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戰鼓如飆動地來——新一屆黃陵縣委、縣政府帶領龍鄉兒女實現跨越發展紀實

張春生 孫文珍 王春梅

引子

巍巍橋山風景異,滔滔沮水催春來。

龍的故鄉迎來了又一個鮮花盛開的春天。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源頭,在聞名遐邇的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之地,在安葬著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這塊熱土——黃陵縣,龍的傳人又擂響了催征的戰鼓,迎來了一場繼往開來、萬馬奔騰的巨變。新一屆黃陵縣委、縣政府科學決策,強力推進,正帶領13萬龍鄉兒女,圍繞“煤炭強縣、果業富民、旅遊帶動、跨越發展”新的奮鬥目標,開始了“十一五”時期的新跨越!

跨越,意味著向新的高度、新的目標衝刺;

跨越,更意味著超越自我、頑強拚搏的一種品格。

在“十一五”開局之年,新一屆黃陵縣委、縣政府、人大、政協四套班子的領導精誠團結、和衷共濟;黃陵縣幹部群眾同心同德、奮發進取,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全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贏得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大發展。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7.8億元,同比增長10.1%;財政總收入完成3.02億元,增長28.3%,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54億元,增長2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836元,增長15.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90元,淨增300元。以煤炭、蘋果、旅遊為主的三大產業快速發展,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黃帝陵祭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陵縣被命名為“中國黃帝祭祀文化之鄉”,打造民族聖地的理念已深入到每個龍鄉兒女的心中。

依托四大資源優勢,實現大跨越、大發展目標

地處陝西省中部、延安地區南部的黃陵縣,具有得天獨厚的綜合發展優勢。縣委書記曹明周在談到黃陵的發展優勢時如數家珍:第一,黃陵有充足的煤炭資源,總麵積約1150平方公裏,總儲量約27.3億噸,豐厚的自然資源是黃陵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第二,名冠天下的黃帝陵,是國務院公布的古墓葬第一號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天下第一陵”之美稱。簇擁黃帝陵的八萬餘株古柏,為全國最大的古柏群,是凝聚中華心魂的稀世瑰寶。獨特的人文資源成為黃陵發展的又一優勢。第三,黃陵有良好的發展農業生產的資源優勢。黃陵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雨適中,在2292平方公裏的總麵積上,覆蓋著70%的森林,是陝西五大林區之一。另外,黃陵也是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是陝西省優質蘋果生產基地之一,全縣蘋果麵積已發展到15萬畝。第四,210國道、西延高速公路、西延鐵路穿境而過,為黃陵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服務,也成為黃陵發展的助推器。

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班子清醒地認識到,“十一五”時期是黃陵實現跨越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國際國內經濟的進一步融合,為加快發展提供了寬鬆的外部環境;“西部大開發”戰略繼續推進和省市大力支持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為全縣爭取項目和資金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全球性的能源緊缺和旅遊業的蓬勃興起,為發展能源化工業和現代旅遊業提供了難得的市場機遇。隨著黃延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南溝水庫、礦業公司二號井和建莊井田等重大項目相繼實施,加快發展的累積效應將日益顯現。但從另一方麵講,“十一五”時期也是黃陵實現跨越發展的矛盾凸顯期。全球經濟一體化既帶來加快發展的機遇,也帶來更大範圍的激烈競爭,特別是國家提高煤炭開采準入門檻,重點發展國有大中型煤礦,煤炭產業麵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從全縣的綜合形勢來分析,黃陵仍然是一個欠發達縣份。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以煤炭為主的初級資源輸出型經濟麵臨的壓力和風險較大;經濟社會、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科技、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短缺;基礎設施薄弱,就業壓力加大,各類社會矛盾增多,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資源優勢與困難問題並存!發展機遇和時代挑戰並存!

如何在新的曆史時期,守好延安的南大門,建設好民族聖地,做大“跨越發展”這塊大蛋糕,成為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麵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和發展平台上,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科學定位,超前謀劃,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以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鬥誌,努力譜寫我縣跨越發展的宏偉篇章。”2006年10月22日,在縣十四次黨代會上,縣委書記曹明周向全縣幹部群眾敲響了跨越發展的戰鼓。隨後,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深入基層,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在充分肯定了縣十三次黨代會以來黃陵大力實施“生態立縣、產業強縣、科教興縣”經濟發展戰略取得輝煌成就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跨越發展的新舉措:聚集產業發展優勢,全麵提升縣域經濟的綜合實力;聚集發展條件優勢,全麵夯實縣域經濟的發展基礎;聚集體製機製優勢,全麵增強縣域經濟的發展活力;聚集協調發展優勢,全麵建設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聚集黨建工作優勢,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並提出了大力實施“煤炭強縣、果業富民、旅遊帶動、跨越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以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進程,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新黃陵。

“至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6.7億元,年均增長12%;財政總收入達到5.1億元,年均增長16.7%,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5億元,年均增長14.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0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5%以內。產業結構趨於合理,增長方式明顯轉變,社會事業快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全麵提高,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和諧社會建設深入推進,力爭把黃陵建設成為經濟強縣、旅遊大縣和文化名縣。”

這既是奮鬥的目標,也是催征的戰鼓。隨著這些奮鬥目標在未來五年的逐一實現,具有“民族聖地”美譽的黃陵將成為陝西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又一個新崛起!

實施“煤炭強縣”戰略,發展工業支柱產業

“千裏黃土下,安然藏烏金。一朝被開發,造福後來人。”炎炎夏日,行走在黃陵縣的店頭、腰坪、雙龍、倉村四個鄉鎮115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塬麵開闊,山清水秀,村莊有序排列,莊稼蓬勃生長,車輛來回穿梭,群眾安居樂業,到處呈現的是一派自然、祥和的現代農村圖景。然而,你也許並不知道,就在這青青山野的黃土層之下,深藏著豐富的烏金寶藏,已探明煤炭儲量達27.3億噸。是全國重點產煤基地和陝西四大煤田之一。黃陵的煤炭具有中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的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和生活用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黃陵縣僅有3戶私人開采小煤窯,1956年黃陵縣人民政府把3戶私人小煤窯合並為“黃陵縣公私合營七裏鎮煤礦”,1958年,改名為店頭煤礦,第一個煤礦就這樣誕生了,年產1.88萬噸。改革開放以來,深藏的烏金得到了大力開發,源源不斷流向沿海,走出國門。近年來,隨著煤炭資源的大力開發,黃陵已成為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延安市南部唯一的產煤大縣,目前縣境內有省、市屬煤礦6個,地方煤礦32個。縣境內原煤年產量達1200萬噸,煤炭產業已名副其實的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成為黃陵財政的主要來源。黃陵縣第十四屆人代會明確提出“煤炭富縣”,把煤炭產業作為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中之重,到2010年,使全縣所有礦井實現安全質量標準化達標,縣境內省市縣企業煤炭年生產能力達到2200萬噸,煤炭產業增加值達到14.5億元以上,進一步夯實跨越發展的產業支撐。

然而,在國家提高煤炭開采準入門檻,重點發展國有大中型煤礦、關停小型煤礦的大形勢下,要實施“煤炭強縣”戰略,順利實現2010年目標,黃陵煤炭產業開發的出路在哪裏?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又一重大課題。於是,他們下煤礦,找專家,在充分調研、考察、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超常規發展思路:

一是在煤礦標準化建設上下工夫。引導支持規模礦井和大儲量礦井加快安全設備設施的更新改造,大力推廣應用采煤新技術、新工藝,全麵實施煤礦雙電源和監控係統建設,不斷提升裝備現代化、係統自動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力爭五年內全縣所有礦井實現安全質量標準化達標。

二是在煤炭產能建設上求提升。做好煤炭勘探權登記工作,加大新煤田勘探力度,進一步擴充煤炭資源,挖掘煤炭生產潛力。堅持依托大礦、支持大礦的原則,優化整合小型礦井,新建、改擴建標準化大中型煤礦,全力支持黃陵礦業公司1000萬噸二號井、建北300萬噸和建新150萬噸礦井建設,抓好南川一號、二號礦續建工程和金龍公司三號井建設,促進大礦規模化、集團化,全麵提升煤炭生產能力。到2010年,縣屬企業煤炭生產能力達到450萬噸。

三是在煤能轉化和煤化工上求突破。進一步拓展洗煤精選加工,力爭五年內使全縣煤炭年洗選能力達到300萬噸;大力推進煤能轉化,積極實施煤電轉化項目,引進和發展煤化工項目,抓好相柳坑口煤矸石電廠、建新煤礦180萬噸冶金焦、10萬噸甲醇和2×1.2萬千瓦煤矸石自備電廠等項目建設,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

圍繞著這個發展思路,2006年以來,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到任後,繼續推行了縣級領導聯礦、煤炭局領導包礦、安檢員駐礦製度,縣上專門召開常委會,研究製定出台了《縣級領導聯係煤礦包安全生產工作製度》。製度規定:每名縣級領導聯係1——2處礦井,每季度深入所有聯係的煤礦檢查不少於一次。重點監督檢查煤礦安全管理機構建立健全情況,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責任製落實情況,煤礦企事業規章製度執行情況,行業管理部門監督和技術服務情況,相關部門依法行政情況和煤礦企業經營狀況。全縣31名縣級領導走出機關,深入礦井采掘一線,抓安全,搞調研,為煤炭產業的開發傾注了全部心力。

煤炭產業作為黃陵縣經濟發展的命脈,其安全生產直接關係到全縣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在經曆了“9·15”瓦斯事故後,黃陵煤炭產業一度受到重創。為了使煤礦盡快恢複生產,朝著安全、有序、高效的方向發展,縣委、縣政府認真汲取教訓,“警”字當頭,斥資1550萬元開展了煤礦安全生產專項整頓,加大了基礎設施的投入,全力以赴建設瓦斯檢測係統和雙回路供電係統在煤礦安全生產中的投入運行。

與此同時,認真落實國家關於煤炭資源整合的有關規定,逐步關閉淘汰、優化整合生產工藝落後、不符合安全標準的小型礦井,新建、改擴建一批標準化大中型煤礦。2007年上半年,圍繞著煤礦資源整合、新礦井建設等重點工作,黃陵縣在煤炭資源開發中重點抓了建莊井田的開發建設、煤礦瓦斯監控係統工程、煤礦雙回路建設項目、煤台儲煤廠技改工程、金龍煤炭有限公司三號井建設項目等重點工程項目。

縣委、縣政府高標準嚴要求,縣級領導更是心係煤礦企業,情係礦工安危。縣委書記曹明周多次深入自己所聯係的金龍煤炭有限公司,向生產一線礦工了解安全生產情況,幫助企業理清發展思路,帶頭落實安全責任;縣委副書記、縣長呼世傑經常深入煤礦企業搞調研,解決煤礦出現的新問題;縣委副書記劉正,縣人大主任孫旭,政協主席王喜蓮,縣委常委、副縣長薑文華、薑潤虎,縣委常委、武裝部政委王鳳平,縣委常委、紀檢委書記高育民,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曦,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高宏軍,縣委常委賀忠乾,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聶濤生,縣人大副主任賈永錄、竇建民、馮有國、盧繼康,副縣長趙和平、馬存平、令秀蓮、張栓林、白建平,政協副主席劉國德、武建忠、趙建忠、劉清源等縣級領導親自包抓項目,多次深入煤礦,協助有關部門,及時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使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目前,年度計劃投資654萬元的煤礦瓦斯監控係統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23萬元;計劃投資1.3億元的煤礦雙回路建設項目,截止6月底,已累計完成投資4070萬元,占年計劃的103.15%;年計劃投資270萬元的煤台儲煤場技改工程已提前竣工,累計完成投資220萬元;總投資1580萬元的金龍煤炭有限責任公司三號井建設已完成投資1306.9萬元。目前“三通一平”、礦井手續辦理、電源引入、機械設備等基本完成、到位。根據工程進度執行情況,三號井斜井掘進可在9月份完成,年底有望實現聯合試運車。

建莊井田的開發是全縣重點工程項目之一。為了搞好這項全縣幹部群眾矚目的大工程,縣上領導多次帶領煤炭局人員深入建北、建新煤礦建設一線,調查了解、協調解決工程進展中存在的各類問題。目前,建北煤礦累計完成投資2.37億元,礦井累計掘進1834米,2007年上半年進巷1429米,完成投資9789餘萬元,占年度計劃的43%;建新煤礦累計完成投資1.5億元,礦井累計掘進760米,2007年上半年進巷560米,完成投資4410萬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23%。此外,煤炭儲運有限責任公司芋園儲煤場地箱式暗道改造工程於2007年4月份動工修建以來,截至6月30日已完成所有土建工程及設備安裝,目前正在調試階段。

為加快煤炭產品的深度開發,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2007年上半年,縣上主要領導率煤炭局及其他部門先後多次同陝西黃河礦業集團公司協商、座談,並達成了開發黃陵煤能轉化項目意向,擬在黃陵新建一個120萬噸焦化廠和一個10萬噸甲醇廠,該協議已於4月份召開的第十一屆東西部貿易洽談會上簽訂,協議金額達8億元。

古老的黃陵大地上,在千裏煤海,看似風平浪靜的地方,隨著礦產資源的整合、大中型煤礦的建設、煤能化工的轉化,正在悄悄地發生著一場向礦藏要效益、求質量的革命!

建設特色旅遊城市,彰顯民族聖地魅力

“橋山南下沮河過,古柏蒼蒼枕碧波。華胥夢還冠服盛,赤龍飛去鼎爐多。九天仙侶朝金闕,萬代子孫響王珂。帝德不同天地老,卻看山海變桑禾。”

曆代文人墨客駐留橋山,或吟詩作賦,或題墨留痕,無不讚頌播撒華夏文明種子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

作為一個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曆史文化的地方,黃陵具有豐厚的人文曆史資源。據統計,縣境內有各級各類文物古跡272處,名山、名樹、名水、名泉等自然景觀百餘處。1993年,黃陵縣城被定為省級曆史文化名城,黃帝陵風景名勝區是集“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旅遊景區、中國黃帝祭祀文化之鄉、國家級5A景區”等6個國字招牌於一身的享譽海內外的民族聖地。

黃帝陵陵區總麵積566.7公頃,生長柏樹8萬餘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萬餘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群,是黃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綠島奇觀,是國務院公布的古墓葬第1號,號稱“天下第一陵”。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億萬炎黃子孫的崇敬與祭奠,已成為凝聚民族情感、振奮民族精神、激勵愛國熱情、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精神紐帶,深深地牽引著海內外華夏兒女的情愫,吸引著數以萬計的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匆匆腳步。

軒轅廟內“黃帝手植柏”號稱世界柏樹之父;漢武帝掛甲柏和橋山之巔的兩株龍角柏堪稱“世界柏樹之奇”;黃陵石刻精工細鐫,技藝高超;宋代雙龍千佛洞石雕和黃帝陵廟陳列的曆代帝王“禦製祝文”石碑,均為稀世珍品,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為後人研究中國古代史和中華民族融合史提供了寶貴的依據。除此之外,反映黃陵四季風光的橋山夜月、沮水秋風、南穀黃花、北岩淨石、龍灣曉霧、鳳嶺春煙、漢武仙台、黃陵古柏等八景獨具特色。位於縣境西部的陝甘交界子午嶺風光秀麗,林海茫茫,流水潺潺,一年四季鳥語花香,成為黃陵的綠色寶庫,與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修築的萬裏長城齊名的浩大軍事工程,素有“古代高速公路”之稱的“秦直道”穿境而過,具有極為廣闊的開發前景。清明公祭、重陽節民祭軒轅黃帝活動及“五一”“十一”黃金周時期,都是黃帝陵旅遊最繁華的日子,縣委、縣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各部門全力配合,積極策劃以弘揚黃帝文化為主題的旅遊促銷和文化活動,發揮節會效應、名人效應和強勢媒體效應,鞏固發展國內市場,努力開拓海外市場,打造中國黃帝祭祀文化之鄉“金名片”。2006年,全年景點旅遊人數達到48萬人次,景點收入突破370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達到2.96億元。2007年上半年,黃帝陵景區共接待遊客24.9萬人次,景區綜合收入190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2%和9.4%,其中“五一”黃金周接待遊客4.5萬人,景點收入380萬元。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提出了加快旅遊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到2010年,全縣景點接待遊客達到75萬人次,景點收入600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突破5億元,力爭通過3至5年的努力,把黃陵建設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之地、曆史文化名城、祭祀文化之鄉和全省旅遊經濟強縣。圍繞發展現代旅遊業,該縣提出了“依陵廟、抓配套、樹品牌、拓市場”的工作思路,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文化帶動的開發機製,打造精品景區、樹立知名品牌、提升帶動能力,著力營造大氛圍,打造大品牌,開發大旅遊,建設大市場,構築大產業,實現大發展。

為了充分發揮黃帝陵這一獨特的人文資源優勢,把民族聖地建設得更加古樸典雅,莊嚴肅穆,他們堅持高起點、大手筆、大投入,在黃帝陵整修一期、二期工程相繼完工之後,以創建國家級5A級景區為契機,把景區內部管理、景區配套設施建設、人才隊伍建設、黃帝陵古柏防火牆、遊步道工程和遊客服務中心建設等作為重點工作,各方協作,加大實施力度,推進了景區建設的步伐。縣委副書記劉正在包抓黃帝陵旅客服務中心建設項目時,會同主管領導協調解決農機廠、農機公司拆遷及住房搬遷問題,督促相關部門妥善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薑文華同時包抓黃帝陵防火牆建設、黃帝陵管理局綜合樓項目建設,多次組織召開協調會,解決項目建設與石山村、孟塬村相關用地等問題,並積極爭取中、省、市建設資金,多次組織專家及職能部門評審項目規劃方案安排工程施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有力地推動了黃帝陵景區的配套工程建設,目前古柏院碑廊、防火監控、古建築維修、彩繪工程即將完工,這些工程的建成,軒轅廟將實現東前院、古柏院和西前院三院貫通,整個院落東西對稱,更顯古樸、莊嚴。

在搞好黃帝陵景區旅遊開發的同時,黃陵縣著手建設黃帝功德壇、中華龍文化標誌城等項目的前期工作,積極開發萬安禪院、森林公園等新景點,大力發展以黃帝陵景區為圓心向周邊輻射的鄉村旅遊和農家樂,拓展旅遊規模,為大旅遊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城市因特色而更富魅力。黃帝陵景區恰在黃陵縣城,黃陵縣充分發揮黃帝陵獨特的旅遊文化資源,堅持“控製東區、改造舊城、建設西區”的原則,加快東、中、西三個城市組團建設,構建串珠型城市主框架,以體現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聖地的特色風貌。

黃陵縣城東區是黃帝陵景區保護區。在東區建設中,黃陵縣以營造神聖的景區氛圍為目標,對不符合黃帝陵景區規劃要求、影響黃帝陵廟整體風格的單位和居民建築逐步進行搬遷拆除,加快“中華龍文化標誌城”、黃帝功德壇等旅遊配套項目的建設,不斷擴大了景區規模,優化了景區環境。

在舊城改造中,黃陵縣力求舊城改造與黃帝陵景區神聖氛圍相適應,在建築風格上,突出體現深厚的黃帝文化底蘊,大力實施仿古改造,降低建築密度,體現陵在城中、城在山水之中、城陵相融的建築風格。在功能定位上,以服務景區、服務遊客為目標,圍繞“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六要素,加快特色旅遊紀念品一條街、特色小吃一條街、步行商購一條街、民間特色建築和民俗風貌遊覽一條街以及文化藝術中心建設,力爭把舊城建成集特色餐飲、購物、娛樂、休閑於一體的旅遊商業區,以滿足不同層次遊客的消費需求。

西區是黃陵城市建設的主攻方向。黃陵縣堅持基礎設施先行的原則,全麵完成軒轅大道、商業大街主幹路網建設,構築東西相連、新舊相接的城市路網體係。加快西區行政中心建設和學校醫院、文化體育、商住小區等基礎設施建設,拉大城市框架,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向西區集聚,推進縣城西移進程,力爭在短期內把西區建設成極具現代城市氣息的全縣政治文化中心。

為了改造城市大環境,去年啟動了街景改造,今年啟動了“四山”綠化、沮河治理工程,將用三年的時間使黃陵城區環境得到進一步的綠化,文化內涵更加深厚,與黃帝陵景區的環境更相適應。串珠型文明現代的旅遊城市——黃陵,將在龍鄉兒女的巧手描繪下,彰顯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實現新跨越

盛夏時節,陣雨初歇,山青水碧,一派欣欣向榮之景象。來到黃陵縣隆坊鎮上官村,但見村容村貌整潔一新,寬闊筆直的街道,整齊繁茂的風景樹,嶄新劃一的商用門麵房,連片成排的村民院落文化圍牆,處處都顯示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前景。

據村支書介紹,處在黃(黃陵)——張(張村驛)公路與黃(黃陵)——直(直羅)公路交界處的上官村,過去也是一個窮村子。近幾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該村緊緊抓住新農村建設、縣委書記掛點、縣委辦包建的良好機遇,加大主導產業的開發力度,努力改善人居環境,為全村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全村100多戶村民家家都達到了“一園一圈一窖一棚一沼”的標準,建成標準化蘋果生產基地600畝。2006年蘋果產量達到152萬斤,產值217萬元。在蘋果產業發展的同時,村黨支部按照“政府引導、融合外資、發展企業、外聯農戶”的思路,發揮牽頭引領作用,引進了一個集果品加工、營銷、服務於一體的“遠大果業股份公司”,企業為果農提供農資支持和生產服務,有效解決了果農生產技術含量低、發展資金不足、銷售渠道不暢的問題。

作為全市新農村建設的試點——上官村,縣鄉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縣委書記曹明周經常到點上了解情況,幫助分析解決問題。鎮黨委、村支部製訂了詳細的規劃。首先從新村建設入手,組織村民先後實施了人畜飲水改造、村莊巷道硬化、村莊綠化、給排水改造和清理土堆、糞堆、柴堆,改圈、改廁、改灶,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話、通閉路電視等工程,利用公路優勢,沿路邊街修建了門店,栽植了風景樹,為建設商貿集散地打下了基礎。不經意地走進農家,院落整潔幹淨,園中蔬菜瓜果新鮮碧綠,村美人富的上官村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農村建設的活力。

像上官村這樣的新農村,在黃陵縣還有許多。黃陵縣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攬農村工作全局。

2007年3月,在縣第十四屆人代會上,政府縣長呼世傑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任務——按照“穩糧強果促牧,發展特色農業”的思路,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和諧。

為了把黃陵的廣大農村早日建設成社會主義新農村,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首先在示範帶動上做文章,按照“提高試點村、建設重點村、扶持貧困村、全麵整治一般村”的思路,加快了村鎮建設規劃的編製工作,抓試點村、重點村以巷道硬化綠化、文化廣場建設和“三清五改”為重點的新農村綜合建設項目,通過試點示範、典型引導,提升了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水平。

店頭鎮曹家峪行政村,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是發展畜牧業的好地方,曹家峪的柳條編織曾經遠近聞名。70年代至90年代,曾先後有近20個煤礦在曹家峪周邊區域從事露天和山洞式開采,帶動了村上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曹家峪也實現了從溝內搬遷到溝口平地上的第一次轉變,漸漸發展為店頭鎮的首富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煤炭開采造成的地質環境問題逐漸顯露出來,致使曹家峪村及周圍地下巷道縱橫交叉,形成多處采空區和大麵積剝離坑,大片土地遭到破壞,村民房屋裂縫,村民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了威脅。2002年,針對村上存在的地質災害,縣上提出了“進行地質災害治理,恢複土地麵積,構建生態和諧曹家峪”的總體要求。2003年開始對災害區域分四個區進行分步治理。2007年在恢複耕地300餘畝的基礎上,縣、鎮、村共同努力開始建設新村。聘請陝西省水利勘測研究院的專家進行村莊整體規劃,設計的新村以一條38米寬的村莊主巷道為中心,東西對稱布局,兩邊從南到北走向各四排,共118戶,並配套有餐廳、超市、黨員活動室、休閑廣場及人工湖等,總投資1800萬元,總建築麵積19.8萬餘平方米。在新村規劃的基礎上,又聘請陝西省城市建設研究院設計了A、B、C三種示範戶型,供群眾選擇修建。目前已建成10套樣板房,餐廳、超市和村委會大樓等也正在修建之中。隨著各項工程的實施,曹家峪新村將矗立在一片平坦的原野上,為世人所矚目。它不僅是地質災害治理的成功範例,更成為黃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麵旗幟,該村也是縣長呼世傑包抓的點,為了該村的發展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根本任務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圍繞這個目標,縣委、縣政府把農村產業開發放在重要位置,按照“穩糧強果促牧,發展特色農業”的思路,切實加強了農業產業體係建設。

黃陵縣共轄6鎮4鄉和一個街道辦事處,191個行政村,農業人口7.3897萬人,總耕地麵積34萬畝。現有蘋果15萬畝,其中掛果麵積12萬畝,蘋果生產主要集中在塬區7個鄉鎮142個行政村,共有人口6.3萬餘人,占全縣農業總人口的73.2%。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緊緊依托蘋果資源優勢,提出了“十一五”發展目標:到2010年,全縣蘋果麵積發展到18萬畝,農業人均蘋果麵積2畝以上,掛果麵積15萬畝,產量20萬噸,平均單產1300公斤,實現總收入3.2億元、優果率80%、商品率90%以上、農民人均果業收入4000元、果業純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達到70%、果區人均果業收入5080元的目標,果品氣調冷藏能力達到5萬噸,實現鮮果直接或間接出口2萬噸,蘋果商品化處理和深加工實現零的突破,把15萬畝掛果園建成全國和全省的綠色食品蘋果生產示範基地和出口基地。

為了實現果業富民這個目標,黃陵縣根據全縣優生區土地資源的情況,結合川道產業開發,以消除塬區花茬空地為重點,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以每年1萬畝的遞增速度新建果園,計劃用3年時間,把全縣果園麵積增加到18萬畝。同時,在加強新優品種、品係的引進和推廣上下功夫,建立新優品種試驗示範果園和縣內繁育苗圃,形成推廣栽培一代、引進試驗一代的新優品種引種機製,調整品種格局,從品種上占領果業發展的製高點,保證生產發展和品種更新需求。加大建沼養畜的工作力度,實現萬口沼氣池的建設目標,走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夯實果業發展的基礎。在技術上,黃陵縣繼續普及推廣“四大”技術,使各項技術措施實施到位率達到90%以上。加強新優技術的引進、試驗和示範,立足現狀,分類建立和完善無公害生產、綠色食品生產、有機食品生產管理體係,製定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蘋果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等地方標準,使全縣蘋果標準化生產從建園、苗木選購、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方麵都能遵循標準化生產和規範化管理。進一步創新工作機製,尋求示範園建設的突破口,加大資金投入和工作力度,提高省、市、縣三級示範園建設水平,努力把“五線九區”雙萬畝綠色標準化生產示範園區建設成“一流樹形、一流管理、一流效益”的示範樣板,穩步推進生產水平的提升。2007年上半年,全縣新建省級示範園12個1540畝,總麵積達到1964畝;新建市級示範園10個1000多畝;建成沼氣池4413口,新栽果樹4786畝,蘋果產業已成為塬區群眾致富增收的支柱產業。

黃陵縣川塬並舉,塬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以蘋果為主的優勢產業,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可是,川道地區情況複雜,雖然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努力,仍然沒有形成較強的支柱產業,出現了川塬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為了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支持川道地區群眾建立優質高效的支柱產業,促進全縣農村經濟協調快速發展,黃陵縣出台了《關於加強川道地區產業開發的意見》《黃陵縣川道地區產業開發實施方案》等文件,確定了以全麵建設現代農業為目標,以沮河川道開發為重點,以城鎮礦區為依托,以發展果業、棚栽業、畜牧業、傳統特色產業為突破口,實施“十村示範、百村推進”工程,帶動生態旅遊、勞務經濟發展,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川道地區新農村建設步伐的指導思想;堅持“群眾主體、政府引導、扶持重點、實事辦好”的原則和“因地製宜、做強特色、一區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縣長呼世傑親自任川道地區產業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農業、財政、水利、銀行等相關部門積極參與,通力協作,積極引導扶持發展特色種養、三產服務和設施農業,不斷拓寬川道地區農民增收的新途徑和新領域。

2007年,黃陵縣確定了10個示範點,縣財政列支500萬元作為川道產業開發專項資金,用於新建果園、農機具購置、棚栽業的發展、畜牧標準化圈舍建設的補貼和水電路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縣上領導多次深入到田間地頭,檢查指導川道產業開發工作;各涉農部門采取組織技術力量駐村蹲點搞規劃、定方案,廣泛開展送政策、送籽種、送技術等活動;水利、交通等部門加大了對川道地區水、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良好的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川道地區農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到目前,川道產業開發已完成投資320萬元,新建日光溫室食用菌棚5座,弓棚1300個,改造提升養殖戶10戶,落實紅薯麵積1200畝、水稻麵積2200畝、地膜玉米2.3萬畝,蘑菇菌棒由原來的5000袋發展到15000袋,形成了以下翟莊村為中心的西小瓜帶,以安溝村為中心的種植紅薯村,以店頭鎮為中心的肉蛋禽養殖區,以雙龍鎮、腰坪鄉為主的玉米、水稻種植帶,一村一品成為川道地區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尾聲

東風勁吹征途遠,萬馬奔騰戰猶酣。放眼黃陵縣2279平方公裏土地,從煤炭為主的工業經濟的飛速發展,到民族聖地旅遊前景的超前開發;從綠色原野上引領農民快速走向致富之路的果業、大棚、養殖,到寬房亮廈摩托車現代家電一應俱全的新農村建設;從車水馬龍具有現代化格局的城市,到漂亮美觀的現代化新農村;從機關單位幹部職工自信實幹的精神麵貌,到廣大農村致力於產業開發的農民喜上眉梢的樂觀與自豪;從經濟的騰飛到科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的蓬勃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一個和諧、生態、富裕的新黃陵一定會崛起在世人麵前,13萬龍鄉兒女一定能早日鑄造民族聖地的新輝煌!

選自2007年9月20日《延安日報》

作者簡介:

張春生,生於1954年,黃陵太賢人。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主要有散文集《歲月有痕》《延安你好》《聖地科技之星》等。現任《延安日報》社總編、延安作家協會副主席。

王春梅,女,1963年生,陝西省延川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程度,先後在延川縣農機局、黨史辦工作,1992年調入黃陵縣委通訊組從事新聞工作,現任黃陵縣委外宣辦、政府新聞辦主任。在從事新聞工作10多年間,采寫的新聞稿件和拍攝的新聞圖片多次獲省市好新聞獎。

孫文珍,女,漢族,生於1968年,陝西洛川縣人。延安大學中文係畢業,文學學士。現任《延安日報》社政教文化部主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延安市青年聯合會常委。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