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論義務》

  本書精要

  這是羅馬時代一位父親寫給自己遠在雅典求學的兒子的書信,這部作品不僅包含著廣博的學識、明晰的哲學思辨、深刻的生命體驗,更洋溢著深沉的父愛。

  《論義務》的作者馬爾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是著名的古羅馬政治家、哲學家、演說家、作家。西塞羅身處羅馬共和國末期,在共和國存亡絕續之際,以其卓越果敢的政治才能,流暢優美的演說,精湛深遠的哲學思考,積極地投入到政治事務之中,為保存共和政體而殫精竭慮,最後付出自己的生命。在繁忙的政治活動之餘,西塞羅還從事嚴謹的學術研究,在對希臘思想進行全麵深入的研究基礎上,用拉丁語寫下豐富的學術著作。

  公元前106年,西塞羅生於羅馬東南的阿爾皮努姆(Alpino)的一個富裕的騎士家庭。他從小就受到詩歌、哲學、法學等各方麵的良好教育,尤其對演說和修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曾經到希臘進行專門的學習與訓練。作為一個天性熱愛政治活動的人,西塞羅開始以其非凡的演說才華在羅馬政壇嶄露頭角。當蘇拉(Sulla)在羅馬掌權,進行殘酷獨裁期間,27歲的西塞羅勇敢地為一位遭到蘇拉陷害,孤立無援的貴族辯護,取得成功並獲得了巨大的聲譽。為了躲避蘇拉的報複,西塞羅離開羅馬,遊曆雅典、小亞細亞、羅得島等地,學習哲學、演說和修辭。

  兩年後蘇拉去世,西塞羅重新回到羅馬,投入到政治活動之中。他先是被選為財政官,繼而進入了元老院。出色的政績和聲望使西塞羅在公元前63年被選為執政官。此時正值羅馬共和國多事之秋,土地問題持續地引發著共和國內部的矛盾與衝突,元老派與民眾派尖銳對立,為利益分配展開激烈爭奪,共和國處於動亂和內戰的邊緣。一個個嚴峻的事態和挑戰在等待著西塞羅。“喀提林陰謀”是西塞羅就任執政官後所麵對的第一個重大危機,對此事件的成功應對也為西塞羅贏得了其政治生涯中最輝煌的榮譽。喀提林(Catilina)出身顯貴,據同時代的羅馬史家撒路斯提烏斯記載,喀提林“具有非凡的智力和體力,但稟性卻是邪惡和墮落的”,他試圖利用共和國的內部矛盾與紛爭,奪取最高權力,為此可以不擇手段。在和西塞羅競爭執政官職位失敗之後,喀提林開始用武裝暴亂的方式來奪取政權。在部分政客的支持下,喀提林武裝了大批士兵,準備用暴力強迫元老院任命他為執政官。西塞羅為此在元老院發表第一次“反喀提林演說”,揭露喀提林陰謀,導致喀提林再次競選失敗。繼而,喀提林決定孤注一擲,進一步製定了殺害西塞羅,甚至焚燒羅馬城,殺死所有元老的計劃。麵對這種凶險的局麵,西塞羅沉著應對,一方麵繼續在元老院發表慷慨激昂的三次“反喀提林演說”,以確鑿的證據揭露喀提林的全部陰謀,瓦解同情與支持喀提林的力量;另一方麵采取果斷措施,以執政官的身份逮捕並處死喀提林分子,最終挫敗喀提林陰謀,保護了共和國。西塞羅被羅馬人民授予“國父”稱號,達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頂峰。

  此後,西塞羅先後經曆了“前三巨頭同盟”、羅馬內戰和“後三巨頭同盟”幾個階段,在龐培、凱撒、克拉蘇、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等政治人物之間保持一種微妙的均衡,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來抑製個人獨裁的傾向,保護羅馬共和政體。其間,西塞羅也經曆了被政敵流放、剝奪財產,甚至生命受到威脅的厄運,一度對政局極端失望,避開政界,潛心從事學術研究與著述。在凱撒被刺,安東尼逐漸攫取最高權力,與屋大維爭奪獨裁地位,共和政體危在旦夕之際,西塞羅毅然複出,先後發表14篇反對安東尼的演說,領導共和派進行反安東尼鬥爭。這是西塞羅政治生涯的第二次高峰。然而,西塞羅的抗爭由於“後三巨頭”(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為瓜分羅馬而達成的秘密妥協而失敗了,他自己成為這場政治交易的犧牲品,付出了生命代價。公元前43年,西塞羅被安東尼列為“不受法律保護者”,隨即遭到殺害。奉安東尼之命,西塞羅的頭顱和雙手被殘忍地砍下來,懸掛在羅馬廣場的演講台上。這位偉大的古羅馬政治家、演說家、哲學家和作家就這樣結束了他才華橫溢、慷慨激昂的一生。

  西塞羅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包括演說辭、書信、詩歌和專著等各種體裁,涉及修辭學、詩學、政治學、哲學、神學等領域。西塞羅的思想宏大精深,對後世西方文明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從中世紀、文藝複興、大革命時代……直至今日,每個時代的西方思想家都從西塞羅這裏汲取不同的靈感與啟示,同時也在不斷闡釋和評價著他的思想。

  現存西塞羅的主要著作有:《論共和國》、《論法律》、《論演說家》、《論神的本性》、《論學園》、《論善與惡的界限》、《圖斯庫盧姆談話錄》、《論老年》、《論友誼》、《論義務》等。

  《論義務》是西塞羅最後一部著作,寫於公元前44年。這年3月,凱撒遇刺。這部作品原本是西塞羅寫給自己遠在雅典求學的兒子馬爾庫斯的信。西塞羅總結自己一生的政治和社會生活的豐富經曆,對馬爾庫斯,這位21歲的,正在學習並開始投入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年輕人,講述人類的義務與德性,以及自己理想中的道德生活的基本準則。這部作品不僅包含著廣博的學識、明晰的哲學思辨,深刻的生命體驗,更洋溢著深沉的父愛和殷切的期望。這使它當之無愧地成為一部偉大的作品。

  “作品內容”

  《論義務》全書分為3卷。第1卷提出人類履行一切義務的終極目的——追求“道德的高尚性”。這種“道德的高尚性”具體表現為四種基本德性,四者彼此聯係,但都產生與自身相關的特定的義務。西塞羅具體討論了義務是如何從這四種基本德性之中衍生出來,應當如何對待並恰當地履行好每一種具體的義務。第2卷主要討論在個人與社會生活中與利益有關的那些事物,如生活的舒適、物質享受、權力與財富等,以及與它們相關的那些具體義務。第3卷涉及這樣一個根本問題:當道德義務與生活中那些“顯得有利”的事物發生衝突時,我們應當如何行動?下文具體分為三個部分進行介紹。

  四種基本德性及其相應的義務

  在《論義務》開篇,西塞羅首先勉勵正在雅典求學的兒子馬爾庫斯努力學習,同時要把希臘語和拉丁語、哲學和演說術的學習結合起來。接著,西塞羅就提出了討論的主題——道德義務。因為這是哲學中具有最廣泛的實踐意義的問題,任何人在任何生活中都不可能脫離道德義務,“生活中一切有德之事均由履行這種義務而出,而一切無行之事皆因為忽視這種義務所致。”從斯多葛派的哲學立場出發,西塞羅進一步指出,道德義務與“至善”或者說“道德的高尚性”存在根本的聯係。人類履行一切義務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追求“道德的高尚性”。西塞羅把義務劃分為兩種:“普通的”(me-dium)義務和“絕對的”(perfectum)義務。絕對義務是公道要求的義務(rectum),希臘人稱之為“公正的行為”。普通義務則是那些對於為什麽要履行可以給出合乎情理的解釋的義務。這兩種義務由於其重要性不同,也就對應著不同的規則。接著,西塞羅引述了斯多葛派哲學家帕奈提奧斯對於義務問題的看法。帕奈提奧斯認為,義務問題涉及三個方麵的考慮:首先,人們需要考慮將要作出的行為是不是高尚的。其次,這種將要作出的行為是不是有助於生活的舒適,財產、影響力和權力的增加,從而有利於自己和朋友。所有這些都涉及到利益問題。第三,當那些似乎是有利的方麵與高尚性顯得發生衝突時,我們應當如何選擇。西塞羅進一步細化了對這個問題的考慮,指出還需要補充兩點:當有兩種高尚的行為可供選擇時,要考慮哪一種更高尚;以及當兩種有利的行為可供選擇時,考慮哪一種利益更大。因此,要討論義務問題,就要分別對道德的高尚性、利益的高尚性與利益的衝突這些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西塞羅首先分析了人的道德高尚性的自然根源:人是惟一具有理性的動物,具有追求和探索真理的特性,隻有人才能感覺到秩序並知道如何節製言行。進而,西塞羅指出,道德的高尚性具體產生於以下四個方麵(四種基本德性):充分地發現並明智地發展真理;維護人類社會,給予每個人所應得的,忠實地履行其所承擔的義務;具有一種偉大、堅強、崇高、不可戰勝的心靈;一切言行都穩重而有條理,克己而有節製。這四種基本德性也就是義務的四種基本來源,它們彼此相互聯係,但都各自產生某種特定的義務。其中第一種德性包含著智慧與謹慎,它所對應的義務就是追求真理。後三種德性主要與社會生活相關,其義務是提供並維護實際生活所需要的各種物質,保持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在說明了道德高尚性所體現的四種基本德性之後,西塞羅開始逐一進行細致的討論,分析每種基本德性所對應的義務,以及在履行每種具體義務中可能產生的正確和錯誤的兩種情形,指出在履行義務中所應當采取的最“恰當”的行為方式。

  針對第一種德性——追求真理和智慧,西塞羅認為,我們在履行其義務時應當避免兩種錯誤:第一,不要以不知為知之;第二,不要浪費巨大的精力在那些晦澀而沒有實質意義的問題上。此外,如果為了探求真理而脫離實踐活動有悖於道德義務,因為德性的全部榮譽在於實踐活動。

  關於第二種德性,西塞羅把它細分為兩個方麵:公正和慷慨(善惠)。公正具有兩條基本原則:首先在於“任何人都不要傷害他人,如果自己並未受到不公正對待”(王譯本,21);其次在於將公共財產用於公益,將私有財產用於私人利益。每個人都應當保有自己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但同時應當為公共利益服務,通過互助使人類社會更緊密地聯係起來。公正的基礎是誠信,即信守承諾和契約。不公正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傷害他人,另一種是能夠製止但未予製止傷害他人的行為。”(徐譯本,99)西塞羅列舉了導致兩種不公正的具體動機和情形,指出在情況發生變化時,我們必須根據公正的兩條基本原則來確定自己的道德義務,而不能一成不變。比如履行承諾,如果對接受承諾者有害則不當履行。西塞羅進而以羅馬曆史與現實為例,討論了國與國之間、戰爭狀態中、對待敵人、對待奴隸等各種具體情境中的公正問題。關於慷慨,西塞羅首先指出實施慷慨應當注意的三條規則:第一,我們的善惠不可對我們的施惠對象,也不可對其他人帶來傷害;第二,善惠不能超過自己的財力;第三,善惠必須與受惠者自身的應得程度相稱,這是公正的基礎。同時,慷慨有兩種:行善與回報。西塞羅詳細分析了在現實生活中慷慨所麵臨的複雜情形,指出違背上述三條規則的行為絕不是真正的慷慨。還要注意到,由於自然原因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親疏遠近的不同,因此在履行慷慨的義務時也要分出主次。

  在論述第三種德性——勇敢而偉大的心靈時,西塞羅首先引述斯多葛派對勇敢的界定“勇敢是維護公正的德性”,(王譯本,63)指出凡是缺乏正義的行為都不是真正的勇敢。勇敢而偉大的心靈具有兩種特性:一是蔑視外在的情勢,因為他們相信,“隻有高尚、合適的行為才值得人們讚賞、期望和追求,而不應該屈服於任何人、任何心靈衝動和任何命運變幻。”(王譯本,65)二是如果具有這種心靈,那麽就應當從事那些確實偉大而又非常有益,但卻非常艱難而危險的事情,甚至甘冒喪失生命和其他與生命相關的事物的危險。接著,西塞羅具體討論了這種德性在不同的人身上,在不同的實踐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多種情境,並一一進行了對比說明。

  西塞羅把最後一種德性概括為克己、節製,平息心靈的混亂和保持事物的尺度,也就是“恰當”(decorum)。西塞羅認為,恰當與道德高尚性密切相關,它體現在所有的基本德性之中。恰當就是遵循自然,與自然保持和諧。無論是在履行各種義務時,還是在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中,都應當做到恰當。西塞羅具體討論了人生各個時期的義務、行政長官、本國公民和外國人的義務。

  在第1卷的最後部分,西塞羅對道德高尚性所體現的四種德性及其相關義務進行了總體的比較。這樣,在各種有德性的行為之間發生衝突時,我們可以比較哪種行為更具有德性,以此來權衡我們的義務。在對道德高尚性的各個方麵作出說明之後,西塞羅進入到第2卷,開始了“利益”問題的討論。

  與利益有關的義務問題

  西塞羅首先指出,人們對於“有利”(utile)的理解已經逐漸產生了很大的偏差,即把道德的高尚性與利益割裂開來,認為高尚的事情可能是沒利的,有利的事情則可能是不高尚的。正是這種錯誤理解使人們常常對狡猾之人感到欽佩,把詭詐視為智慧。西塞羅強調,要避免這種情況,就必須使人們認識到,一切高尚的同時也是有利的,“隻有通過高尚的思想和正義的行為,而不是靠欺騙和詭詐,才能達到他們希望達到的目的。”(王譯本,165)

  通過對比動物和人的生活,西塞羅論證出人類為了更多的利益而達成的合作應當歸功於智慧與德性。人類社會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正是因為人們聚集在一起,製定法律,形成習俗,公平地分配權利,通過相互的給予和接受,互相效力,這樣人們才滿足了自身的一切需要。如果沒有人們的協力相助,那些偉大人物也不可能建立巨大而有益的功績。因此,如何獲得人們的信任與愛戴,就成為與獲得巨大利益直接相關的問題。西塞羅詳細論述了獲得並保持人們的支持與榮譽的三個必要條件:人民的愛戴、信任與欽佩。要實現這三個條件,就必須履行與之相關的那些義務。比如,要贏得人們的愛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善意的服務;要贏得人們的信任,就需要具備智慧和公正這兩種德性,公正更為重要;要贏得人們的欽佩,就需要某種卓越的才能和超凡的精神。年輕人要想贏得人們的欽佩,應當在克己節製、敬重父母親友、熱心國家事務等方麵履行好自己的義務。此外,和藹的言談、雄辯的演說、法庭上的成功辯護,也都可以獲得人們的讚譽和感激。

  西塞羅認為,善行和慷慨也能獲得人們的好感、愛戴和支持,從而產生巨大的利益。西塞羅具體比較了表達善意的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提供服務,一種是直接給予錢財。後者更容易,而前者則更高尚。慷慨地施予錢財時要注意行為的“恰當”,既不要胡亂施舍,也不要過分吝嗇,而是要把錢用在修建公共工程、贖俘和濟貧這些正當的方麵。西塞羅把通過提供服務而表達的善行區分為兩種:提供給整個國家和提供給個人的。通過眾多曆史事例,西塞羅指出在提供服務時應當最大限度地保持公正,兼顧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避免貪婪、不公正和危害公共利益的行為。

  最後,西塞羅提出,人們需要對各種不同方麵的利益進行相互比較,考慮它們之間重要性程度的不同,以此結束了第2卷的討論。

  道德高尚性與利益的衝突

  在前2卷分別論述了道德高尚性與利益兩個方麵的情況後,西塞羅開始在第3卷討論這樣一個根本問題:當道德高尚性與利益發生衝突時,我們應當如何履行義務?

  西塞羅首先從斯多葛派的哲學立場“道德高尚性是惟一的善”出發,指出凡是高尚的都是有利的,凡是非高尚的都是不利的。“作惡決不可能是有利的,因為惡永遠是不道德的;行善總是有利的,因為善永遠是道德的。”(徐譯本,240)因此,道德高尚性與利益並不會發生真正的衝突,凡是與道德高尚性發生衝突的隻是那些從表麵看來“顯得是有利”的事物。西塞羅進一步從“絕對義務”和“普通義務”的區別來厘清這個問題。“普通義務”是人們普遍都可以承擔的義務,通過人們的善良本性和知識的增進都可以認識到它。而“絕對義務”是“公道要求的”義務,是完美的、絕對的,直接體現著道德的高尚性,隻有完滿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它。多數人由於不具有完滿的智慧,無法認識到絕對義務的意義,無法理解真正意義上的道德高尚性與利益並不會發生衝突,也就容易把道德高尚性與利益這兩個概念割裂開來,認為它們之間存在衝突。西塞羅認為,必須讓人們認識到,道德高尚性與利益所發生的衝突隻是一種表麵的衝突,那種利益隻是一種“顯得是有利”的事物,真正的利益是不會違背自然,破壞公正的。

  西塞羅強調,為了避免在道德高尚性和“顯得是有利”的事物發生衝突時作出錯誤的判斷,就需要確立一種規則,以確保我們永遠不會偏離義務。為此,西塞羅通過詳細分析眾多曆史與神話中的事例,討論了道德高尚性與“顯得是有利”的事物之間可能產生衝突的種種具體情境,如在無人知曉罪惡的情況下,在個人友誼之中,在國際關係等方麵,最後論證出這樣一個規則:凡是不高尚的行為絕不可能是有利的,甚至當你通過不高尚的行為得到某種自以為有利的東西時,它也不可能是有利的。

  在確定了這一規則之後,西塞羅進一步討論了在商業活動和民法範圍內,如何根據這一規則來正確地履行義務,以及如果違反這一規則所可能產生的後果。西塞羅不斷從斯多葛派的立場來說明,“自然”拒斥和反對一切不符合道義的事情,凡是不正當的事情都不可能是有利的。我們用來衡量利益和道德高尚性的標準隻能是一個。如果為了所謂的“利”而采取錯誤的行為,從而失去了“好人”的名聲和榮譽感、正義感,那麽這個錯誤行為所帶來的東西無論如何也不能補償它所造成的損失。此外,為了那些“顯得有利”的事物而選擇錯誤的行動,這也全麵違背了道德高尚性所體現的四種基本德性。我們必須遵從自然所規定的“恰當”尺度,認真地履行自已應盡的道德義務,過一種理想的道德生活。

  最後,西塞羅針對昔尼克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所提倡的“一切善皆在快樂”的學說進行了尖銳的批駁,指出快樂是絕不可以和道德的高尚性結合在一起的。快樂既違背了道德的高尚性,也不會提供真正有利的東西。西塞羅再次對馬爾庫斯提出了勉勵和希望,結束了全書。

  “簡要評述”

  西塞羅的《論義務》是一部綜合了希臘倫理學關於義務理論的思想,並作出了獨特發展的著作。西塞羅以其特有的方式繼承了從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到斯多葛派哲學家關於德性、至善、義務等領域的思想資源,同時又賦予其一種帶有強烈羅馬文化色彩的,強調實踐活動和實用意義的色彩。從西塞羅關於道德高尚性所體現的四種基本德性上,我們可以發現它們與古希臘四主德“智慧、正義、勇敢、節製”之間微妙的對應關係。西塞羅把這四種主要德性放在羅馬文化的背景中進行了改造,突出了德性與義務之間的對應關係,為進一步論述義務問題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哲學基礎。西塞羅發展了傳統德性的標準,將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協調一致作為獲得財富的基本準則。《論義務》中轉述的各家哲學思想為數不少,西塞羅都給予了精當的評論,由此可見其廣博的學識和敏銳的辨別力。在倫理思想方麵,西塞羅主要受到羅馬斯多葛派的創始人帕奈提奧斯的影響,同時結合羅馬共和國的思想和政治傳統進行了自己的修正與補充。必須指出的是,西塞羅對伊壁鳩魯學派思想的理解存在較大的偏差,他簡單地把伊壁鳩魯學派關於“一切善皆在快樂”的觀點等同於違背道德,一味追求感官快樂,對此進行了嚴厲的斥責:“一種美德,卻要迎合感官上的快樂,它處於一種多麽可悲的奴役狀態啊!”(徐譯本,272)實際上,伊壁鳩魯所提倡的快樂並不是簡單的感官快樂,而是精神的一種寧靜狀態。伊壁鳩魯本人反對過度地放縱感官欲望。

  《論義務》把義務這個道德哲學領域的問題與羅馬法結合起來討論,詳細論述了在商業、民事、國際法各個領域中的義務問題。比如,針對凱撒任意剝奪政敵的財產,西塞羅指出,如果原本屬於公共的東西已屬於個人所有,那麽就應當讓每個人擁有分配給他的東西,如果有人試圖從他人那裏攫取財物並分給其他人,那麽他就破壞了人類社會的法權。在《論義務》中,西塞羅還首次表述了他極為重要的思想:萬民法和市民法存在著區別,市民法不可能同時成為萬民法,但萬民法應該同時是市民法。它們來源於自然賦予我們的最佳範例。這些思想也使《論義務》成為論述羅馬法的經典著作之一。西塞羅對斯多葛派哲學思想非常熟悉,他把斯多葛派關於自然法的思想引入到義務的範疇中來,這一點對後世的義務論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總之,《論義務》從羅馬時代開始產生了它特有的影響,在中世紀、文藝複興時代,啟蒙時代,各個時代的西方思想大師都從這部著作中汲取了豐富的思想資源,並作出了多元的闡釋和評價。

  (楊瑾)

  參考文獻

  [1]Cicero。Cicero on Moral Obligation[M]。trans。by J。Higgin-botham, Berkeley, 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

  [2]Cicero。Cicero on Duties[M]。ed。by M。T。Griffin and E。M。Atki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3]Cicero the Philosopher[M]。ed。by J。G。F。Powell, Lon-don:Clarendon Press,1995.

  [4]〔古羅馬〕西塞羅。論義務[M]。王煥生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5]〔古羅馬〕西塞羅。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M]。徐奕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6]〔古羅馬〕西塞羅。論共和國?論法律[M]。王煥生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7]〔古羅馬〕撒路斯提烏斯。喀提林陰謀?朱古達戰爭[M]。王以鑄、崔妙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8]〔古羅馬〕普魯塔克。西塞羅傳[M]。羅念生譯。羅念生全集。卷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王煥生。《論共和國》導讀[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