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打柴架遊戲
一般是男孩子在冬季砍柴時的帶有賭博性質的玩耍。幾個人相約去砍柴時,每人砍取約相等的一抱柴集中一堆,用兩把頂柴杈(各長約二尺)頂部相參立置,退出一定的距離,輪流用鐮刀拋打杈架,其順序為誰的鐮把長則優先拋打,誰打倒,就贏取這部分柴。反複較量,以為樂趣。
三、“擱方”遊戲
擱方是農村男性青少年、成年,甚至老年人中的愛好者,在雨天休閑、田間地頭休息,更多的是在攬羊放牛吃草的野地裏,隻要平整出長寬各一尺五寸的小場地,由兩人進行的一種簡易遊樂活動。擱方俗稱“滴方”“結方”。其方就是以棋盤所劃出的方格而命名為“方”,它的玩法包括擱子與走子兩個過程。
擱方的式樣較多,有成方、花方、四項、狼吃娃、老虎吃羊、捉鱉與補褲襠等多種。前三項較為複雜,難擱難走,要擱出好形勢,走出好步伐,多為成年人所愛好的活動。後四項較為簡單,主要在於走好步伐,多為青少年所愛好的活動。擱方的目的是雙方都在想方設法吃掉對方的棋子,迫使其認輸為止。
1.“成方”在約一尺見方的平整場地,縱橫各劃出等距、平行、垂直交叉的六條直線,構成二十五個小方格和三十六個接連交叉點,成為一個小方陣圖,兩人分別用小柴棍和小石塊作棋子,互相對棋。
開始先下子,一人一擱,輪流進行。若一方所擱的四子棋子構成一個小方陣,俗稱“一方”,或六個子相連構成兩個小方陣,則為一個或兩個成功的優越條件:或所擱的六個棋子成為一條直線,俗稱“一溜”,亦為一個成功的優越條件,中溜則更好。雙方在擱子的過程中,既要為自己創造條件,紮好棋子的形勢,想方設法造成方陣和溜行,也要堵塞破壞對方,使其不能夠放成方陣與溜行。每人十八個棋子,擱完為止。
棋子擱完後,清點各人的方陣和溜行數,每一方陣或一邊溜行,掐去對方一棋子,中溜行則掐去對方兩個棋子。掐子也要從有利於自己的形勢著手,但方陣與溜行中的棋子不允許掐去。若雙方均未擱成方陣與溜行,則互相掐去對方或自舍一棋子,以睹有空格,能夠行走棋子。
掐過棋子後,進行行走棋子,先擱子者後走,後擱子者先走,一人一次,輪流行走,棋子隻能沿直線一次走一步。若一方用二三或四個子,把棋路撐住,另一方無路可走,則需掐舍自己的一子,才能走步。在走子的過程中,雙方都發揮自己的智力,盡可能造成自己的新方陣或新溜行;或者一般開自己原有的方陣或溜行,第二步再成起,以便隨即掐去對方的棋子。相連接的兩個方陣從中間搬開,第二步再成起,即為雙方,掐去對方兩子。自己相鄰的兩個方陣,若空步得當,可一般開一成起,一步成功,仍為有效。若一方的中溜旁緊接重疊有方陣,可搬開重疊的棋子,第二步再成起,溜與方均有效。當然在走子時,一方盡可能地阻止對方不能構成新方陣或溜行,或堵塞其搬開的方陣與溜行,不使再成起方陣與溜行,以免減少自己的損失。經過一段時間的較量,一方所餘棋子過少,不能或不便構成方陣或溜行,不得不認輸。
2.“花方”花方的方格式樣與棋子數量相同於前述成方,按方格上的行與點把棋子間隔花插擺開,故稱“花方”。棋子擺好後,各人舍棄自己的一子,以便有棋路(空格),才能走子,誰先開步均可。在走子的過程中,撐路、成方陣、成溜行、舍子、掐子、防敗爭勝,以及最後的輸贏,皆相同於成方。
擱花方的主要技術在於走子,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走出好步伐,列成好形勢,以便構成自己的方陣與溜行,吃掉對方的棋子,以達到最後的勝利。擱花方的走子比較費時間。
3.“四頂”四頂的方格式樣為,縱橫等距平行垂直交叉各四條直線,構成九個小方格與十六個點。甲乙兩人分別用細柴棍和小石塊作棋子,誰先下子均可,一人一擱,輪流進行。在擱子過程中,隻要在一直線上,一方的兩個子可頂去對方的一子或兩子,當即掐去。但不能一頂三、三頂一與中間兩子頂兩端。一方可采取堵塞的辦法,保護自己的棋子不被頂去或少被頂去。
方格上的十六個點擱滿後,雙方各舍棄自己的一子,以便有空格路,才能行走,先擱子者後走子。在走子的過程中,同樣是二頂一或二頂二,當即掐去,最後誰的棋子少,或再無力頂去對方,誰即為輸。
4.“狼吃娃”狼吃娃的方格式樣為,縱橫等距平行垂直交叉各五條直線,構成十六個小方格和二十五個點,三隻狼、十五個娃分別用不同物件代替。三隻狼子分別置於大方格一側邊線的中間和兩邊角的三個點上。十五個娃子置於狼子對麵一側三條直線的十五個點上,狼子與娃子中間空開一條直線的五個點。在走子的過程中,狼子與娃子每次隻能在直線上行走緊接的一個空點,輪流走步。狼子先走,娃子後走,俗稱“狼動彈,娃叫喚”。若狼子緊靠一個娃子,緊接娃子另一側的直線上若有空點,狼子跳過娃子,算為狼吃掉一個娃,當即掐去吃掉的娃子。若多娃子或全部娃子圍住一隻或兩隻或三隻狼子,狼子無路可走,不能行動,是為娃打死了狼。若狼子全部被圍困不能行動,則執狼子者為輸。若娃子被狼子吃掉較多,娃子無力圍困狼子,則執娃子者為輸。
5.“老虎吃羊”老虎吃羊的方格比較複雜。縱橫等距平行垂直交叉各劃五條直線,構成一個稍大的正方塊,其中包括十六個小型正方格和二十五個點;大正方形的兩對角用直線連接,構成一個斜形大十字交叉;大正方形各相鄰的兩條邊線的中點用直線聯接,構成一個菱形式的中型正方塊;斜大十字線與中型正方塊的各條直線把各小方格劃分成對等的兩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在中型正方塊上、下兩條各相鄰邊線的連結點再分別向外延伸,各劃成一個與小方格同大的菱形式的小方格,小方格兩對角用直線連結,構成一個小十字交叉,把小正方格分成對頂的四個等腰直角三角形。
兩隻老虎和二十四隻羊分別用不同的物件作棋子。兩隻老虎棋子分別置於中間與上下的大小菱形的聯結點上,先用八隻羊棋子分別置於中心四個小正方塊的“田”字形的邊角點上。
老虎與羊各走一次,輪流行走,每次隻能走直線上的一格。老虎沿直線跳過緊靠的一隻羊子並落在羊一側的空點上,是為吃掉一隻羊,當即掐去羊子。老虎先開步走,隨即吃掉一隻羊,稱為“老虎跳,羊子叫”。羊再擱一子,以堵塞老虎的跳路,如此輪流進行。十六隻羊子擱完後,則各走各的步伐。在擱羊子與雙方走子的過程中,都需發揮各人的智力,盡可能地圍(吃)對方,以保護自己。若老虎被羊子圍得無路可走,則老虎為輸;若羊子被老虎吃得所餘不能再圍住老虎,則羊為輸。
6.“補褲襠”補褲襠的方格式樣,為一邊開口的豎式長方形,兩兩對角(點)用直線連接,中間形成斜十字交叉,共五個步點,略似人穿的褲子形。是最簡單的擱方遊戲,多為少年兒童的遊樂活動。兩人分別各執兩子,置於褲側的兩個步點上,每人每次隻能行走直線上相鄰的一個步點,一人一次,輪流行走。若一方褲口的棋子走入褲襠點,堵住了對方的路徑,則為贏,故稱“補褲襠”。但第一人起步走子時,不允許堵住對方的路點。
7.“捉鱉”其方格圖樣為:劃一邊長各約一尺的正方形,相鄰兩條邊線的中點用直線連接。構成大正方形內的菱形式的小正方形,中間部位再劃一圓圈,象征一口開水鍋。大正方形的四個邊線上共有九個連結點。兩名兒童各執三個棋子,分別置於相應一側的三個點上。
走子時誰先開步均可,每人一次,每次走直線上的一個步點,輪流行走。若一方的兩個棋子把對方的一個棋子堵在大正方形的一角,再不能行走,即為捉住了一隻“鱉”,隨即撿起所堵住的鱉子並在其上呸聲一唾,嬉笑著說:“吱啦啦啦啦啦”,放入開水鍋內。若一方被捉住了兩個棋子則為輸。因此在走子時,要動腦子,盡可能使自己的棋子在大正方形的角位停站,以免被捉住。
四、“打花綿”遊戲
打花綿遊戲,亦即拍手說唱。是農家兒童在閑暇時間,坐在熱炕上或火爐旁,或坐在院子乘涼時,兩人麵對麵拍手說唱。以說唱為主,同時配合有節奏自拍和互拍手掌。
打花綿的方法是:兩人對麵而坐,四隻手的五指並攏,掌指伸直,相互相參貼合,然後各自收回雙手在胸前空中自拍一下,兩人右掌相互拍一下,各人兩掌再自拍一下,兩人左掌相互互拍一下,如此反複循環進行。在拍掌的同時,雙方配合共同說唱“花綿”兒歌。
兩人拍掌與說唱調的節拍,如第一段歌詞的符號:①“—”:各人兩掌自拍的說唱詞;②:兩人右(或左)掌互拍的說唱詞。兩人四掌相參相貼合一次後,配合動作,可把所有的歌詞連續全部說唱完畢;也可隻說唱一段歌詞,再作一次相參相貼合的動作,再說唱一段歌詞,反複循環直至說唱完全歌而結束。
“打花綿”兒歌
一打花綿正月正,正月十五玩花燈,扭秧歌,打社火,歡天喜地鬧春風。
二打花綿二月二,太陽曬得暖烘烘,天氣暖,地解凍,家家戶戶都春耕。
三打花綿是清明,家家上墳祭祖宗,墳培土,樹栽邊,各樣祭品獻墳塋。
四打花綿四月八,各個廟裏把香插,求神靈,養娃娃,保佑後代把家發。
五打花綿五月五,端午祭祀屈原靈,包粽子,賽龍舟,繼承前賢國家興。
六打花綿六月六,墳前潑酒慰先靈,濃茶水,甜白酒,清涼解渴地府中。
七打花綿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織女,天河上,鵲搭橋,牛郎織女會一宵。
八打花綿八月中,八月十五月光明,置鮮果,擺月餅,各家賞月庭院中。
九打花綿九月九,九月菊花遍地有,登高山,飲菊酒,山巔賞菊樂悠悠。
十打花綿十月一,家家上墳燒寒衣,綢子襖,錦繡褲,亡靈穿暖禦寒冬。
十一打花綿冬月裏,冬至節氣在月底,天逐冷,日漸長,凍死害蟲保收成。
十二打花綿臘月到,籌備過年真熱鬧,蒸白饃,葷素菜,窗花年畫惹人愛,對聯貼得滿院紅,鞭炮置了一大籠,新帽新衣齊備全,春節正月都戴穿,月盡全家都聚全,團圓聯歡度新年。
隻要韻調曲譜不變,還可編唱不同內容的“打花綿”兒歌。例如:一年四季的十二月花開、祖國地域省份與山脈河流的名稱、各地的名勝古跡與人文景觀、社會上待人接物的禮節行為、曆史典籍故事等等。以便從多方麵增加少年兒童的知識。
五、“抓雞娃”遊戲
抓雞娃遊戲是農村稍大點的少年兒童進行的一種集體遊樂活動。
遊戲的方法,由一位青年代表老鷹,一位青年代表老母雞,相距約六尺對麵站立,老母雞身後由約十數名兒童代表雞娃,後者緊抓住前者上衣的後襟,成一字長蛇陣。扮最後一隻雞娃的兒童年齡要稍大點體質好點,以便掌握雞娃隊形。
遊戲開始,老鷹雙手上下起舞,左右兜動,企圖抓住雞娃;老母雞麵對老鷹,雙手上下起舞,隨鷹左右擺動,口喊“唔哇!唔哇!”似與老鷹相搏鬥,保護身後的雞娃不被老鷹抓去;小雞娃在老母雞身後左右擺動躲避,以防老鷹近身;壓尾的雞娃要靈活,掌握隊形,不使雞娃亂跑。此時,孩童們興高采烈,左右奔跑嬉笑不止。
老鷹與老母雞相鬥約十分鍾,老鷹抓不到雞娃則為輸。因為老鷹是兜大圈,老母雞與雞娃是兜小圈,所以老鷹一般是抓不到雞娃的。但若雞娃的隊形兜亂了,或雞娃摔了跤,老鷹往往能抓到雞娃,則為贏。
六、“拿揚”遊戲
拿揚遊戲是農家姑娘和小媳婦,在春節正月和雨天休閑時,三五人坐在家裏炕席上,輪流進行的一種活動手腕拋撒、捉拿、揚接等動作的遊樂活動。拋撒捉拿即為“拿”,向上揚接即為“揚”,所以“拿揚”即是用這一活動的動作而命名的。
遊戲是用不太規則的圓形青石子或者為“杏核”“羊骨”,用基本同大的十二個做“子”,用一個稍大點的並自帶不同色澤的石子作“母”,把子堆放或散灑在炕席上,把母拋向高約三尺多的空中,眼盯母,拋揚的手迅即從炕席上抓取如數的子後,緊隨再接住從空中落下的母,把手中的子放置於懷襟內,再拋、再抓、再接,循環進行。
拿揚的一場分為四排,第一排手抓一個子,第二排手抓兩個子,第三排手抓三個子,第四排手抓四個子。四排順利拿完,即為成功。
拿揚的方法有兩種,一曰“堆堆子”,一曰“散灑子”。
1.堆堆子 第一排把十二個子散灑在炕席上,一次手抓一個子,再接母,抓子時絕不允許撞動別的子;其餘各排,把子按排數分為二、三、四個一堆,抓堆子時,絕對不允許撞動別堆子。四排順利拿完,即為本人本場成功,移交下一人進行。這種捉拿堆堆子的方法,便於如數抓準,較易於順利成功。
2.散灑子 也叫“灑灑揚”,即每排都把子全部散灑在炕席上,第一排捉拿一個子,但需兩次拋接母,第一次拋出母子後,把一子用手指夾住翻轉放下,接住母,第二次拋母後,把翻轉過的子抓起再接住母,依此循環進行。其餘各排,不翻轉子,但必須如數抓準子,抓多了或抓少了,都為違例失誤。有經驗的拿家,手感到抓多了,在空中接母前,可迅速拋掉多抓的子數,亦算有效成功。
在兩種拿法過程中,若某個環節發生違例失誤,隨即停止,移交下一人進行。
七、“登高山朝聖”遊戲
登高山朝聖遊戲,俗稱“出出展”,是農村少年兒童的一種簡易遊樂活動。
在長寬各約兩尺的平地上劃一十字,左、右、下的三個筆畫稍短,三個頂端各劃一小圓圈,代表三個的起點,每人分別用不同的物件作為棋子,置於圓圈,且每人分別占1、4、7或2、5、8或3、6、9的三個數,十字短筆畫上各有三個等距十字交叉的短線,每一格代表一步路程;十字的上筆畫比左、右、下筆畫較長約三倍,代表高山與上山的道路,筆畫上有九個等距十字交叉的短線,每一格代表上山的一步路程。長筆畫頂端有座小廟,代表朝聖的目的地。
三個人的棋子分別從自己的起點出發,走三步可相匯合,第四到高山底,再走九步可到山頂。九步象征山高到九霄雲間,第十步即可進廟朝聖。
三個人分別一手握數根小柴棍,一般不超過十根,多了無用,手置於背後,另一隻手暗取若幹根柴棍密握,同時向前一齊展開,配合動作口說“出兒展”。三個人手展出柴棍的合數,若為1、4、7,則占此三個數人的棋子向前走一步;若合數為2、5、8,則占此三個數人的棋子向前走一步;若合數為3、6、9,則占此三個數人的棋子向前走一步。若三個人展出柴棍的合數超過九,則誰也不走,重來。若三個人都是空手,則為“空空手,三六九”,占此三個數人的棋子向前走一步,為此一般都不出空手。在三個棋子相遇和上山的路上,若前一人的棋子走到某點,後一人的棋子趕上,則壓住前一人的棋子三次不能行走;若後一人的棋子已前進,則不必壓停三次。三個人經過多次的暗取、展出、合數、走步的返複較量後,誰先進廟即為取勝第一,後兩人還可繼續較量,以決出第二名與第三名。
八、“捉迷藏”遊戲
捉迷藏遊戲,俗稱“藏貓貓”,取貓捕鼠時善於隱藏之意。
方法是由一位青年或成年人,多為中年婦女擔任主持,也稱“保官”或“老母”。十數名少年兒童參加,其中一人為尋捉者,其餘人為隱藏者。開始活動時,主持人固定位置或站或坐,一手掌指展直,手心向下,約與麵部齊,參加的兒童每人伸出一食指,尖指主持人的掌心,主持人問:“你們在這裏幹啥哩?”參加者答:“歇涼哩!”再問:“啥涼?”再答:“槐涼!”“一把抓住捉迷藏。”主持人在說最後一句話時,手掌指突然迅速合攏,緊抓住掌下參加者的手指,最好隻抓住一個,被抓住的人即為尋捉者,其餘皆為隱藏者。隨即,主持人用雙手蒙住尋捉者的雙眼,藏者迅速尋找隱藏安全的地方而藏身。主持人放開捉者去抓尋捉拿隱藏者。藏者乘捉者不備或不在自身附近,飛快跑到主持人的身邊碰抓住其衣襟,是為安全返回,不再是被捉拿的對象。捉拿者最少要拿住一名隱藏者,以便替代自己捉拿者的身份。否則還得再當捉拿者。如此反複循環進行。
在整個遊戲的過程中,孩童們心情舒暢,嬉笑言歡,手舞足蹈,熱鬧異常。
九、“丟手絹”遊戲
丟手絹遊戲,俗稱“遺手巾”,是農村少年兒童喜愛的一種小型群體遊樂活動。
丟手絹是十多名少年兒童,圍成圓圈蹲蹴於場院平地,麵向裏不準向後看。由一人手執小手絹沿蹲蹴兒童的背後轉外圈,悄悄把小手絹丟在某一兒童的背後地上,或輕貼在背部,然後繞一周快走或快跑,去捉拿背後有手絹的兒童。捉住了,則被捉者站在圓心得出個小節目,或唱一首歌,或講個故事,或跳個小舞蹈等,至少也要向蹲蹴的兒童們三鞠躬。然後以同樣方式拿小手絹繞外圈去丟、去捉拿別人。若背後有丟下手絹的兒童猜測到了,則迅即撿起手絹快跑去追拿丟手絹的人,捉拿住了,被捉者也需得出節目;而丟手絹的人則快速跑到撿手絹兒童的空位蹲蹴,是為安全到達。如此反複循環進行。
這項活動,最好有一位主持人,以維持秩序,並鼓勵被捉拿者表演節目。
十、“背竹篾”遊戲
背竹篾是兩三個兒童參加的一種小型簡易遊樂活動。
竹篾為長約一尺的細竹竿,北方地區沒有竹子就用細蒿棍代替,各人準備二三十根作為成本。活動時每人拿出等量的蒿棍數(比如每人十根)集中,由一人握於手中,向上稍拋空,手掌迅速翻轉,掌背向上,五指花開,蒿棍落在手背指上,再稍向上拋空,手掌再迅速翻轉,掌心向上,緊抓下落的蒿棍,再把蒿棍散灑在地上,選定要揀取的一根,用另外一根蒿棍尖端在所要揀取的蒿棍緊旁的空間下紮至地,再用手指揀或用另根蒿棍挑取所選定的蒿棍,一次隻能揀取一根,歸己所有。但在紮空間與揀取時,絕不允許撞動其他蒿棍,動則違例無效,轉交別人背轉紮揀。在拋背過程中若有蒿棍落地,則不能作為揀取的對象。參加者依此轉遞,循環進行拋背、散灑、紮點與揀取,直至完畢。然後再集中蒿棍,照樣進行活動。整個活動結束時,除去手中原有蒿棍,誰揀取得多,誰則為勝。
十一、“彈杏核攻城”遊戲
彈杏核攻城是農村少年兒童兩人互相對壘攻打的一種簡易遊樂活動。
杏核,農村俗稱“杏胡”,各人準備數十個作為成本。活動時,每人拿出八個,用四個壘成下三上一的一堆,代表一座城壘,以城為中心劃一直經約二十公分的圓圈,代表城壕,用四個勻置於城壕圈外,代表守城的衛士,同時也是進攻的戰士。兩城相距約兩尺,中間劃一道直線,表示分界線。
攻城的方法為:各人用一隻手的拇指與中指相接緊扣,用中指彈動自己的戰士去攻打對方的戰士與城堡,被打著的戰士(杏胡)則揀歸己有;被打著的城堡(杏胡)必須彈出城壕外,仍歸己有。隻要每次都打著揀子,則可連續進行,直至打著揀完。若不能連續打著揀子,則互相交換由對方進攻。為此反複循環進攻,直至攻打完畢。隻要把對方的戰士與城堡全部打著揀完,自己的戰士與城堡(杏胡)仍歸己有。然後重新擺置城堡與戰士,另開一局。
十二、“墩杏核”遊戲
墩杏核(胡)遊戲,以兩三人參加為宜,每人準備數十枚作為成本。
遊戲開始,每人拿出相等數量的杏核集中,由一人一隻手全握,在地平上連蹾三下,然後把杏核散灑在地上,選定兩個相近的杏核,用一指在中間橫劃一短線,再用緊扣的拇指與中指彈動對打,打著了則歸己有。依此再選定、劃線與對打。隻要每次都能打著,可連續進行,直至對打完。在手指劃線時不能撞動杏核,揀取與對打時不能撞動別的杏核,動則違例。對打不著或違例,則移交下一人進行。
一局打完,則另開一局。最後除去各人的成本,誰的杏核多則為勝。
十三、“跳鞋”遊戲
跳鞋遊戲,可以鍛煉孩童們單腿腳的彈跳力,每次四五人或六七人參加均可。每人把自己腳穿的兩隻鞋脫下來,間隔約一尺多,平行、橫排、翻扣於平地,參加者排出次序,遞次單腳跳繞並挑動扣鞋正轉。
參加者一人從排列扣鞋的一端開始,光腳單腿繞扣鞋空間彎曲呈S形跳行往返一個來回,再間隔扣鞋從一端開始沿空間跳到頭,返回時用跳行的單腳遞次把翻扣的鞋挑動正轉過來,每隻扣鞋隻能被挑動一次。一人跳挑結束後,記住自己挑正的鞋數,再把所有的鞋照前排列翻扣,由下一人接著照樣進行。在繞跳、隔跳時,不能撞動扣鞋。若撞動則違例,交由下一人接跳。所有參加者跳挑結束後,互比挑正的鞋數,誰的多誰則取勝。
十四、“跳大頭”遊戲
“跳大頭”遊戲是少年兒童喜愛的一種遊樂活動。方法是在地平劃一直徑約三尺的圓圈(邊長各約三尺的正方形亦可),在圓圈的一側接連劃七個月牙形的半圓(稍小點的長方形亦可),數名兒童參加,每人一隻沙包,誰先開拋均可,輪流遞次進行。
參跳者站在月牙形頂端的線外,把沙包投入第一個月牙內,單足沿月牙跳到大頭,再翻轉跳回拾起沙包跳出,第二次把沙包投置二號月牙內,舊前跳動拾取。按月牙順序遞次投、跳、拾至大頭,再返回跳出,即為全部成功,由下一人接跳。在投、跳、拾的過程中,若壓踩線、或雙腳落地、或雙手著地、或身軀倒地,則違例停跳。參加者都跳完,則另開一局。
在跳動前進過程中,亦可間隔月牙雙腳落地,跳至大頭,雙腳跳起返轉回頭,雙腳落地站穩,再間隔跳拾沙包。
十五、跳繩遊戲
跳繩分為一人跳、雙人跳與多人跳三種形式。一人跳繩有的是單足跳,有的是雙足跳;有的由後向前拋繩,有的由前向後拋繩,跳過的次數越多越好,多者取勝。向後拋繩的還可兩臂在胸前十字交叉,跳出花樣。
雙人跳繩,兩人對麵站立,一人由後向前拋繩,兩人同時起步,繩過成功。跳過的次數越多越好。還可一人執繩先跳,另一人適時快速插入,變成雙人跳。
多人跳繩,由兩人分別手執較粗長的繩頭,同時按一個方向拋繩,可三五人同時參跳,快速入繩圈,亦快速離開;可邊跳邊前進,亦可回頭調轉方向;若遇到迎麵參跳者,可擦肩而過,互不影響。
十六、踢毛毽遊戲
踢毛毽遊戲,多為少年兒童愛好的活動,成年人也有參加的。
踢毛毽分為踢數量與踢花樣兩種形式。踢數量,一般是右腿由膝蓋向內彎曲,平踢起毛毽,連續不斷,不使毛毽落地,踢的數量越多越好。
踢花樣的類型較多,諸如:定點踢毽、雙腳對踢毽、“八仙過海”踢毽、毽落過手圈、腳膝輪換踢毽、單腳向外拐踢毽、腳尖落踢毽、單腳後鉤踢毽等等。各種踢法,盡量保持毽不落地,踢得數次越多,花樣越奇特越好。還有三四個人共踢一毽,踢出各種花樣。
十七、打秋千遊戲
打秋千遊戲是青少年喜愛的遊樂活動,中年人也有參加的,但人數與次數較少。
打秋千是每年清明節前後數天內的活動,因時間短,最受青少年的青睞。清明節各家都要上墳祭祖,迷信說法鬼魂也出墓散遊;青年人又樂於踏青春遊,因而人們易於“接近”鬼魂。所以民間傳說,打了秋千可以甩掉鬼魂,了卻百病。為此,青少年爭先上秋千,幼稚孩童也要坐在躚板上,由大人往返護送,既能遊樂,又能避災。
秋千,多綁架在村中廣場的大樹上,用兩根等長約三丈的粗繩,一頭固定綁縛於大樹的橫枝(還可用兩個半圓形的木圈架樹再接長繩,既便於秋千的擺動,又減少長繩的磨損),一頭自然下垂距地麵約一尺許,橫行固定綁縛一長約二尺、寬約三寸、厚約一寸的木板即成。
打秋千也叫蹬秋千,分為一人蹬、二人蹬、一人坐一人蹬等多種形式。
一人蹬秋千的方式是,兩手分別左右緊握秋繩,稍提起躚板後退數步,兩腳隨後離地穩站千板,秋千隨著離心力即前後擺動,當前行一定高度將要返回時,蹬秋者雙手左右撐開秋繩並猛力閃動,緊接身體稍下蹲彎曲,雙腿腳向後用力鉤千板,以增加秋千的擺動力;當人與秋千退至一定高度將要再前進時,蹬秋者雙手再次撐繩猛閃,同時身體半蹲彎曲,雙腿腳盡量用力向前蹬秋,再次增加秋千的擺動力。如此反複循環,秋板與蹬秋者即可漸次升高。隻要蹬秋者體質好,可盡量發揮自己的力氣閃動蹬秋,即可升至最佳高度。若自感力氣不多,不能再蹬高,也不要勉強,以保證安全,可停止蹬閃,讓秋千自由擺動,減速至緩或停止下秋。蹬秋千時,一定要緊握繩,站穩板,閃秋繩時更要小心,特別注意安全。
兩人蹬秋千的方式相同於一人蹬秋千,兩人對麵四腳花插穩站千板,兩雙手上下(禁忌花插)緊握千繩,兩人同時閃動秋繩,腳腿力一人蹬一人鉤緊密配合,即可漸次升高。同樣要注意安全。
一人坐一人蹬秋千的方式同於一人蹬秋千,隻是蹬者較費力氣,坐者必是小孩,否則蹬不動。孩童穩坐秋千板中部,雙手緊握秋繩,雙腿展直,整個身體呈直角三角形。蹬秋者雙手緊握秋繩,雙腳分開穩站於坐者身軀兩側的躚板上,閃秋繩更應注意安全。開始蹬秋時,因著力重秋繩缺少離心力,擺動很小,往往需要別人推送一兩次,才能蹬閃升高。
十八、“吆車”遊戲
吆車遊戲是少年兒童喜愛的一種遊樂活動,參加者可多可少,以四五人為宜,每人準備十數或數十枚麻麻錢(古時的製錢,形圓,中有方孔的銅錢)作為成本。其中一人稱為“寶官”,手執大小尺棍各一,大尺棍長約一尺二寸,小尺棍長約一尺,用一枚銅圓作為車輛,用一塊長約三尺、寬約三寸的木板作為車軌;其他人在車軌前場地散放麻麻錢為“柱”。寶官把木板靠牆斜置,銅圓從上滾下,落於地平。先用小尺棍丈量,“車”(銅元)與“柱”(麻麻錢)能接著,則寶官為贏,當即揀取“柱”錢歸己所有;再用大尺棍丈量,“車”與“柱”能接著,則下“柱”者為贏,寶官即如數賠付。若大尺棍都接不著,則誰也沒輸贏,重來。如此反複循環。最後除去成本,各人計算輸贏多少。
此項活動雖為遊戲,但帶有賭博性質,故不宜提倡。
十九、竹子林,跑馬城
這種遊戲一般是十歲左右的小孩集體玩耍項目,將小孩分為勢力均等的兩隊,在相距約一丈五到三丈的兩邊列成手拉手的橫排,一方孩子齊聲吆喝曰:“竹子林,跑馬城,馬城開×××,你敢過來?”指名道姓地提出挑戰,另一側被點到名的小孩即刻以全速跑向對麵,衝向手手相連的隊列,若能衝開隊伍,即為取勝,可擒獲該隊一人回到自己的隊列,若未能衝開防線,則需留在該隊列即成俘虜。一邊一次反複較量,以為樂趣。
二十、競 猜
各種遊戲的先後順序,一般都以競猜的形式決定,為方便一般都是用出手相搏作各種約定的輸贏而分辨出先後。
1.壓大小 俗稱“吆雀”。從單手拇指排序,循環相壓,競猜者單手後背,口中念著“猜包猜”。“吆雀”時則用吹口哨作為預備口令,即出單手一指比對大小以論先後。
2.手心手背 同前,隻是競猜者約定手心為先或手背為先即可。猜前預備呼號為“手心手背”,念完出手競比。適宜於兩人競猜。
3.“石頭、剪子、布”形式同前,出手五指全展為“天”或“布”,五指握拳為“錘子”或“石頭”,僅伸出食指和中指並劈開為“剪子”,它們相互製約,即布包石頭,石頭砸剪子,剪子剪布,來論輸贏先後。
4.押單雙 競猜者用兩枝柴棒或兩個小石子,握在手中雙手背後,握拿一個、兩個或空手,出手讓競猜者猜數而論輸贏。
我們簡要地記錄了以上幾種遊樂的方式,但遠不是農村娛樂競技的全部,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足,人們的精神麵貌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這些原始的愉悅方式,早已成為五十歲以上的人們的依稀記憶,現今的孩子更不知其為何物。而我們記取這些東西,意在追緬那些曾經給老一輩帶來歡愉和孩提時代樂趣的遊戲。在物力維艱,掙紮在溫飽線上的人們來說,有此一娛,也算是苦中作樂,權且作為排遣苦淒,慰藉空乏的手段,使百無聊賴的時日有些生機,其中也顯現著人們不甘寂寞的追求、狡黠睿智的顯露和爭強好勝的展示,在這些簡陋得近乎原始的智力角逐中,獲取人性本質的張揚。“結方”的布陣陳兵,不也是高雅圍棋的前身。“彈杏核”的角逐就如同徒手的門球、桌球。而打秋千、踢毛毽至今仍是人們健身的好項目。希望有更多的民間娛樂方式還孩童以天性,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