者當之。”甘輝說:“嶽家軍多自負戴,我朝戚南塘令兵卒兩腳股負沙操練,豈畏重耶?要在操練得法耳。”時有勇士王大雄在,遂令其披掛。王大雄“手執戰具,步伐整齊,如赴敵狀,動履如飛”。成功大喜說:“似此可縱橫天下矣。”遂傳令連夜趕製披掛鐵麵,選精兵萬人,“繪朱碧彪文,峙陣前,專斫馬足,矢銃不能入”。楊英:《先王實錄》,第165頁;《聖武記》第8卷。鄭成功親自挑選,凡能舉大石五百斤(一曰三百斤)者,方能選為親兵,“配以雲南斬馬刀、弓箭,戴鐵盔,穿鐵臂、鐵裾,用鎖鎖定,使不得脫,時謂之鐵人”。阮?錫:《海上見聞錄》。

  順治十五年五月十三日,鄭成功統領大軍,駕舟北征,六月十一日、十三日連降平陽、瑞安二縣,圍攻溫州,未下,轉乘船北上,八月初九大軍至羊山,次日驟遇颶風,辟巨艦數十艘,士卒淹沒數千,成功之次子、三子、五子淹死,乃督師回舟山,隨後駐紮溫州、台州一帶。

  順治十六年四月,鄭成功再次統率大軍北征。五月初四他對全軍官兵重申禁止擾民之諭,強調說:“本藩親統大師,不憚數千裏長驅遠涉,進入長江,刻期恢複,上報國恩,下□(救)蒼生。此行我師一舉一動,四方瞻仰,天下見聞,關係匪細。各提督統鎮十餘年櫛沐辛勤,功名事業,亦在此一舉,當從恢複起見,同心一德,共襄大事。……其岸上地方百姓,嚴令秋毫無犯。已有頒刻禁條,炳若日心,總以收拾民心,上為國家大計。須體此意,諄諄嚴飭所轄:登岸之時,不準動人一草一木,有犯連罪。”楊英:《先王實錄》,第195、196、197頁。

  六月十四日,舟至焦山(山在鎮江東九裏大江中),集諸將議進攻之事。鄭成功諭諸將說:“瓜鎮,京都之門戶,峙立兩岸,必有重兵鎮守,又有譚家洲炮台與瓜州梆堤炮台對擊,又有滾江龍把截,未宜輕敵。須分一支由水攻取譚家洲,奪其大炮,另撥陳大勝善沒水者,斬斷滾江龍,又以大師搗其瓜州,使虜左右支吾,聞風破膽,瓜鎮不日克下矣。爾等各依行令機宜而行。”隨即具體分撥各將進攻地點。十五日,進紮瓜州北岸,傳令進師,命右提督、前鋒鎮等各水師營進取譚家洲大炮,令材官張亮督泅水蕩船,刻限斬斷滾江龍。滾江龍乃係清軍在金山、焦山之間鋪設的大鐵索,橫江中,阻止鄭軍船隻通過。成功又令兵部侍郎張煌言督兵,待鐵索斬斷,即進據瓜州上遊,焚奪滿洲木浮營。此浮營用大杉木板釘圍,內容兵五百名,大炮四十門,火藥火罐不計其數,上流來船,遇之立碎,十分厲害。

  出發之前,成功又與諸將誓師說:“此番孤軍侵入重地,當於死中求生。勝此一陣,直克其城,則破竹之勢成,功名富貴近之矣。進生退死,本藩當身先陷陣,以為爾率,爾等其勉之。”

  十六日,鄭軍猛攻,克瓜州,擒獲清操江巡撫朱衣助,奪取了譚家洲大炮和潰洲木城三座。二十三日與清軍大戰於銀山,清軍兵分五路,奮勇來攻,鄭成功親督親軍右武衛、左武衛還戰,雙方鳥銃、行營炮、弓箭齊放,“聲震天地”。鄭軍“奮勇死戰,無不以一當百”,大敗清軍,追殺十餘裏。鎮江副將高謙、知府戴可進等見勢不支,赴銀山軍前獻城投降。鄭成功隨遣張煌言安撫浦口,袁兵部起震安撫滁州、六合等處,都督李必安撫儀真縣。七月初七,大軍抵達南京城下,開始了圍攻南京之戰。

  三、驚擾交織帝欲統軍親征。

  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大軍圍攻江寧(即南京)之情,緊急呈報朝廷後,清廷大震。順治帝福臨對此突來之特壞急訊,萬分震驚,據說他竟往見母後,要丟棄北京,返回盛京,遷移都城,遭到孝莊太後的拒絕和訓斥。此說雖係傳聞,但下述一事卻是千真萬確,即福臨驚怒交加,於南苑召集王公大臣議事,宣布要禦駕親征。

  為什麽順治帝對鄭軍之圍南京,竟會作出這樣奇特甚至是帶有喪失理智性的瘋狂反應?就客觀條件說,此事不難理解,即在大多數人看來,江寧必失,東南半壁江山難保。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第一,敵眾我寡,鄭軍在兵士數量上位居優勢。鄭成功“聯營八十三”,每營以三百名計算,當有二三十萬兵士。史載其十五年五月統兵出征時,有士十七萬,號稱八十萬,經過瓜州、鎮江激戰獲勝,清軍來降者不少。而江寧守兵,卻遠遠少於鄭軍。

  江南駐有八旗軍。順治二年設江寧駐防將軍一員、副都統二員,轄左翼四旗滿洲蒙古兵二千名,弓匠鐵匠各五十六名。十一年又設京口駐防總管一員,管轄八旗軍,數目不多,主要是漢軍旗士兵。但是,順治十三年福建新設駐防八旗,調走京口漢軍兵八百名,十五年起遠征雲貴,江寧、京口駐防八旗兵又調走不少。

  江南省綠營兵較多,江南總督駐紮江寧府,統轄本標官兵及分防各營兵,兼節製撫標三、提標一、鎮標五。督標有中營、左營、右營,轄兵二千餘名,江寧城守協副將一員,駐紮江寧府,轄左右營兵一千一百八十餘名,另有駐紮江寧城附近之儀真、溧陽、江陰、江都縣之水陸兵約三千名。瓜州、鎮江原有水陸兵三千三百餘名,已經大部覆沒。江寧原來還駐有江南漢兵提督管效忠之兵四千名,十三年調駐京口,大半於鎮江敗亡。另外,蘇州府駐有江寧巡撫的標兵及城守營兵一千餘名,鬆江府駐有蘇鬆提督馬進寶之標兵及城守營兵四五千名,崇明駐有水師兵一萬名,還有漕運總督之標兵、操江巡撫之標兵及其他州府之兵,江南全省(江蘇、安徽)綠旗兵約有五六萬名。

  現在鄭軍圍攻江寧,江寧城中之滿洲蒙古八旗軍原來隻有兩千名,部分被調往雲貴,綠旗兵約有數千名,要對抗十餘倍於己的鄭軍,的確是以寡敵眾,眾寡懸殊,正如清人所說“時江寧重兵移征雲貴,大半西上,城大守備空虛”。這樣的情形,江寧怎能固守?

  第二,士氣低落,將弁觀望,誓死效忠者少。鄭軍大舉北征,聲勢逼人,一些降清漢將見勢不妙,多懷二心,或一戰即逃,最典型、影響最大者當數蘇鬆提督馬逢知。馬逢知原名馬進寶,明季任安慶副將都督同知,順治二年至九江降於英王阿濟格,奉金招撫了安徽巡撫張亮等文武官及兵士萬餘人,加總兵銜,隸漢軍正藍旗。三年從征浙江,克金華,留守,後授金華總兵,管轄金、衢、嚴、處四府。十三年遷蘇鬆常鎮提督,改名馬逢知。鄭成功督軍進攻瓜州、鎮江時,即與馬逢知秘密聯係,“約日起兵,攻打都城”,故馬未來赴援,統領本部士卒數千,“擁兵觀望”,“陰通於寇”,聽任鄭軍包圍南京。鎮江守城副將高謙降,太平府守將劉世賢詣鄭成功軍前迎降,獻府中兵馬、錢糧、軍器冊籍,六合、合山、來安等縣守將率兵逃走。蕪湖縣有清兵數百名,鄭軍四名將士與守兵二百相持於浦江港岸上,適逢另外四名鄭兵路過,前往幫助,“虜遂驚走”,“八人乘勢趕去南門,本縣並防守虜兵由北門逃遁”,“時童謠有雲:是虎乎否?八員鐵將驚走滿城守虜”。②③④楊英:《先王實錄》,第204頁;第208頁;第212、213頁;第213頁。清軍將士如此怯懦,怎是鄭軍敵手!

  第三,民心不穩,縉紳欲降。鄭軍連打勝仗,直逼南都,漢民振奮,故明遺臣乘機四處聯絡,密詣鄭軍商議獻降,連江寧城內及北京部分漢官,亦生反側,遣人寄書約降。鄭軍截獲了不少清朝上下來往文書塘報。其中一份是江寧提督管效忠發往北京的,內稱:管效忠自鎮江敗回南京後,“日將防城器具料理,並差往蘇、鬆等處討援兵,並帶急報燕都奏請救援,稱海師二十餘萬,戰船千餘艘,俱全身是鐵,箭射不透,刀斬不入。瓜鎮二戰,敗回者魂魄尤驚,策戰者鞠縮不前。現攻下鎮江、太平、寧國等府,浦口、六合、丹塗繁易、勾容、浦江等縣,滁、和等州,鬆江提督馬進寶陰約歸(附)。現在攻圍南都,危如累卵,乞發大兵南下救援撲滅,免致燎原焰天”。鄭成功看到這份塘報後大喜說:“似此南都必降矣!”②。

  北京一些降清漢官分析局勢時,認為江寧必失,清廷不穩,有的還將家書附入文書袋內,傳話令南方子侄降鄭。鄭軍截獲的清朝上下往來文書中,有的傳報中有“燕都不通文報近一月矣,南都未知明清”之句。“又有家成附搭雲:南都音信久絕,傳聞鐵兵難敵,有遷都遠避之議,大事可知。可令子與弟先投國姓,以為我後來進見地。雲雲。”③成功之戶部主事楊英記述當時情形說:“時王子、王孫、公、侯、駙馬、伯,馳書稟乞給牌劄起義者比比。”前明故臣徐渭之子徐楷報稱:“杭虜俱吊入南京,城中空虛,乞付劄以便據城迎降。又雲:杭虜與家人永訣赴京,雲戰甚利害,有機會必投順。”④清漕運總督亢得時,率兵往援江寧時,在高郵途中,“自溺死”。《清世祖實錄》第127卷第7頁。

  魏源在《聖武記》卷八綜述當時形勢說:“七月,(鄭成功)直薄金陵,謁孝陵。而煌言別領所部由蕪湖進取徽、寧諸路。時江寧重兵移征雲貴,大半西上,城大守備空虛。鬆江提督馬進寶不赴援,陰通於寇,擁兵觀望。成功移檄遠近,太平、寧國、池州、徽州、廣德、無為、和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望風納款,繼揚、常、蘇旦夕待變。東南大震,軍報阻絕。”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