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5章 英魂已逝南聯盟!中華奮威不可侮(4)

  5月1日北約飛機在轟炸距科索沃首府普裏什蒂納北部的一座橋梁時,炸毀一輛行駛在橋梁上的公共汽車,造成47名乘客喪生,16人嚴重燒傷。此後不久,北約又對同一座橋梁進行空襲,擊中現場的一輛救護車。北約方麵的解釋是,此次事件目前尚未得到完全證實。或許,北約還會宣稱這一事件又是一次“不可避免的失誤”。

  5月2日由於北約轟炸,貝爾格萊德突然停電,整個城市一片漆黑,這是自3月24日北約開始轟炸以來首次停電。

  5月3日北約的兩枚導彈襲擊了一輛從科索沃賈科維察開往南聯盟黑山共和國首府波德戈裏察的公共汽車,不僅造成乘客而且造成前來救援的警察的傷亡,至少有20餘人喪生,43人受傷。可是,北約在解釋這些血淋淋的事件時,往往隻輕描淡寫地說,“偏離了軍事目標”或“不可避免的失誤”。

  5月5日北約飛機轟炸了一支來自希臘的國際人道組織運送藥品的車隊,藥品全部被炸毀。

  5月6日北約飛機轟炸了南聯盟靠近羅馬尼亞的邊境城市弗爾沙茨,炸毀了當地連接南聯盟首都貝爾格萊德和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一座鐵路橋和高壓輸電網。

  5月7日晚11點50分北約導彈襲擊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造成3人死亡,20多人受傷,館舍嚴重毀壞。

  憑借武力,北約在南聯盟為所欲為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之所以能在南聯盟為所欲為,完全不顧道義上的和有關國際法和國際公約的約束,不顧世界人民的反戰呼聲和輿論譴責,除了經濟發達、政治霸權等因素外,還依仗它們的軍事力量。在強權政治者們看來,軍事優勢是主宰世界的基礎,武力是解決有關問題或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依靠,軍事幹預是實現自己目標便捷而有效的手段。

  南聯盟周圍集結重兵

  從3月開始北約就在南聯盟周圍集結重兵。共約460架戰機中有一半來自美國。這些飛機被部署在12個空軍基地,最大的一個是意大利北部的阿維亞諾空軍基地。

  在阿維亞諾空軍基地的飛機大部分來自美國,其中包括F-16S、F-15E、F-117、EC-130S、A-10S和EA-6B“徘徊者”戰鬥機。此外還有法國的“美洲虎”和“幻影2000D”戰鬥機、意大利和德國的“旋風”戰鬥機、英國的“鷂”戰鬥機以及西班牙、加拿大、荷蘭、土耳其、比利時、丹麥和挪威等國的飛機。

  美國在地中海集結的戰艦包括“企業”號航空母艦、“菲律賓海”號導彈巡洋艦、“岡薩雷斯”號導彈驅逐艦及“尼科爾森”號和“索恩”號驅逐艦。這些軍艦都裝有“戰斧”導彈,這是一種能夠在各種天氣中命中目標的、射程為1600公裏的導彈。此外美國在地中海還部署了兩艘潛艇“邁阿密”級和“諾福克”級。它們得到兩棲戒備大隊的支持,該大隊由“納索”號、“納什維爾”號和“彭薩科拉”號兩棲軍艦組成。

  其他北約國家如法國、德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英國和土耳其等國的軍艦也紛紛向南斯拉夫周圍海域集結。

  進入4月以來,北約不斷向南聯盟周圍增兵。雖然北約對發動地麵戰出言謹慎,但其準備工作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在空襲南聯盟以前,北約為進駐科索沃,就在南聯盟的鄰國馬其頓部署了12000人的地麵部隊;在波黑,從事維和任務的多國部隊有3600人,其中以北約國家部隊為主。隨著空襲的不斷升級,北約在阿爾巴尼亞的駐軍不斷增加,阿政府已把該國所有的領空、港口和軍事設施的控製權交給北約。

  目前,北約約有1000架飛機參加了對南空襲行動。美國投入了將近650架戰機和支援飛機,其中400架在執行轟炸任務。隨著空襲的繼續,美國又不斷向巴爾幹地區增派軍隊,“羅斯福”號航空母艦已駛進地中海,與原在這裏的美國第六艦隊會合。“為向南聯盟發動地麵攻擊作準備”,美國派遣24架“阿帕奇”攻擊型直升機和數千名軍人抵達阿爾巴尼亞。另外,同阿帕奇直升機相配套的一批先進的雷達和防空導彈發射架以及一些裝甲戰車也陸續運抵阿首都機場。此外,美國政府還考慮調動預備役部隊,其國防部長科恩稱他希望克林頓總統盡快授權國防部調動3.3萬人的預備役軍人前往歐洲,以加強北約和美國在巴爾幹地區的軍事實力。

  法國現參加北約軍事行動的軍隊包括58架飛機和7艘戰艦共約6000人的部隊。另外,法國的“福煦”號航空母艦已經進駐亞得裏亞海,這艘航母由“卡薩爾”號驅逐艦和“圖爾維爾”號護衛艦護衛,上麵運載了16架“超級軍旗”攻擊機和4架“軍旗”偵察機。另外,法國還準備了一支2000人的軍隊在法國本土待命,準備參加將來進入科索沃的地麵部隊。

  英國除了派飛機參與轟炸南聯盟外,也不斷向巴爾幹地區增兵,使其在該地區的總兵力達到了6500人。英國的“無敵”號航空母艦也已進駐亞得裏亞海,在此之前,英國在海域還部署有一艘核動力潛艇和“薩默塞特”號護衛艦。除此之外,英國還將派出包括12輛“挑戰者”坦克和40輛“勇士”裝甲車的裝甲戰鬥群。

  德國已在波黑、阿爾巴尼亞等地共部署了約5500人的部隊,加上上述增派的1000人,德國在國外的駐軍已達6500餘人。據悉,德國在國外的駐軍均配備有“豹二”式重型主戰坦克、裝甲車、作戰直升機等技術先進的武器裝備。

  另據阿通社報道,約420名意大利軍人抵達阿爾巴尼亞,同時運抵的還有120輛卡車、密封貨車、挖掘機、裝甲車以及發電機等。捷克也已向北約提供了一所野戰醫院和一架安-16運輸機。此外北約一批包括20輛“豹式”坦克以及步兵戰車、裝甲運兵車和M109大炮等的裝備已由希臘進入馬其頓。

  北約在南聯盟的兵力雖不夠打一場全麵地麵戰爭,但是用於防禦及打一場小規模的局部地麵戰爭,還是綽綽有餘的。加之北約所使用的武器許多都屬於八九十年代的裝備部隊的,其戰鬥效能遠遠超過南聯盟軍隊。就拿空軍力量來說,在戰爭最初的三周內,北約方麵出動飛機6000餘架次,有1687架次進行了實際轟炸,其中隻有十幾架被擊落。而南聯盟方麵在戰爭初期就基本上失去了在空中與北約抗衡的能力。

  自恃高技術兵器不可一世

  使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有恃無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們擁有大量高技術兵器。所謂高技術兵器,通俗地說就是高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含量高的兵器。以高技術兵器中的信息兵器為例,它與常規兵器的區別在於:信息兵器的熱能部分與常規兵器相同,但熱能的釋放卻往往受著信息程序的控製,即在選擇目標、方向、距離、釋放方式等方麵都受信息主導。在信息製約下,可以使兵器原來所具有的熱能得以成十上百、乃至上千倍地“放大”。比如導彈精度為0.8公裏時,若要摧毀敵方加固後的彈道導彈地下發射井,彈頭爆炸當量需達1000萬噸,而如果通過信息製導技術使導彈命中精度達到0.4公裏,彈頭的當量就隻需用125萬噸。也就是說,精度提高一倍,導彈的殺傷熱能量即可減少至原來的1/8.目前,信息製導技術可使彈道導彈的命中精度達到0.1至0.04公裏的程度,這等於在無形中使導彈的殺傷熱能量提高了成百上千倍。

  美國在高技術兵器研製和生產方麵遠遠地走在了其他國家的前麵。但是這些高技術兵器的效用如何,需要經過實戰的檢驗。因此美國經常利用所參與的各種衝突,投入大量新研製出的高技術兵器,把戰場變成高技術兵器的試驗場。

  下麵我們就來看一下北約集團(特別是美國)常用的一些高技術兵器。

  “鋪路”&型激光製導炸彈

  激光製導炸彈(也稱“靈巧炸彈”)是先由飛行員用激光照射器照射目標,當目標被“鎖定”,而且機上的激光搜索跟蹤器捕捉到激光反射回波以後,立即進行投彈,炸彈頭部的激光製導裝置便會根據激光回波引導炸彈飛向目標。

  “鋪路”&型激光製導炸彈是專門為對付坦克和機動炮設計的,除激光製導外,它還可以通過全球定位衛星導航係統進行製導。與其他“靈巧”武器不同,這種炸彈不必非得在天氣晴朗的情況下才能擊中目標。

  這種係統可以由美國B1遠程重型轟炸機運載,其射程不到20千米,命中誤差不超過10米。根據設計,炸彈將在地麵上空10!15米處爆炸,彈頭的穿甲碎片能飛散到很廣的地區。從理論上講,在這個範圍內,任何坦克、槍炮或裝甲運兵車都將被摧毀。而且,由於飛機在8500米到10000米的上空飛行,飛行員攻擊目標時遇到的危險要小得多。

  “斯拉姆”空對地導彈

  “斯拉姆”是英文縮寫“SRAM”的譯音,意為“短程攻擊導彈”。該導彈將導彈技術、衛星通訊技術和紅外攝影技術融為一體。發射前,技術人員可將攻擊目標的數據編成軟件,輸入導彈內的計算機上。發射後,導彈可利用部署在戰區上空的衛星提供的數據,由雷達測高器控製,低空飛行接近目標。接近目標後,導彈內的經外攝影機自動開始工作,同時飛行員可以通過座艙的屏幕看到攻擊目標的圖像,以進行最後的調整和校正,直到擊中目標。

  “斯拉姆”空對地導彈長4.5米,彈徑34.3厘米,重617千克,可攜帶227千克重的常規彈頭。因其精確度高,比起同等大小的炸彈來說,這種導彈更具破壞性。

  該導彈可以從A-6E或F/A-18飛機上發射,射程為60至160公裏,特別適合於攻擊移動目標或需要精確定點瞄準的目標。

  “小牛”空對地導彈

  “小牛”空對地導彈是美國休斯飛機公司為美國海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研製的戰術空對地導彈。也有人把它譯為“幼畜”。它長2.49米,彈徑30厘米,最大射程48公裏,采用了電視、激光、紅外熱成像等製導技術。

  電視製導的“小牛”導彈適宜在晴朗的白天使用。發現目標後,飛行員操縱飛機對準目標飛行,同時按下按鈕打開導彈頭部保護罩並啟動座艙內的電視屏障。這時裝在導彈透明頭部的電視攝像機開始工作,在載機屏障上飛行員可以清楚地看到被拍攝的目標圖像。使屏障上的十字線瞄準目標後按發射按鈕,導彈便會自動跟蹤目標進行攻擊。

  激光製導的“小牛”導彈彈頭裝有激光探測器。工作時由飛機先發射激光束照射被攻擊目標,導彈依靠其頭部的激光探測器接收由目標反射的光束能量作為製導信息,從而攻擊目標。這種激光製導的導彈在白天和黑夜都能使用。

  紅外熱成像製導的“小牛”導彈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無論在白天、黑夜、不良氣象條件下和硝煙彌漫的戰場環境中都能使用,且不易被敵方發現和幹擾。紅外熱成像製導導彈是用紅外熱成像探測器捕獲目標的紅外圖像,其圖像質量決定於輻射熱源的強弱,即目標與環境的溫度差。紅外探測器可對目標進行逐點掃描,經過信號處理電路處理後能在熒光屏上顯示成像。

  AS30L激光製導導彈

  與現有製導手段相比,這種導彈是惟一一種可以提供高精度、可在夜間發射、價格又低廉的導彈。AS30L並不是用激光束製導,而是通過一個半主動激光導引頭,利用一個激光“點”進行製導。激光自動跟蹤照射係統吊艙內的照射器用激光束的一個激光點來照射目標。導彈可以探測到該點的反射信號,導引頭可以測出導彈縱軸與導彈目標連線之間夾角的誤差,自動導引導彈至被激光點照射的位置。

  該種導彈從一開始就是為攻擊堅固、嚴密設防的目標而研製的。它具有射程遠、並可進行超低空水平發射等特點。這是因為照射器的光束與導彈軌跡之間的夾角可以很小。此外它的速度很快,命中目標時的速度可達1.4馬赫,命中誤差不超過1米。其高效動能和鋼製屏蔽彈頭可在穿透2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目標後爆炸,產生的巨大能量足以摧毀嚴密設防的堅固目標。

  F-117A隱形戰鬥機

  在美國派往南聯盟的眾多現代化飛機中,F-117A隱形戰鬥機是采用高技術最多、突防能力最強的飛機之一,它可躲避對方雷達的偵察。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正是F-117A隱形戰鬥機向巴格達電話電報大樓準確無誤地投下一枚重達1噸的激光製導炸彈,揭開了這場代號為“沙漠風暴”行動的序幕。整個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在空襲中損失了48架飛機,但F-117A無一損傷。

  該機在設計上為獲隱形效果,其形狀不同於一般戰鬥機。整個飛機呈楔形,機尾為V形燕尾式。從機首正麵看去,F-117A就像一座埃及金字塔。它的機身呈頭盔形,有棱有角,這樣的結構外形可將照射來的雷達波向偏離探測雷達的方向反射。進氣管在機翼的上方,進氣口處覆蓋雷達波吸收網。機長20.09米,翼展13.2米,高3.78米,機翼前緣後掠67度,機翼後緣呈鋸齒狀,機身塗以黑色,飛機速度略低於音速。

  為了減少機體對雷達波的反射,F-117A無外掛裝置,武器通常都裝在彈艙內。彈艙可容納2枚GBU-15型2000磅級的炸彈,或AGM-88型高速反輻射導彈,必要時,它亦可攜帶B61型核彈,對敵方戰略目標實施核打擊。

  F-117A雖具有“隱形”效果,但要想把自己的身影完全隱藏,不露一點蛛絲馬跡,是難以做到的。連美軍自己也承認,“(隱形飛機)機身外表雖然塗有偽裝色,在白天飛行還是比較容易被發現。而一旦被發現,飛機就很容易受到攻擊”。這也就是為什麽F-117A一般選擇夜間出擊的原因。

  盡管這樣,一架標有“AF82-806”的美軍F-117A隱形戰鬥機還是於3月24日晚在貝爾格萊德附近被擊落,這是F-117A自執行作戰任務以來首次遭災。

  B-2隱形戰略轟炸機

  北約在對南聯盟空襲中,首次動用了B-2戰略轟炸機,使這種飛機第一次用於實戰。B-2戰略轟炸機是冷戰時期的產物,由美國諾思羅普公司為美國空軍研製。1979年,美國空軍根據戰略上的考慮,要求研製一種高空突防隱形戰略轟炸機,來對付蘇聯90年代可能部署的防空係統。1981年開始製造原型機,1989年原型機試飛。後來對計劃作了修改,使B-2轟炸機兼有高低空突防能力,能執行核及常規轟炸的雙重任務。美國空軍共訂購了20架B-2轟炸機,首架已於1993年底交付,預計本世紀末全部交付完畢。B-2轟炸機的單價高達22.2億美元,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昂貴的飛機。

  B-2轟炸機采用翼身融合、無尾翼的飛翼構形,機翼前緣交接於機頭處,機翼後緣呈鋸齒形。機身機翼大量采用石墨/碳纖維複合材料、蜂窩狀結構,表麵有吸波塗層,發動機的噴口置於機翼上方。這種獨特的外形設計和材料,能有效地躲避雷達的探測,達到良好的隱形效果。

  B-2轟炸機有三種作戰任務:一是不被發現地深入敵方腹地,高精度地投放炸彈或發射導彈,使武器係統具有最高效率;二是探測、發現並摧毀移動目標;三是建立威懾力量。美國空軍揚言,B-2轟炸機能在接到命令後數小時內由美國本土起飛,攻擊世界上的任何目標。B-2轟炸機細分為三種型號。“布洛克10”型,最多能攜帶16枚B-83型核炸彈和16枚MK84型常規炸彈,巡航速度0.8馬赫,升限19240米,航程11675公裏,進行一次空中加油則航程超過18500公裏;“布洛克20”型,最多能攜帶16枚B-61核炸彈,有攜帶防空區外對地攻擊導彈的能力,還可攜帶36枚集束炸彈及16枚全球定位係統(GPS)輔助製導的炸彈,並具有某些自動完成飛行任務的能力;“布洛克30”型,最多能攜帶80枚MK80炸彈、36枚M117炸彈、80枚MK62炸彈、16枚聯合正麵攻擊炸彈,還可攜帶8枚防空區外攻擊導彈,具有全自動完成飛行任務的能力。

  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

  AH-64“阿帕奇”是當今世界上正式列裝的技術最先進、火力最強大、價格最昂貴的武裝直升機。它是在強調武裝直升機由高速空中攻擊改為低速貼地隱蔽接敵,並突出反坦克能力的指導思想下研製的。據報道,每架阿帕奇直升機的造價為1600萬美元。

  AH-64裝有兩台T700-GE-701渦輪軸發動機,單台功率1265千瓦,乘員2人,4片槳葉,全長17.76米,最大起飛重量9525公斤,最大平飛速度296公裏/小時,最大航程1700公裏。

  阿帕奇機身兩側短翼有6個外掛點,分別可裝2枚AIM-9“響尾蛇”紅外線製導導彈,16枚“海爾法”激光製導導彈,4個19管70毫米火箭發射器。其基本裝備為1門單管30毫米“鏈”式機炮,最大備彈量為1200發。其中“響尾蛇”導彈主要用於空戰,“海爾法”導彈主要用於反坦克,70毫米火箭及30毫米機炮則用於對付輕裝甲及對地火力壓製支援。但一般情況下它隻裝備8枚“海爾法”激光製導導彈和2個19管70毫米火箭發射器。

  AH-64裝備有目前來說最先進的火控係統。機頭上裝有的目標搜索/追蹤係統及夜視係統可完全獨立操作,其中前者供位於前座的射手搜索目標、激光測距/追蹤及武器製導,後者供位於後座的駕駛員夜航中使用。兩人都配有先進的頭盔瞄準器,可將火控係統測出的數據及圖像顯示在頭盔的單目鏡上,而射手的頭盔瞄準器還可以與30毫米機炮同位轉向,即射手所望的方位,就是機炮對準的方位。

  阿帕奇的戰場生存能力相當強:發動機排氣口裝有抑製散發熱能的排氣係統,可以使其避免遭紅外製導武器的攻擊。機體蒙皮塗有可吸收雷達波的塗料,同時可承受23毫米炮彈或12.7毫米口徑的破甲燃燒彈的攻擊,而且就算其飛行控製係統和電能係統被損、主旋翼隻餘下兩片,直升機仍能負傷持續飛行30分鍾。油箱在被炮彈射穿後,油箱壁可自動封閉,以防止漏油。起落架具有耐墮能力,即使直升機以12.8米/秒的速度垂直下落,飛行員仍有95%的生存率。

  AH-64在進行攻擊時通常采用地形跟隨/回避方式飛行,直到進入戰區時才拉起機頭升高發射武器。它還能懸停在樹叢或山頂後進行伏擊。

  襲擊的背後

  冷戰結束,美國的冷戰思維還在延續和發展

  冷戰結束後,世界出現了“一超多強”(美國成為惟一的超級大國,俄羅斯、歐盟、日本等為世界強國)的局麵,並開始朝多極化方向發展,國際形勢從總體上繼續趨向緩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於世界和平、穩定和繁榮。各國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處的呼聲日益高漲。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

  然而美國擔心這一國際形勢發展走向可能削弱其超級大國地位。為了維護這一地位,美國提出了建立由美國領導的“世界新秩序”的戰略構想,並對其安全戰略作了相應的調整。

  1993年,克林頓政府提出了“擴展戰略”,將“經濟安全”“軍事優勢”和“全球民主化”作為新戰略的三大支柱。1994年7月,克林頓政府又進一步將“擴展戰略”發展為“參與和擴展戰略”,強調要通過積極參與國外事務來擴展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

  1997年初,克林頓政府根據4年防務審查的結果,發表了《新世紀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提出了以“營造―反應―準備”為核心的“跨世紀戰略方針”。

  該戰略強調,在和平時期,美國軍事戰略的重點是“積極營造對美國有利的國際環境”,軍事手段應與外交、經濟、政治等手段綜合運用,通過鞏固軍事同盟、保持美軍海外存在等一係列措施,盡可能將各種被美國認為對其不利的危險因素“化解”在萌芽狀態,使國際戰略環境朝“對美有利”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所謂的“營造”。

  “反應”是指一旦“營造”活動受阻,美軍將“對各種危機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反應”,“以保護美國的利益,顯示美國的決心,並保證美國的全球領導作用”。主要措施包括“實施小規模應急作戰”,如海空封鎖、空中襲擊、維和行動、反恐怖行動、人道主義救援行動等,以及進行有限軍事幹涉,直至“打贏兩場幾乎同時發生的大規模戰區戰爭”。

  “準備”是指“著手為變幻莫測的未來做準備”。一方麵,做好當前和近期準備,使美軍保持高度戰略狀態,可以隨時執行“營造”和“反應”任務。另一方麵,著手為對付2015年前後可能出現的各種安全挑戰,特別是新的全球性對手的挑戰,作好準備,大力推進以信息戰為龍頭的“新軍事革命”,維護美軍在21世紀的“壓倒性優勢”地位。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