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夾縫中崛起的李繼遷
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是中國人的頭一個千禧年。在這個年頭,發生了一些不大也不小的事。然而,跟之前宋太祖開國平定天下,之後北宋滅於金、南宋滅於蒙古之事相比起來,這些事就太微不足道了,很難引起人的注意。但這些事無不跟前後的局勢有緊密而微妙的聯係,甚至可以說,這一年,是宋帝國的一個縮影。
正月,遼軍大舉南侵,到達瀛州(今河北河間)一帶。宋將定州行營都部署範廷召率軍抵禦,布成方陣應敵。遼梁王耶律隆慶率精銳騎兵急攻,宋軍陣勢被衝亂,結果一敗塗地。範廷召見情況不妙,急忙向駐紮在附近的高陽關都部署康保裔求援。康保裔領兵趕到瀛州西南裴村,與範廷召相約於次日共同夾攻遼軍。然而,就在當天半夜,怕死的範廷召悄悄率部逃走,而康保裔卻毫不知情。第二天清晨,康保裔才發現其部孤立無援,已經被遼軍重重包圍。康保裔立即披甲上馬,大呼決戰,率軍奮力拚殺,終因兵盡矢窮而戰死。遼軍士氣大漲,兵鋒極銳,自德(今山東德州)、棣(今山東惠民)渡過黃河,大肆搶掠淄(今山東淄博南)、齊(今山東濟南)一帶,然後從容離去。一向好脾氣的宋真宗也被遼軍的挑釁激怒了,立即派貝冀行營副部署王榮率五千騎兵追擊遼軍。王榮膽怯怕死,一連好幾天都托故不肯出發,一直等到遼軍過了黃河後,才裝模作樣地出師。這一次的瀛州之戰,以宋軍大敗而告終,對四年後澶淵之盟的締結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此時中原在位的皇帝是宋真宗趙恒,宋朝開國以來的第三位皇帝。在這一個年頭,令宋真宗煩惱不堪的人大有人在,除了最強大的對手遼國太後蕭燕燕外,還有黨項人李繼遷。就在這年九月秋高氣爽的季節,宋朝靈州(今寧夏靈武縣附近)知州、隴州刺史李守恩和陝西轉運使、度支郎中陳緯押運數量巨大的糧草過瀚海(今寧夏靈武以南)的時候,被李繼遷率軍攔劫,李守恩、陳緯二人均力戰而死,所運糧草全部為李繼遷所奪。在這之前,李繼遷與宋時戰時和,與遼也是時戰時和,長期在宋朝與遼國之間周旋要挾。顯然,這是一個懂得在夾縫中生存、並趁機攫取最大利益的人。
這就是中國在第一個千禧年的狀況與所處的境地。盡管在這一年的九月,宋軍的火藥武器終於研製成功,神衛水軍隊長唐福向宋真宗獻上了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但也掩飾不住宋朝在這一年多少呈現出的幾分悲劇色彩。
李繼遷(963~1004),黨項族平夏部人,銀州防禦使李光儼之子。其祖先為拓跋氏,之所以姓李,是因為其祖先在唐朝參與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賜姓李。有意思的是,李繼遷的出生地是銀州(今陝西榆林以南)無定河邊一山寨(後稱李繼遷寨),也是明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的出生地,二人是地地道道的“老鄉”。據說李繼遷生下來時就與眾不同,“生而有齒”,幼年時便已經表現出非凡的果斷勇敢,以“擅騎射,饒智數”聞名鄉裏。
李繼遷出生時,宋朝已經立國,割據銀、夏諸州的黨項貴族審時度勢,主動與宋朝建立聯係,接受了宋朝冊封。李繼遷十一歲時率領十餘騎上山打獵,實然出現了一隻猛虎,他當機立斷地命令從騎退入林中,自己爬到樹上,引弓射中虎眼,虎不久死去,李繼遷因此名聲大振,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並得到族叔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後改名李克睿)的賞識,被授為管內都知蕃落使,正式當上了宋朝的官員,吃上了宋朝的俸祿。
自宋朝建國,黨項便是以盟友的身份出現,並曾經幫助宋朝攻擊北漢。本來到這時候為止,黨項人是堅定地站在宋朝一方的,然而,由於當時在位的皇帝宋太宗趙光義的不妥當處理,致使宋朝永久性地失去了西北的盟友。曆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我們即將看到,黨項人起兵反宋的起因,與前一章講到的契丹反唐有太多的類似之處。
李氏黨項原是古羌族的一支,祖先原居住在黃河九曲之地,世代逐水草而居,過著怡然自得的遊牧生活,“黨項馬”在當時非常有名。唐朝建國後,吐蕃鬆讚幹布開始崛起,黨項人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不得不遷徙到陝西北部橫山一帶的無定河流域。此後,黨項人便一直生活在這裏。
唐朝末年,爆發了大規模的黃巢農民軍起義,唐僖宗逃到四川,號召各道節度使出兵勤王。黨項首領拓跋思恭當時被唐朝封為宥州(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東南)刺史,聞訊立即率軍趕赴長安,援助唐軍。在東渭橋一帶與黃巢手下大將朱溫(即後來的後梁太祖)、尚讓交戰時,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戰死。這個拓跋思忠,便是李繼遷的高祖。黃巢敗亡後,為了表示對黨項的感謝,唐僖宗賜拓跋思恭一族改姓李,封為定難軍節度使,據有河套以南的靜邊(今寧夏銀川市以南)、夏(今內蒙烏審旗以南)、銀、綏(今陝西綏德)、宥(今陝西定邊以東)五州之地,準予子孫世襲,並賜給鐵券及朱書禦劄,以示意恩寵。對於陣亡的拓跋思忠,追贈為宥州刺史,任命思忠的兒子李仁顏為唐銀州防禦使。之後,一直是代代相傳,並沒有受到中原動蕩局勢的影響,如李仁顏之子李彝景任後晉銀州防禦使,李彝景之子李光儼任後周銀州防禦使。
黨項拓跋部實力並不雄厚,不過是個相對自治的地方割據勢力,活動範圍僅僅局限在西北夏、銀、綏、宥四州(靜邊州當時已經廢除),在政治上則完全內附中原,稱臣納貢,有時候還會支援中原戰事,因此與中原王朝的關係一直不錯。
舉例來說,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當時的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拓跋思恭直係後人)立即派人奉表入賀,為了討好宋太祖,還避趙匡胤父趙弘殷的諱,主動改名李彝殷為李彝興,宋太祖對此大為讚賞。建隆三年(962年),李彝興聽說北漢常騷擾宋朝邊境,宋朝需要戰馬備戰,便主動向宋太祖獻良馬三百匹。宋太祖十分高興,為了嘉獎李彝興,命玉工製一玉帶作為禮品回饋,並親自打聽李彝興的腰圍尺寸,問道:“汝帥腰圍幾何?”李彝興的使者回答說:“彝興腰腹甚大。”宋太祖說:“汝帥真福人也”(《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夏國傳》),並親臨現場指導玉工製帶。帶成後,派專使送給李彝興,尺寸十分合適,李彝興由此歎服。
李彝興死後,宋太祖為了表示沉痛的哀悼,下令輟朝三日,贈李彝興太師,追封夏王。李彝興的兒子李光睿繼承父業,成為新一任的定難軍節度使。就在李光睿執政期間,北漢國主劉繼元主動與李光睿聯絡,要求結盟,一起進攻宋朝,但為李光睿所拒絕。
可以說,在宋太祖一朝,宋與黨項的關係相當良好。造成這種局麵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因為宋太祖采取了相對實際的民族政策,即“恤其家屬,厚其爵祿,聽其召募驍勇以為爪牙,凡軍事悉聽其便宜處置”。具體地說,就是給這些“豪酋”們加官晉爵,讓他們統管其領地,準予世代相沿襲。這種內外有別的政策在唐太宗李世民時就開始采用,五代相襲,宋太祖趙匡胤也加以沿用。正因為宋太祖處理妥當,因而黨項“世篤忠貞,雖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於宋者矣”。然而,到了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手裏,民族政策開始急劇變化,正因為趙光義得位不正,急於借兵事立威,由此而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為了避諱,主動改名為李克睿。李克睿死後,兒子李繼筠繼立為定難軍節度使。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李繼筠病死,在位僅僅兩年,本來應該傳給兒子,但因為兒子年紀尚幼,便由弟弟李繼捧繼位。這一年,剛好是趙光義北伐契丹失敗。這個李繼捧,輩分上是李繼遷的族兄,黨項局勢的變化就是從他開始的。
定難軍節度使是黨項最高權力的象征,李繼捧在黨項族中名望不高,不過是因為兄長早逝,才得以繼位,但內部不服他的大有人在。李繼捧也有自知自明,所以惶惶不可終日。李繼捧剛即位,銀州刺史李克遠與其弟李克順首先發難,領兵襲擊夏州。李繼捧預先得到消息,設伏兵以待,李克遠等果然中了埋伏,兵敗而死,但黨項族內部的矛盾因此而加重。
宋太宗趙光義聽說黨項內部矛盾重重後,便想到也許有機可乘。就是這位皇帝,在北伐遼國時被契丹人打得落花流水,追得屁滾尿流,皇帝本人的P股上還挨了一箭。自那以後,皇帝念念不忘的就是要如何挽回麵子。既然遼國不那麽好對付,也許可以先對付黨項,將夏銀四州收回來,多少也可以洗刷一下三年前慘敗的恥辱,這是趙光義一開始決定要幹涉黨項內部事務時的最初動機。
當趙光義正在密切注視銀州變亂的發展時,李繼捧的叔父、綏州刺史李克文,主動出麵幹預,但他不是著手解決黨項族內部矛盾,而是想借宋朝之手,解除李繼捧夏州節度使的職務。他向趙光義上的表章中說:“繼捧不當承襲,恐生變亂,請遣使偕至夏州,諭令入覲。”李克文入朝後,還向趙光義獻出了唐僖宗賜給其祖先拓跋思恭的鐵券及朱書禦劄,以表示他死心塌地地歸順宋朝。李克文的表文正中趙光義下懷,於是,他一麵派遣使臣持詔書命李繼捧入朝,一麵委派宋西京作坊使尹憲和李克文同去接替李繼捧,同權知夏州。
李繼捧接到詔書後,本來不願入朝,但李克文與宋持詔使臣再三催逼。尤其宋使者表示宋朝皇帝願為他解決矛盾,李繼捧才能平庸,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竟然天真地相信了趙光義的話,希望就此能得到宋朝的支持。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李繼捧親自到開封覲見趙光義。這是一件足以讓趙光義光彩的大事,自宋朝開國後,還沒有哪個黨項李氏首領到開封來參拜皇帝。
李繼捧的真實想法,不過是借機向宋朝皇帝訴說黨項家族內部的矛盾,得到宋朝廷的正式加封任命,加強自己位正形象,甚至得到宋朝的武力支持。為了試探趙光義的態度,李繼捧還愚蠢地上表,提出情願獻出夏銀四州八縣,而他本人則願意留在開封。李繼捧自然不是真心獻地,不過是以退為進之計。然而,羊入了虎口,難以如願以償。趙光義大喜過望,立即毫不客氣地將夏銀四州收入囊中,先封李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自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節度使已經成為名不符實的虛銜),然後委派曹光實為“夏銀綏宥四州都巡簡使”,立即奔赴夏銀四州去接受地盤,並命令李繼捧的同族都必須遷到京城開封居住。之後,趙光義使者不斷前往夏銀四州,先後發遣黨項李氏首領二百七十餘人進京。
趙光義此舉,無非是想乘人之危,一舉消滅黨項李氏的割據勢力。此時,黨項李氏割據夏銀四州已經有三百年的曆史,在西北一帶深孚眾望,“西人以李氏素著恩德”,因而曆代王朝都是抱以“因其酋豪,許之世襲”的態度,敬重有加,就連宋太祖趙匡胤也不例外。趙光義的做法不僅大大有失道義,而且相當令人寒心,因為之前黨項一直對宋朝忠心耿耿,“世有戰功”。最重要的是,李繼捧並非真心要獻出夏銀四州,他之後還暗中派人與李繼遷聯絡便是最好的明證。趙光義輕率地落井下石,使得民族矛盾急劇激化,促成了黨項族盡快擺脫宋朝的羈絆,為建立獨立的民族政權而鬥爭的決心,從此點燃了宋朝與黨項之間長達二百多年的烽火。
話題要轉到李繼遷身上了。本來,李繼遷身為拓跋思忠後人,也應該在被宋朝使者帶入開封的二百七十餘人之內。但李繼遷一開始就反對李繼捧入宋朝,認為李氏居州列郡,獨霸一方已經逾三百年,如果率領宗族盡入京師,生死將操於別人手中。當時宋朝使者已經到達銀州,李繼遷隻能先求自保,於是謊稱乳母病死,需要安葬在郊外,將兵器藏在靈柩之中,趁送葬的時候率領弟弟李繼衝、漢人謀士張浦等數十名心腹逃脫宋軍的監視,離開了銀州。
當時李繼遷才十九歲,年紀尚輕,在黨項族人中也並非至關重要之人,職位僅僅是定難軍管內都知蓍落使,因此宋朝使者也沒有派人去追趕。隻是誰都沒有想到,這一條漏網之魚,竟然是條胸懷大誌的大魚,從此宋朝西北邊防歲無寧日。
李繼遷一直逃到夏州東北三百裏處的地斤澤(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巴彥淖爾),這裏四麵被沙磧地所圍,但內中水草肥美,利於畜牧。李繼遷在族人麵前拿出了祖先拓跋思忠的畫像,以此號召黨項人自立抗宋,並問族人說:“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旦絕之,爾等不忘李氏,能從我興複乎?”黨項人均大為感動,一齊表示願意歸服。從此,李繼遷以地斤澤為根據地,統一黨項羌諸部,聯遼抗宋,從而開始了他的曠日持久的旨在恢複祖宗基業的鬥爭。
宋初時,宋朝官吏對少數民族相當輕視苛刻,橫征暴斂、虐待盤剝之事常有發生。北宋開國功臣王彥□(參與陳橋兵變的重要將領,因善劍術外號“王劍兒”)為原州(今鎮原)防禦使兼緣邊巡檢時,經常派人抓來一些所謂“犯法”的黨項人,讓他們站在桌前,王彥□一邊喝酒,一邊用手揪下黨項人的耳朵生嚼,說是以此作為下酒菜,事見《續資治通鑒·卷十》。如此殘暴之行為,令人發指,完全不把黨項人當人看,自然引起黨項人的極大憤慨,因而當李繼遷站出來振臂高呼時,響應的黨項族人極多。
光複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事,必須要有一支自己的武裝力量,年輕的李繼遷麵臨著極大的困難。當時黨項各部族分散居住,不但缺乏統一的指揮,大多數人還處於觀望的狀態。為了籠絡人心,李繼遷不但用民族存亡來激勵族人,還從經濟上為黨項諸部謀利。當時西北的鹽州(今寧夏鹽池縣北)和靈州一帶盛產白鹽和青鹽(因稍帶青綠色而得名,質量在白鹽之上),品質純淨,質量比宋朝的解鹽(宋朝主要產鹽地為解縣)要好,因此宋朝陝西沿邊居民均喜歡購買白鹽和青鹽。李繼遷叛宋自立後,宋朝廷下令“沿邊糧斛不許過河西,河西青鹽不得過界販鬻,犯者不以多少,處斬”,其實就是所謂的“鹽禁”,禁止邊民買賣白鹽青鹽,意在從經濟上製裁李繼遷。此項措施相當有成效,鹽禁數月後,“西人大困,沿邊熟戶,無以資生”。李繼遷和邊境蕃部部落本來靠販賣白鹽青鹽牟利,自然也因此斷了財路,於是李繼遷慫恿四十四蕃部率騎兵進攻寇環州石昌鎮,想用武力迫使宋朝開禁。宋環州知州程德元開始還召集士兵,武裝反擊,但不久就發現這些蕃部騎兵來無影、去無蹤,嚴防死守根本無濟於事。而西北邊境各部族因為“鹽禁”經濟困難,各自有蠢蠢欲動之勢。在此局麵下,宋朝廷覺得犯不著出兵去逐一討平各個部落,便不得不取消了“鹽禁”。在這次“鹽禁”鬥爭中,最終還是李繼遷取得了勝利。
在初期,李繼遷的實力仍然無法與宋朝對抗,隻能對宋朝邊境進行小規模的侵擾,有時也會派人向宋朝進貢馬匹、駱駝,目的都是在試探宋朝的態度與虛實。雍熙元年(984年),李繼遷輕取夏州西北的王庭鎮(今內蒙古烏審旗西南),俘獲宋軍萬餘人,取得了對宋作戰的第一次勝利。輕而易舉的勝利令李繼遷得意忘形,派部下四處抄掠。宋夏州知州尹憲和都巡檢曹光實探得李繼遷的老窩空虛後,立即率兵夜襲地斤澤。黨項軍猝不及防,一敗塗地,被殺死五百多人,一千四百多個帳篷均被燒毀,李繼遷與弟弟李繼衝隻身騎馬逃走,李繼遷母親和妻子均為宋軍俘虜,並被作為人質來脅迫李繼遷投降。
李繼遷一直逃到夏州以北的黃羊坪,如喪家之犬,幾乎陷入絕境。但這一帶的黨項羌部落曾受李氏恩惠,大力接濟李繼遷。李繼遷借機收羅殘眾,準備東山再起。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遭受宋朝殘酷壓迫的少數民族起了極為關鍵的作用。銀州黨項拓跋部酋長拓跋遇曾因反抗宋朝的剝削壓迫而被鎮壓,後逃往深山避匿,這時見李繼遷重振旗鼓,也來獻計助兵。李繼遷還主動去向黨項羌中的野利氏等豪族大姓求婚,結果如願以償。“羌豪野利等族皆以女妻之”。聯姻成為李繼遷擴大勢力的重要手段,他由此而實力大增。此後,他招聚羌眾,開始用武力討伐那些不願歸附的小部落,逐漸走上了強盛之路。
羽翼漸豐後,李繼遷攻占了麟州。此時,他派人送信給宋將曹光實,表示願意投降。因為李繼遷的母親和妻子均在宋軍手中,曹光實信以為真。而更好笑的是,已經五十五歲的曹光實為了奪得頭功,不與其他部將商議,便自行率領百餘騎出城受降。李繼遷親自率領十餘騎來迎接曹光實,曹光實命李繼遷等作前導,快到葭蘆川的時候,李繼遷忽地舉手揮鞭為號,事先埋伏好的黨項兵驟起,蜂擁而上,擒殺曹光實,從騎也被殲滅。李繼遷趁機打著曹光實的旗幟,假扮宋軍,一鼓作氣地占領了銀州,自稱定難軍留後。
曹光實當時是銀、夏、綏、麟、府、豐、宥州的都巡檢使,實際上負責整個黨項故地的事務,他突然被殺後,西北的宋軍頓時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
再一次踏上故鄉的土地,難免會感慨萬千。隻是這勝利的喜悅並沒有保持太久,雍熙三年(986年),曹光實被殺第二年,惱怒的宋太宗趙光義派大將王□討伐李繼遷,雙方在濁輪川(今陝西神木縣北)交戰,李繼遷損兵折將,之後又遭到宋內客省使郭守文和夏州知事尹憲的合擊,手下兵力幾乎喪失殆盡。
就在這一年,宋太宗舉兵北征,即前麵提過的著名的“雍熙北伐”,宋遼兩軍在邊界地區展開激戰,最後以宋軍大敗而告終,名將楊業也死在了這一年。李繼遷看到了遼國的實力,感到不借助外力,難以繼續光複大業,便決定采取聯遼反宋的策略,主動派心腹謀士張浦為使臣,向遼國稱臣納貢。
因為之前黨項一直幫助宋朝抗遼,遼聖宗耶律隆緒還猶豫不決,西南招討使韓德威(韓匡嗣子、韓德讓弟)認為李繼遷能在西北有效地牽製宋朝,說:“河西向來是中國右臂,之前正因為府州折氏(府州折氏來曆參見《楊業之死》中的“佘太君”說明)與銀、夏(指黨項)共抗北漢劉氏,助中國一臂之力,才導致我契丹大軍援應無功。現在李氏來歸,正是大利於我國。”遼聖宗這才改變主意,授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銀、夏、綏等州觀察處置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
這些任命都隻是書麵文章,為了進一步獲得遼國的實際支持,李繼遷又拿出之前起死回生的聯姻一招,親自向遼國請求通婚。遼聖宗耶律隆緒聽從漢人大臣韓德威的建議,決定聯絡西夏以為遼之右臂,達到有效牽製宋朝的目的。於是欣然同意李繼遷的通婚請求,封宗室耶律襄之女耶律汀為義成公主,賜嫁李繼遷,並贈馬三千匹作為嫁妝。
娶到了遼國公主耶律汀,益處並不僅僅局限於得到一個老婆和三千匹馬,以及遼國形勢上的支持,這一婚姻還大大提高了李繼遷在羌部中的威望,此後,“羌部懾服,輸牲畜者日眾”。宋淳化元年(990年),宋遼之間的軍事摩擦增加,遼國又封李繼遷為“夏國王”,這便是西夏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