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人物介紹

  李忠雲

  李忠雲,男,漢族,1954年4月出生,黃陵縣侯莊鄉土橋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學曆。

  1973年1月在農村勞動鍛煉;1975年10月在陝西省韓城礦務局馬溝渠煤礦當工人;1979年3月在青海汽車發動機廠當工人,後從事團委、工會工作;1982年6月在青海省機械工業廳工會工作;1986年10月調青海省總工會宣教部工作;1988年8月在中國工運學院大專班學習;1990年9月任青海省總工會研究室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1994年4月任工會辦公室副主任,期間於1998年至2001年在中央黨校函授本科班經濟管理專業學習;2000年10月任青海省總工會民主管理集體合同部副部長、部長,2004年6月任宣傳教育部部長兼研究室主任,2006年3月任法律與保障部部長。

  參與編寫了《中國工會大詞典》《中國工會年鑒》;撰寫的《關於職工生活的調查及建議》《我省職工讀書自學活動滑坡原因及其解決辦法之我見》《對加強股份製企業民主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工會宣傳工作要為構建和諧企業鼓與呼》等20餘篇論文榮獲青海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和青海工運理論研究優秀論文一、二、三等獎,連續13年被《工人日報》社評為優秀特約通訊員。在工作中勇於創新,針對農民工合法權益受侵害的實際,在大通縣樺林鄉率先組建了全國第一個農民工工會,為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撐起了遮風擋雨的保護傘,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以新聞連線的形式對其經驗和做法進行了采訪報道。1984年榮獲青海省群眾體育先進個人,1993年被全國總工會評為職工代表培訓優秀教師,2002年榮獲青海省優秀工會幹部榮譽稱號。

  李風林

  李風林,男,漢族,1925年12月出生,黃陵縣店頭鎮七豐村人。1950年7月畢業於西北工學院電機工程學係電訊工程組,中國共產黨黨員。

  1950年7月在西北人民廣播電台工作;1954年7月調青海省人民廣播電台工作,曆任電台工務科科長、技術科科長,青海省廣播事業局技術處副處長、處長,無線處處長,青海省廣播電視廳總工程師,青海省電子學會副理事長。

  劉民政

  劉民政,男,漢族,1954年10月出生,黃陵縣侯莊鄉劉家河村人。大專學曆,會計師,注冊會計師。

  1975年參加工作,一直從事財務會計管理工作,先後在宜君木器廠、印刷廠、縣經委、酒廠、財政局、商貿局工作。1993年參加全國第一次注冊會計師統考取得注冊會計師資格。

  楊保群

  楊保群,筆名楊烈睜,男,漢族,1957年10月出生於黃陵縣城。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學曆。

  1975年黃陵中學高中畢業後,在河南省焦作市郊區恩村一大隊插隊,並擔任知青隊長;1977年12月在焦作師範理科學習;1979年12月任焦作市第十二中學教研組長、校團委副書記,期間於1980年7月至1982年9月在新鄉師範學院化學係化學專業學習;1984年4月調河南省焦作市委宣傳部工作,期間分別於1983年7月至1985年9月在河南大學中文係中文專業函授學習,於1986年3月至1987年3月在濟源市五龍口鎮扶貧;1988年10月任焦作市文化局辦公室主任,1991年8月任該局法製科科長,期間分別於1994年7月至1996年9月在河南省政法學院法律係法律專業學習,1995年10月至1996年10月在武陟縣小董鄉掛職黨委副書記;1997年12月任焦作市文化局辦公室主任,期間於1997年8月至1999年12月在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經濟管理專業學習;1999年8月任焦作市文物事業管理處主任、文物局局長,兼任河南省文博考古學會理事、焦作市文博考古學會理事長、河南省書法協會會員。

  出版作品有《前進中的焦作》《焦作簡介》《焦作市十大標兵》《焦作市思想政治工作經驗選》《焦作文物覽勝》《焦作人文景觀導讀》《焦作文博考古》《焦作文物誌》《河南省七運會記者指南》等;其中《論文化市場法製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一文獲河南省首屆文化市場論文一等獎,獲焦作市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積極培養和繁榮農村文化市場》獲河南省“中原文化市場千裏行”理論研討會一等獎。書法作品曾榮獲“1986年全國首屆硬筆書法大賽紀念獎”“焦作市首屆硬筆書法大賽成年組二等獎”“焦作市建市四十周年書法大賽二等獎”等;個人先後榮獲焦作市“新長征突擊手”、河南省“三五”普法先進個人、河南省文物係統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範毓華

  範毓華,男,漢族,1934年2月出生,黃陵縣隆坊鎮西街人。中師學曆,中國共產黨黨員。

  1956年7月黃陵中學畢業分配到宜君縣焦坪區背塔小學任教;1959年7月調黃陵城關小學任教師、教導主任;1960年8月任中共黃陵縣委宣傳部幹事;1965年6月任中共延安地委組織部幹事;1968年10月到南泥灣“五七”幹校學習,1969年10月在富縣交道鎮孫村插隊;1970年3月任延安城區革委會政工組組長、組織部部長;1976年5月任延安地區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兼延安賓館書記;1981年3月任延安飯店黨委書記兼經理;1982年2月任中共洛川縣委副書記;1986年6月任中共誌丹縣委書記;1989年12月任延安地區勞動人事局局長;1992年11月任中共延安地委委員、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97年1月退休。

  1988年5月出席陝西省第七次黨代表大會;1993年5月出席陝西省第八次黨代表大會,當選中共陝西省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張宏霖

  張宏霖,男,漢族,1946年1月出生於黃陵縣店頭鎮。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專學曆。

  1960年8月黃宜師範畢業分配到黃陵縣任教;1970年2月在黃陵縣革委會政工組工作;1978年7月在延安地委組織部工作,先後任副科長、科長,副部長;1989年8月任中共子長縣委書記;1993年2月任延安地區人事局局長;1997年1月任延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2004年4月任市政府谘詢員。

  劉進錄

  劉進錄,男,漢族,1951年2月出生,黃陵縣阿黨鎮唐呼村人。大專學曆,中國共產黨黨員。

  1969年9月在黃陵縣阿黨小學任教;1970年8月任縣革委政工組組長,團縣委黨支部委員、常委;1973年4月任共青團黃陵縣委副書記;1974年3月任共青團延安地委常委,1978年11月任副書記;1982年8月在中央團校學習;1983年6月任陝西省總工會延安地區辦事處主任、黨組書記;1986年10月在中共陝西省委黨校黨政大專班學習;1989年6月任延安地區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2000年3月任延安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秘書長、黨組成員、機關黨組書記;2002年4月任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黨組成員、機關黨組書記;2003年3月任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曾當選陝西省總工會第七屆委員會委員,中共延安市第一次黨代會代表,延安市第一、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政協延安市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郝福榮

  郝福榮,男,漢族,1927年7月出生,黃陵縣隆坊鎮人。初中文化,中國共產黨黨員。

  1949年1月先後在黃陵聯中、隆坊小學任教,白村小學任校長;1954年9月任黃陵縣檢察院檢察員;1963年3月任陝西省人民檢察院延安分院檢察員;1966年2月在宜君縣檢察院政法組、法院工作,曆任副檢察長、副組長、副院長;1976年9月任富縣人民法院院長;1978年12月任中共富縣縣委常委、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1982年10月任縣委副書記;1983年4月任陝西省人民檢察院延安分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副廳級);1992年12月離休,2005年6月病故。

  李忠孝

  李忠孝,男,漢族,1934年11月出生,黃陵縣侯莊鄉下侯莊村人。中專學曆,中國共產黨黨員。

  1951年7月在黃陵縣參加工作,先後任區文教助理員、縣文教科科員、縣委宣傳部幹事、理論教員;1958年10月任延安地委講師團理論教員、宣傳部幹事、副科長;1965年8月任延安縣委宣傳部副部長;1969年8月在延安地區革命委員會生產組政治處工作;1970年12月任延安無線電總廠政工組組長,黨委常委、副廠長;1977年3月任延安地委宣傳部科長、副部長;1980年9月任吳旗縣人民政府縣長,1982年3月任縣委書記;1986年3月任延安地委政法委書記,1990年2月任延安地區中級人民法院院長;1994年退休。

  白慧芳

  白慧芳,女,漢族,1962年8月出生,黃陵縣太賢鄉瓦梧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研究生學曆。

  1982年6月在延安百貨公司工作;1985年11月調延安市財政局預算科工作,1993年3月任預算科副科長,1995年11月任科長;1999年6月任延安市財政局副局長;2002年9月任中共甘泉縣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代縣長,2003年2月任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2006年7月任縣委書記,2006年12月任中共延安市委常委;2007年4月任中共延安市委統戰部部長。

  1987年被延安行署評為全區財貿先進工作者;1995年被延安地委、行署評為全區基本建設先進工作者;2004年被省“交友幫扶”領導小組評為全省“交友幫扶”先進個人。

  鄭世榮

  鄭世榮,男,漢族,1936年1月出生,黃陵縣田莊鎮廟上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小學文化。

  1952年在黃陵縣參加工作,先後在鄉政府、縣委辦公室任文書;1958年黃陵、宜君合縣後任中共黃陵縣委書記處秘書;1959年7月在延安黨校學習;1960年1月任宜君縣偏橋公社副書記、書記;1962年5月任黃陵縣龍首公社書記;1962年11月任共青團黃陵縣委書記,1963年5月任縣委辦公室主任;1968年9月在黃陵縣大聯委和延安地區幹部學習班學習;1969年11月任子長縣革委會生產組組長、縣革委會副主任,縣委常委、副縣長,縣委副書記;1980年6月任延安地區行署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1983年9月任延安地區水利水保局局長、黨組書記;1986年8月任延安地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1993年4月任政協延安地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96年退休,被推選為延安地區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延安市扶貧協會會長。

  在工作中撰寫了30多篇調查報告、建議等,曾在《延安日報》《陝西日報》發表。其中《人民政協構築自身建設的思考》一文榮獲全國優秀論文成果一等獎;《發現人才、廣納人才》榮獲陝西省第三屆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新聞三等獎,個人被陝西省老年體協評為先進個人。

  李進學

  李進學,男,漢族,1928年出生,黃陵縣阿黨鎮康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高中文化。

  1948年在黃陵縣從事教育工作,曾在小學任教導主任、校長;1949年7月在黃陵縣人委工作,9月調黃龍專署擔任文書;1950年5月任延安專署秘書、辦公室副主任;1961年3月任中共黃陵縣委委員、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副縣長;1965年8月任中共延安地委副秘書長;1969年8月任中共延長縣委副書記;1975年4月任延安地區革委會財貿辦核心領導小組副組長、副主任,1978年12月任地區人事局黨組書記、局長,1984年任地區衛生局黨組書記、局長;1991年離休,享受副廳級待遇,1997年10月病故。

  趙振華

  趙振華,男,漢族,1925年2月出生,黃陵縣田莊鎮東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師學曆。

  1948年2月在黃陵任教;1949年6月在黃龍分區幹校學習,後參加當地的土改工作;1950年3月調黃龍分區組織部、稅務局工作;1950年4月在延安專區稅務局工作,1951年1月任原延安市(寶塔區)稅務局長;1951年12月任洛川縣稅務局局長;1961年6月任原延安市(寶塔區)財貿部長、市商業局局長、市人民銀行行長;1974年任延安地區稅務局長;1981年任延安地區國家稅務局局長;1992年離休。

  鄭鶴年

  鄭鶴年,男,漢族,1931年12月出生,黃陵縣城西窪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師學曆。

  1952年9月在誌丹縣完小任教,1954年4月在延安速中班任教;1954年10月在中共延安地委黨校任教員、文書;1971年任延安師範黨委委員、政秘科長;1975年9月任延安歌舞團黨委委員、政秘科長;1983年4月任延安地區文化文物局黨組成員、政秘科長、紀檢組長、顧問;1996年退休。

  1957年,曾出席陝西省掃盲工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榮獲獎章1枚。

  劉金鑫

  劉金鑫,男,漢族,1934年3月出生,黃陵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專學曆。

  1951年9月在中共延安地委宣傳部工作;1953年3月先後任延安專署文教科員、地委文教部幹事;1960年10月任洛川縣文教局副局長、縣委宣傳部部長,縣宣傳站革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1970年4月先後任延安地區革委會政工組、教育組幹部,地區革委會文教衛生辦公室幹事、地委宣傳部科長,地區廣播電視局副局長,局長、黨組書記,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地區衛生局副局長、黨組成員(正處級);1994年8月退休。

  劉雲峰

  劉雲峰,男,漢族,1930年9月出生,黃陵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高中文化。

  1948年3月參加工作,先後任稀塬鄉文書、橋山區青年主任、團縣委少兒部長秘書;1953年3月在延安地委黨校學習11個月,後分配洛川團縣委任軍體部長;1955年3月在延安團地委組織部工作兼任地直團委書記;1959年後任延安縣團委書記、黨校校長、柳林公社革委會副主任、縣農林水牧局局長;1975年任延安地區柴油機廠政治處主任;1982年任延安地區標準計量局局長;1991年任延安地區技術監督局調研員;1993年離休。

  楊福印

  楊福印,男,漢族,1935年1月出生,黃陵縣太賢鄉南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專學曆。

  1951年7月在甘泉縣城關小學任教導主任;1956年8月任甘泉縣報社編輯、代主編;1958年12月在中共延安地委宣傳部任幹事;1970年任富縣革委會宣傳室組長、工宣組副組長;1972年6月任延安地區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經理、黨支部書記;1980年5月任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黨委書記;1980年6月任中共延川縣委副書記;1984年任延安地區文化文物局局長、黨組書記,1993年2月任文化文物局調研員;1995年退休。

  1986年8月在文化局工作期間與孫雲濤合作的論文《邊區文化淺議》在陝西省群眾文化學術報告會上被評為成果獎;1992年5月在陝西省群眾歌詠活動中獲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中國育協陝西分會個人組織獎;1992年10月與席軍合作的《觀念要更新、優勢要發揮——關於發展老區文化事業的建議》在第三屆全國部分老區文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上獲獎;1989年至1992年與省文化廳王安、李自敏主編了陝西文化史料《陝甘寧邊區文化藝術資料》一、二集。

  趙森

  趙森,男,漢族,1933年2月出生,黃陵縣田莊鎮東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高中文化,副教授。

  1949年3月在黃陵縣太賢、城關小學任教;1952年8月在縣文教局工作;1954年8月在中共延安地委黨校任文化教員、理論教員,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校黨委委員、機關黨委書記,1984年1月任黨校副校長,兼任延安市哲學學會會長、延安市計劃生育協會會長、陝西省人口學會理事。

  編寫的講稿、輔導報告主要有:《毛主席哲學思想體係的基本內容》(五講)、《談談“辯證法”名詞解釋》《談談我國的人口問題》以及《怎樣做新時期的合格黨員》等。《試論毛澤東同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貢獻》一文在《延安哲學經濟學通訊》發表;著有《歲月蒼茫》《在黨校文化班的歲月》。

  1960年春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出席“陝西省掃盲工農業餘教育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同年6月出席了“陝西省教育和文化衛生、體育、新聞方麵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大會”(陝西省文教群英會)被陝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

  王誌文

  王誌文,男,漢族,1936年10月出生,黃陵縣田莊鎮王圪嶗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53年先後在黃陵縣楊窯、永樂鄉、北穀區、縣委,延安地區專署辦,地區革委會政法、生產組、工交辦、工交部、地區計委工作;1981年6月任延安地區煙草工業公司副經理,主管日常工作,後任延安地區體改委主任。

  在地區體改委任職期間撰寫了《體改文摘》上、下兩冊30萬字的工具書,發給地、縣、鄉三級領導幹部。撰寫的《當前完善承包製度應解決的主要問題》獲1989年“體改論壇有獎征文”二等獎。

  張康立

  張康立,男,漢族,1956年8月出生,黃陵縣田莊鎮西王河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學曆。

  1977年8月在黃陵縣橋山公社工作;1978年12月在縣委組織部工作;1982年10月任共青團黃陵縣委副書記,1984年1月任團縣委書記、縣委常委;1984年8月任侯莊鄉黨委書記、縣委常委;1985年6月任黃陵縣人民政府副縣長;1991年11月任富縣人民政府副縣長;1992年3月在山東濰坊市昌道縣掛職,任副縣長;1992年10月任中共富縣縣委副書記;1998年3月任延安市老區扶貧開發辦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正縣);2002年1月任延安市糧食局局長。

  蘇力

  蘇力,男,漢族,1941年1月出生,黃陵縣倉村鄉蘇家鹼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師學曆。

  1962年8月在黃陵縣真村完小任教;1963年9月在延長縣任教;1972年8月在延長縣林業局工作;1976年5月在延長縣衛生局工作;1979年9月在延安地區衛生局工作;1981年4月任中共延安地委宣傳部政秘科長;1986年10月任延安地區廣播電視局副局長;2001年退休。

  多年的文秘工作,磨煉和造就了他的寫作能力。中年時期,致力於文學創業。1998年,用三年時間編寫了8集電視連續劇《號角》,2000年10月,由中央電視台在延安開拍。該劇獲全國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參與了《壯麗的畫卷》大型畫冊的編輯工作,出版了《延安之聲》一書。散文《虎口祭》在《陝西日報》《延安報》《延安文學》等刊物上發表。編寫的第二部8集電視連續劇《油鄉風雷》,正在籌拍之中,《中國石油報》《延安日報》對該劇本做出高度評價。

  寇雪樓

  寇雪樓,女,漢族,1945年2月出生,黃陵縣侯莊鄉寇家灣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專學曆。

  1964年7月在黃陵縣侯莊公社、黃渠中學任教,在城關第一小學任校長;1979年3月在縣計劃生育辦公室工作;1980年7月任縣婦聯副主任、主任;1984年9月在電大黨政專科脫產學習;1986年8月任中共黃陵縣委宣傳部副部長;1987年3月任黃陵縣文化文物局局長;1991年2月任延安地區婦女聯合會副主席,主席、黨組書記;2002年3月任延安市婦聯調研員。

  1983年、1993年、1998年分別出席第五、第七、第八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1994年參加全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會;1995年9月出席聯合國在北京召開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非政府組織論壇。為創辦延安洛杉磯保育院和延安婦女兒童培訓中心,多次向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馬文瑞,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陳慕華,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黃啟璪、顧秀蓮,外交部原部長黃華、國際友人愛潑斯坦匯報延安市婦聯工作,爭取資金數百萬元。與香港婦協主席林貝聿嘉親切交談,互贈賀年卡,爭取香港愛國人士方瑞華為黃陵婦聯捐助15萬元人民幣創辦幼兒園,協助老促會與香港星基金會簽署扶持黃龍養鹿項目。

  1980年獲縣委模範共產黨員;1981年獲縣委、縣政府工作成績優秀獎;1982年至1983年獲縣委、縣政府先進工作者和“三八紅旗手”;1993年、1999年獲省“雙學雙比”領導小組先進工作者,被延安市委機關評為模範共產黨員;1999年1月獲全省優秀婦女幹部獎;2001年被中央黨校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人民畫報載入《當代傑出共產黨人》大型文獻;2003年1月被中國經濟出版中華人物叢書編委會編入《中華優秀人物大典》(世界精英版)。

  蘇桂林

  蘇桂林,男,漢族,1941年8月出生,黃陵縣倉村鄉蘇家鹼村人。大專學曆,196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2年9月在黃陵縣田莊公社任民辦教師;1965年9月在延安師範師訓班學習;1965年12月在延安師範附小任教師;1970年10月在原延安市(現寶塔區)辦事處工作;1973年3月在原中共延安市委(現寶塔區)組織部工作;1979年11月在原延安地區人事局、編製委員辦公室工作,任編製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1997年5月被評為全國機構編製係統先進工作者。

  蔡焱

  蔡焱,男,漢族,1948年2月出生,黃陵縣倉村鄉人。大學學曆,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8年11月在黃陵縣龍首公社馮家溝村插隊;1970年5月在黃陵縣電廠當工人;1973年9月在西北農學院農機設計製造專業學習;1976年9月在延安地區電影公司工作,1984年1月任公司黨支部委員、副經理(副處級),1987年8月任公司經理、黨支部副書記(正處級);1991年3月任延安地 區文化文物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延安歌舞團黨委書記、團長;1995年4月任延安地區文明辦主任兼地委宣傳部副部長,2005年7月任延安市文明辦協理員。

  傳虎

  傳虎,男,漢族,1953年1月出生,黃陵縣隆坊鎮西堯科村人。大學學曆,198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0年8月在縣運輸公司工作;1978年8月在黃陵縣監理所工作,1982年12月先後任副所長、所長;1986年7月任原延安市(寶塔區)交通監理處監理科科長;1987年9月任原延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車管所所長;1994年3月任原延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副隊長;2000年12月任延安市公安局黨委委員、交警支隊黨委書記、支隊長。

  2003年被新華通訊社陝西分社評為新世紀陝西新形象個人;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先進個人。

  任宏

  任宏,男,漢族,1950年9月出生,黃陵縣田莊鎮東石獅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專學曆。

  1970年2月在黃陵縣田莊鎮東石獅任民辦教師;1972年9月在延安師範學習;1974年7月在延安地區教研室、招生辦工作;1982年2月在延安地區行署辦公室任專員秘書,行署秘書科長、行署研究室副縣級研究員;1989年6月任延安地區計劃委員會副主任。

  工作中撰寫調研報告、工作研究、形勢預測等文章30多篇。1985年撰寫的《黃陵·洛川·富縣·宜川經濟文化工作調查》獲全區優秀調查報告一等獎;1986年參加延安地區第二次全國工業普查資料匯編工作,撰寫的《從我區工業布局現狀分析工業經濟發展的優勢及問題》獲全區一等獎,發表在《延安經濟》第24期,收錄在陝西省工業普查宏觀分析資料選編。1990年撰寫的《大上林草,發展畜牧,提高糧食單產,加快脫貧步伐——安塞北四鄉經濟開發調查》,收集在延安地區下鄉蹲點幹部調查報告中。1993年至1994年上半年在山東濰坊市政府掛職學習,任市政府副秘書長期間撰寫的《濰坊銀線連四海給我們的啟發》發表在1994年3月18日《延安日報》。先後主持編寫了《延安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及十年規劃》《延安市以工代賑“九五”“十五”計劃》《延安市以工代賑“十五”異地扶貧開發規劃》。

  1990年、1991年兩次榮獲延安地區先進個人二等獎;2003年獲陝西省計委中央直屬糧庫建設先進工作者稱號。

  蔡亮

  蔡亮,又名蔡雙懷,男,漢族,1954年1月出生,黃陵縣倉村鄉倉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學曆。

  1978年12月在黃陵縣水電局任技術員;1979年9月在延安市水電局工作,任技術員、助理工程師;1984年11月在延安市計委工作,任文書、副科長、工程師;1985年7月,在陝西省委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脫產培訓學習;1989年11月在延安市體改委工作,任科長、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副處級);2003年1月任延安市林業局黨委委員、副書記。

  在黃陵縣水利局工作期間,參與了龍首公社滾水壩及龍首川灌溉渠工程的設計。在延安市水利局工作期間,參與了洛川拓家河水庫、甘泉甘道渠水利樞紐灌溉等工程設計,並主持了全市水利工程設施分布圖的調查與繪製工作,為全市第一次提供了較為完整的水利工程分布圖,同時還參與了陝北水利水文資料的編纂工作。在市計委工作期間,參與了西延鐵路指揮部的工作,具體負責西延鐵路工程的協調與地方包建工程的設計施工,多次受到市上的表揚。在市體改委工作期間,負責主持了全市住房製度、醫療政策製度與全市企業製度等改革方案、政策的製定工作,同時還指導了黃龍縣縣級綜合製度改革試點工作,其成功經驗受到了國家、省體改委的肯定,並在全國體改有關會議上介紹了經驗。在市林業局工作期間,負責的黨建、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市林業局先後被評為地區級文明單位、文明標兵單位和市級文明單位,並連續3年獲得市級五星級文明單位,多次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揚。

  在通訊、寫作等方麵,先後被評為陝西省《體改信息》雜誌優秀通訊員。撰寫的《切實加強宏觀管理、推進經濟體製改革》一文獲1989年《體改論壇》有獎征文一等獎。撰寫的《試談放開搞活國有小企業》一文獲西部開發論壇一等獎,並獲2004年度全市林業宣傳工作一等獎。

  在文學創作上,先後撰寫了《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在這裏得到體現》《發生在四段衛生所的故事》《洪水湧情深,大浪淘真金》等60餘篇通訊報道、調查報告、紀實文學及理論文章,分別刊載於《延安日報》《陝西日報》《中國綠色時報》等報刊。撰寫的《淺議放開搞活國有小企業》一文,2001年3月被《中國新經濟》叢書收錄。撰寫的《高舉火炬創輝煌》《綠染古城感天地》《黃土地上樹豐碑,播蔭潑綠寫華章》等紀實報告文學,分別刊載於《延安日報》《中國綠色時報》《當代陝西》等刊物。其中《黃土地上樹豐碑,播蔭潑綠色華章》一文被多家刊物轉載,並被《人民日報》社出版的《國魂》大型文獻收錄。《綠色豐碑》被陝西電視台製作成專題片。《延安牡丹佳天下》《勞山森林公園遊記》《黃河壺口行》等20餘篇散文,分別刊載於《延安日報》《中國綠色時報》《三秦廣播電視報》《延安文學》等刊物。

  1998年,先後被評為省體改先進工作者、全市優秀共產黨員。

  劉來義

  劉來義,男,漢族,1941年8月出生,黃陵縣侯莊鄉橋溝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專學曆。

  1962年8月先後在侯莊小學、城關小學、黃渠中學任教;1970年1月在侯莊公社先後任教育專幹、黨委組宣委員兼文書;1974年9月先後在龍首公社、倉村公社任黨委委員、副主任、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黨委書記;1984年9月先後任縣農委主任、縣委辦公室主任;1987年4月任縣委政法委員會書記;1992年1月任縣檢察院檢察長;1998年1月調延安市人大法工委工作,曆任副主任、正處級調研員,並主持工作;2001年12月退休。

  蘇來繼

  蘇來繼,男,漢族,1944年出生,黃陵縣倉村鄉蘇家鹼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專學曆。

  1964年參加工作;1965年在延安師範附小任教;1969年在延安縣戰備辦公室當文書、製圖,參編了《兵要地誌》;1972年在延安縣糧食局任幹事,主管“704”戰備物資;1975年任姚店公社黨委委員、副主任;1978年任延安地區公安處秘書科長、地委落實政策辦公室副主任;1982年在延安地委組織部工作;1985年任延安地區信訪局副局長、局長;1988年任地委書記、專員專線辦公室主任;1999年任延安市法製局局長、調研員;2004年退休後任延安仲裁委員會副主任、秘書長。

  工作之餘編輯出版了《隻見公仆不見官》《信訪資料案例選編》《延安縣兵要地誌》《仲裁工作手冊》等。

  張振民

  張振民,男,漢族,1953年10月出生,黃陵縣倉村鄉石家鹼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學曆。

  1971年9月先後在黃陵縣鄭家河水庫指揮部、縣水電局工作;1981年任縣人民政府綜合秘書,1984年任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1988年在延安地委黨校脫產學習兩年,後參加中央黨校函授學習三年,獲大學本科學曆;1991年任阿黨鄉人民政府鄉長,次年任黨委書記;1998年任縣水利水土保持局局長;1999年任誌丹縣人民政府副縣長;2000年5月任延安市林業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寇粉玲

  寇粉玲,女,漢族,1955年7月出生,黃陵縣侯莊鄉店子灣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學曆。

  1974年參加工作;1977年12月在延安地區富縣化肥廠工作;1978年2月在陝西師範大學化學係學習,畢業後在黃陵縣隆坊中學任教;1986年1月調縣婦聯工作,曆任副主席、主席;1997年12月任洛川縣人民政府副縣長;2007年3月任延安市婦聯主席。

  1975年代表延安地區知青參加了陝西省知青代表大會,曾當選黃陵縣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延安市第一屆人大代表。

  蘇醒仁

  蘇醒仁,男,漢族,1963年出生,黃陵縣倉村鄉蘇家鹼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研究生學曆,文學學士學位。

  1986年7月參加工作,任延安大學漢語言文學係團總支書記、政治輔導員、教學秘書;1992年11月任延安地區經濟體製改革委員會副科長、科長,期間於1995年9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授予律師資格;1996年1月任延安地區經濟體製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期間分別於1998年9月在陝西省委黨校青年處級幹部學習班學習,2001年1月參加陝西省青年領導幹部在西北大學、比利時王國安特衛普大學國外培訓班學習;2002年10月任中共延安市委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期間曾在陝西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班就讀,兼任延安市人民政府法律顧問、延安仲裁委仲裁員、延安148法律服務所律師。

  在從事經濟體製改革的研究工作中,先後主持製定國有企業改革、城鎮住房製度改革、公費醫療製度改革、小城鎮綜合改革政策和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延安市)改革方案等。擔任《中國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延安市》和《西部開發與延安發展》副主編,發表論文20餘篇。

  裴小元

  裴小元,女,漢族,1963年3月出生,黃陵縣田莊鎮裴窯科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學曆。

  1982年7月在延安地區五金公司財務科工作;1987年8月在地區商業局企業科、財務科工作;1997年3月任延安市商務局副局長;2002年7月任中共子長縣委副書記;2004年5月任延安市財政局副局長;2007年12月任延安市環境保護局局長。

  曾在《延安財政》《延安日報》《企業改革》《長春日報》等報刊發表散文多篇,參與了《陝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選擇、研究和思考》的編寫,並撰寫了該書第十六集。

  何樹茂

  何樹茂,男,漢族,1963年1月出生,黃陵縣侯莊鄉郗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學曆。

  1984年7月延安大學化學係畢業分配到安塞縣真武洞鎮政府工作;1985年3月任縣科委副主任兼縣豆製品廠廠長,1987年1月任該廠黨總支書記、廠長;1987年7月在陝西省委黨校學習;1988年2月在延安地區經協委工作;1993年2月任延安地區工程谘詢公司副經理,1993年10月任總經理;1997年1月任延安市經協辦調研科科長兼工程谘詢公司經理;1997年11月任甘泉縣人民政府副縣長;2000年12月任中共宜川縣委副書記;2004年7月任宜川縣人民政府副縣長、代縣長,2005年1月任縣長;2006年7月任渭南市潼關縣人民政府縣長。

  張錄忠

  張錄忠,男,漢族,1957年8月出生,黃陵縣太賢鄉安子頭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學曆。

  1977年8月西北農學院林業係畢業分配到黃陵縣林業局工作;1983年9月任縣林業工作站站長;1985年11月任田莊鎮政府副鎮長;1989年3月任縣勞動人事局副局長,1993年3月任局長;1997年10月任中共黃陵縣委常委,兼任縣人事勞動局局長;2000年5月任縣委常委;2003年7月任延安市橋山林業局黨委書記。

  1994年被省人事廳、省編委評為全省人事、編製先進工作者;1996年被省勞動廳評為全省“學習、團結、勤政、廉政”先進工作者;1997年先後被省、市人民政府授予優秀國家公務員稱號。

  田鋒

  田鋒,男,漢族,1959年10月出生,黃陵縣倉村鄉秦家塬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學曆。

  1977年先後在黃陵縣真村中學、倉村中學、太賢中學、星星溝中學任教,期間於1978年10月至1980年7月在延安師範脫產上學;1985年3月任店頭中學團委書記;1988年6月調共青團黃陵縣委工作;1991年7月任阿黨鄉黨委委員、副鄉長,1992年5月任黨委副書記,11月任政府鄉長,期間於1994年7月至1994年12月在山東省青州市政府辦公室掛職學習;1995年12月任隆坊鎮人民政府鎮長,期間於1993年8月至1996年6月在中央黨校函授學院延安學區經濟管理專業大專班學習,1997年12月任鎮黨委書記;2000年11月任中共黃陵縣委組織部副部長,2001年9月主持組織部工作,2002年1月任部長;2002年12月任中共安塞縣委常委,期間於2003年8月至2005年10月在中央黨校函授學院法律本科班學習;2006年9月任中共延川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

  蔡孟亨

  蔡孟亨,男,漢族,1961年2月出生,黃陵縣倉村鄉倉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學曆。

  1981年7月延安農機學校畢業分配到黃陵縣橋山公社工作,先後擔任農機專幹、文書等;1984年8月調縣委組織部當幹事,1987年7月任縣委副科級組織員,期間於1987年9月至1989年7月在延安地委黨校政治理論專業大專班脫產學習;1990年1月任政協黃陵縣委員會副秘書長,1992年3月任秘書長;1998年7月任田莊鎮黨委書記,期間於1996年8月至1998年12月在中央黨校函授學校本科班政法專業學習;2002年12月任中共延川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2005年6月任縣人民政府副縣長;2006年9月任中共誌丹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1996、1997年,連續兩次榮獲省政協《各界導報》發行工作先進個人;2001年榮獲延安市關工委“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2003年被中共延安市委、市政府授予“環境治理”先進個人。

  蘇合玲

  蘇合玲,女,漢族,1963年4月出生,黃陵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學曆。

  1982年2月在黃陵縣城關稅務所工作,7月調縣婦聯工作;1984年8月在陝西電大黨政幹部管理專業上學,1987年1月畢業後在黃陵縣科委工作;1988年6月任縣考評辦副主任;1983年6月任縣農村改革試驗辦主任;1997年1月任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1997年12月任阿黨鎮黨委書記;2002年12月任中共富縣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期間於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在西北工業大學法學院法律本科班學習;2006年9月任中共富縣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2005年12月,被中共陝西省委政法委授予“全省人民滿意政法幹警”稱號。

  白衛東

  白衛東,男,漢族,1959年4月出生,黃陵縣店頭鎮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學曆。

  1977年1月在黃陵縣隆坊中學當校工;1978年9月在西北大學地質係學習;1982年9月在隆坊公社工作;1983年11月在縣政府辦公室工作;1984年6月任中共延安地委組織部幹事、副科長、科長;2002年7月任延安市民政局副局長。

  (二)曾在黃陵任職的縣級領導幹部

  郭景龍

  郭景龍,男,漢族,陝西省洛川縣楊舒鄉北楊舒村人。1907年出生在農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幼年家庭貧窮,生活艱難。在校讀書期間,接受進步思想,並秘密從事革命活動。1936年“西安事變”後,與本縣進步青年學生成立了“洛川各界抗日救國會”,並任該會秘書,積極宣傳抗日救國,籌募捐款。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和雷雨天等人籌建中共洛川黨組織。是年底,中共洛川工委宣告成立。郭景龍受組織委派,去河西(中部縣)以行醫為掩護發展黨員,開展工作。1937年十二月(古曆),中部(黃陵)工委成立。當時黨的活動主要是宣傳抗日,揭露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活動地點主要在黃帝廟的橋陵小學(是郭景龍等人的私立小學),同時在城內橋山小學(中部縣的高級小學)有田逢春(田德霖),王繩祖等成立的“抗日救國會”。

  1939年,黃陵工委第一書記郭景龍、委員兼宣傳部長田逢春、組織部長晁清芳、青年部長李士弼等審時度勢,及時把黨的活動轉入地下。1939年國民黨偽政府派晁清芳(共產黨地下組織指導員)送救濟款,路過店頭與洛川特委書記高克林秘密議定,晁清芳去雙龍,他即派人來取款。當晚晁清芳住在一農民家裏,半夜時分,張自修和郭景龍來了,晁清芳就把1000元交給郭景龍。回縣後,晁清芳向偽政府說兩戶人家不在未發,瞞過國民黨偽政府,偽政府並不知道晁清芳和共產黨有聯係。

  1940年至1945年,郭景龍先後任黃陵縣雙龍工委書記、雙龍墾區管理處長、遊擊隊長等。

  1946年,為粉碎國民黨對陝甘寧邊區準備發動的全麵進攻,中共中央指示“要加強邊區的統一戰線工作”,延屬統戰部派郭景龍任陝甘寧邊區富縣縣長兼中共洛川特委委員,積極開展統戰工作。在石寨子戰鬥中,他率洛川支隊前往增援,取得了戰鬥的勝利,在統戰和軍事兩條路線上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

  建國後,郭景龍曆任洛川縣縣長、縣委書記,延安地區行署副專員,青海省牧畜廳副廳長,西北石油運輸公司黨委書記,西安電業局局長、黨委書記,銅川市副市長、市長,市委書記。

  嶽嵩

  嶽嵩,原名倪金生,曾用名倪道明,男,漢族,1916年1月出生,江蘇省揚州市人。1938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一任黃陵縣人民政府縣長。

  苦澀童年

  嶽嵩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父親倪衡州曾在一家布店做店員,一生困頓。母親房氏為人寬厚,勤儉持家。在父親失業的時候,全家就靠她給人縫洗衣服度日。姐姐因父病失業,全家生活無以為計的情況下,被賣到高郵一家做童養媳,受盡欺淩。哥哥倪金波10歲左右被送到揚州郊區準提庵裏當了和尚。大弟(小名小順子)被賣給一個戴姓人家做兒子(後不知下落)。小弟一歲時因家裏生活實在困難被父親用棉被捂死。10歲的時候,全家隻剩下父親、母親和他,靠救濟每天打粥度日,欠債很多無法償還。實在無法在揚州維持生活,母親就去了上海當娘姨(保姆)。不久父親也帶著嶽嵩來到上海,但仍不能維持生活。父親隻好投奔到高郵的女兒家,嶽嵩留在上海被安置在一個姓潘的老太太家做傭人。11歲的嶽嵩離開了父母,開始獨立的生活。

  流浪學藝

  潘老太太是個好心人,她見嶽嵩聰明能幹,很是喜歡,遂將他介紹到義女王寶奎(藝名筱寶奎)那裏去學戲,因嶽嵩誌不在此,就作了勤雜工。

  1928年,嶽嵩又被介紹到江蘇常熟王家髦兒戲班,演戲時管理盔箱道具等,不演戲時在老板家當雜工,戲班流動時,在船上搖櫓、背纖繩。

  1930年,嶽嵩因病又返回上海潘老太太家裏暫住。這一年夏天,經父親的友人介紹到南京北門橋唱經樓西街慶福雜貨店當學徒。1932年秋,該店倒閉,嶽嵩又返回上海。因無去處,暫時棲身在上海陸家濱路和尚哥哥的住處。

  1933年,嶽嵩經人介紹到新新公司夥食部當練習生,除吃住外,每月工資兩元錢。

  此時的嶽嵩已漸有膽識,耿直的性格已露端倪。在此工作期間,總經理李澤利用權勢,用巨額金錢賄賂法庭,將比較正直的原總經理(李的叔父)的保鏢改判處絞刑,並把死者處絞刑的照片掛在樓梯口示眾:“誰不聽管教,這就是下場。”嶽嵩憤怒至極,私下裏將照片鏡框砸碎,雖未被李看見,但已受到懷疑。從此對嶽嵩懷恨在心,處處刁難,以不給提職提薪進行報複。

  1935年冬,嶽嵩通過本部售貨員王曉棠的介紹,到靜安寺路冠生園分店當售貨員。

  青年的嶽嵩勤敏好學,求知欲強,經常利用空餘時間到夜校學習文化。因該店有早開門晚關門的習慣,使他的學習多有不便,於是他又投考永安公司售貨員,大約在1936年冬被錄用。

  工作之餘,嶽嵩在夜校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及英文,逐漸接觸了革命思想。這一時期,他秘密傳讀過艾思奇、夏衍、廖承誌、潘漢年等主持編印的《救亡周刊》《立報》《抗戰日刊》《救亡日報》,鄒韜奮出版的《全民抗戰》《團結》《大眾哲學》等進步刊物,以及魯迅的《呐喊》、蘇聯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

  從這些刊物上,嶽嵩知道了陝北,知道了延安,知道了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和偉大的紅軍,也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告全國同胞書》(即《八一宣言》)。

  在革命思想的影響下,嶽嵩秘密參加了“救國聯合會”,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大力宣傳抗日救國的革命思想,成為一名革命的熱血青年。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嶽嵩積極參加抗日活動,支援前線。但隨著時局的發展,救亡活動已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的心早已沸騰,他要到那紅日升起的地方,參加那神聖的事業。

  奔赴延安

  1938年4月,經過醞釀,嶽嵩等人發起了奔赴延安,參加革命的聯絡活動。聯絡過程和行前的準備都是在秘密的狀態下進行的。最後嶽嵩聯絡了魏詮椿、王曼(王洪濤)、費立人、宋玉麟(張良)、淩雲、王興堂、楊秋帆、丁銘烈等十幾個人,大部分是永安公司的。為解決路費問題,大家找到了永安公司經理郭琳爽,直言要上前線參加抗戰。得到郭的讚許,並給每人預支了30元錢的工資。但路費還存在困難,他們就通過上海抗日救國聯合會等進步團體組織的難民收容所,化裝成難民,使沿途的食宿得以免費。

  行前,上海職業界救亡協會理事周重實,以職工聯誼會的名義為他們餞行,讚揚了他們的革命舉動,並寫了兩封介紹信,交給了王曼,讓他們去找武漢讀書生活出版社的黃洛峰先生及武漢八路軍辦事處。

  4月20日,嶽嵩等人在南京路職工業餘聯誼會辦理了難民遷移手續後出發,於25日抵達香港。在香港,王曼突然提出要會見女朋友,耽擱了幾日。這橫生枝節的事使大家很生氣,遂要王曼交出介紹信。

  嶽嵩為人誠懇、樸實,又敢作敢為,是大家公認的老大哥,同時又是這次行動的發起人之一。所以在大家的一致提議下,兩封信交給了嶽嵩保管,他也感到兩封信事關重大,就當仁不讓地承擔起了這個責任。

  幾天後,“五一”節前夕,他們抵達廣州。此時,粵漢路已沒有正式的旅客列車,他們就爬上貨車車廂,相機北上。

  當時正值雨季,陰雨連綿。為了不耽誤偷乘火車,他們買了一些幹糧帶在身上,躲在車廂下避雨。隻要看見北行的火車,就爬上車頂;車停站時,就趕快下車避雨;有的車不走了,他們就偷偷爬上別的火車。

  途中,他們還遇到過日本飛機的襲擾。

  就這樣,他們停停走走,不知換乘了多少次火車,也不知爬上爬下多少次,大約過了半個多月,終於在6月初到達武漢,住在武昌長春觀的難民收容所裏。不料,此時王曼等幾個人改變了到延安的初衷,決定報考國民黨的航空炮兵學校。他們還聽說,國民黨要在流亡青年中組織三青團,這對他們這些涉世未深的青年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誘惑。嶽嵩感到事情很嚴重,當即把費立人、宋玉麟、淩雲、楊秋帆等人找到一起,統一了思想,決定義無反顧地投奔延安,參加革命,由嶽嵩和宋玉麟負責與八路軍辦事處取得聯係。

  受大家的委托,嶽嵩和宋玉麟立刻帶著介紹信首先來到讀書生活出版社,不巧,黃洛峰外出了。接待人告訴他倆,可以到生活書店找沈鈞儒先生。

  在生活書店,沈鈞儒先生正與朋友“聚會”,沙千裏先生也在這裏。沈先生和沙先生接待了他們,並讚揚了他們追求革命的迫切要求,對他們沿途所受的磨難給予了安慰。沙先生拿出一張名片,在背後寫了幾個字,叮囑說到八路軍辦事處找一個姓李的同誌聯係。

  在八路軍辦事處,他們遞交了沙千裏的名片,見到了姓李的同誌,並約定第二天再來。

  第二天一大早,嶽嵩等五人就來到八路軍辦事處,姓李的同誌和石磊同誌一起和他們談了話,簡單地詢問了他們以前做過什麽工作,受過什麽教育等問題後,就叫他們每人填了一張表。

  在辦事處,他們還見到了董必武和張浩。董必武當時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在武漢協助周恩來領導華南及西南各省黨的工作。當董必武知道他們從小學徒當店員,都在進步組織的夜校學習時,當即表揚了他們勇於革命的精神,並鼓勵他們要在革命的熔爐中好好鍛煉。

  最後,石磊同誌給了他們一封信,要他們到西安,到雲陽安吳堡的八路軍青年訓練班找馮文彬、胡喬木同誌。

  就這樣,嶽嵩等五人踏上了奔向革命旅途的西安之行。

  嶽嵩此時已擔負起隊長的責任,經過商議,他們偷偷爬上了軍用列車,隱藏在煤車上。由於戰時,為防止日寇飛機的轟炸,列車隻能在夜間行駛,速度也很慢。而且軍警盤查很嚴,他們隻好藏在車上一動不動,很快就變成了煤黑子。甚至有幾次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在火車底部的鐵管上係上繩網,人躺在繩網之上,隨著火車隆隆奔馳,其驚險可想而知。

  1938年6月9日,嶽嵩等人經過數天艱難的行程,終於來到西安,到達了三原縣雲陽安吳堡八路軍青年訓練班。

  在這裏,嶽嵩等人找到了馮文彬、胡喬木同誌,也見到了從武漢先期到達的張浩同誌。經過短暫的談話,他們被分配到青訓班職工大隊。

  6月25日,經劉俊一同誌介紹,嶽嵩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一個月後,他被抽調擔任分隊長的職務。自此,他把一切獻給了黨的事業。

  延安生活

  1938年9月初,嶽嵩訓練班學習結束,被分配到延安中共中央黨校繼續學習。

  在中央黨校,嶽嵩先後在26、32班學習,並任分隊長。為適應工作需要,組織上要求他改名,他因敬仰嶽飛精忠報國的精神,遂改名為嶽嵩。

  1939年夏,嶽嵩以優秀的成績畢業,被任命為中央黨校校務部合作社主任。當時延安的條件很艱苦,合作社隻是經營一些簡單的日用雜品,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即便這樣,合作社也是人們經常光顧的地方。嶽嵩不管是高級首長還是普通群眾,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隻要來到這裏,都願意和他說上一兩句話。在談話中大家自然流露出一些感到生活不方便的話語。嶽嵩是個有心人,他認為辦合作社就是要為大家提供方便,改善生活。於是經批準後他利用現有的條件開辦了一個食堂,命名為中山食堂。這一舉動,在延安開了一個先例。食堂為大家準備的是一些比較新鮮的吃食,如水餃、包子、餛飩等。嶽嵩的這一做法贏得了大家的讚許,尤其是得到一些女同誌的誇獎。就連延安的“五老”也都對他刮目相看,特別是時任副校長的謝覺哉同誌,對他極為賞識。由於嶽嵩工作努力,成績突出,1940年被中央黨校評為模範青年,在當時的延安可謂小有名氣。

  1940年冬,嶽嵩被調到陝甘寧邊區光華商店任副經理,不久任經理。光華商店是延安中央銀行的一個下屬單位,是延安物資流通的重要部門。行長黃亞光,久聞嶽嵩有經濟頭腦,是個商業的內行人,早就想招攬門下。當與中央黨校商量時,卻遇到了阻礙,就是不放。直到最後,當他得知中央黨校在財政上有些小困難,就采取了“非常”手段,給了一定的補償,才勉強將嶽嵩調出。

  三邊歲月

  1941年春,嶽嵩被調到三邊分區工作,先後任陝甘寧邊區銀行三邊分行行長、三邊貿易分局長、三邊分區財經管理處副處長。

  當時邊區實行的是供給製,按規定每人兩年發棉軍裝一套,但他從未領過整套的軍裝。衣服破了自己補,實在不行了,才領一件上衣或褲子,所以他的衣服總有一些補丁。

  1943年秋,三邊分區整風運動開始,嶽嵩是白區來的幹部,又對運動中的一些“左”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於是引起某些領導的懷疑,被認為是“特務”,遭到無情打擊和殘酷折磨,精神上受到很大摧殘。但他始終堅信黨,堅信組織,沒有吐露過一句怨言。直到這一年十二月,黨中央毛主席下達了“九條”方針之後形勢才有好轉,錯案得到甄別,受牽連的同誌全部得到平反,嶽嵩也得到了在政治上沒有問題的結論。

  1944年4月,嶽嵩被調任“三邊公學”校務部處長。

  這一年冬,嶽嵩又任三邊分區專員公署二科(即財政科)科長兼緝私隊長。

  緝私隊長是個辛苦的差事,經常夜間外出或在沙漠裏打埋伏,抓捕走私的壞分子。三邊地處塞外高原,不但風沙大,夜裏也相當寒冷,有不少同誌的手腳被凍壞,甚至被凍病。為此組織批準給每人發一件老羊皮大衣,科、隊長發灘羊皮大衣。嶽嵩知道分區的經濟非常困難,解決這個問題很不容易,為照顧其他同誌,他堅決不領這件大衣。打埋伏時,實在冷得受不了,就在沙灘上來回走動或蹦跳取暖,但仍堅持完成了任務。

  嶽嵩在三邊工作的前期,正是國民黨反動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並對陝甘寧邊區加緊經濟封鎖的時期。為打破國民黨對抗日根據地的封鎖和克服自然災害造成的暫時困難,嶽嵩認真研究,製定對策。在報經上級批準後,在他的主持下,三邊銀行發行了邊區貨幣和邊幣發行存匯。這一舉動,可謂石破天驚,極大地震動了邊區經濟界人士;而鈔票的印製、發行,很快使邊區的經濟活躍了起來。

  1945年下半年,三邊分區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定邊、安邊、靖邊、鹽池、吳旗五縣的人民代表齊聚定邊,嶽嵩代表三邊公署在會上向代表們作了《關於三邊經濟形勢和財政情況的報告》,他的報告,條理清楚,內容豐富,博得代表們的陣陣掌聲。

  轉戰陝北

  1946年夏,國民黨反動派以進攻我中原解放區為起點,相繼向我華東、華北、東北各解放區展開全麵軍事行動,受到我解放區軍民的沉重打擊。隨後又采取重點進攻的策略,向山東解放區進攻,力保中原逐鹿的有利地位,同時進犯延安,妄圖摧毀我革命聖地。

  這年冬天,敵人進攻延安的跡象已十分明顯。按照以往的習慣,嶽嵩總是利用節假日,從三邊來延安,向邊區財政廳匯報或請示工作。這次他也不例外,利用新年的假期來到延安。嶽嵩的到來很快被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得知,當即責成組織部門將嶽嵩留下來,擔任邊區政府辦公廳行政處處長。

  此時,延安大戰在即,戰勤動員工作已擴大到邊區參議會、常駐議會議員以及知名民主人士。按照戰備的統一要求,機關采取軍事化編製,編成許多大隊,其轉移及一切後勤保障,均由邊區行政處負責。也就是說,嶽嵩不僅要為整個機關的戰略轉移操心,而且還要照顧眾多的老人孩子的行動、吃住等問題。

  編在老人隊的有常駐議會議員劉培基(劉誌丹同誌的父親),參議會議員“老蒙古”旗海田,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李鼎銘,常駐議會副議長謝覺哉、安文欽,參議會常委賀連成、霍子樂、霍祝三、楊明軒以及晉綏邊區的續範亭先生等。家屬隊有邊區政府副主席劉景範的夫人李建彤、副秘書長曹力如的夫人田興、民政廳廳長王子宜的夫人王勁、副廳長唐洪澄的夫人霍其洪、江隆基同誌的夫人宋超和劉誌丹同誌的夫人同桂榮以及他們的子女、老人。共有老幼婦孺近百人。

  這兩個隊的轉移工作量是很大的,其中每一個家庭要準備1至2頭牲口,除坐人,還要馱一些日常用品。孩子單獨編組,每3個一組,小一點的坐在騾子兩邊的馱籠裏,大一點的騎在騾子的背上,牲口由專人負責。思想工作也是有難度的,有些民主人士還有一些想法,不想和大家一起轉移,自己要求找個地方隱藏起來。也有的老人東西很多,想全部帶走。這些想法和要求,都不符合當時轉移的規定。嶽嵩就和各隊的負責同誌一起,一家一家動員,一家一家做思想工作,一家一家安排,唯恐出現差錯。就這樣,還有一些老人感到戰事不是那麽緊張,送走後又返回了原駐地,嶽嵩等人又繼續做工作,直到老人和孩子全部撤離。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督率20萬大軍,由關中地區北犯,大舉進攻延安。邊區政府機關各單位按部就班地相繼撤出,留下少數精幹人員,堅守陣地,負責堅壁清野工作,把政府帶不走的所有東西全部埋藏起來,並配合部隊埋設地雷。

  嶽嵩指揮邊區政府各單位撤退完畢後,帶領留下的人員,冒著敵機的轟炸,堅持做後續工作。直到3月18日黃昏,敵人的先頭部隊進抵延安杜甫川口的七裏鋪,嶽嵩等才隨政府電台和警衛部隊最後撤離延安南關邊區政府駐地。

  延安城的失陷,敵人得到的隻是一座空城。他們氣急敗壞,四處尋機與我軍主力決戰。但此時,西北野戰軍在彭德懷司令員指揮下,避其鋒芒,以小部兵力將敵主力誘至延安西北安塞一帶,野戰軍主力則埋伏在延安以東的青化砭,痛殲敵31旅3000餘人。

  接著我軍又在羊馬河、蟠龍鎮全殲敵兩個整旅。敵人回馬圍剿我軍,但此時我邊區政府已在安塞的真武洞開完了一個萬餘軍民的祝捷大會,迅速轉移到子洲縣的馬蹄溝過上了安穩的日子。

  邊區政府辦公廳就住在西北局機關對麵的半山坡上,下麵臨川道的院落,分別給老人隊和家屬隊居住。嶽嵩可是個大忙人,白天在機關辦公,晚上還要到各位老人和家屬們的家裏去看一看,問寒問暖。

  一天,嶽嵩來到劉培基老人家。在這裏他認識了劉老先生的女兒劉榮。當時,劉榮是三邊人民代表大會最小的婦女代表,已在延屬分區黨校學習。年齡較小的劉榮對嶽嵩充滿敬意,把他當作兄長一樣對待,而嶽嵩也很關心劉榮的學習生活,倆人由此便產生了深厚的同誌情誼。

  8月中旬,西北野戰軍作了打大仗的準備,邊區機關和各後勤部門,奉命陸續由馬蹄溝轉移到綏德義合北邊一帶待命,準備東渡黃河。此舉主要是麻痹敵人,敵果然中計,誤認我軍要敗退山西,遂下令“迅速追擊,勿失千載良機”,並封鎖黃河,用飛機日夜襲擾轟炸。

  邊區政府機關到達黃河岸邊的一天晚上,突然接到通知,第二天淩晨渡河。當檢查隊伍時,嶽嵩才發現“老蒙古”旗田海一家三口不見了,一打聽,有人說可能去了黃河邊百裏以外的山溝。他馬上冒著大雨連夜沿著黃河去找。當時敵人對黃河兩岸封鎖得很嚴,探照燈通宵達旦地照射,飛機晝夜在天空盤旋,地麵上敵人的機槍來回掃射。他時而臥倒匍匐爬行,時而在山坡上利用地形蛇行前進。在那條山溝裏,嶽嵩好不容易找到了旗海田一家,但他們還是不願意過河,堅持自己疏散,經反複動員,才勉強同意過河。嶽嵩給旗田海一家雇了毛驢,步行把他們送過黃河。回到宿營地的時候,嶽嵩已經成了一個泥人。

  陝甘寧邊區政府東渡黃河,在山西工作了很短時間,由於局勢的穩定,又回到陝北綏德義合鎮附近的雷家溝。

  在義合鎮,邊區政府也組織了土改工作隊,嶽嵩任隊長。嶽嵩在土改工作中,很注意結合實際情況,他一麵抓土改,一麵抓春耕備耕;一邊組織農民丈量、劃分田地,分配地主的房屋,一邊把地主的浮財集中起來,並成立一個基金會,買了幾十頭耕牛和上百件農具,為農民群眾解決實際的生產問題。

  1948年4月22日,我軍收複延安,一年零一個月,延安又回到人民手中。

  西北戰局的穩定,邊區政府結束了陝北的轉戰,嶽嵩也圓滿完成了組織上交給他的任務。根據形勢的發展,邊區政府決定抽調一批政治上可靠的優秀幹部開辟新區工作。

  嶽嵩未回延安,就兼程南下,到新區工作團報到了。

  新區工作

  1948年4月15日,嶽嵩被邊區政府任命為黃陵縣人民政府縣長,兼支前委員會主任、武裝大隊大隊長。接到任命後,他立刻赴任並投入到緊張的建政、反霸、支前和清剿土匪的工作中。僅短短的數月,就建立和鞏固了新生的民主政權,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縣委書記馮力生同誌調走後,他又兼任了縣委書記。

  仲夏季節,劉榮學習畢業。她原與李蕃儀(烈士子女,邊區參議員李丹生的孫女)一同分配到延川縣工作。即將出發時,她又接到通知,改分黃陵縣工作。

  劉榮同誌到黃陵縣擔任婦聯副主任職務,是西北局的幹部部門在考察了她的資曆和能力後,由組織部門任命的,本無可非議,可當她到了黃陵後,卻遭到嶽嵩的“阻撓”。他找到縣委,建議暫時不宣布劉榮的任命,讓她先工作一段時間再說。

  1949年春節,嶽嵩與劉榮結為伉儷。

  1949年2月,嶽嵩奉調到延安西北黨校學習,編入新區幹部訓練班,待命南下。5月,嶽嵩被任命為陝甘寧邊區寶雞縣縣長兼寶雞地委委員。

  當時,正值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部反撲。嶽嵩一行到達扶風縣時,寶雞縣委副書記焦世雄已和部分幹部先期到達。嶽嵩聽了情況介紹後,即在獨殿村召開會議,具體研究東撤途中的生活、行軍、群眾紀律、夥食和幹部教育問題。在東撤和西進的一個多月裏,野戰軍部隊戰鬥頻繁,嶽嵩等人也隨大軍走走停停。但隻要一停下,他們就組織幹部學習。晚上沒有燈,大家就在一塊討論。嶽嵩和焦世雄等負責同誌還分別給幹部講黨的有關方針、政策,傳授開展新區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幹部的政治覺悟、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7月12日,扶眉戰役告捷,13日虢鎮解放;14日,寶雞解放。因新設了寶雞市,寶雞縣委和政府暫住低店村的石羊破廟裏,並開始對外辦公。

  支前是當時縣政府的中心工作,其中戰勤糧更是急中之急。7月底,中共寶雞地委給寶雞縣下達12萬石的征糧任務。為盡快完成此項任務,縣政府在籌糧委員會下又增設陽平、虢鎮等三個支前供應站,負責收轉糧、物,督促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