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7章 英魂已逝南聯盟!中華奮威不可侮(6)

  1999年4月9日,邵雲環從貝爾格萊德前線給新華社總社發回一封業務信。今日再次捧讀這篇分社工作日記,本書編者禁不住淚流滿麵。

  工作日記:最怕的是稿件發不出去

  新華社記者/邵雲環來到貝爾格萊德後,我隻去過分社四次。還未等到同趙金河同來到貝爾誌交接完畢,北約空襲就開始了。

  到目前為止,在和分社保持電話聯係的情況下,我一直住在使館當外交官的丈夫處“單兵作戰”,因為分社在老城,使館在新城,相距較遠。本來以為小住幾天就可以搬到分社去,沒想到形勢突變,不僅老趙留了下來,各路特派記者也奉命先後抵達。一時間分社“人滿為患”。所以我在使館這一住恐怕就不是幾天的事了。

  其實,生活和工作條件的不便是可以克服的。對一名記者來說,最擔心的事情莫過於采寫的稿件因種種原因發不回總社。

  空襲的當天,我曾為我含著熱淚寫出的第一篇通訊《悲壯的貝爾格萊德》幾個小時發不出去而在電話裏向老楊老趙(編者注:老楊和老趙指的是分社記者楊成明和趙金河)大發脾氣;第二天,我再次為好不容易趕出來的采訪南聯盟副總理的稿件難以從使館發到分社而急得發瘋。還有一篇題為《最搶手的徽章和最流行的歌曲》的稿子,因南當天線路不暢,從晚上8點到10點多鍾我一直坐在文傳機旁,最後還是偶然間撥通了羅馬尼亞分社的電話,請他們幫忙才傳到了總社。

  現在,我的工作條件總算有了著落;用丈夫從北京帶來的自家電腦寫稿,然後到使館研究室打印出來,再用《人民日報》記者的文傳機發到分社,最後由分社老趙將稿件傳到巴黎再發回總社。看來隻要線路不出問題,我就可以順利地把稿件發走。

  有時我想:要是我沒有把自己的電腦帶來,要是沒事先安裝了一條電話線,要是沒有《人民日報》記者的大度,如今我該怎樣向總社交待?

  眼下令我稍感安心的是工作條件基本上有了保證。但是北約對南聯盟的空襲力度還在加大,要是這裏的形勢進一步惡化到斷電以致線路不通,那時我又該怎麽辦?

  邵雲環遇難的消息傳遍了全國,也傳到了她的家鄉佳木斯市。她的弟弟邵炳奎和妹妹邵雲清在聽到這個噩耗之後,悲痛萬分。他們強忍著悲傷,不願意立刻把姐姐遇難的事情告訴年邁的父母。然而,雲環的父母似乎有所察覺。在街上,邵媽媽聽到人們在議論中國駐南使館被炸的消息,心裏直犯嘀咕。她一個勁兒地問兒子雲環是否安全,雲環是否來過電話。悲傷的兒子隨便用幾句話搪塞了過去。但是,連鄰居都知道雲環遇難了,兩位老人的耳朵能瞞得過嗎?二老終究還是知道了。雲環的父親氣得當場病倒,他一邊哭一邊罵美國,罵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老人家沒想到白發人會送黑發人。

  女兒永遠不能再回到老家,回到二老的身旁。二老也永遠見不到女兒了。

  一封沒能發出的電報

  5月8日早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野蠻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造成三位無辜中國人遇難、20多人受傷的消息傳到了地中海東南角的加沙地帶,把焦慮、不安和痛惜強加給在此工作的11位中國人。當後續消息證實新華社女記者邵雲環不幸遇難後,悲痛的氣氛頓時籠罩在每個人的臉上。處在這悲痛旋渦中心的便是中國駐巴勒斯坦辦事處參讚常毅及其夫人潘德琴。

  邵雲環和常毅夫婦同為佳木斯人,是常毅的中學同班同學、插隊的戰友和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同屆校友,畢業後又同在北京工作,這些紐帶也使邵雲環和潘德琴形成了無話不談的“全天候姐妹”之情,兩家的關係密切得不分彼此。在常毅夫婦的眼裏,邵雲環有著善良、正直、寬容、儉樸、敬業和愛家的優秀品格,也不乏才情。他們喜歡她,欣賞她,以至於沒有要求自己的女兒隨父母去學阿拉伯語或英語,而是鼓勵她報考了邵雲環非常熱愛的塞爾維亞語。

  自從邵雲環和丈夫曹榮飛到了貝爾格萊德並分別在中國大使館和新華分社工作,特別是北約開始轟炸南斯拉夫之後,常毅夫婦幾乎日日心裏掛記他們,嘴裏念叨他們,以至於辦事處的中國人都知道在炮火連天的南斯拉夫有一位勇敢能幹的新華社女記者。

  5月5日,馬上要回國休假的常毅夫婦收到邵雲環從貝爾格萊德發來的一封傳真,仔細把父母和北京的家務事一一托付。由於工作忙,潘德琴給邵雲環的複信僅僅寫了一半,悲劇就從天而降。

  8日是常毅夫婦十分繁忙的一天,常毅在約旦河西岸陪同中聯部代表團,潘德琴在加沙為該代表團聯係住處,同時忙著接待同日到達加沙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代表團。

  當記者在去約旦河西岸采訪的路上得知遇難的新華社記者是位女同誌時,心中不禁一怔:常毅夫婦說過,新華社記者隻有邵雲環一人隨丈夫住在使館,除了她還會是誰?我們不僅為失去一位同仁深感痛心,更為常毅夫婦失去一位摯友而惋惜。下午回到加沙時發現,常毅夫婦已經泣不成聲,哭紅了雙眼。原來他們一大早就證實了邵雲環遇難的噩耗,隻是為了工作一直在壓抑著巨大的悲痛。

  邵雲環一家妻死夫傷。中國大使館成了一片廢墟,正常聯係已經中斷。常毅夫婦強壓著悲痛,把心思又放在對邵雲環家屬命運的牽掛上。他們嗚咽著委托記者通過新華社貝爾格萊德分社向曹榮飛轉達一封言辭不多卻包含悲痛、克製和關懷的電報:

  榮飛:

  我們都知道了。任何語言也不能表達我們對失去一位摯友、一位姐妹的悲痛。收到5日的傳真後,德琴正在給你們寫回信,還沒有發出,電視就有了報道。德琴已不能自已。我們無法安慰你,隻想告訴你,在這悲傷之際,我們是多麽深深地同情你和磊。你的傷勢怎麽樣?在離你們不遠的地方有兩個人在由衷地牽掛著你們。

  替我們與可憐的雲環告別。替我們深深地吻她。

  保重!保重!緊緊握你的手。

  友:德琴、常毅

  為了這張短短的電報,記者撥打了一遍又一遍,從下午到晚上,從午夜到黎明,整整24小時,始終無法發出。電報的分量在電話的忙音聲中越來越沉,它不僅滿含著常毅夫婦對邵雲環一家人的特殊情感,也載負著加沙11個中國人對南斯拉夫戰火中同事和同胞們命運的牽掛。

  新華社同事沉痛悼念邵雲環同誌

  悲憤籠罩著新華通訊社,悲憤籠罩著首都新聞界,悲憤籠罩在全中國人民心頭。

  新華社人的心在滴血,舉國新聞工作者在流淚,全中國人民在控訴!

  1999年5月8日,新華社失去了一位優秀女記者,她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犧牲的第一位戰地女記者邵雲環。

  “今天是母親節,當全世界的孩子們都在為母親祝福的時候,你的孩子卻永遠地失去了一個偉大的母親。”5月9日,新華社參考新聞編輯部悼念邵雲環同誌座談會上,參編部的年輕編輯郭銘發言時聲淚俱下。

  “今天淩晨,在一聲罪惡的轟炸中,你淌盡了滿腔熱血,永遠地離我們而去了,留下悲憤的我們,望著電視錄像中躺在擔架上被炸得血肉模糊的你,欲哭無淚。”

  與邵雲環一道生活、工作、戰鬥過的新華社同事們無不悲痛萬分。從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同誌,到已皓首離休的老同誌們隨著噩耗度過了一個個不眠之夜。他們懷著深切的哀傷懷念這位優秀的新聞記者,更懷著滿腔的憤怒聲討霸權者犯下的滔天罪行!

  首都各大新聞單位代表50多人參加了5月9日的悼念座談。

  《參考消息》報社在悼念她的文章中寫道:“我們為失去這樣一位好翻譯、好編輯、好記者、好戰友、好黨員而悲痛萬分。邵雲環同誌以她48歲的生命譜寫了一部壯烈的人生史詩。她沒有走,她永遠活在我們心裏。”

  新華社參考新聞編輯部主任、《參考消息》報社主編夏海濤同誌哽咽地回憶起邵雲環這次赴南斯拉夫分社臨行前與他們的一段對話:

  “小邵,這次你可能會很危險。”

  “我不怕。我有在波黑戰爭中的經驗,我一定能完成報道任務。”

  “那我們等著你凱旋。”

  沒想到,這次對話竟成永訣。夏海濤滿懷義憤地說:邵雲環同誌的死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新聞記者采訪權益的粗暴蹂躪。

  邵雲環對工作兢兢業業。在那個噩夢降臨的夜晚,她剛剛從外地采訪歸來,就一頭紮進使館二樓的房間裏開始寫稿。北京時間5月8日淩晨近6時,就在北約罪惡的導彈瘋狂襲擊使館時,她還在埋頭工作。

  這是一位柔弱的女子,她手裏隻有一支筆,卻慘死在罪惡血腥的霸權者手下。

  一位67歲的離休老同誌也從家中趕來參加悼念座談會,他情緒激動、雙手顫抖、聲音沙啞地說:“這兩天,我老伴一閉上眼,眼前就會出現小邵的身影。她質樸無華、寡言少語、工作勤懇。她是我們新華社的光榮。”老人講到激憤處忍不住揮起拳頭,他說:“65年前,美帝國主義就殺死了我的父親,今天,它又殺死了我的同事!”

  新華社總編室的一位同誌說:邵雲環一貫表現出色,是新華社值得驕傲的一位記者,她的業務、人品皆好。

  “她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人品”

  噩耗傳來近兩天,邵雲環的生前好友,曾與之共事20餘載的參編部發稿中心王洪起仍不能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平靜下來後,他回憶說:“連日來看她發回的報道,我好像已預感到不幸。因為她的稿子非常細膩,同時又很悲壯。從那文字背後我感到有種憂傷。”“事發的當時,即5月8日的淩晨5點多,我不知為什麽就醒來了。而在平時,我都要晚一個小時多才會醒。”

  老王滿麵淚水地說:“小邵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人品特好。你托她什麽事情,她從不含糊。不僅對朋友如此,對同事、普通人,她都非常熱心。她是一位聰明又有上進心的才女,字寫得特別好,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很愉快;她業務進步非常快,很多新事物,如電腦,教她一遍就記住了。不止如此,她還特別虛心好學,對前輩總是虛心求教,對比自己年輕的同誌也從不小視。”

  在好友心目中,她還是一位“女孩子”

  她非常熱愛生活,樂觀向上,從不叫苦。邵雲環曾經當過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建工處的工人。艱苦的環境和平凡的勞動培養了她吃苦耐勞、質樸無華的品格。

  王洪起曾是邵雲環的發稿人,早她八年進社工作,提起這位48歲的已故好友,時常不自覺地稱她為“女孩子”,說在波黑以及南聯盟那樣戰火紛飛、充滿危險的惡劣環境是不適合“女孩子”的,而小邵卻一點也不怕。她一直保持著一顆年輕、善良而又純潔的心。她在事業上兢兢業業,在生活中細致溫婉,待人隨和,樂於助人,在參編部中人緣特別的好。她堅持鍛煉身體,愛好爬山、旅遊,並且酷愛攝影,走到哪裏,都要寫寫拍拍。她熱愛生活,對人生充滿了童心。

  “一位賢妻良母”

  邵雲環在國內工作的繼任者,參考消息報社二編室副主任王其冰在悼念邵雲環的座談會上泣不成聲,她現在的辦公桌就是邵雲環以前使用過的。她回憶說:“她就是那種平凡而偉大的女性,在生活中和普通的中國婦女一樣。”邵雲環在生活中一直樸實無華。她工作很忙,但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把家務活兒全包了,買菜、燒飯,裏裏外外一把手。1990-1993年,她在貝爾格萊德分社工作,兒子留在北京讀書。回國後她還常跟同事說起,覺得自己多年在外,對兒子關心照顧不夠,心中時感歉疚。

  她的父母都在老家黑龍江,家裏生活還比較清貧,邵雲環常常資助家鄉親人,而遠在上海的公婆家,她與丈夫也要盡孝。

  據邵雲環的同事介紹,此次駐外,她本來可以選擇去另一個分社當首席記者,但她為了照顧兒子和丈夫,放棄了作首席記者的機會,而毅然去了充滿戰爭危險的貝爾格萊德,去了沒幾天,北約的罪惡導彈就轟炸了南聯盟的土地。

  生前最大心願――晉升正高職稱

  與一切普通的知識分子一樣,職稱是邵雲環同誌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自1994年聘任副高職稱以來,迄今她的聘期已滿,有資格申請正高職稱。臨行前,她把自己晉升職稱的材料拜托給好友王洪起。老王說,按照小邵的工作業績和一貫表現,她是很有可能晉升成功的。如今伊人已去,老王決定將小邵的晉升材料交付參編部領導,請求社裏追認她為高級譯審。

  在業務上,邵雲環一貫嚴格要求自己。她的作品曾被評為1988年新華社社級好稿,並有多篇稿件是編輯部好稿。此外,她在業餘時間,筆耕不輟,編譯的著述頗豐,達12餘本之多。在東歐問題上,她早已是一位地道的專家。她不僅注重調研,寫出大量有參考價值的報道,而且具有一位優秀記者的閃光品質,無畏生死,盡職敬業。她在自己的晉職報告中這樣寫道:“波黑戰爭中,為取得一手材料,在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南斯拉夫交戰區時,我曾一天數次往返機場,進到駐軍地采訪。在貝市發生騷亂和‘打砸搶’時,我堅持現場觀察,發回獨家報道。”“我深入到克塞武裝嚴重對峙的聯合國‘隔離區’采訪……”

  青鬆存風骨,山川留精神。中國人民再也不願看到邵雲環這樣的記者的遭遇。正如邵雲環生前的一位老同事所言:“她是新華社的驕傲,她是中國新聞工作者的光榮。”

  “我們將永遠記住這筆血債,努力工作,以實際行動為伸張正義、反對霸權貢獻力量。”這是新華社記者編輯在悼念邵雲環同誌座談會上的話語,也是全國新聞工作者的呼聲。這不僅是對死難者的沉痛哀悼,更是對北約強權政治的強烈譴責,是全體新聞界化悲痛為力量的深切表白。

  我想叫你一聲“邵大姐”

  1999年5月9日深夜於邵雲環曾工作過的辦公室,參考消息報社編輯劉青悲痛地寫道:

  今天是1999年5月9日,本世紀最後一個母親節,全體母親的節日。我買來了一束雪白的馬蹄蓮和紫色的勿忘我,花開得正旺,我知道你是最喜歡花的,墊著你曾用過的大紅色塞語字典,放在你以前的辦公桌上。“母親節快樂,邵雲環!”我在和你說話,你聽到了嗎?然而,殘酷的現實一遍遍告訴我,你去了,你不在了,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在母親節的前一天永遠地離開了愛你的兒子、離開了我們。但我直到現在也還一直堅信,你還在,在很遠很遠的地方聽到了我的呼喚。

  昨天上午,也就是剛剛聽到這一噩耗時,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再追問外事局的同誌有沒有搞錯。當證實了這一消息之後,我的頭腦一片空白,我震驚、我傷心、我痛苦、我氣憤,我忍不住大哭起來。幾天前她還給我們寫過專稿,來過傳真、電話,我也給她發過E-mail。此時此刻,我不知道用什麽樣的言語來表達我的心情。現實太殘酷了、太野蠻、太過分了。

  邵雲環和我的友誼始於1996年9月她調到《參考消息》工作,這之前我隻知道她去過南斯拉夫,采訪過波黑戰爭,對她的文章記憶猶新。邵雲環到《參考消息》後,很快就到了我所在的三版任負責人,一直工作到這次再赴南聯盟前不久。在這近三年的時間裏,我們每天在對麵的辦公桌上工作,中午常一起去食堂吃飯、閑聊,一起乘班車上下班,甚至我們常一同下班後去買菜,偶爾我們會拉她一起逛街、一起……在幾年的工作與生活接觸中,我從她身上學到了好多東西,無論在業務上、為人處世上;還有生活中,我常被她的真誠所感動,我們漸漸成了工作上的好搭檔,生活上幾乎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和邵雲環在一起工作,常常被她的認真所感動。她在國外是記者,在國內當過翻譯、做過編輯。她幹一行愛一行,認真地做一行,她是個出色的記者,同樣是出色的翻譯與編輯。這次她去南聯盟給《參考消息》專門發回的稿件,基本上都是由我處理的,對此我有更深的體會。通過她的稿件和與她通電話,我得知這些稿件多是在深夜北約對南聯盟的轟炸與南聯盟反擊的炮火中寫成的。記得她第一次給我們發回稿件後,緊接著又給我們傳回了一份傳真,說她認為稿件中還有一處需要修改,我們當時都很感動。

  北約的轟炸越來越厲害了,每次她千辛萬苦從南聯盟給我們打來電話,我們都關心她那裏的情況,關心她的安全,可她告訴我們她最擔心的是線路不通,稿子發不回來。

  她來電話時曾告訴我們,她在北約轟炸的間歇抽空用攝像機拍下了貝爾格萊德市的一些著名建築與景點,擔心它們有朝一日會永遠消失。現在,不僅這些景致,就連她自己,也永遠消失在那遙遠的地方。

  我們熱愛和平,譴責戰爭。但因為我們大家和邵雲環的特殊關係,對北約轟炸南聯盟這場戰爭更多了幾分關心,對她和她去的那個地方傾注了更多的牽掛。

  為了紀念她,我想尋找一些她的照片。出事當天,我和另外一位同誌去過她在北京的家,因為以前去過多次,環境是那麽熟悉,心情卻是迥然不同。站在那整理得井然有序、幹幹淨淨的家裏,我似乎覺得她還在,就站在我身邊,像往日一樣。她出國前把她在北京的家托付給我,可現在她再也回不來了……

  我親身體驗了邵雲環那種平凡的高尚,麵對劍拔弩張的南聯盟局勢,她臨出國卻是那麽平靜,沒有臨上戰場的緊張,沒有豪言壯語,非常平靜地與我們大家互道珍重。

  邵雲環是一個好人,她愛自己的國家,愛自己的事業,愛家、愛老公、愛兒子,熱愛生活。在我的心中她是一位親切和善的好大姐,盡管我還沒有來得及叫過她一聲。邵雲環,你聽見了嗎?我現在叫你一聲:“邵大姐,我好想你!”

  小邵――多麽親切的稱呼

  新華社駐布達佩斯記者劉為民回憶道:

  5月8日早8點,我像往常一樣打開了收音機,聽到的第一條新聞是:昨天午夜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北約飛機轟炸,兩人喪生。我一下子震驚了。在數百公裏之外的那個城市,有我曾朝夕相處的戰友和同仁,他們現在怎樣了?

  盡管這裏與貝爾格萊德分社的電話聯係早已中斷,我還是希望能僥幸撥通。電話裏的忙音令我焦慮,更使我隱隱不安。我撥通了布加勒斯特分社的電話,驚聞噩耗:邵雲環同誌在北約的轟炸中不幸以身殉職。這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前幾天我還同她通過電話。當確信這是殘酷的現實時,我的淚水不禁奪眶而出,不能自已。

  小邵,多麽親切的稱呼,多麽熟悉的音容笑貌。我不願相信她已不在這個世界,我總期望能再次聽到她的聲音,看到她能重新出現在我的麵前。

  我和小邵一起共事20多年,同在一個室,都曾擔任過部團支部書記和俄文室主管東歐片的副主任;同時在新聞學院學英文,同期在鄰近的分社工作。我是山東人,她的老家也在山東,多年的相處使我對她有更深的了解。我讚賞她的業務才幹,更欽佩她的為人。無論是在總社還是分社,無論是從事什麽工作,她都那樣出色。在我20多年的黨齡中她是我惟一介紹入黨的同誌。而今,我更為此感到自豪和驕傲。

  小邵是我和愛人老魏最知心的朋友,彼此相處十分融洽,可謂無話不談。這次到分社工作後我和小邵僅通過一次電話,她說,此次出來工作不易,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幹,決不辜負組織上的期望。沒想到這竟是我最後一次聽到她的聲音。如今話音仿如昨日,故人已然魂歸。事實證明她確實是出色的。到分社後僅幾天,北約便開始轟炸,她冒著生命危險,深入采訪,寫出大量感人的通訊、特寫,不愧是新華社優秀的駐外記者。

  4月21日,我駐南使館文化參讚來匈牙利辦事,考慮到那裏供應緊張,我特意給小邵和她丈夫帶去六公斤柑子、六瓶維生素C片和一封信。選擇“6”,是圖個吉利,按我們中國人的說法,六六大順。在信中我一再囑咐他們千萬要注意安全,切切保重。我說,待到戰爭結束我將再次在布達佩斯請你們品嚐匈牙利有名的魚湯,為你們慶功。誰想到,我的盛情化作了永遠的遺憾。

  5月9日,匈牙利首都爆發了北約空襲南聯盟以來最大一次反戰示威遊行。示威者群情激憤,高呼“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口號。許多人手捧鮮花,在遊行結束時撒向多瑙河,以悼念那些在戰爭中的無辜死難者。我也滿懷悲憤加入了遊行的行列,並特意買了一束鮮花。

  遊行尚未結束,我便第一個跑到多瑙河邊。藍色的多瑙河水靜靜流淌,似乎在和我一同默默哀訴。此時此刻,小邵的音容笑貌再一次浮現在我麵前,是那樣熟悉,仿佛近在咫尺;又是那樣遙遠,似乎置身天國。我噙著淚水,將鮮花撒向水中。黃色的小花載著我的哀思漸漸漂遠了,我的視線再次模糊了。我在心中默念,小邵,小邵,多瑙河水將把這束鮮花帶到貝爾格萊德,帶到你曾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帶到天國之門。你若在天有靈,就請接受我這個老朋友對你的深切哀悼之情吧!

  母親的控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