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遺址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相橋鎮康家村北側,南距渭河約4.5公裏,屬新時器時代龍山文化聚落遺址。
1973年農民平整土地時發現該遺址。1981—1984年,西安半坡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兩次試掘,1985年、1987年由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康家考古隊進行了兩次發掘。發掘麵積約1530平方米,發現有白灰房址約170餘座,房址布局有規律,基本上呈東北、西南向排列,上下數層疊壓現象普遍。灰坑以圓形袋狀坑為主,口大底小,坑壁呈弧度下斜,部分有台階。出土有大量陶片,多為泥質灰陶、夾砂陶、灰陶殘片。紋飾以繩紋、網紋為主,器形有鬲、盆、罐等。同時出土有石器、骨器、角器、卜骨、蚌器等。墓葬有仰麵直肢和側身葬兩種類型。此外還發現白灰窖2座。
康家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龍山文化聚居部落遺址。康家遺址的發掘對了解陝西龍山文化晚期村落房屋的布局、房子的結構、建築程序和氏族社會的家庭組織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2001年6月25日康家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南端被康家村民房所壓,遺址東部為一南北向河道,北部有一寬約4米的東西向排水渠。整個遺址地勢平坦,現為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