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苑 李浩
黃陵縣,舊時稱中部縣,當代因城巔有黃帝陵寢而得其名。位於陝西省中部西側,延安地區南緣。東連洛川,西接甘肅,南與宜君縣接壤,北和富縣毗鄰。東西寬85公裏,南北長53公裏,區域總麵積3169平方公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略呈傾斜。境內沮河東西貫穿,淤泥河、建莊河南北斜割,形成四川三原及山川河穀、原峁溝壑的地貌。
黃陵縣的曆史源遠流長,文化藝術璀璨奪目。七八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這裏勞動棲息,繁衍安居;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奠基者軒轅黃帝曾把此地作為舍地,帶領人們耕作、養蠶、建舟車、造文字、製弓箭、做樂器,立下功德。不論是曆代帝王,還是今朝海外遊子、友人或國內民眾,都采用各種方式前來恭祭,以思緬懷之情。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黃陵人民的自豪。
黃陵縣地形複雜險要,被古人視為“危峰夾岸,直通朔夏,遠控延榆,為四方鎖鑰”,因此,素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有史以來的統治階級,無不在此囤兵黷武、設卡造營、爭衡立幟;民國時期,由於這裏交通閉塞,地脊民貧,特別是西部邊遠山區為國民黨統治薄弱地區,所以一直成為我黨得天獨厚的遊擊活動區。
在這塊凝結著革命浩氣的熱土上,造就出成百上千的民族英豪、革命中堅,記錄著優秀兒女的豐功偉績,譜寫出一曲又一曲壯麗的凱歌,為後人樹立了楷模。他們有的迎著白色恐怖,宣傳馬列主義和各種新思潮,為促進人們的覺醒,流盡了最後一滴鮮血;有的出生入死,武裝工農,為開辟紅色根據地、建立蘇維埃政權勞瘁終生;有的在戰場上勇武雄壯;有的在刑場上寧死不屈;有的在艱苦的環境中忘我工作……光輝的曆史,充實和豐富了黃陵史料寶庫;革命的大無畏精神和傳統,迸發和升華出晚輩心靈深處奮發向上的強烈的思想火花。
一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為策應革命,羅成仁、彭天壽、王仲珊、陳立棠、成欽隆、牛占奎等率160餘人,於同月27日晚舉行暴動。當時鎮守中部縣(今黃陵縣)的清兵受到影響,乘機反水。在四方民眾的支持下,迅速摧毀了清王朝在中部縣的地方政權,建立了國民革命臨時縣政府。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對剛步入北京大學的劉含初是一個極大的震動和啟發。在李大釗、陳獨秀的教誨熏陶下,他開始接觸馬列主義。1919年,他挺身參加了北京“五四”反帝愛國運動和火燒趙家樓、痛打賣國賊的鬥爭,磨練了意誌,堅定了革命信念。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時,他十分活躍,積極參加,如饑似渴地學習,逐步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來,成為中部縣一位最早接受馬列主義的知識分子和革命先驅。1923年,他在上海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每次回家時,都把馬列主義書籍帶回進行傳授,使新文化、新思想得到傳播。縣上一些有識之士由此啟悟,主張用民主革命思想指導建校辦學,摒棄封建守舊教育,推崇實業救國理想。
1923年6月,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1924年1月,國共兩黨合作,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陝西革命形勢起了根本的變化。陝西黨組織為了便於加強黨的領導,擴大黨的工作範圍,更好地組織人民群眾進行鬥爭,決定掀起國民會議運動和成立國民黨陝西省黨部,要求共產黨員在鬥爭中以國民黨的名義幫助建立國民黨縣黨部。1925年9月,省黨部籌備處派常漢山赴中部建立了國民黨中部縣黨部。縣黨部執委3人,王述祖為書記。這是黨組織在中部活動的開端。
以後,陝西各縣黨部陸續成立,促成了全省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當時三原、渭南是陝西農民革命運動的中心,爆發了大規模的抗糧、抗款、抗稅和“紅槍會”的鬥爭,波及中部。在縣黨部的支持下(黨部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發動農民運動),9月28日,全縣上萬民眾各執鐵鋤、木杈等農器,向縣衙“交農”,提出“不減去各項負擔,誓死不休”等口號,揭開了中部農民運動的帷幕。
1926年上半年,太賢北村楊季秋等組織了“紅槍會”,會員發展到數百人,向反動軍閥部隊打響了第一槍。“紅槍會”的興起,得到上級黨組織的重視和支持。為了引導、發動農民運動,中共北方區委於9月初,派特派員耿炳光前往中部進行視察指導。他在向領導的匯報信中說:“陝西中部一帶的農民,因受劉鎮華的壓迫,紅槍會甚多,農民暴動的怒潮甚威!”“中部、洛川等地為井嶽秀軍蹂躪之地,人民多棄農遠逃,難安生業,近來紅槍會之怒潮大起,前途大有可為,將來或可借紅槍會推動陝北之農民運動。”給中部農民運動以較高的評價。劉鎮華退出陝西以後,中部大革命運動進入高潮。紅槍會隊伍也不斷壯大,聲勢空前。舊曆十二月十日攻破縣城,殺死糧秣總辦黨國瑞,拉走紳士張喜長、張桂亭。
1927年1月21日,國民黨陝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開幕,正式宣告成立省黨部。中部縣黨部書記王述祖作為代表參加了會議。
為了培養黨的幹部,中共陝甘區委、西安地委於同年春在西安開辦了“中山學院”。中部個別黨員以黨部的名義薦送張好義、趙靜山、白映珍、王殿卿等去學習,為中部的大革命運動培養了一批農運、組黨幹部。
4月12日,蔣介石公開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6月10日,馮玉祥也轉向反共,隨後多次發出電令驅逐逮捕共產黨員,強令關閉中山學院、解散省黨部。與此同時,中部縣知事李覲侯追隨馮玉祥走向反動,聯絡洛川軍閥部隊鎮壓紅槍會,農民會員死傷30餘人。縣黨部負責人因形勢所迫離開中部,個別黨員轉入地下,致使中部縣大革命運動遭到失敗。
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捕,同年農曆七月十日,劉含初帶著中山學院中部部分學員和家眷回到中部縣。進城的當天,就把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旗幟鮮明地告訴鄉親們:“大革命雖遭暫時失敗,但一定會得到最後的勝利,中國一定要走共產主義道路!”他給青年學生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經驗,鼓勵學員將反對貪官汙吏的鬥爭堅持到底,號召農民團結起來,共同抗租、抗債、抗稅,打倒軍閥、官僚、地主,打開了長期禁錮在人們頭腦中的封建思想的牢門,極大地啟發了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給中部人民開辟了探索真理的道路。十八日,他在宜君縣石堡作革命宣傳時遭到敵人殺害。
綜上所述,中部大革命隨著全國大革命的失敗而失敗。客觀上講,由於反動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力量;主觀上講,我黨還處在幼年時期,缺乏政治經驗和鬥爭鍛煉,黨員普遍存在對馬列主義認識膚淺,而且傳播範圍隻局限於少數知識分子當中,還未形成馬列主義傳播思想陣地和一支堅實強大的隊伍。所以說大革命時期,馬列主義在中部並沒有得到廣泛傳播。
同時期在中部出現的“罷農”“紅槍會”的鬥爭,不僅把鬥爭的矛頭指向反動軍閥和政府,而且拿起了武器同統治階級的反動軍隊展開了鬥爭,也提出了自己獨立的政治要求。這些鬥爭充分顯示了農民革命的巨大力量和革命的主力軍作用,對於培養人才和以後的革命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這些鬥爭多是自發的、分散的,隻囿於在減少官稅求得糊口而進行的經濟性鬥爭。由於農民是小生產者,與落後的生產方式相聯係,缺少遠大的政治眼光。他們雖接受了一些先進思想的影響,但是還沒有覺悟到自己作為一個階級而存在,還需發展、壯大的哲理和自身階級的曆史使命,對於國民黨政府反動本質缺乏深刻的認識,也沒有窺測到這種鬥爭根本不可能改變舊的生產關係。因而找不到根本變革封建製度的唯一正確道路——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用嶄新的製度代替舊製度。
二
土地革命時期,是先進思想在中部廣泛傳播時期,中部縣正式分為蘇區和白區。蘇區是以雙龍、建莊(建莊原屬宜君)、上畛子、阿黨、倉村和店頭(店頭、倉村原屬宜君)、隆坊部分地區為區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和中共縣委;其餘地區成白區,個別黨員以黃帝庵(即橋陵)私立小學、縣完全小學、縣中心小學(即模範小學)為中心,進行建黨活動。
蘇區建黨與政權的創建
1931年初,劉誌丹率領南梁遊擊隊進入雙龍、建莊一帶,與哥老會首領、民團團總羅連成、何世興訂立了“互不攻擊,各幟生存”的協約。在這種協約下,陝甘遊擊隊經常活動在這一帶,羅、何兩人也經常幫助遊擊隊治養傷病員,提供武器彈藥,為以小石崖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的開辟和建黨工作鋪平了道路。
1932年3月至5月,謝子長、劉誌丹先後率陝甘紅軍遊擊隊到上畛子、店頭、隆坊等地活動,殲滅了地方民團,鎮壓了數名土豪,張貼出《告貧苦農民書》,點燃了革命的火炬,使中部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當即就有王文靜、蘇繼堂、孫振海等一二十人參加了紅軍。這是先進思想在中部傳播所起到的反響效應。
1933年4月,陝甘邊革命委員會成立後,在上畛子附近的高窯子設立了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和辦事處。冬季,照金根據地失守後,陝甘邊特委決定建立以小石崖為中心的陝甘第三塊革命根據地。隨後在林灣、小石崖成立第三路遊擊總指揮部和陝甘邊駐三路地區辦事處,將革命紅旗插入中部大地上空。在第三路遊擊總指揮部的幫助下,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中宜遊擊隊和雙龍遊擊隊,中部人民開始擁有了自己的武裝。
1934年2月,小石崖革命委員會成立,標誌著以小石崖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正式確立,從而上畛子、雙龍、建莊地區成為陝甘邊根據地的一部分。同年9月,改小石崖革命委員會為陝甘邊南區革命委員會,於鄜縣寺仙成立中宜革命委員會。同時,成立中共雙龍黨支部。11月,恢複整頓了中宜遊擊隊,建立了遊擊隊黨支部。爾後,中宜根據地迅速擴大到中部的隆坊原、鄜縣的太平原、寺仙原一帶。
1935年3月,國民黨軍隊占領了以小石崖為中心的包括上畛子、建莊廣大地區,中宜革命工作重心向寺仙原一帶發展轉移。6月,以中部的阿黨、隆坊北原、鄜縣寺仙原為區域建立中宜縣建製,完成臨時革命政權向蘇維埃政權的轉變。11月,中共陝甘省委決定成立中共中宜縣委。縣委分設組織部、宣傳部以及6個區委,有黨員67個;縣政府下設土地部、財政部、糧食部、肅反部、軍事部、文化部等以及6個區26個鄉政府。總麵積143平方公裏,人口約4萬。從中宜革命委員會到中宜縣政府期間,黨和政府率領人民多次擊退了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保衛了紅色政權和中宜蘇區;在雙龍、小石崖、上畛子、寺仙等地進行了土地分配工作;動員人民支援直羅戰役和擴紅工作。
1936年4月,國民黨軍隊侵占了中宜蘇區,縣委、縣政府撤出後經省委批準撤銷。
“雙十二”事變和平解決後,中共陝甘省委恢複進駐店頭,以中國工農紅軍駐中、宜、洛辦事處的名義為掩護開展黨的工作,給店頭地區黨的發展工作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1937年4月,店頭區委打破縣域界限,在雙龍、建莊、倉村發展了大批黨員,在店頭區委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共中宜工委。月底至5月下旬,陝甘省委、省政府撤銷後,關中分區接管了這一地區。將辦事處半公開化,領導機關分為黨委與政務。根據國共兩黨劃分出的區域界限,鹹榆公路以西地區歸店頭辦事處管轄,即形成以店頭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迅速出現黨、政、軍、民、學、群團共創模範區的局麵。
白區先進思想的產生
1930年至1932年,大革命時期的黨員吳敬梓、郭文卜在中部完全小學任教,張傑、魏崇珍在魯村任教。他們利用講壇給學生介紹進步書籍,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鞭笞國民黨政府的腐朽統治和不抵抗政策及其造成的惡果。這些啟蒙教育激發了牛書申、晁清芳、馬儒璧、田德霖等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心和追求真理的熱情。他們即與國民黨中部縣長蔚濟川進行了鬥爭,提出“裁局並科減輕老百姓負擔並進行賑濟”等要求;還組織了抗日宣傳隊到城鄉宣傳,動員廣大人民團結起來,抵製日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投降賣國政策。
1933年秋學,晁清芳、王繩祖、鄭誌健、李俊傑、郭岱海等許多有誌青年懷著拯國救民的抱負,慕名陸續前往延安四中、榆林六中、華縣鹹林中學、西安二中等有黨組織活動的進步學校求學,使他們的思想得到鍛煉和提高。1934年,牛書申棄教從戎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影響頗大,為青年學生開創了路徑,也實現了自己的革命夙願。
1935年4月,晁清芳在華縣鹹林中學就讀時,加入了中共鹹中地下黨組織,並擔任支部宣傳委員。以後,田德霖、劉錫榮等常到鹹林中學,接觸黨支部油印的《馬列理論摘要》《俄國十月革命成果》等宣傳資料。鄭誌健、王繩祖這時在西安、鹹中參加了學校抗日救國會,與進步學生一起組織學潮、散發傳單、張貼標語等革命活動。這些在外地的學生,每次回縣都要攜帶一些宣傳品,給家鄉的摯友、同學秘密傳閱。這樣就使先進思想在中部逐漸傳播開來。
1936年2月,田德霖、王繩祖等進步教師在黃帝庵辦起私立小學——橋陵小學。這時,郭景龍在洛川棄教以醫生為名,住於該校,計劃尋找組織。5月,鹹中黨組織遭到破壞,晁清芳和鹹中支部書記何俊川、委員嚴吾美、吉慶有逃離學校,躲到中部。在晁清芳、郭景龍及私立小學幾名教師的幫助下,在該校安排了何的職業。他們便以教學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6月,他們商議在該校建立黨組織,用新的思想指導辦學,啟用新課本。但隨即被國民黨政府發覺。國民黨以“有共黨活動”的“罪”名,勒令中止辦學,致使建黨工作未能實現。晁清芳、何俊川從此隱居鄉下,田德霖去開封西北中學求學。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開始了國共重新合作的新時期。1937年2月,紅軍718團進駐中部城,迫使國民黨中部縣政府向著和平、民主和抗日的方向轉變,這給中部建黨工作造成良好契機。
春季,晁清芳、曹崇珍、馬驥林在縣立完小任教,田德霖、王繩祖在橫範中心小學任教,劉賜齡、劉九齡、黨樹德在田莊小學任教,以晁清芳為核心組織了“教師聯合會”。這些進步教師在各地學校向學生講解抗日救國的道理,宣傳黨的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介紹毛澤東、魯迅著作,發動農民搞募捐,支援抗日前線。田德霖、王繩祖還在中心小學發起成立了“抗日救國會”,晁清芳等教師在完全小學組織起抗日宣傳隊。在抗日洪流激勵下,湧現出馮力生、劉克榮、李士弼、郭誌強、賈光健、寇忠信、寇守中為骨幹的一批進步青年學生。這些學生先後掀起反對王學山、王國權的學潮鬥爭,震動了中宜地區。也曾因鬧學潮,有2名學生被開除了學籍,7名被反動政府關押。正是反動派的倒行逆施,促使了他們的思想進一步成熟。馮力生、賈光健、劉克榮等隨即進入了邊區。
在進步師生的帶動下,全縣抗日愛國運動日趨高漲。軍民在同做抗日募捐的活動中,晁清芳、田德霖同駐軍718團副政委帥榮建立了聯係。通過帥榮的幫助,以晁清芳、田德霖為中心的進步力量,產生了建黨的強烈願望。
三
抗日戰爭時期蘇區黨的建設
1937年5月,我黨建立了以店頭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為了打通連接蘇區的路徑,控製關中與陝北的地下交通線,“七七”事變後,辦事處黨委遂派武德榮前往雙龍鎮恢複了該地黨的地下組織,成立了黨小組。同時決定將中宜工委與辦事處黨委合並,成立中共中宜縣委,仍以八路軍辦事處的名義開展工作。書記王浪超,9月後由牛漢山繼任。1938年4月,又調李篤信為書記。同月,縣委派劉德科、常清雲到雙龍建立了中共雙龍區委會。與此同時,建莊區也成立了黨的組織。1939年秋,薛誌仁為縣委書記,由於形勢緊張,工作轉入地下。
1940年3月,針對國民黨軍隊對店頭的包圍進攻,為了做好反擊與撤退的兩手準備,於是洛川特委、中宜縣委派郭景龍率5人工作組到達上畛子,成立了上畛子區委。至此,店頭抗日根據地與陝甘根據地連成一片,而且恢複建立了關中通向延安的地下交通線。
同年4月10日,洛川特委、中宜縣委撤離店頭,解放了雙龍。5月,成立了中共雙龍工委,書記郭景龍,轄雙龍區委和上畛子區委。同時成立了農民赤衛隊、農會,發動群眾減租減息,分配土地。還成立了雙龍遊擊隊,大隊長徐力成,政委慕生忠。
8月,雙龍解放區對外稱為“雙龍墾區”,履行政府職能,管理處處長郭景龍,轄雙龍區政府和上畛子區政府。
10月,郭景龍被調走,遊擊大隊徐力成陣亡,薛誌仁為工委書記、遊擊隊大隊長,孫潤華為墾區管理處處長。
1941年12月,關中分區委派要員對雙龍墾區進行整編,劃分為雙龍中心區和上畛子普通區。中心區書記為李篤信,區長李懷珍,副區長任生海;普通區書記為劉德政,區長廖勝德。
1942年至1943年,雙龍中心區針對國民黨的封鎖政策,開展了整風、大生產、練兵三大運動,渡過了困難時期,並成立統戰機構,薛誌仁為統戰部長。
1944年1月,關中分區將鄜縣槐樹莊地區劃歸中心區管轄。
1945年1月,中心區根據中共關於整訓部隊的指示,對民兵、遊擊隊再次展開練兵運動,在高窯子、雙龍鎮兩處舉辦了教導隊,培養了50多名軍事骨幹。
6月,中心區區委、區政府機關從林灣搬至雙龍。
抗日戰爭結束時,中心區黨員發展到78名,建立了7個支部,民兵、遊擊隊人數擴大到500多名。這是雙龍解放區革命力量空前壯大的重要標誌。
四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雙龍解放區和白區黨的組織都經曆了發展壯大、武裝反抗、醫治戰爭創傷曲折複雜的鬥爭曆程。
雙龍解放區的建設
抗日戰爭結束後,雙龍中心區抓了練兵、減租生產、壯大組織三個中心工作,教育黨內外幹部群眾學會運用革命的兩手政策,以反對反革命的兩手,使解放區呈現出生氣勃勃的景象。
1945年10月,在雙龍成立雁門工委,薛誌仁為書記,負責中部、宜君、蒲城、白水、銅川、富平等縣黨組織的發展工作和武裝鬥爭,調劉克榮為中心區委副書記。年底,中心區完成各分區及其鄉的民主選舉工作,產生了3個分區9個鄉的民主政權,黨員人數已發展到140名。
1946年2月13日,中心區召開了第一屆第一次參議會,民主選舉了中心區參議會議長、常駐議員、議員和出席關中參議員代表,產生出中心區區長、政府委員。即:議長薛誌仁,常駐議員阮世龍、李篤信等20名中心區議員,19名議員代表;劉德政區長以及5名政府委員,委員中有3名共產黨員,1名哥老會成員,1名無黨派人士。
3月,中心區委舉辦了鄉支書、鄉長訓練班,提高了幹部的理論和工作能力,改變了黨政不分的狀況。4月,整頓了鄉級黨組織,進行黨員普查登記工作。6月,中心區實行由減租減息改為從地主手中沒收土地分配予農民的新政策,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8月,二分區25名民兵在副區長賀嘉玉的率領下,同薛誌仁領導的教導隊、韋明海領導的武工隊一起,出擊白區,東到雁門山腳下,南至宜君、銅川交界,曆經12天,往返千餘裏,先後摧毀2個敵保公所,繳槍50餘支。在宜君思彌村衝出200多名敵人的包圍圈後,於瓦渣嶺全殲銅川保警隊,繳獲新式步槍20餘支,俘敵18名,從而搞亂了敵占區。
9月,在雙龍以教導隊和中心區民兵為基礎,成立了雁門支隊,揭開了中宜地區解放戰爭的序幕。為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作好自衛戰爭的準備,中心區委重新整編了鄉級黨組織和政權。全區有9個黨支部,18個黨小組,151名黨員。12月,各分區先後召開了黨的代表大會,民主選舉出區委會和產生出席中心區黨代會代表。
1947年4、5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雙龍中心區,均被擊退。我軍乘勝東進鹹榆路,解放了隆坊鎮,殲敵100餘人。
同年7月,萬家梁戰役結束後,關中軍民由戰略防禦轉入進攻階段。中心區根據關中分區“盡快把鬥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擴大革命鬥爭的規模和影響,奠定最後勝利的基礎”的指示精神,迅速派出幹部開辟建莊、店頭、焦坪新區工作。8月23日,陝甘寧邊區政府任命李德錄為中宜代縣長、劉德政為代副縣長,負責籌建縣製工作。
9月,國民黨集中了2個旅3個團的兵力進行第三次大規模“清剿”,雙龍遊擊隊、民兵配合地方兵團給敵以致命打擊,挫敗了敵人的進攻。
10月,關中地委、專署決定將中心區正式改建為縣建製。縣委書記潘遠誌、副書記強建華、縣長李德錄、副縣長劉德政。下轄6個區,27個鄉,總麵積3750平方公裏,人口2萬餘人。
12月,國民黨軍隊兩次反撲,進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製造無人區。有14名遊擊隊員、無辜群眾被殺害,數千間房屋被焚燒;群眾損失耕牛、羊500頭(隻),糧食1300多石。到處殘垣斷壁,一些嚴重的地方夷為平地。敵人為了割斷黨組織與人民群眾的聯係,實行移民並村,編製勞動集中營,造成東西100裏、南北200裏大的無人區,人口銳減50%之多。
中宜縣委、縣政府恢複工作後,迅速采取補救措施,醫治戰爭創傷,組織了280個變工組、生產組、搭工組,蓋新房2000餘間,安置孤老寡少,重建家園。
西府戰役開始後,中宜縣積極組織支前,在建莊、雙龍設立兵站2處,24個供水站;組織擔架隊,輸送傷病員519人次;引路送信8000餘人次,轉送軍糧550餘石;合計人工15000多個,畜工3738個,平均每個勞力付6個工,每頭畜力為9.74個工。
1948年5月下旬,西北局決定撤銷中宜縣製,6月決定重設雙龍中心區。書記劉德政(兼),後崔永興繼任,區長張紀甲。共轄兩區7個鄉。
6月28日,三原專員公署決定撤銷雙龍中心區,將所屬一鄉劃歸鄜縣,6、7兩鄉劃歸宜君,其餘4個鄉重新組成雙龍區,劃歸黃陵縣。7月31日,中共黃陵縣委、縣政府正式接收了雙龍區,劃為黃陵縣第五行政區。
白區的解放鬥爭
至抗日戰爭結束,中部白區黨的隊伍,經過幾年的整頓恢複,力量有了新的發展。為了保衛抗戰勝利果實,用革命的兩手對付蔣介石反革命的兩手,實現以中部區域為橋梁,東接雁門山,西連雙龍解放區,南通關中,北達延安、黃龍山,建立陝甘寧邊區東南部防禦地帶的戰略思想,1945年11月,洛川特委、雁門工委決定恢複成立中共中部工作委員會,機關駐地寺仙,書記李士弼。
中部工委恢複後,積極謹慎發展黨員,組織“睡眠狀態”的黨員進行活動,使黨的工作逐漸有了生機。根據中部所處的戰略地位,縣工委決定把工作重點放在敵人的內部瓦解突破上,為以後解放戰爭作好裏應外合的準備。當時共產黨員張世明任橋山鎮鎮長,處在敵人的心髒部位,首先成立起中共橋山區委,如同安上一顆釘子。隨後派張世明、張好信打入敵人內部刺探情報。他倆尋機獵取了國民黨縣政府官員名單、敵軍兵力部署、軍事設施、軍需倉庫位置、敵黨團組織分布以及三青團機要等重要情報。縣工委還注意在敵武裝人員中及鄉、保工作人員中發展黨員,先後發展了敵保警隊隊長張俊傑、排長劉建堂、保長劉生珍、縣政府文書郭俊傑等,使我黨控製了敵部分武裝力量和縣級要害部門。至1946年5月,橋山鎮、隆坊鎮、北穀鎮、太賢鎮和一些鄉保的政權基本由共產黨員擔任,徹底扭轉了不利的工作局麵。
1946年7月,中共黃龍特委成立後,決定把幾年來所積蓄起的武裝力量拉出去,開展遊擊戰爭,組織暴動,把敵占區搞亂,牽製胡宗南軍隊的封鎖,迎接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勝利返回邊區。要求所轄工委搞的“越亂越好,越快越好”。為了加強中部工委力量,領導遊擊戰爭,調馮力生為工委委員,派韋明海到中部東南原發動群眾,開展對敵鬥爭。
在縣工委的領導下和韋明海武工隊的活動下,迅速建立了寺仙遊擊隊和東南原4支武裝,中部的革命從此進入到武裝鬥爭階段。
8月中旬,韋明海到鄜縣向黃龍特委書記強自修匯報了東南原武裝力量的準備情況和攻打北穀鎮公所的計劃。特委決定22日晚智取。由於部分武裝人員急於公開活動,過早暴露了目標,加上沒有執行原定計劃貿然提前攻打,敵人有了充分準備。20日,敵人從洛川、中部出動了兩個連的兵力,分兩路對遊擊隊合圍。敵人首先將廟上駐紮的黨樹德、田有禮一支武裝包圍。遊擊隊在突圍中死傷6人。接著,敵人到洞咀村向李建斌、趙劉平率領的遊擊隊進攻,隨後進入田家河,打死打傷群眾7人。
工委在組織東南原武裝鬥爭的同時,成立了隆坊、太賢兩區委和北穀黨支部。至此,中部下轄的4個區,都建立了黨組織。
9月,李士弼在作戰中負傷,馮力生代理書記。此時,工委總結了北穀地區武裝鬥爭失敗的教訓,集結起失散了的同誌和槍支,在鄜縣吳家原重新成立起遊擊隊。11月,遊擊隊在安子頭伏擊了敵人的運輸車隊,俘敵數人,鼓舞了士氣。
1947年2月,為了抗擊胡宗南軍隊對延安的“重點”進攻,縣工委決定在寺仙遊擊隊和吳家原遊擊隊的基礎上成立中部遊擊支隊,支隊長雷治啟,政委馮力生,副政委李建斌。支隊下設3個隊,共百餘人。
3月1日,縣工委增加羅克、劉克榮、雷治啟為委員。4月下旬,中部支隊配合關中地方遊擊兵團解放了隆坊鎮,殲敵百餘人,繳獲敵大量武器彈藥。此後,為了牽製胡宗南軍隊向延安的進攻,控製鹹榆公路,支隊經常活躍在隆坊、太賢、橋山一帶,進行伏圈打點,攻堡拔釘,破壞敵通訊,發動群眾,抗糧抗款,造成進犯延安之敵幾個月內運輸中斷,首尾不能相顧。年底支隊已發展到300餘人,除幾個主要城鎮外,廣大農村回到人民手中,黨的組織也得到壯大與鞏固,黨員發展到137人,其中農民黨員114人。
1948年3月3日,西北野戰軍攻克了宜川縣城後,為了切斷延安、洛川守敵之退路,向中部地區迂回。7日,第二次解放了隆坊鎮,8日,和平解放了太賢鎮,隨後西野進入城東、城南主要村莊,直指中部城下。中部支隊也配合西野駐守城北馬家原,對縣城守敵構成直接威脅。9日,地下共產黨員張俊傑按照縣工委的指示,做好了保安團第三連連長李建邦、保警中隊隊長張懷得的工作,準備接應解放中部城。不料被敵察覺,使計劃不能如期實現。當晚,張俊傑、李建邦分別率領機槍連、保安三連起義到達馬家原與中部支隊匯合。10日早,張懷得率保警一中隊起義,餘敵倉皇逃竄。上午,中部支隊入城,宣告中部城解放。
在西野大軍向中部城周圍運動的同時,雁門支隊、中宜獨立營、建莊支隊、宜北遊擊隊同西野警四旅相配合,解放了西部地區。
3月11日,中部工委率14名幹部入城,進行對國民黨中部政權的清理接管工作。14日起,工委派劉懷義、高文誌、樊文泉、郭正義為區長兼區委書記,分別到太賢、隆坊、橋山、北穀四個區開展建黨建政工作。同時成立中部城市工作委員會,下設中部辦事處。辦事處履行政府職能,負責人馮力生。曾於3月7日,陝甘寧邊區政府任命嶽嵩為中部縣長,負責籌備成立縣政府,但一段時間內未到職。
4月初,於隆坊鎮白村成立了中共黃陵縣委、縣政府,書記馮力生,代縣長馮力生,保安科長羅克(曹誌謙)。在蘇家嶮黃龍軍分區將中部支隊改編為軍區獨立23團第3營,抽出一部分人員成立中部警衛隊。月未,嶽嵩縣長到職,縣政府報請取名“陝甘寧邊區黃陵縣政府”。
5月9日,嶽嵩主持召開了縣政府政務會議,討論了政府下設機構及人選。21日,陝甘寧邊區政府批複將中部舊名取消,改用黃陵名稱,鑄發“陝甘寧邊區黃陵縣政府印”,批準正式啟用。
6月6日,中共黃龍地委報經西北局批準,配備完善了縣黨政領導機構:縣委書記馮力生、縣長嶽嵩、組織部長楊森茂、宣傳部長韋明海、保安科長劉克榮為縣委委員;賈光健為縣政府一科長,王生枝為副科長。16日,縣委、縣政府首批任命了區級幹部。
8月底,健全了政府機構,下設4科1室:一科(民政科)科長賈光健,二科(財政科)科長陳興財,三科(文教科)負責人劉樹仁,四科(建設科)科長王生枝,秘書室事務秘書寇振華。建立縣屬機關有司法處、保安科、稅務分局、郵政分局。
11月,成立了縣警備大隊,大隊長嶽嵩(兼),政委馮力生(兼),副大隊長易生明,副政委郭正義,同時健全了區、鄉黨政機構。縣委下設4個區委會,18個鄉支部;政府下設4個區分署,18個鄉政府。26日,縣政府黨組成立。
1949年2、3月,郝玉堂接替了馮力生的縣委書記職務,劉克榮接替了嶽嵩的縣長職務。在縣委委員會中,正式設常務委員和執行委員。
5月,成立了黃陵縣警備大隊黨委會,郝玉堂為書記,劉克榮、易生明為委員,並成立了青年、婦女等群眾組織。
7月,黃陵縣接收了雙龍區。至9月,縣委建立有5個區委會,30個黨支部,1個黨委會,1個黨組,1個總支,共有黨員421人,其中農民黨員240人,團員27人。縣政府下設5個區公署,建立了22個鄉政府,以及75個行政村、369個自然村的政權機構。全縣縣級工作機構14個,共有脫產幹部290個。
在解放黃陵的戰爭中,中部支隊和革命武裝力量經曆大小戰鬥50餘次,200多名指戰員和群眾英勇犧牲。黨的英雄兒女,用生命和鮮血開辟了黃陵的新天地。黃陵全境解放後,縣委、縣政府領導人民迅速肅清了國民黨的殘餘力量,摧毀國民黨4個鎮公所(含18個保、360個甲)的政權組織,以及國民黨縣黨部、三青團(含25個區分部、7個區隊部、27個分隊)等反動組織,登記出國民黨黨員442名,三青團員423名,破獲特務182人,收編原地方反動武裝200餘人,收繳機槍5挺,步槍486支,短槍63支,手榴彈410枚,子彈4715發,徹底鏟除了反動階級賴以生存的條件。通過減租減息、支前等運動,提高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曆史地位,改善了群眾生活,體現了新社會的優越性,從而將黃陵的革命史推向新紀元。
選自《黃陵縣人民革命鬥爭史資料》1991年中共黃陵縣委黨史研究室編
作者簡介:
李浩,中共黨員,中師文化程度,生於1942年,陝西省洛川縣人。曾任黃陵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2001年9月退休。
脈苑,原名寇麥源,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程度,生於1949年。1968年參加工作。曾任黃陵縣信訪局副局長、谘詢員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