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4章 西北望,射天狼——宋與夏(2)

  有趣的是,李繼遷母親罔氏被送到開封後,封為西河郡太夫人,軟禁在京師。後來李繼遷與宋戰火炙熱之時,參政寇準請求將罔氏於保安軍北門外斬首,“以儆凶逆”,想以此來狠狠打擊李繼遷。宋太宗趙光義也同意了。宰相呂端得知後,立即讓寇準將斬首的時間延後,趕到宮中勸阻趙光義說:“當年項羽捉到了劉太公,想將他烹殺以警告劉邦,但劉邦卻說:‘希望分我一杯羹。’想做大事的人常顧不得自己的親眷,何況李繼遷是悖逆、凶暴之輩?陛下今日殺了李母,難道明日李繼遷就會束手就擒?如果不能,殺了李母,隻會結怨,並加深對方叛逆的意圖。”趙光義聽了覺得有理,又問:“既然如此,又該如何處理李母呢?”呂端說:“以臣愚見,應將李母安置在延州(今陝西延安市),派人善加照顧,藉以招徠李繼遷,即使他不願投降,也可以牽製他,李母生死大權終究是在我方手裏。”趙光義便采納了呂端的計策,將李母安置在延州。後來李母病死在延州。

  李繼遷卻沒有因為母親在宋軍手中就放棄了雄心壯誌,元氣稍微恢複後,便開始了他的反攻,首要目標便是收複夏州。他雖然將迎戰的宋軍打得大敗,但還是未能攻陷城池。據說當時的夏州城牆還是當年匈奴人赫連勃勃所建大夏國時修築的,高大堅固,巋然不動。

  南北朝時,夏州稱做“統萬”,來源於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之“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城池的修建用了六年時間,因為城牆發白,被當地人俗稱“白城子”。而當年負責築城的將作大匠叱幹阿利凶殘好殺,下令用蒸土築城,待土幹後,便以鐵錐試土,凡鐵錐刺城入牆一寸者,即屬夯築不合格,不但要推倒重築,築者還要被殺。因“築城不力”被殺者多達數千人。唐末詩人羅隱曾有《登夏州城樓》一詩:“寒城獵獵戍旗風,獨倚危樓悵望中。萬裏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晉英雄。離心不忍聽邊馬,往事應須問塞鴻。好脫儒冠從校尉,一枝長戟六鈞弓。”羅隱擅長詠史作詩,不過非常自負,恃才傲物,為京城公卿所惡,所以六舉不第。當時的唐宰相鄭畋愛惜羅隱的才華,有時候也稍微接濟他一下。鄭畋之女很喜歡讀羅隱的詩,經常誦讀。鄭畋以為女兒愛慕羅隱,便想成全女兒的心意,為他們做媒,於是在府中宴請羅隱,讓女兒在簾後悄悄觀察。這一看,鄭畋之女的熱情全沒有了。原來羅隱長相十分醜陋,慘不忍睹。自此,鄭畋之女對羅隱深為厭惡,也不再念他的詩。鄭畋倒也開明,沒有勉強女兒。

  之前,宋朝廷已經采納宰相趙普的建議,開始實行以夷製夷的策略,起用已經改名為趙保忠的李繼捧為定難軍節度使,派回夏州鎮守,用來牽製李繼遷。李繼捧本來就不是真心歸順宋朝,麵對宋朝要他對付族人的局麵,覺得左右為難,便主張用高官厚祿來籠絡李繼遷。夏地糧食無法自給,李繼遷為了取得經濟利益,早已經開始暗通宋朝,又聽李繼捧說宋朝將要派大軍來征討,正好此時黨項羌內部發生了分裂,其部下指揮朗吉等人偷偷相約背離,李繼遷心中恐懼,擔心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迫不得已,不得不上表投降宋朝。趙光義為了斷契丹右臂,任命李繼遷為銀州觀察使,並賜名趙保吉,任命李繼衝為綏州團練使,賜姓名趙保寧。

  遼國聽說娶了遼國公主的李繼遷並不安分,已經投靠宋朝,大為憤怒。遼聖宗派西南招討使韓德威持詔前去撫諭李繼遷。李繼遷以西征為借口,避而不見。遼聖宗怒不可遏,不久發兵攻夏,大掠銀州而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李繼遷歸順宋朝的這一年(991年),李繼捧投降了遼國。這其中的原因,既有李繼捧本人對宋朝不滿的因素,也有李繼遷的一手策劃。所有人都明白,歸順宋朝對野心勃勃的李繼遷來說,不過是暫時的權宜之計,但他還要將族兄李繼捧也拉入自己反宋的陣營。為了誘惑李繼捧,他派人假裝成契丹使者,以高官厚祿和永鎮夏州為誘餌,鼓動李繼捧附遼反宋。李繼捧感到宋朝對自己不義在先,在開封的時候形如囚徒,而遼國開出的條件遠為豐厚,於是決定投靠遼國。遼聖宗大喜過望,授其為推忠效順啟聖定難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侍中,封西平王。

  之後的日子,李繼遷秣馬厲兵,積極備戰,歸順宋朝不到一年,又重新投向遼國的懷抱,開始了對宋朝的戰爭,先克銀州,再入寇慶州。之後,夏宋爭奪的焦點轉移到了西北的軍事重鎮——靈州。

  靈州曾是古絲綢路上的重鎮,位於黃河上遊、河套以西,“大河搶流,群山環拱”,“北控河朔,南引慶、諒,據諸路上遊,扼西陲要害”,地形極為險要。而“靈武地方千裏,表裏山河,水深土厚,草木茂盛,真牧放耕戰之地”,這裏土地肥沃,地饒五穀,尤宜稻麥,水草肥美,農牧兩宜,且有秦漢延、唐徠等渠引黃河水,灌溉大麵積農田。靈州的西側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當時這一地區主要散居著回鶻部落。靈州的西南則是吐蕃部落分布地區。對李繼遷來說,隻要取得靈州,便能“西取秦界之群蕃,北掠回鶻之健馬,長驅南牧”。對宋朝而言,靈州為西北咽喉要衝,“西陲巨屏”,不但是宋朝購買西北邊區馬匹必經之地,也是控製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樞紐,如果失去靈州,“則緣邊諸郡皆不可保”,對宋朝的影響不可估量。

  正因為如此,李繼遷和宋朝對靈州都是誌在必得,靈州之戰不但十分激烈,而且曠日持久,從至道二年(996年)開始,一直到鹹平五年(1002年),時間跨度長達六年,主要的戰爭有三次。

  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趙光義派洛苑使白守榮護送四十萬芻粟(喂馬用)赴靈州備戰。李繼遷在浦洛河設伏,大敗宋軍,奪走全部芻粟,還趁勝圍攻靈州,雖然一時未能攻下,但卻頓兵不去。宋太宗趙光義聞訊後深為憂慮,“躬自謀度,未嚐寧息”,為了徹底消滅李繼遷,命李繼隆(曾在滿城大敗遼軍,導致遼軍主帥韓匡嗣隻身逃跑)出環州,丁罕出慶州,範廷召出延州,王超出夏州,張守恩出麟州,五路大軍增援靈州。因環州道遠,李繼隆自作主張,與丁罕合兵後,打算從清岡峽出師,直搗李繼遷老巢,出兵十日後,不見敵人蹤影,二將便自行引軍各自返回。另一路張守恩與敵人相遇,不戰即逃。隻有範廷召與王超兩軍到達烏自池,與敵軍遭遇,雙方大小數十戰,互有勝負。宋軍“請將失期,士卒困乏”,無功而還。如此,宋朝五路大軍出兵援救靈州失敗,但宋靈州守將竇神寶堅守有方,“間出兵擊賊,卒全其城”,李繼遷也沒有得手。

  至道三年(997年),李繼遷卷土重來,再次進攻靈州,被宋合河都部署楊瓊所擊退。這此戰爭規模並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宋太宗趙光義就死在了這一年。

  兩次進攻靈州失利後,李繼遷趁新皇帝宋真宗即位之機,主動派使者要求與宋朝通好。宋真宗明知道李繼遷狡詐難服,但因國有大喪,不想節外生枝,便同意了李繼遷的請求,任命其為定難節度使。暫時的和平一直持續到第一個千禧年,正如本章一開始所提到的,李繼遷奪得了宋軍的大批糧草後,解決了後勤問題,立即重新開始部署奪取靈州的戰鬥。但是這一次,李繼遷沒有直接攻城,而是先掃清了靈州的外圍——奪取了清遠軍與懷遠城。如此一來,靈州便淪為一座孤城,完全陷入孤立無援、與外界隔絕的狀態。而此時,遠在開封的宋朝君臣還在為靈州是棄是守的問題爭論不休,甚至有大臣明確主張放棄靈州,退守環慶路。

  鹹平五年(1002年),李繼遷集合所有人馬,聯合蕃部,傾全力進攻靈州。通往靈州的餉道全部被阻斷,靈州危在旦夕。宋靈州知州裴濟用指血染紅奏書,表示十萬火急,請求宋朝派兵增援。宋朝的六萬援軍還沒趕到,靈州城破,裴濟戰死。李繼遷立即改靈州為西平府,作為夏政權的都城,他本人也遷居於此,還說:“我將借此為進取之資,成霸王之業。”由此可見他的勃勃雄心。

  奪取靈州對李繼遷意義重大,從此他聲威大振,勢力越來越大。宋軍防線被迫後撤,回鶻朝貢宋朝的道路也被阻斷,在這種情況下,宋不得不與李繼遷議和,正式承認了他對銀夏四州的統治。至此,經過漫長而艱難的道路,李繼遷終於恢複了祖業。此時的他,剛剛三十九歲,距離他起兵反宋卻已經過去了整整二十個年頭。

  靈州之失對宋朝的意義絕不是僅僅丟失了一塊土地。自唐朝失去河西之地後,靈州一帶便成為宋軍主要的馬源之地。李繼遷占據靈州,中國從此喪失了馬源,再也沒有大力發展騎兵的可能,直接決定了之後中原人民在與遊牧民族的對抗中處於難以扭轉的弱勢。

  李繼遷對宋作戰勝利後,又將目光投向河西,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就成為他下一個目標。涼州居民以吐蕃為主,軍事力量強大,李繼遷卻以聲東擊西之計毫不費力地攻破了涼州。當時吐蕃六穀部酋長潘羅支(一名巴拉濟)已經與宋朝結盟,被宋授為朔方節度使,兼靈州西麵都巡檢使,他見李繼遷難以力取,便假意歸順,請李繼遷親自去受降。李繼遷的心腹謀士張浦認為潘羅支請降定然有詐,但李繼遷誌得意滿,十分自信,欣然前往,結果遭到潘羅支伏兵的襲擊,李繼遷沒有防備,大敗而回,他本人的左眼球被射破,敗退回靈州後不久,便與他的老對手宋太宗趙光義一樣,因箭傷發作死去,時年四十一歲。

  令人驚訝的是,李繼遷的臨終遺言竟然是讓小名阿移的兒子李德明主動上表歸順宋朝,並且叮囑說:“一表不聽則再請,雖累百表,不得,請勿止也。”(《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向敏中傳》)這自然是臥薪嚐膽、韜光養晦之計,因為此時黨項的實力實在無法與宋朝進行長期對抗,之前連年的戰爭,已經使人畜大量減少,黨項陷入了困境。

  李德明遵從了父親的遺言,數次派使者到宋朝朝貢,表示願意歸順,但卻開出了種種條件。宋真宗一味求和,一律批準,於是封李德明為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享內地節度使俸祿,並賜襲衣、金帶、金鞍勒馬、銀萬兩、絹萬匹,錢二萬貫、茶二萬斤。而李德明非但拒絕了送子弟到宋朝為人質的要求,也沒有任何承諾,僅僅寫了一張誓表,表示臣服宋朝。

  李繼遷死的這一年,他的孫子李元昊還不滿周歲,這一年也剛好是宋朝與遼國簽訂澶州之盟的年頭。這個一開始以黨項的民族英雄出現在曆史舞台上、與宋朝周旋多年、令宋朝廷無比頭疼的黨項人死後,宋朝的威脅並沒有就此解除。伴隨著李德明、李元昊的崛起,黨項逐漸成為宋朝西北的心腹大患,由一隻夾縫中生存下來的小狼成長為真正的天狼。

  2.絲路上的僧侶

  絲路,全稱為絲綢之路,是指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開辟的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今甘肅)、西域(今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在這條漫長而險惡的路上,來往的行人卻是絡繹不絕。不過這些人大多可以歸屬為三類人:各國使者、商人和僧侶。三類人目的則各不相同:使者是為了國家利益;商人是為了賺取財富;隻有僧侶,是為了弘揚佛法,是真真正正的資源,充當了文化交流的使者。正是這條絲綢之路,完整地見證了中國佛教的發展史。

  故事都要從一個金人說起,事情發生在距離宋朝十分遙遠的漢朝。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萬騎出隴西擊匈奴,這一戰中,漢軍大獲全勝,殺死匈奴折蘭王和盧侯王,俘獲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殺死俘虜匈奴兵共八千九百餘。當時漢軍深入匈奴腹地,能夠在補給困難的情況下取勝,主要是靠武器上的優勢。漢朝建國以後,冶煉之術大大提高,已經由青銅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而漢軍的強弩能夠遠距離射擊,在抑製匈奴騎兵上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匈奴的經濟遠遠落後於中原,除了俘虜和馬匹外,也沒有其他能讓人高興的戰利品,但卻有一個金人,引起了漢軍主帥霍去病特別的注意。當然,並不是因為這個金人是純金做的,而是因為它被供奉在匈奴休屠王王庭的高台上,顯然很不尋常。據匈奴俘虜說,這是休屠王的祭天金人,來自遙遠而神秘的身毒(“身毒”念做“捐篤”)。

  這個身毒是西漢對古印度的叫法,東漢以後稱天竺。一直到唐朝,去天竺取經回來的名僧玄奘在其名著《大唐西域記》(玄奘口述,辯機撰錄)中特別指出:“關於天竺國家的名稱,曆來很多不同的叫法,舊時叫做身毒,或者叫信度、賢豆,很是讓人混亂。如果根據梵文音譯,正確的應該稱做印度。”據說印度這一名稱係由印度河之名引申而來,但玄奘卻有自己的解釋和說法:“印度者,唐朝的話就是月亮。月亮有很多名稱,印度是其中之一。意思是說,所有生物生生死死,輪回不息,好像一個沒有光明的長夜,沒有一個清晨的掌管者,就好像白日既已落山,晚上就點上蠟燭,雖然有星光來照明,哪能如同朗月的明亮?就由於這種情況,才把印度比成一輪明月。實在是因為在這個國家,聖賢相繼出世,遺法相傳,教導群生,條理萬物,好像月亮照臨一般。由於這樣原因,才把本國家稱為印度。”此後,印度一名襲稱至今。為了方便起見,本書一律用印度來稱古印度。

  繼續回到金人的話題。祭天金人——這就是威震四方的大漢天子漢武帝劉徹得到的第一報告。當然,我們後來知道了,這座所謂的祭天金人其實就是一尊佛像,但當時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原,漢朝人還不知道佛像和祭天金人的區別。既然跟天有關,皇帝是天子,天之驕子,祭天金人理所當然地受到了漢武帝的重視,被認為是一座大神,隆重地供養在甘泉宮裏。漢武帝如此虔誠供奉,其後代也不敢怠慢,祭天金人也就在甘泉宮中見證了西漢王朝風風雨雨的曆程,直到西漢覆滅,王莽從劉氏政權手中篡位,建立了新朝,之後又敗於劉秀,身敗名裂。在一係列的爭鬥、陰謀、屠殺、血腥中,祭天金人也在某一夜神秘而詭異地失去了蹤影,從此下落不明。

  但曆史還在繼續,劉秀重新建立了東漢王朝。劉秀是劉氏皇族後裔,未發跡前,居住在南陽。他自幼鍾情於南陽新野著名美女陰麗華,少年時期就立下一個心願——“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如陰麗華”。陰麗華出身名門,陰家先祖是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脈,傳到第七代管修,以醫術名世,從齊國遷居楚國,為陰大夫,便開始以陰為姓。陰家在南陽是高門望族。而劉秀雖是皇室後代,當時王莽已經篡位稱尊,劉氏子孫更受到無情的壓迫打擊,劉秀一家早失去貴族的身份,在鄉裏的財勢與聲望上,劉家遠遠不及陰家。所以,劉秀想娶陰麗華的願望在當時看來不過是不著邊際的空想。然而時勢造英雄,在風雲變幻的曆史大潮中,劉秀不但得償所願地娶到了朝思暮想的陰麗華,還成為了中興漢室的光武帝。陰麗華為劉秀原配,後來劉秀出於政治結盟,又娶了真定王劉揚的外甥女郭聖通。劉秀稱帝後議立皇後,他認為陰麗華先娶,又雅性寬仁,欲立其為皇後,但陰麗華認為郭氏有子嗣,又生長皇室之家,堅決辭讓。最後還是立郭聖通為後,立其幼子劉強為皇太子。但劉秀不忘舊情,對陰麗華非常寵愛,這使得郭皇後嫉恨交加,因此“數懷怨懟”,結果反而給了劉秀廢後的借口。建武十七年(41年),劉秀下詔廢除了郭聖通的皇後位,改立陰麗華為皇後。不僅如此,還廢除了郭聖通子劉強的太子位,改立陰麗華之子劉莊為太子,劉莊就是後來的漢明帝。

  本已經被遺忘的祭天金人的故事又再一次從已經即位登極為帝的漢明帝劉莊開始了。

  漢明帝登極後第七年,他的母親太後陰麗華患病去世。漢明帝能夠登上皇位,完全是因為劉秀對陰麗華的寵愛,因此他與母親感情深厚,自母親病逝後,他因日夜思念,再也沒有睡過一個好覺。有一天晚上,漢明帝終於在疲累中睡著了,但他卻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夢中有一個金人,項間和頭頂上有一圈白光,像是一個閃爍的日輪,忽閃忽閃的,在宮殿中四處漂浮搖晃,神情怡然自得。漢明帝十分驚訝,正要問他是誰,從哪兒來,那個金人卻突然冉冉上升,升到半空,徑自往西飛去——夢到這裏就醒了。漢明帝嚇了一大跳,仔細察看四周,除了閃爍不定的燭光,什麽都沒有。

  漢明帝覺得這個夢有很強烈的暗示意味,於是在第二天上朝時將夢告訴了大臣。大臣們對皇帝這個莫名其妙的夢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更無法預測吉凶。還是漢明帝自己說:“聽說西域有個神,名字叫做‘佛’。我夢見金人是往西去的,說不定就是佛。”博士傅毅見多識廣,當即說:“從前驃騎將軍霍去病征伐匈奴,帶回來休屠王供奉的祭天金人,據說這祭天金人是從印度傳到休屠國去的。武帝本來把金人供養在甘泉宮裏,後來打了這麽多年仗,金人不知哪兒去了。皇上夢見的金人,一定就是那個祭天金人,是印度來的佛。”眾人都認為傅毅的說法很有道理。議論一番後,漢明帝聽說西方不僅有叫佛的神,還有佛經,十分好奇,決定派郎中蔡□和秦景到印度去求取佛像和佛經。這個故事在晉人袁宏的《後漢紀》中有詳細的記載。最為傳奇的是,漢明帝因夢見金人而產生的求經想法,就是中國佛教的起源。

  蔡□和秦景離開中土後,曆盡千辛萬苦穿越了西域,準備前往印度之時,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意外遇見了來自印度的僧人——攝摩騰(又作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當時中國對佛教仍屬陌生,蔡□和秦景所謂的西行求法,意義上完全不同於後來玄奘的求法。他們在大月氏遇到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後,認為隻要邀請二僧一起回到中國,便是求到了佛法。

  永平十年(67年),蔡、秦帶領印度僧人回到了洛陽,隨身還帶著白馬,上麵駝著佛像和佛經。漢明帝看了印度僧人帶來的佛像,也不記得是否就是夢中的金人,翻了翻佛經,全部是梵文,自然一個字也看不懂。而攝摩騰和竺法蘭給他講了一段,他也完全聽不明白。但因為來之不易,漢明帝還是下令畫工畫佛像,供奉在清涼台和顯節陵上,佛經則收藏在蘭台石室。印度僧人則被安置在洛陽東門外的鴻臚寺(專門招待外國使節的賓館,類似今天的國賓館。當時中國的行政機關有八個,均以寺為名)中,馱佛經的白馬也養在裏麵。在那裏,攝摩騰和竺法蘭翻譯了一部分所攜帶的佛經,據說就是現存的《四十二章經》,為《阿含經》的節要譯本,這也是中國最早的佛經翻譯。

  次年,漢明帝下令在鴻臚寺舊地建佛寺,為了紀念白馬馱經之勞,以“白馬”為名,這就是白馬寺的來曆。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建立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第一古刹”之稱。中國佛教宗派繁多,寺廟林立,但都公認白馬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尊其為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蔡□和秦景西去求經的道路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自那以後,絲綢之路上來往的僧侶絡繹不絕,成為奇特的一道景觀。唐朝的玄奘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僧侶,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氣,應當大大歸功於那部著名的奇幻小說《西遊記》。河西地區也由於處在絲綢之路的要衝,形成了獨特的佛教文化,而這一文化風氣並沒有因為改朝換代的紛紛戰火而衰落。東晉時期,龜茲名僧鳩摩羅什甚至還被前秦將領呂光用武力迎到河西,在涼州(治今甘肅武威)譯經講學十七年。而後來西夏立國,國土正處於河西地區,為絲綢之路的中間地帶,在當地已經流傳了七百年的佛教文化也不可避免對這個新生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