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周公與飲宴禮儀

  飲宴作為饒有風趣的一種進餐方式,是人們飲食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古代千姿百態的宴會活動,在飲食風俗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什麽叫“宴”?各種辭書對“宴”一詞的注釋,除了與飲食關係不大的“安逸”、“樂”兩個義項外,與飲食活動掛鉤的第三個義項都作“以酒食款待賓客”解。另外還有人說:“宴是以社交為目的的進餐活動”。

  上述兩種解釋都算抓住了飲宴的主要特征,但似乎都欠完滿。例如我國曆史上有一種“家宴”,指的是那些富裕的大家庭,因人口眾多,成員輩分、關係複雜,祖孫、叔侄、兄弟、姊妹、妯娌等人,平時不在一起進餐,遇有節日或其他原因,家長決定備辦豐盛的酒肴,合家歡聚一堂飲宴取樂。這種宴會並不一定有外來賓客。它雖然有促進全家團結和睦的作用,但不能稱為社交活動。另外還有一些飲宴活動,例如誌同道合的文人騷客舉行的“文酒會”等,雖然有主有賓,但其主要目的往往不在於社交,而另有其他主題。

  宴會與日常進餐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即具有一定的儀式。古代天子、諸侯、大夫、士宴饗賓客,儀式非常複雜,後世日趨簡化,但總有一定的儀式。例如民間的婚宴、壽宴、接風、餞行等宴會,都有東道主或司儀簡單說明舉行宴會的意義,即使家宴,家長也得說幾句話,相當於致詞。綜上所述,宴會似乎可以說是:在療饑、味品之外,另含某種目的、意義的,具有一定儀式的集體進餐活動。

  我國曆史上的宴會,名目繁多。除了通常所說的“國宴”、“軍宴”、各級官府舉行的宴會統稱“公宴”,私人舉辦的“婚宴”、“壽宴”“接風”、“餞行”等宴會統稱“私宴”外,有的以規格高低,規模大小、儀式繁簡,劃分為“正宴”、“曲宴”,“便宴”。有的以設宴場所分為“殿宴”、“府宴”、“園亭宴”、“船宴”等。秦末項羽在鴻門阪宴劉邦,史稱“鴻門宴”;漢武帝在柏梁台宴群臣稱“柏梁宴”;唐代皇帝每年在曲江園林宴百僚史稱“曲江宴”;唐代新進士在曲江池杏園舉行宴會,稱為“杏園宴”。有的以筵席間的珍貴餐具命名,有什麽“玳瑁筵”、“琥珀宴”。有的以宴間所奏的樂歌命名,如地方官員為鄉試得中的舉人設宴時,必奏《鹿鳴》之曲,誦《鹿鳴》之詩,稱為“鹿鳴宴”。有的還以筵席上必備的食品命名,如唐代最講究的“櫻桃宴”,唐、宋時的“湯餅宴”等。

  這些絢麗多姿、異彩紛呈的宴會,為中國古代飲食風俗增添了豐富的內容。本章僅對曆史上一度成俗或別具風韻的名宴作簡要介紹。

  史書上說的“周公製禮作樂”,就是指輔佐周成王管理國家的周公旦,為了鞏固周王室的統治,加強對分封諸侯的控製。他從政治到文化製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製度。這是把宗法製和等級製結合起來而製定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等等方麵的禮儀。飲食既是人們一天也離不開的行為,所以《周禮》對飲食方麵也規定了很多禮儀。

  殷、周時,人們崇鬼神好祭祀,所以甲骨文中有許多的祭奠名稱。像衣祭、翌祭、侑祭、禦祭等等都是。祭祀,得有祭品表示心意。祭品和盛祭品的禮器便隨之產生。古代最隆重的祭祀食品是牛、羊、豬三牲組成的“太宰”,其次是羊、豬組成的“少宰”。這是祭天神和祖宗用的。如果單祭田神,祈求豐收,一隻豬蹄便可以了;如果單祭戰神,確保勝利,一隻狗也就行了。至於禮器,有尊、俎、籩、豆、等。每逢大祭,奏樂唱詩,十分隆重。禮儀結束後,凡國祭,君主必須將祭品分賜大臣享用;凡家祭,親屬朋友就一起將祭品吃掉。它已是具有一定規格的社會交往和宴會聚餐的萌芽。至於“饗”這種平時的宴樂並無一定的名目,僅稱饗。但到了“祭禮、尚施、事鬼神敬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的西周,周公旦就將殷人祭祀中的宴樂改變過來,定出許多為活人而設的宴會禮儀,其名目有“鄉飲酒禮”、“大射禮”、“婚禮”,“公食大夫禮”、“燕禮”(燕禮即周王饗燕四方賓客的宴會)等等,並且立為國家的禮儀製度。據說,這是周公看到殷人宴飲無時,揮霍無度,“勝而無恥”的弊病,想加以節製而製定的。後來的各個朝代對其絕大部分都沿襲下來,被取消的不多,可見周公飲宴禮儀的影響是頗為深遠的。

  周公製定的筵宴禮儀很多。《周禮》記載:“設筵之法,先設者皆言筵,後加者曰席。”孫詒讓《周禮正義》:“筵長席短,筵鋪陳於下,席在上,為人所坐笈。”“筵席”二字,開始是坐具的總稱。因為古代沒有桌子,進食的時候,大家都席地坐在筵席之上,酒食菜肴自然置於筵席之間,故《詩經》有“肆筵設席”之說。“筵席”二字就具有了酒饌的含義。《禮·樂記》:“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正是把筵席、盛器、食物、禮儀四者結合起來宴客的寫照。“筵席”由此而得名。《周禮·公食大夫禮》說,周天子便宴是“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齊”;上大夫請客是“八豆八簋六皐九俎”,外加雉、兔、鶉、碭四味,數目都十分可觀。菜點的多少顯示了嚴格的等級、身份的差別。《禮記·禮器》也有這樣的記載:“天子之豆三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六,下大夫六。”這說明不同身份的人所享用的食物也有不同的規定。

  周代筵席還有鍾鼓奏樂,仕女獻舞。這在《詩經·伐木》中就有反映:“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說的就是賓主一邊飲宴,樂舞人一邊打鼓舞蹈。《詩經》裏《賓之初筵》中還記述了聚宴的歡樂場麵:“賓之初筵,左右秩秩。籩豆有楚,殽核維旅。酒既和旨,飲酒孔偕。鍾鼓既設,舉碮逸逸。”大意是:“賓客們剛上筵席,互相問候,都很有禮貌。器具擺設得這樣好看,菜肴陳列得這樣整齊。酒味醇和甜美,飲酒的人無不歡喜。鍾鼓奏樂,響徹廳堂,舉杯祝酒,川流不息。”把宴會中“以樂侑食”的風尚寫得淋瀝盡致。

  關於飲食衛生的禮節那就更多了。諸如“共飯不飽”,即同別人共同在一個容器中吃羹飯,不要吃得過飽,以表示文明和謙讓。“共飯不擇手”,即大夥兒共同吃抓飯,必須飯前把手洗幹淨。“毋搏放”,即共同吃飯時,不要把飯捏成飯團子吃,以免令人產生爭食之感。“毋放飯”,即以手取飯若黏手,不得再放回器皿中,以免給人不潔的感覺。“毋吒食”,即吃飯時不要發出難聽的聲音。“毋揚飯”,即熱飯當待它冷卻,若揚去熱氣則為貪快傷廉也。“毋絮羹”,即被人宴請吃羹,不得在器皿中調和鹽梅,以免產生嫌主人羹湯不好的錯覺。“毋刺齒”,即不要當眾剔牙齒,等等。今天看來,這些飲食文明禮節,對我們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