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堪稱國之重寶的器物不在少數,但恐怕沒有一件比得上傳國玉璽。它是野心家夢寐以求追逐的目標,又是史學家濃墨重彩描繪的對象。籠罩在玉璽身邊的是重重的刀光劍影,低沉的鼓角錚鳴,它的出現和消失,甚至成為王朝更替、江山易幟的象征。
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之後,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為“璽”,又因為製“璽”選取的為玉石,所以稱為“玉璽”,共有六方,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在皇帝的印璽中,有一方玉璽不在這六方之內,這就是“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為秦代開始後曆代帝王相傳的印璽,傳國玉璽是奉秦始皇之命所造。傳國玉璽采用和氏璧進行製作,形狀為方圓形,長寬各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麵刻有丞相李斯用大篆題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價值連城的玉質,巧奪天工的雕刻,加上蓋世無雙的書法,使這顆玉璽成了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也從此成為承天受命的象征。
從此以後,曆代帝王都以得到傳國玉璽為榮,來顯示自己是“受命於天”的真正天子,而丟失了傳國玉璽則表現為“氣數已盡”,會丟失皇帝的寶座。凡是皇帝登基沒有傳國玉璽,就會被嘲笑為“白板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被世人所輕蔑。正是由於傳國玉璽的特定象征,成為了曆代窺視皇帝寶座者爭奪的對象,這樣也造就了傳國玉璽的傳奇經曆。
其實,用來製作傳國玉璽的和氏璧,本身就充滿了傳奇色彩。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楚山,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按照“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說法,他認定山上有寶,經仔細尋找,終於在山中發現一塊璞玉。卞和將這塊璞玉獻給楚厲王。然而經過玉工辨認,璞玉被判定為普通石頭,楚厲王認為卞和欺君,下令砍斷卞和的左腳,逐出國都。
後來,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將璞玉獻上,玉工仍然認為是石頭,可憐的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腳。
到了楚文王即位,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楚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麽隻有你如此悲傷?”卞和感歎道:“我並不是因為被削足而傷心,而是因為寶石被看作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啊!”這次文王下令命人直接剖開璞,結果得到了一塊無瑕的美玉。為了獎勵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後世傳說的和氏璧。
此後,為了爭奪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統治者發起過血腥的戰爭。和氏璧曾莫名其妙地流入趙國,落入了趙惠文王的手中,引起了秦昭王的垂涎,並表示願用十五座城池進行交換。但當藺相如將和氏璧送到秦宮時,秦昭王卻食言;多虧藺相如憑著大智大勇,先是“完璧歸趙”挫敗秦王的陰謀,接著又在澠池會上戳穿秦國的第二個圈套,保住了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和“完璧歸趙”的出典。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後交出傳國玉璽,太後迫於無奈,氣得將它擲於地上,當王莽拿到傳國玉璽時發現它被砸掉一角,連忙命玉匠用黃金鑲飾。
漢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兵士見宮中一井在早晨時有五彩雲氣,於是派人入井,從井中撈起宮女屍體時發現了宮女頸上係著一個小匣,匣內所藏的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傳國玉璽秘藏於妻子吳氏的住處。後來,袁術拘捕了孫堅的妻子,奪得了傳國玉璽。袁術死後,荊州刺史徐�攜傳國玉璽到了許昌獻給了漢獻帝。至此,傳國璽得以重歸漢室。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為沒有傳國玉璽,於是刻了幾方“受命寶”“定命寶”之類的玉璽聊以自慰。貞觀四年,蕭皇後與元德太子返歸中原,傳國玉璽方歸於唐,令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後唐末帝李從珂被後晉大兵圍困,李從珂和後妃在天星樓自焚而死。據說,李從珂當時便隨身攜帶著“傳國玉璽”。可是大火過後,人們從灰燼中卻不見玉璽的蹤影,甚至連一塊外形稍像玉璽的石頭也沒找到一塊,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隨後,宋、元、明、清曆朝都有發現所謂傳國玉璽的記載,隻不過那是好事者的狗尾續貂,甚至連當時的皇帝都認為那是假貨。
於是,曆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的“傳國玉璽”數隱數現,最終湮沒於曆史的漫漫長河之中。皇帝也淡出中國曆史,傳國玉璽就像一個善於製造懸念的大師,留給後人的,隻是一個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