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8章 消滅南明平定五省(12)

  順治帝也可能考慮到這一危險,所以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促進三藩效忠於朝廷,主要是給以破格的優遇。平西、平南、靖南三王,原定歲俸六千兩,這已是很高的數目,相當於宗室親王世子之俸祿,比郡王還多一千兩,超過貝勒之俸銀一倍多,三倍於固山貝子之祿,五倍於鎮國公及一等公俸銀。後於順治十年、十三年、十四年又先後增平西王俸銀二千兩,平南王、靖南王各俸銀一千兩。《清世祖實錄》第101卷第14、15頁。順治十四年六月十一日,帝又以金冊,冊封靖南王耿繼茂之母李氏、平西王吳三桂之妻張氏、平南王尚可喜之妻舒氏、靖南王耿繼茂之妻周氏為“福晉”。其冊封張氏之冊文說:“勳高屏翰,爰推懋賞之規,化起閨帷,聿重從夫之秩,絲綸特賞,翟增輝。谘爾平西王福晉張氏,性秉柔嘉,心懷淑慎,相夫報國,殫翼戴之忠忱,砥德宜家,表溫恭之懿範,是用封爾為福晉,錫之金冊,延茲世慶,益著譽於藩封,錫爾純禧,永垂聲於彤管”。《清世祖實錄》第110卷第2、3頁。福晉地位很高,隻有宗室親王、郡王之嫡妻,才能封福晉,異姓之人,能封福晉者,僅此四人,可見皇上對三王之優遇。

  順治帝的另一重大措施是與三藩聯姻婚娶,使他們成為皇親國戚,庶幾可與國同休戚共命運。順治十年八月十九日,以太宗第十四皇女和碩公主下嫁與平西王吳三桂之長子吳應熊,後晉封和碩長公主,授吳應熊為和碩額駙、三等子,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順治十三年六月初二,因靖南王耿繼茂先曾谘告禮部,言及其子精忠、昭忠年已長成,“應請締結婚姻,不敢擅便,惟候上裁”,其意顯係希望能仿平西王之例,與皇室聯姻。禮部與內大臣奉旨會議此事,奏稱:耿繼茂之父“有攜眾航海投誠功,且繼茂身任岩疆”,“仰承皇上報功恤勞仁德至意,宜以親王等女下嫁”。帝降旨批示:和碩顯親王之姊,賜和碩格格號,下嫁耿精忠,固山貝子蘇布圖之女,賜固山格格號,下嫁耿昭忠。《清世祖實錄》第77卷第15頁,第92卷第3頁。順治十七年六月,帝又以皇五兄和碩承澤親王碩塞之女為己女,封和碩公主,下嫁與平南王尚可喜之第七子尚之隆,封之隆為和碩額駙。顯然這可能是考慮到明朝之例,明太祖、成祖讓黔國公沐英守雲南,即以沐英為太祖義子,又將成祖之女下嫁沐英之子沐昕,沐英一家世守雲南,效忠朝廷。現在三王之子皆與皇女婚配,三王皆成了皇親國戚,便會永遠效忠朝廷了。

  順治帝還采取了另一措施,即讓三王各遣己子入京,隨侍皇上。吳三桂之長子吳應熊,耿繼茂之次子昭忠、三子聚忠(聚忠於康熙二年娶世祖所撫從兄安郡王嶽樂之女和碩柔嘉公主),尚可喜之子尚之隆,皆長住京城,隨侍皇上,尚可喜之長子尚之信與耿繼茂之長子耿精忠皆曾於順治十一年前後入侍皇上,直到康熙十年才被其父奏準分別返回廣東福建。王子入侍,既可聯絡帝王之間感情,實際上又是人質,是三王送與皇上的人質,用以限製三王毋生異心。

  這些措施,嚴格說來,起不了什麽作用。涉及帝位之爭時,不要說什麽王俸八千七千兩,還是兒女親家,甚至是骨肉至親、父子至親、手足至親,通通被拋在九霄雲外了,要的就是一個,我為君,你為臣,為此不惜兄弟廝殺,父子相殘。順治帝親政以後讀了大量典籍,熟悉前朝曆史,尤其推崇明太祖朱元璋,那麽他為什麽不看看太祖分封諸王授以兵權帶來的嚴重後果!難道燕王朱棣起兵奪位大戰四年的教訓,還不足以發人深省嗎?何況這還是親弟兄親叔侄,是皇室成員,都如此為權、為帝位而殘忍無情,那三位身係漢人且係降將之藩王,就會永久效忠朝廷不懷異心嗎?不可能。順治帝這樣過分相信三藩,是太欠考慮了。

  有識之臣對此早有憂慮,有的並上疏劾吳專擅不法。順治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四川道禦史楊素蘊奏劾吳三桂用人專擅說:

  “臣聞邸報,見平西王恭請升補方麵一疏,以副使胡允等十員,俱擬升雲南各道,並奉差部曹亦在其內,臣不勝駭異。夫用人,國家之大權,惟朝廷得主之,從古至今,未有易也。即前此經略用人奉有吏兵二部不得掣肘之屬,亦惟以軍前效力各官或五省中人地相宜資俸應得者,酌量具題,從未聞以別省不相幹涉之處,及見任京官,公然坐缺定銜,如該藩今日者也。且該藩疏稱,求於滇省,既苦索駿之無良,求於遠方,又恐叱馭之不速。即如所言,湖南、蜀省,去滇稍近,猶可計日受事,若京師、山東、江南等處,距滇南萬裏,不知所謂遠,更何在也。況該藩用人,皇上所以特假便宜者,不過欲就近調補無誤地方耳,若盡天下之官,不分內外,不論遠近,皆可擇而取之,則何如歸其權於吏部,照常鈐授,尤為名正言順也。即雲貴新經開辟,料理乏人,諸臣才品,為該藩所知,亦宜先行具題,奉旨俞允,然後令吏部照缺簽補,猶不失權宜之中計,乃徑行擬用,無異鈴曹,不亦輕名器而褻國體乎。夫古來人臣忠邪之分,其初莫不起於一念之敬肆,在該藩敬曆有年,應知大體,即從封疆起見,未必別有深心,然防微杜漸,當慎於機先,伏乞天語申飭,令該藩嗣後惟力圖進取,加意綏輯,一切威福大權,俱宜稟命朝廷,則君恩臣誼,兩得之也。”《清世祖實錄》第142卷第19、20頁。

  楊素蘊這一劾疏,寫得非常之好,可以譽之為多年罕有之佳文。此疏至少有三點非常難得。其一,論證嚴密,從用外省之人、京官、遠人及徑行擬用等四個方麵,徹底駁斥了吳三桂擅擬方麵道員之論據,牢牢地給吳定上專擅用人大權之錯誤。其二,以此為據,將此錯誤上升到“人臣忠邪之分”的標準,且暗示吳有可能成為“別有深心”之邪臣,即有可能分割,朝廷應當“防微杜漸”,降旨申飭吳之大錯。十二年以後的“三藩之亂”,強有力地證明了楊素蘊之此結論,是何等的正確,真係超人之遠見。其三,抗論強藩,膽識過人。楊素蘊不過是一位剛從七品芝麻官的知縣調為同品的小小禦史,而吳三桂卻係握有軍政大權、統兵十萬、威風凜凜、殺人如麻的平西王平西大將軍,驕橫跋扈,言出威隨,順彼者昌,逆彼者亡,楊竟敢對吳加以彈劾,將其當做可能是“別有深心”之“逆藩”,予以批駁,確係大膽。他在撰疏之時,未必不會想起六年前郝浴遭禍的例子。

  郝浴,直隸定州人,“少有誌操,負氣節”,順治六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八年改湖廣道禦史,充任四川巡按。順治九年大西軍四帥之一撫南王劉文秀統軍五萬入川,大敗平西王吳三桂軍,吳退駐錦州。郝浴在保寧監臨鄉試,被大西軍數萬士卒圍困,浴一麵拚死堅守,一麵飛檄三桂赴援,“激以大義,謂不死於賊,必死於法”,但吳憚大西軍,不敢即來,逾月乃往,大西軍前往保寧。吳入四川,“驕橫,部下多不法,憚浴嚴正,輒禁止沿路塘報”,郝浴上疏反對此舉。大西軍撤退後,清廷頒賞將士,吳三桂以冠服給予郝浴,郝浴不僅不接受,反而上疏指責吳說:“翦平賊寇,平西王責耳。臣司風憲,不預軍事,而以臣預賞,非黨臣則忌臣也。”他並疏劾“三桂擁兵觀望狀”。吳三桂“深銜之”。降將董顯忠等以副將銜題授司道,“恣睢虐民”,浴上疏彈劾,將其改複原職,吳三桂唆使董顯忠等人入京陳辯,郝浴被降秩罷革。順治十一年,大學士馮銓、成克鞏、呂宮等上疏保舉郝浴說:“浴固守保寧,出入營壘,奮不顧身,收兵措餉,轉敗為功,堪膺擢用”。吳三桂聞悉,立即上疏,利用郝浴所上保寧奏捷疏中有“親冒矢石”語,“劾其欺罔冒功”,順治十一年五月初三吏部議複時奏稱:郝浴應削職為民,大學士馮銓等薦舉不當,應各罰俸六月。《清世祖實錄》第83卷第15頁;《清史列傳》第7卷,《郝浴傳》。

  吏部此議,十分謬誤。郝浴乃一書生,武非其長,卻敢堅守危城,抗敵曾大敗平西王的大西軍,使清對大西軍作戰的重要軍事基地保寧得以存而不陷,為清朝立下了大功。在那寡不敵眾弱不敵強的危急時刻,他“出入營壘,奮不顧身,收兵措餉”,當然可以說是“親冒矢石”,哪裏是“欺罔冒功”!這是太簡單不過的道理了,堂堂六部之首專任核議敘錄貶斥官員之責的吏部尚書、侍郎、司官,怎會連此三歲小孩皆知的道理都弄不明白,反而給郝浴定上“飾詞冒功”之罪,擬議處以削職為民。此事看來既很玄妙,令人難解,但又十分淺顯,盡人皆知,原來其所如此顛倒是非的關鍵原因是,他們惹不起平西王,既然平西王誣告郝浴是“欺罔冒功”,他們也就隻能定郝為“飾詞冒功”,寧可出賣良心,置是非而不顧,寧可得罪頂頭上司大學士,他們也不願不敢開罪於平西王。

  吏部尚書、侍郎、司官本來已經夠昏庸糊塗了,不料號稱聰睿絕頂的少年天子福臨比他們還要糊塗,還嫌處分太輕,他竟降旨批示:“郝浴虛誑冒功,馮銓、成克鞏、呂宮為信任倚毗大臣,不能糾劾,反扶同薦舉,顯有情弊,俱著明白回奏。”②③《清世祖實錄》第83卷第15頁;第19頁;第25頁。

  皇上既然發怒,斥責大學士們顯有情弊,按照常例積習,他們當然應低頭認罪,請求嚴懲,可是這次馮銓三人,卻一反常態,並不承認有罪,反而在回奏時以“效忠”為理由,予以“巧辯”,可能是他們實在是難以做此違心之事,不願顛倒是非吧。順治帝更為生氣,“下旨切責”,並諭命議政王大臣議擬此事。議政王大臣當然能體會皇上意圖,於五月十六日議稱:“郝浴虛誑,平西王未劾之先,馮銓等扶同薦舉,既劾之後,回奏又不從實認罪,謬以亟欲效忠為詞,巧為遮飾,俱應革職。郝浴冒功誑奏,應逮訊。”帝即降旨批示說:馮銓任用以來,尺寸未效,罪過多端,已經休致在籍,複念使功不如使過,特賜起用,毫無裨益,成克鞏、呂宮俱破格超擢,不思感恩效忠,乃將郝浴含詞妄薦,及回奏,又巧為支飾,“大負委任,本應重處,姑再從寬宥”,馮銓著降三級,成克鞏、呂宮各降二級,俱照舊辦事。“今後務各洗心滌慮,痛改前非,副朕屢宥錄用之意”。“郝浴著逮訊”。②過了十二天,五月二十八日,議政王等議稱:“郝浴冒功妄奏,應論死。”帝命免其死,“流徙盛京”。③

  一位風華正茂,有膽有識,廉潔奉公、愛民疾惡,被人盛讚為“血性過人”,“才守學識”遠逾群臣的四川巡按郝浴,當吳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權”,勢焰熏天之時,從為國為民出發,敢於“不畏威,不附勢”,疏劾為帝寵任倚托的驕王,竟落得革職罷官、流徙關外二十年的悲慘下場。這一冤案錯案,清楚地告訴了文武百官:皇上倚任平西王,任何人也不要與平西王作對,否則,郝浴就是前車之鑒。自此以後,延續六年多,無人敢涉及平西王,上至大學士,甚至議政王、貝勒,下至為帝耳目為帝喉舌,“查核官常,參維綱紀”,“糾失檢奸”的左都禦史、左副都禦史、十五道監察禦史、六科都給事中、給事中這一大批言官,都不敢評說平西王是非,更不敢彈劾其專擅之過和生事為亂的可能性。現在楊素蘊竟敢直斥其專擅用人大權之過,要求皇上對其戒飭,以“防微杜漸”,真是膽比天大,氣衝雲霄,為國為民置身家性命而不顧了。

  也許順治帝認為楊素蘊所劾不無道理,覺得不應重蹈重懲巡按郝浴堵塞言路的覆轍,或是由於其他原因,總之,僅隻將其疏下部議擬,並未降旨斥責和處分,但是對吳之題補各官,仍照樣批準。

  順治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即楊素蘊呈上劾吳之疏後二十一天,朝廷任命了一批雲南道員,升湖廣上湖道副使胡允為雲南布政使司參政分守金滄道,刑部郎中李煊為雲南布政使司參議分守洱海道,四川重慶府知府何毓秀為雲南按察使司副使管參政事分守臨元道,湖廣辰州府知府蘇弘謨為雲南按察使司副使清軍驛傳道,湖廣安陸府馬逢為雲南按察使司副使分巡臨安兵備道,湖廣永州府同知吉允迪為雲南按察使司僉事分巡水利道,四川保寧府同知紀堯典為雲南按察使司僉事分巡金騰兵備道,調補四川川西道副使田萃禎為雲南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洱海道,陝西關內道副使藺一元為雲南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曲靖兵備道。《清世祖實錄》第143卷第7、8頁。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世祖福臨病故,四大輔臣秉政,調楊素蘊為川北道。平西王吳三桂並未因為世祖從其所請,題補各官,事實上已經取得勝利而罷休,仍然對楊素蘊恨之入骨,於同年上疏辯駁,並摘楊之疏中“防微杜漸”語,謂楊“意合隱射,語伏危機”,輔政大臣擬詔責令素蘊回奏。順治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楊素蘊遵旨回奏說:“臣官禦史時,見平西王吳三桂題補方麵官,不論內外遠近,一例坐缺定銜,有礙國體,是以具疏駁正。至於防微杜漸等語,原屬概論古今通義,未嚐專指該藩,不過據理而陳,非別有意見。”《清聖祖實錄》第5卷第12頁。疏下部議,以素蘊“巧飾”,擬議將其降調,楊素蘊遂罷官歸家。一位富有遠見,正氣凜然,“剛腸正氣實有大過人者”之禦史道員,就這樣因為“為國直陳,奮不自顧”,惹怒了驕橫王爺,而被罷官賦閑了。

  順治帝對平西王、平南王、靖南王的過分倚任和放縱,尤其是讓吳三桂兼掌雲南軍政大權,犯了嚴重錯誤,栽下了禍根,為了一時的省事省錢,不派八旗軍留守駐防,不讓五省經略輔臣洪承疇或類似洪的軍國重臣經略雲貴,與平西王分掌軍權權利,終於導致三藩坐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割據之勢,最後爆發了幾乎危及愛新覺羅江山的“三藩之亂”,實在是咎由自取,責任難逃。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