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沉思錄》

  本書精要

  這本書表達了羅馬皇帝在政治繁忙之餘對人生的沉靜思考,它告訴人們神性的東西是彌足珍貴的,我們應當追求有德性的生活,應當愛人類,保持內心的寧靜,並坦然地麵對死亡。

  馬可·奧勒留·安東尼作為古羅馬帝國著名的“哲學王”,是晚期斯多亞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在西方他被稱為羅馬“五賢王”之一(分別為納瓦Nerva,圖拉真Trajian,哈德裏安Hadrian,庇烏斯Antoninus Pius,奧勒留),而我國的漢代也稱其為“安東王”。他生於公元121年的羅馬,卒於180年,原名馬可·阿尼厄斯·維勒斯,其父族早年從西班牙移居羅馬,並在此長期定居。他的父族曾幾度擔任羅馬執政官和軍事首領,在羅馬元老院有著極高的聲望。他的祖母是當地名望之後,交往於羅馬上流貴族之間。奧勒留幼時喪父,由母親和祖父撫養長大。早在孩提時期,就深得當時的羅馬皇帝哈德裏安的喜愛,愛護和教育並加於之。所以,奧勒留從小就受到了當時一些最有學問的人的教誨,當時思想界最為有名的弗倫多(Fronto)便是最為重要的一人。此外,奧勒留在文學、曆史、法律、修辭以及哲學方麵均受到了完備的教育。公元138年,哈德裏安逝世,庇烏斯繼接皇位,並將奧勒留收為養子,還將自己的女兒福斯汀娜(Faustina)許配給他。161年,奧勒留與庇烏斯之子魯西烏斯·維魯斯(Lucius Verus)共同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同朝問政,後者於169年去世,至此奧勒留成為當時羅馬帝國唯一的執掌者,直至180年逝世於文多波那(Vindobona),即今日的維也納。

  奧勒留在位期間,雖為整個羅馬帝國曆史上相對比較安定鞏固的時期,但外部侵擾和內部叛亂還是常常不斷地發生,加之國內瘟疫、水災、火災和地震等自然災害頻頻出現,整個國家顯現內憂外患。國家對人民的壓迫,也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從來也不曾像這個時期那樣沉重”。反映到這位皇帝的心理上,除去涉及奴隸、階級統治和國家社會的重大政治問題,奧勒留還格外關注個人道德倫理問題,他深感身上背負的責任重大且艱難。他連年征戰於抵禦入侵和鎮壓叛亂中,在軍營裏度過了他的大部分時間。他廢舊製,立新規,減賦稅,嚴懲基督教徒,進行了一係列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希望能夠挽回羅馬帝國日益衰落的趨勢。

  據說,奧勒留從11歲起便從第歐根尼圖斯(Diogenetus)那裏知道了斯多亞的學說,並且深受著名斯多亞者愛比克泰德的影響,他的思想主要就來自於愛比克泰德,更將後者稱為“導航星”。這一派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奧勒留的政治生涯以及日常生活,他幾乎放棄了其他一切的學說,聲稱自己以斯多亞的原則為指導進行思考並踐行,無論事實與否,這總歸留給我們幾多思考。奧勒留成為晚期斯多亞學派的重要代表,尤其重視道德說教。

  奧勒留作為哲學家留給我們的,僅僅是以格言的形式用希臘文寫下的《沉思錄》以及後來發現的幾封信。《沉思錄》又被稱為《自省錄》,共12卷,是奧勒留在連年征戰的馬鞍及軍營輾轉之際間歇寫下的自我對話,最初是備忘錄式的散亂隨筆,之後才編撰成卷而成為一本正式的哲學論著,內容基本是一些自省格言,有關於美德和修養、懷疑和猶豫、理解和領悟、信仰和理想等等,主題主要是神靈、宇宙和人生。

  本書呈現給我們的奧勒留的政治生活也許是索然無奇的,然而,《沉思錄》所展現的他的心路曆程卻往往會使得我們或心潮澎湃,或頻頻頷首,或陷入沉思。

  “作品內容”

  核心思想與結構體係

  《沉思錄》是一部著名的倫理學著作,完整展現了奧勒留的倫理思想。“神”是奧勒留所有哲學思想的出發點,而神學則是整個體係的全部基礎。

  奧勒留認為神是萬物的始基,是人類感恩之源,人則具有神性。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的,而神則給予這些變化以內在的秩序。人類作為宇宙大世界的一部分,是一個有著自然本性的小世界,必須服從宇宙大秩序而生活。而最有價值的生活,便是循乎自然的神性生活。在人類內部世界,不論地位高低,每個個體都隻是自然所統治的整體的一個部分,所以人們互相關聯著,相互依存而生活著,皆是同胞兄弟,世界是一個大家庭。每個人要過有德性的理智的生活,過正義、寬容和仁愛的生活,經常做有利於他人的事,知足於周遭的一切。人要以理性為至高原則思考問題,認識神的本性以及自我在宇宙中的地位和有能力支配的範圍,以便可以更好地過心靈符合神性的生活。要克製,要忍讓,因為人所遭受的一切都是神所預先安排的,都是絕對正確的。榮譽、財富、地位、健康、疾病、死亡等都非個人能力所左右,唯有絕對服從。要驅除欲望,保持理性,聽從自然,抵製萬惡之源的激情和誘惑,達到智慧的、知識的、與神意誌相一致的境界。人乃滄海一粟,短暫生命轉瞬而逝,因此塵世間一切俗事都不應在意,人生的目的便是完滿地履行自我的責任和義務,而對待死亡更應該坦然平靜。總而言之,愛人類,服從神,安分守己,清心寡欲,隻有這樣才能實現寧靜而幸福的人生。

  早期出版者將《沉思錄》編纂成12卷,雖無非常清晰的邏輯體係,但作為介紹而歸納,卷與卷之間卻還是有大致內容的側重點,基本可以表述為:

  第一卷主要記錄了至親和老師以及一些對他影響最大的哲學家給予他的知識、啟示和品質,並為此感恩神靈;第二卷主要以第二人稱展開一係列的自我心靈對話,或告誡,或領悟,倡導人要在神的指導下遵循理性、合乎本性地生活;第三卷主要講要服神安命,各自按照自然的軌跡才能獲得真正的歡愉,並且生活得寧靜;第四卷主要講整個宇宙內一切都是必然的,而寧靜隻不過是心靈深處的井然有序,按照神意理性地生活,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第五卷主要講人生真正的善好是將你的心靈和神靈生活在一起,智慧和理性是最可值得追求的價值;第六卷主要講心靈生活的重要性,靈魂和精神的活動遠遠高過於塵世間肉體的行為和遭遇,以神的哲學的方式思考是唯一一件能夠在任何情況之下得到安寧和快樂的事情;第七卷主要講控製個人欲望,正確看待痛苦和名聲,保持自己的仁愛和善德,做正當的事情,過知足的生活;第八卷主要講隨意於世俗的榮耀和財富,使你的生活自然有序是你的責任和義務,人們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第九卷主要講德性應作為幸福人生的最高追求,正義是最高的美德,使你的行為滿足社會的利益,並且為此使你心滿意足;第十卷主要講隻有真正做好理性思考這一原則,才能做好個人周圍所有的事務;第十一卷主要講過無私的生活,熱愛鄰人,熱愛真理和謙虛,寬容一切,順從一切,以愛自己的方式來愛他人,以關心自己的方式來關心他人;第十二卷講做一個配得上產生你的宇宙的人,拋開小小的身軀,坦然微弱的生命,滿意於死亡,來重視永恒的理智,將你短暫的生命用來僅僅做神靈讚賞的事情,這樣你將完成你的職責,實現真正幸福的一生。

  以“神性”為根本的生活信仰

  萬物無常,宇宙有序。奧勒留認為,萬物都是處於無常的流逝中,一切存在物都處在產生、變易、沒落、消逝的循環之中,沒有一種個體事物是永恒的。“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很快要改變,它們或者回歸於氣體,如果整個實體的確是一的話;或者它們被分解。”(《沉思錄》,何懷宏譯,三聯書店,2002年,第6卷,第4節)萬物的這種演變涉及到每一個元素,這種變化決定著整個宇宙,一直到它將來的解體。而神作為最高的法則,在它的統轄下,宇宙成為一個雖變化萬端卻井然有序的統一體,一個按嚴格的必然的秩序聯結起來的係統,處處展現著和諧和優美。

  認識自己,服從神命。人必須認識自己,才能過一種有價值的人生。神是最高的統治者,人是宇宙的一個組成部分,那麽神在給予宇宙秩序的同時必然也賦予了人類自然的本性,並注定了每個人的命運。在神的麵前,人卑微如塵土。人的靈魂滲透著神性,人必須按神的安排行動,甘心服從神一切必然的命令,“無論什麽事情對你發生,都是在整個萬古永恒中就為你預備好的,因果的織機在萬古永恒中織著你和與你相關聯的事物的線。”(10:5)人認識自己,並思考到人的一切都是神決定的,而神的命令永遠是絕對的正確的,人應該無條件地服從神賜予的一切安排。人還應該認識到自己的支配能力所及範圍,榮譽財富和生老病死全非個人能力所能控製,一切順從,便是有價值的人生。

  遵從自然,理性生活。“宇宙的實體是忠順和服從的,那支配著它的理性自身沒有任何原因行惡,因為它毫無惡意,它也不對任何事物行惡,不損害任何事物。而所有的事物都是根據這一理性而創造而完善的。”(6:6)在奧勒留這裏,世界的本體是一個,自然也隻是一個,靈魂也隻是一個,也僅隻有一個理性的力量統率萬物,那就是“神”。“自然在斯多亞那裏也就是邏各斯:規定著的理性,是主宰的、統治的、產生的、彌漫一切的、作為一切自然形態——自然形態被認作邏各斯的產物——的本原的實體和功力。就這個實體之為理性的推動活動而言,他們就是神。”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然”實際上與“神”、“理性”有著同一的內涵。人要順從神意、遵從自然而理性的生活,便是奧勒留全部哲學所體現的根本的信仰。隻有這樣,人才能達到人性的完善,實現幸福的人生。

  以“克欲”、“友愛”為內容的德性生活

  德性是至善。道德在奧勒留看來即是“一切事情的完滿”,那便是至善,這是他確立的道德理想。德性作為至善是最值得人所欲求的,而這種完滿是也是理性個體所能實現的。至善是幸福,而有德的生活便是幸福的生活。

  正義是美德之基。在奧勒留看來,正義不過是安於自己的本分、盡自己的本分,順從自然生活,一切美德皆在這裏。那麽,忍受、克製、損害,甚至死亡,隻要符合本性,便是正義。知識、明智、仁愛、虔誠、寬容、善良、樸素、純潔,作為美德,也僅是正義的一個方麵。正義的缺失,不但自己不能獲得幸福,也必然阻礙社會福利的實現,影響他人幸福的擁有。

  克欲是責任和義務。“驅散想象,克製欲望,消除嗜好,把支配能力保持在它自身的力量範圍之內。”(9:7)奧勒留講到,人是極其渺小的,以至於生命的刻意延續更是毫無價值,可是即使是這樣,活著的人還是要履行義務走完人生的過程。而為了很好地履行自己的義務,便要追求有德的生活。人的道德生活的首要內容就在於克製欲望、拋開一切輕浮的情感衝動,丟掉一切虛偽的自私、尋求高尚的理性生活。這樣,才能擺脫煩擾、痛苦和憂愁。美德不過就是養成履行義務的習慣,而幸福也就是為社會福利出力。克製自己而保全整體,是與自己的本性相一致的生活。而這種生活就是一種和諧,和諧就是美,這種美和和諧反映了大宇宙的秩序,即是完滿的善。

  愛人類。“用樸實、謙虛以及對與德和惡無關的事物的冷淡來裝飾你自己。熱愛人類,追隨神靈。”(7:31)人既是本國的公民,又是宇宙的公民。作為前者,他應該履行國家賦予他的一切責任和義務,當他如此而行,便也符合了宇宙的本性,亦即是一名世界公民。既然人人都是人類整體的一員,有著共同的理想,有著共同的利益,那麽,愛他人,相互友愛,相互寬容,整個宇宙便成為一個大家庭,人人在裏麵過著幸福的生活。

  以“心靈”為歸宿的自由意誌論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獲得內心的自由和寧靜。既然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被神的意誌所決定了的,那麽是否還有人的自由意誌呢?奧勒留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信仰人和神是血緣相通的,神的主要啟示是人的靈魂本身,人的靈魂是神的一部分和流溢物。一個人可以改變他對於事物的判斷和態度,可以把這些事情看作神授予靈魂的意誌來歡迎它們,也就是說人在讚同天命的同時就實現了意誌的自由。而德性就是人與自然相一致的意誌,當人的心靈找到神性歸宿時,人也就享有了絕對的意誌自由,人才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安寧。

  坦然麵對死亡。奧勒留說,死亡是自然的進程,死無非就是構成生命的元素的解體,而元素的解體和轉換是合乎本性的,對大宇宙的元素本身並無害處。既然是這樣,那麽死亡來臨的時候,還有什麽可以畏懼的呢?活得最久的人和死得最快的人失去的東西是一樣的。死亡相應於規律,所以死亡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正義。人生好似演戲,人好似被雇傭的演員,演什麽,怎麽演,演多久,一切導演早有安排,那麽人的死亡好比戲劇結束,也總歸隻是代表了一個完整結局的到來,甚或是一種完滿的收獲,一處價值人生的真正展現,所以為什麽不以歡樂的心情來等待死亡呢?

  退隱心靈深處。奧勒留堅持宣稱,“寧靜不過是心靈的井然有序,那麽你就不斷地使自己做這樣的退隱吧。退隱不斷更新你自己,讓你的原則簡單而又基本。一旦訴諸它們,它們就足以完全地淨化心靈,使你排除所有的不滿而重返家園。……那麽仍然把這牢記在心:記住退入你自身的小小疆域,尤其不要使你分心或緊張,而保持自由,像一個人,一個人的存在,一個公民,一個將死者一樣去看待事物。……宇宙是流變,生活是意見。”(4:3)而心靈是歸宿。奧勒留還信奉可以用“自殺”來結束自己的軀體,認為人們應該保持這樣的自由去追求精神的退隱和長存,這是“道德自由的最高表現”。

  知足中享受幸福生活。退隱回歸心靈的生活,那麽必然會超然於苦樂生死,滿足地享受人生。人的靈魂具有各種心理功能,知覺、判斷、推理、感情和意誌,而且能夠逐步地獲得運用概念進行思維的能力,亦即理性。所以,靈魂的活動使得我確信——“首先要確信我是本性上所支配的整體的一部分;其次,我在某種程度上和我自己同類的其他密切關聯著。……因此,由於記住了我是整體的一個部分,我就會對所有發生的事情滿意了。而由於我和我同類的那些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密切相關著,我就不會做反社會的事情,而寧願使自己趨向我的同類,把我的全部精力用於公共利益,而拒斥與公共利益相反的事情。那麽,如果這樣做,生活就一定會幸福。……”(10:6)

  “簡要評述”

  斯多亞這一派曆史長達500多年,經曆前中後三個階段,代表人物涉及各個階層,思想學說多有變化,然則貫徹始終的主題,一直是尋求如何使人類生活符合神靈的意誌和宇宙的內在秩序,最基本的信仰也一直是認為人應遵循自然和本性而生活。它的全部哲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邏輯學、自然哲學和倫理學,而這三部分中最為他們所重視的是倫理學,以此整個斯多亞派理論體係的中心目標也被認為就是為了製造一種適合奴隸主統治集團的道德學說,而研究邏輯學和自然哲學則被認為是作為研究倫理問題所必經的途徑。在希臘化和羅馬時期,戰亂和衰退是社會的主題,哲學家們的注意力不再集中於解決自然和社會的根本問題,探索宇宙萬物的本原,而紛紛追求個人的幸福,尋找擺脫痛苦的途徑。各派哲學的立足點往往在於指導人生的倫理學,斯多亞派正是典型之一。它的倫理學實際上是一種人在亂世混沌中安生立命的處世哲學,尋求回避和精神解脫,滲透著難以言表的無可奈何的情緒。斯多亞派的倫理學表現著一種“絕望”與“厭倦”以及“冷酷無情”。而晚期斯多亞派較之早期斯多亞派,在其倫理學中顯現更為濃厚的宿命論和禁欲主義成分,宗教神秘主義因素也更為嚴重。這種哲學十分符合當時奴隸主階級的需要,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在經曆了長期動蕩生活後要求安寧和避世的願望。

  帝王奧勒留正是晚期斯多亞派的經典代表,是斯多亞派的末代掌門。在這一背景和身份之下來理解奧勒留和他的《沉思錄》,或許能使得我們有更多的感悟和啟示。

  奧勒留的倫理學實際上提倡的是一種神學目的論。把宗教神學作為他的全部學說的出發點。對他來說,神才是一切價值的源泉,才是宇宙的本性和所有存在的歸宿。信仰神性就是最高的善,人生的一切價值也就在於服從神的絕對意誌。而奧勒留所理解的哲學,跟所有的斯多亞人一樣,無非是一種神學。他宣稱,現實世界萬物流逝,卻隻有哲學才能給人提供支撐,提供一種反對一切空虛的消極事物的防禦。在這裏,他的學說在全部意義上也就是一種絕對主義。

  奧勒留在神學的基礎上,宣揚悲觀主義的人生觀。萬物常流的觀念使得他由此得出悲觀主義的結論。塵世間的一切都是無足輕重的,現象處於普遍的流逝中,倘若我們的心靈去關注這些無常可滅的事物,把它看作或善或惡,那全然是違背本性的。因而,勿需以此來妨礙心靈的平靜,勿需對生活感到厭倦和失望,因為生活的本來麵目既是如此。這無非是為了使得他的臣民在麻痹的精神世界裏獲得安撫而無所反抗。

  奧勒留的哲學還包含了“世界主義”的政治理想,亦即“世界是一個城邦”的國家學說,並強化了人作為“世界公民”的責任和義務。人人都遵循同樣的本性,遵從同一法律的政體,過自然的生活,四海之內皆兄弟,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具有完善德性的與宇宙秩序相統一的大家庭。既然人人都是世界的公民,那麽對這個世界人人都負有犧牲自我保全整體的責任和義務。他比愛比克泰德更強調個人對於自我義務與責任的履行,比起早前的斯多亞派,他更注重人的社會本質,主張人對國家、社會和同胞的義務。而寬容、仁愛、良心、同情和忍受則是世界城邦牢固構建的必要美德。從這一層麵出發,他又極力宣揚階級合作和階級和平,認為人在宇宙中各有位置,不管願意與否,都需要在理性力量的支配下彼此合作。奧勒留這位哲學王,在帝國利益麵前,似乎確有必要在理論上為其統治進行論證,他極力宣揚的世界城邦說,所指無非也就是羅馬這個絕對君主製國家,目的也無非是使得自己成為名正言順的神授權之下的統治王。極力尊崇的斯多亞學說,不過就是為了改善這個已經破碎而又沉重的羅馬世界,鞏固自我的統治地位。帶有濃烈的階級色彩和精神說教。

  奧勒留身上的“柏拉圖化”特征是明顯的,他的思想朝著越來越折衷主義的方向演變。阿姆斯特朗曾經說過,“在馬可?奧勒留身上,斯多亞派的柏拉圖化在繼續。”此外,奧勒留的哲學似乎更加注意道德倫理原則的說教、傳播以及實際運用。而與所有的階級學說一樣,奧勒留同樣無法擺脫本身固有的矛盾。首先是自由意誌和宿命論的矛盾,這是貫穿古代直到今天的哲學的矛盾之一。在奧勒留的年代裏,他采用了他的方式進行了調和,按照神的命令生活,便是獲得了意誌自由,於是兩者達到了一致。那麽仍然不禁會有人想問,倘若神的安排貫徹了你的一生,服從成為全部的內容,而自由意誌又是在何種價值上才有它存在的意義?第二個矛盾便是奧勒留在宣稱互愛和合作的同時,卻在理論上論證了個人是不可能對任何他人為善或為惡的,因為唯有有德的意誌才是善,而有德的意誌僅僅隻能是心靈的退隱,全然無關於外界。

  《沉思錄》展現給我們的奧勒留,在他的人生準則裏,世俗的一切將是毫無價值的,善惡標準全然不在於此。而另一方麵,作為帝國之王,他的責任卻仍然要使非洲的糧船按時到達羅馬,仍然要采取措施來救濟饑餓所造成的苦難,仍然要使臣民不能起來反抗,仍然要極力維護統治皇權,仍然要使野蠻的敵人不能入境……,那麽,我們顯然明白了,在這樣的時候,奧勒留將又突然奇怪地接受起了世俗的一切標準——而暫時地也許是或者似乎是極不情願地拋開了那神聖的至高的境界裏的完滿了……

  然而盡管如此種種,奧勒留的思想和學說依然閃爍著明亮的色彩。他的睿智的思維和激情的火花給予他的後繼之人幾多全新的精神和暢遐的沉思,更是給予哲人們積極的啟示和思想萌生的養分。在他的學說裏,我們看得到正義和仁愛、平等和博大、寬容和節製、同情和溫和;在他的幸福人生裏,我們看得到德性的至高位置,並將精神的追求、心靈的淨化、理性的崇尚作為和諧人生的要素。丟開他的階級情愫和悲觀情調,我們有理由認同,他的德性和理性終將指引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實現有價值的至善人生。

  (胡弋弋)

  參考文獻

  [1]〔古羅馬〕奧勒留。沉思錄[M]。何懷宏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2]周輔成。西方著名倫理學家評傳[C]。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3]〔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上)[M]。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4]E。Zeller。The Stoics, Epicureans, and Sceptics。[M]。trans。by J。Reichel。London:Longman, Green and Co。,1870.

  [5]〔德〕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M]。羅仁達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6]羅國傑、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7]範明生。晚期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神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