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6章 英魂已逝南聯盟!中華奮威不可侮(5)

  不難看出,美國的所謂安全戰略隻不過是冷戰思維的延續和發展罷了。近年來,美決策集團環顧全球,自信美國可保持惟一超級大國地位至少到2015年,因而急於抓住“暫無全球性戰略對手”這一戰略機遇,謀求隨時對“危機”作出反應、為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做出準備,塑造有利於美國的全球戰略環境,以確保21世紀成為所謂“美國世紀”。

  為了實現其戰略設想,美國還在暗中策劃並公開推動北約的所謂新戰略。1997年10月21日,美國前國務卿克裏斯托弗與前國防部長佩裏就聯名在《紐約時報》發表題為《北約的真正使命》的文章;同年12月13日,美國國務院戰略政策和談判辦公室前主任索科爾斯基與蘭德公司資深分析家拉臘比借《國際先驅論壇報》,聲稱“新世界中的北約必須更新其戰略思想”;1998年12月7日,現任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則親自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為北約新戰略構想製造輿論。正如德國《法蘭克福報》所言,美國“需要一個能夠推行其強權政治的工具,北約則是最合適不過的選擇”。美國進行北約戰略調整,突出北約在維持歐洲安全方麵的作用,可振興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美國已在歐洲熱點問題上大做文章,一方麵故意擴大科索沃問題的事態,另一方麵動用北約打擊南斯拉夫共和國聯盟,使越來越多的歐洲人認為,歐洲仍不太平,在安全方麵離不開美國。這樣,美國可利用北約為工具,控製歐洲,維持其在歐洲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美國一直視俄羅斯為潛在對手,為防止俄東山再起,對其構成新的挑戰,美國竭力推動北約東擴,以限製俄羅斯發展。美國利用北約戰略調整,逐個將中東歐國家納入北約,這樣不僅可以削弱俄羅斯在中東歐地區的傳統影響力,使之成為美國的勢力範圍,而且可以在俄羅斯外圍,從中東歐到中亞地區,構築新的戰略防線,阻止俄羅斯“西進、南下”,限製其發展。當然,西歐國家亦可從北約東擴中得到好處,利用北約東擴在西歐的外圍創造更好的安全環境,為歐盟東擴、振興歐洲創造條件,還可以對付俄羅斯的潛在威脅。

  蘇聯解體,美國逐漸把中國當作假想敵

  在美國眼中,隨著蘇聯的解體,中國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盟友”價值也隨之降低,代之而居的是“假想敵”的位置。

  1992年8月17日,聯合國在上海召開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裁軍與安全問題大會,中國外長錢其琛在大會上發言強調,任何亞洲及太平洋國家不應在這一地區從事任何形式的軍備競賽。8月25日,美國助理國防部長潘德雷在美國傳統基金會的一次研討會上針對錢外長的講話,反誣中國在亞太地區挑起了一場新的軍備競賽。他說,中國近幾年增加了軍費,正全力向烏克蘭采購“基輔”號航空母艦,企圖在心理上給亞太地區造成不穩定的影響。9月間,美國另一位助理國防部長、前駐華大使李潔明也在香港地區挑撥說,中國在冷戰後大幅度擴充軍備已引起鄰國的恐慌,此後,“中國威脅論”開始在國際社會中流傳,先是在美國,後來傳至亞太地區,在歐洲也蒙蔽了一些人。

  1997年,美國《時代》周刊和多倫多《環球郵報》前駐北京的記者伯恩斯坦和芒羅出版了一本題為《即將到來的美中衝突》的新著,把中國描述成不斷擴張軍備,蓄意準備向外侵略,對亞太地區和美國構成威脅的國家。他們無視中美兩國在過去曾經進行過富有成效的戰略合作的事實,實際上,他們是在按照超級大國的冷戰思維和霸權主義邏輯推論,害怕中國的和平統一,擔心中國的經濟發展,以為有朝一日中國統一、發展和強大了,會“侵犯”美國利益。為此,他們煽動美國對中國進行戰略遏製和打擊。這本書在當前美國對華政策大辯論中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

  自1998年底起,美國國會內部的“修理中國”之聲再起,它以調查中國所謂的“竊取美國軍事機密”及軍事科技轉移為主。這是繼總統選舉“政治獻金案”“衛星技術泄密案”之後的又一杜撰事件。白宮一位官員在匿名談話中指出,“這是中國威脅論再次複熾”。

  為什麽這些人會挖空心思製造“中國威脅論”呢?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徐信上將說的好:第一,這是為遏製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造勢。國際上某些勢力從其自身戰略目標出發,在冷戰後視中國為心腹之患。他們散布“中國威脅論”,從本質上講就是為遏製中國製造輿論。第二,通過製造緊張氣氛來為某些國家在亞太地區謀求霸權尋找依據。在冷戰時期,美國以蘇聯為對手,攀上了世界政治的巔峰,僅在亞太地區就駐紮了十多萬軍隊。冷戰後,他們又製造中國威脅論,其目的也隻是為他們在這一地區維持軍事存在、銷售軍火、幹涉別國內政、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製造理由。第三,挑撥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從策略上講,是為了牽製中國,離間中國與亞太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的關係,進而坐收漁翁之利。

  說到底,“中國威脅論”的鼓吹者們是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出現在21世紀。

  美國錯以為遏製中國,就可以實現其獨霸世界的戰略設想長期以來,美國以世界憲兵自居,動輒對他國事務指手劃腳,如果被幹涉的國家稍有不從,美國就會掄起軍事幹預主義的大棒。從格林納達到巴拿馬,從伊拉克到南聯盟,無不體現美國這種霸道作風。

  然而和平與發展畢竟是世界發展的主旋律。與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一樣,中國一向主張維護地區的安定和團結,反對以各種借口幹涉他國內部事務。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在維護世界安全方麵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在科索沃問題上,中國一直主張通過政治方式解決南聯盟科索沃危機,反對將任何解決方案強加於南聯盟政府。中國認為:使用武力不利於解決衝突,北約必須立即停止其軍事行動,以便為政治解決科索沃問題創造有利條件。任何政治解決方案都必須以充分尊重南聯盟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維護南聯盟科索沃地區所有民族的合法利益為基礎。任何解決科索沃問題的方案都應當征得南聯盟政府的同意。

  對中國的正義立場美國的某些人一直耿耿於懷,因為這些人關心的是世界霸權,是千方百計維護其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以軍事實力維護其經濟利益。他們曾公開地把世界各國分成了四類,一曰盟國,二曰友國,三曰非盟非友國,四曰“為非作歹”國,他們是依靠一類,團結二類,防範三類,打擊四類。

  為了達到“遏製”中國的目的,從1994年下半年起,美國先是提高了與台灣關係的級別,在中國複關問題上製造障礙,接著又單方麵中斷雙方知識產權談判,隨後又利用聯合國人權會議幹涉中國內政等。

  在政治、經濟等方麵對中國的“遏製”失效後,美國又開始打軍事方麵的主意。有分析家認為,美國落實日美安保條約、製定亞太安全戰略,實質上是希望在安全方麵給中國以壓力。

  如今美國又悍然使用導彈襲擊我駐南使館,其用心昭然若揭。正如國防大學的張召忠教授所指出的那樣,美國此舉是對中國支援南聯盟,以及對國際危機和衝突的反應和所持立場的試探。通過這個事件,美國和北約要摸清中國對國際危機和衝突,特別是突發事件的反應力度、人民呼聲、輿論立場、政治態度,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如果說北約空襲南聯盟看作“敲山鎮虎”,把俄羅斯等國拉入危機之中的話,那麽空襲中國使館的行為有可能蘊藏更大的陰謀,比如迫使中國卷入這場危機和衝突,分散中國對“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注意力,使中國陷入動亂或背上沉重的戰爭包袱等。

  但是曆史證明,美國在“遏製”中國問題上采取的種種手段,定會以失敗而告終。這是因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凡是逆曆史潮流而行的人,雖然可能強大一時,但終究會被曆史拋棄。

  美國希望從戰爭中撈取什麽

  美國希望戰爭可以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政治利益,強化自己作為當今世界惟一超級大國地位。與此同時,它也希望通過戰爭獲取長遠的經濟利益。

  縱觀本世紀曆史,美國往往是戰爭的最大受益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美國基本上奉行中立。1791年的《獨立宣言》嚴禁美國人以任何形式參與、幫助或支持交戰雙方的活動。1794年,《獨立宣言》的發布者、美國總統華盛頓又發表了著名的《告別演說》,反對把美國的“命運與歐洲的任何一部分的命運糾纏在一起,以致使我們的和平與繁榮卷入歐洲的野心爭奪、利益、情緒反複無常的羅網中去”;他認為美國的“正確政策是避免與國外世界的任何一部分永遠結盟”。

  然而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美國不但打破了不介入歐洲事務傳統,而且戰後還把勢力範圍擴展到世界的每個角落。這一方麵是因為隨著經濟生活中壟斷組織的迅猛發展,美國迫切需要開辟更廣闊的海外市場,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大戰給美國帶來的利益,使其獨霸世界的野心得以極大膨脹。二戰結束時,羅斯福總統的顧問伯?巴魯克就曾說過:“美國由於它軍事力量的強大,經濟方麵的優勢,能夠建立起對世界的領導。”

  的確,在二戰中由於美國參戰較晚,又遠離歐洲和太平洋戰場,是本國領土沒有遭到戰爭破壞的惟一大國。戰爭期間美國向英國、法國和蘇聯等盟國提供大量武器、裝備和其他軍需品,極大地刺激了它的生產。據有關資料統計,美國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總產量中所占的比重,從1937年的41.4%增加到1947年的62%;美國出口總額占資本主義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937年的14.2%增加到1947年的32.5%。隨著美國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它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1939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為910億美元,到戰爭結束時的1945年,其國民生產總值增加到2150億美元。1939年歐洲戰爭爆發時,美國軍隊隻有33.5萬人,國防開支10億美元;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時,美國軍隊人數增加到1200萬人(其中海外駐軍380萬人),國防開支猛增到800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7.2%。戰爭後期,美國不僅擁有強大的海、陸、空軍,而且是惟一擁有原子彈的國家。美國軍隊越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遠離美國本土數千英裏以外的西歐、地中海和遠東地區建立軍事基地。

  而二戰給歐洲各主要國家的經濟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作為戰敗的一方,德國在戰爭中死亡約600萬人,加上被俘和失蹤人數共1360萬。它的工業、農業、交通設施以及一些城鎮受到嚴重破壞,柏林一些城區幾乎化為廢墟。此外,奧得―尼斯河以東約1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劃歸波蘭和蘇聯。戰勝方的經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英國在戰爭中打了個精疲力盡,25%的國民財富被戰爭吞噬,海外投資減少了50%,而且還欠了幾十億英鎊的外債,經營了幾百年的大英帝國從此衰落。法國在戰爭期間兩次成為戰場,又有3/5領土曾被納粹德國占領,經濟遭受戰爭破壞尤為嚴重。直到戰後的1948年,法國工業生產隻占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總產值的4%。

  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的失利並沒有對美國經濟產生太大影響,但是經過戰火塗炭的朝鮮、越南等國的經濟卻倒退了十幾年以至更長的時間。

  1991年的海灣戰爭為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僅以石油為例,眾所周知,海灣地區石油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600億桶,占全世界已探明全部儲量的60%;油產量占歐佩克的68%;美國、西歐和日本石油進口的23%、39%和63%來自海灣。因此,經濟發達國家都把海灣視為經濟生命線,海灣地區及中東其他產油國一有風吹草動,西方國家就會為之一驚。1973年阿拉伯國家為反對以色列擴張,運用“石油武器”聯合鬥爭,使油價翻了兩番;1979年伊朗發生革命,隨後兩伊戰爭爆發,又使油價達到每桶30多美元。這兩次危機深深刺痛了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神經,使西方經濟遭受嚴重打擊。石油危機的噩夢使西方國家餘悸未消,所以當海灣危機一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迅速采取行動。

  1990年10月,繼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後,紐約商業交易所的石油價格猛漲至每桶40美元。而據美國商務部報告,此時美國的工業生產連續下降,較1989年同期相比,美國經濟的增長率僅為1.8%,可通貨膨脹率達4.1%,失業率從同年6月份的5.2%上升至5.9%。如果石油價格持續上漲,勢必使美國經濟雪上加霜,有可能加速經濟危機的到來。海灣戰爭結束後,紐約商業交易所的石油價格迅速降至每桶20美元上下。這對於美國這樣一個石油消費大戶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受益無限。

  美國受益奧妙何在

  美國從自己的建國經驗中知道,國家強大的首要基礎是擁有廣大的版圖,而阻止一國崛起的最徹底的辦法,就是肢解它的版圖,讓它在分裂中內耗,在內耗中為西方大國所控製和利用。

  因此對那些所謂“威脅”到美國利益的國家,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後開始采取主動出擊策略,先是利用人權的幌子挑起一個國家的民族矛盾;然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向這個國家施加壓力,並通過資助這個國家的分裂勢力、扶植美國在這個國家的代理人,向這個國家進行全方位的滲透;最終在上述手段失效時就明目張膽地運用軍事幹涉悍然發動戰爭。

  從戰後發生的一係列事件中,我們不難看到美國這一戰略的具體體現:戰敗的德國被肢解、朝鮮戰爭“三八線”的劃分、拚命維護“兩個越南”的存在、害怕看到中國的統一、促成強大的蘇聯解體、在伊拉克強行劃出“禁飛區”等。如今美國又把黑手伸向了科索沃。曆史真是驚人的相似。

  肢解一個國家,使其處於對立或混亂狀態可以給美國帶來巨大的利益。首先美國可以通過支持其中一方獲得在這一地區的“合法存在”,進而填補“權力真空”;其次美國可以通過軍事援助、經濟援助等手段換取在該地區的“領導地位”,進而控製這一地區的經濟命脈、掠奪這一地區的戰略資源;最後美國還可以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促使該地區淪為自己永久性的“附屬地區”等。

  美國想在巴爾幹衝突中得到什麽

  具體到這次巴爾幹危機。美國在強迫南聯盟放棄對科索沃主權的要求被拒絕後,便糾集北約對南聯盟發起了大規模轟炸。長期以來,南斯拉夫一直是巴爾幹地區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國家,它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在這一地區不容忽視。加之南斯拉夫一向不屈從於美國的壓力,與俄羅斯又是曆史盟友。因此,肢解南聯盟,不但可以在北約東擴和日美軍事合作加深、對俄兩翼合圍趨勢日緊的情勢下,封死俄羅斯在南麵的戰略出口,打斷俄羅斯在巴爾幹的戰略支點,而且可以為日後借幫助重建經濟之名進一步控製巴爾幹地區的政治、經濟埋下伏筆。

  另外,通過對南聯盟發起大規模空襲,美國不僅可以削弱南斯拉夫的政治、經濟能力,同時也可以削弱歐盟的政治、經濟能力。

  在歐洲,隨著歐洲一體化不斷發展,《馬斯特裏赫特條約》和《阿姆斯特丹條約》相繼出台,歐盟開始由一個經濟組織逐漸向具有共同經濟、政治和防務目標的地區性集團轉變。今年年初歐元的啟動,不僅顯現出歐盟的經濟實力已經可以與美國進行抗衡,同時展現其欲與美元和日元三分天下的態勢,增加了對美國經濟和美元的壓力。雖然美國表麵上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但從心底裏絕不希望歐盟成為其經濟和政治上強有力的對手。因此在幹預科索沃危機過程中美國懷的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希望這場戰爭對歐洲經濟和歐元產生消極影響,以保證其在歐洲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麵的影響不受動搖。

  一切似乎都按照美國的設想在進行,自空襲以來歐元比價持續下滑。4月29日紐約匯市歐元對美元的比價為1:1.0591,同前一個交易日的1:1.0627相比有大幅度下跌。而在歐元正式掛牌的1月4日,全球匯市歐元對美元的比價穩定在1:1.18上下。

  在南聯盟的軍事行動及其之後的巴爾幹不穩定局麵也將對歐盟國家的預算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此外,巴爾幹地區持續動蕩及其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還有利於美國延續對自身有利的內外部條件。

  第三節 無畏盡職的女記者

  邵雲環的父親氣得當場病倒,他一邊哭一邊罵美國,罵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老人家沒想到白發人會送黑發人;她的母親用毛巾擦了擦眼淚,鎮靜一會兒說:“我呼籲全世界的母親團結起來,站在正義一邊,為了兒女的平安,為了世界和平,管管那些殺人的強盜,讓他們放下屠刀,讓世界天天和平,讓母親天天快樂!”

  她從大山裏來

  1951年6月19日,邵雲環出生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20歲那年,她進入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塞爾維亞語。此前,她曾在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建工處當過工人。艱苦的環境和平凡的勞動造就了她大山的筋骨和鬆樹的品格。

  在北外的幾年中,邵雲環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博得了老師與同學的一致好評。1975年2月,邵雲環被分配到新華社參考新聞編輯部,從事翻譯、選報和編輯工作。這是一個為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站崗放哨、收集瞬息萬變的國際動態新聞的重要部門。她以高超的外語水平、敏銳的新聞敏感和堅定的政治方向,出色地同時也是默默無聞地工作著。在風雪交加的冬天,她淩晨就趕到辦公室選譯外電外報,常常到深更半夜,她還要校對散發油墨味的校樣。她密切注視著蘇聯和東歐的劇變,把每一個重大的動向及時、客觀、準確地向黨向全國人民介紹。

  1990年9月至1993年10月,邵雲環出任新華社貝爾格萊德分社記者,目睹了南斯拉夫的分裂和波黑的激烈衝突。她為新華社采寫了大量的有見地、有深度、有現場感的報道,深受讀者的歡迎和好評。

  1999年3月,正當南斯拉夫局勢極其緊張、科索沃戰火一觸即發的時候,她主動請纓,要求到第一線去工作。記得3月22日她到辦公室與同事們告別的時候,臉帶笑容,眼中流露出堅毅的目光。她說:“請大家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務。”她一句也沒有講到個人的安危。當我們說“請多保重”時,她還是像平常那樣微微一笑。

  她到貝爾格萊德的第二天,即3月24日,北約的炸彈就破壞了那裏的和平。她含著熱淚寫出了她的第一篇通訊《悲壯的貝爾格萊德》。她寫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悲憤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讀她的文字,很容易想到她的性格和為人。百忙之中,她還曾打回過一個電話問大家好。我們囑她保重,她卻說:“我最怕的是稿件發不出去。”

  空襲以來,她廢寢忘食,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采寫了大量戰地報道。其中有短評《北約“意外失誤”幾時休》、特寫《貝爾格萊德上空的戰鬥》、通訊《中國僑民大撤離》等。這些文章的字裏行間洋溢著一股浩然正氣和對南人民的由衷敬佩和同情。她是一名共產黨員,她用努力的工作表達對黨的忠誠。

  讀她的通訊我們知道,在她工作的地方,爆炸“幾乎把人從床上震起來”,“別人聽到警報可以按規定到地下室躲避,我卻得硬著頭皮呆在屋裏寫稿子”;我們知道,她到大橋上和工廠裏去采訪“人體盾牌”,人們在唱歌跳舞,“那場麵與其說是歡樂不如說是悲壯”;我們知道,她“抽時間用攝像機把貝市一些可能遭轟炸的設施拍了下來”,沒幾天,許多設施果真炸毀了;我們知道,她去采訪被炸後的塞爾維亞社會黨總部,“從中間幾層已被炸碎了玻璃的窗戶裏伸出了幾麵南斯拉夫國旗,在雨後的微風中緩緩飄動著……”

  在她最後一篇遺作中,她寫道:“一個多月來,我們已經習慣了常常在午夜以後響起的爆炸聲,每天晚上就像‘等樓上的另一隻靴子掉下來’一樣等待那一聲令人心悸的巨響。”我們讀著她的震撼人心的通訊,為她的安全捏一把汗,隻能默默地為她祝福。

  即便這樣,當同事們和好友們得知她遇難的消息後,仍然萬分震驚,不敢相信。新華社為失去這樣一位好翻譯、好編輯、好記者、好戰友、好黨員而悲痛萬分。邵雲環同誌以她48年的生命譜寫了一部壯烈的人生史詩。她沒有走,她永遠活在親友、同事的心裏。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