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帝第三子綿愷六歲即入上書房讀書。直到皇父去世、二阿哥綿寧即位,他還學業未成,尚需專門師傅侍讀。圍繞著他十餘年漫長的讀書生活,發生了一起又一起風波。
綿愷生於乾隆六十年六月。生母鈕祿氏原為嘉慶帝的側福晉,嘉慶皇帝即位後封其為貴妃,在孝淑皇後逝世後繼位中宮,先是封為皇貴妃,六年四月立為皇後。綿愷因此為嫡子。嘉慶五年二月,綿愷到了入學的年齡,皇帝令有關司職人員為其備好文房用具,又從八旗大員子弟中挑選出十餘名跟隨小廝,由欽天監擇選吉日,送他入上書房讀書。二月十五日,離入學之日還有兩天,肅親王永錫派本府太監給綿愷遞進一份禮物,其中除筆墨等學習用具外,另有玉器陳設等物。這永錫本為皇太極長子豪格的後代,按血統也是宗室成員,並且永錫兒媳與皇後鈕祿氏同為禮部尚書、承恩公恭阿拉之女,因此自覺與當朝皇帝更親近些。在他看來,當時皇後居後宮之首,其子綿愷必受皇帝重視,將來很可能繼承皇位,所以向皇後遞進禮物,以示親好。不想被嘉慶皇帝獲知,非但不領情,反而動了怒,連聲指斥其為“太不應該了”、“冒失之極”,並下旨對永錫予以製裁。
嘉慶說:“曆來皇子上學,朝廷中的大臣本就不該過問的。”也就是說這是皇上自家的事,外人起什麽哄,倒黴的永錫管錯閑事了。“而且永錫隻是一個遠枝的親屬,三阿哥上學與他有何幹?如果他事先起奏一下,我是一定不會同意的。”意思是永錫沒把我這個皇帝放在眼裏。“而且他送的禮物中還有玉器,這就更不應該了。他事先不和我打招呼,暗地裏托太監送進皇後的房中,你說這叫什麽事?太冒昧了。”他還在聖旨中氣勢洶洶地質問永錫:“你和別人攀親戚是你的事,關我和皇後什麽事?你還幹涉我兒子上學?你什麽居心呀?”最後竟下令將永錫所管鑲藍旗漢軍都統及管理圓明園八旗事務職任全部革退,另交宗人府議處,並傳集各親王、郡王將永錫所進物件當眾擲還,弄得永錫十分難堪。
嘉慶帝之所以這樣做,用他的話說是為了“崇尚節儉,反對浪費”,而且還要扼製宗室王公和朝廷大臣中日益滋長的“競尚奢華,爭呈寶物”的歪風,以禁絕攀比,恢複滿洲淳樸風氣。而這一點確實也是他親政以來的整飭內政、革除積習流弊的著眼點,曾三令五申,嚴令禁止呈進寶物,並對違例者給以懲處。這次他又拿宗室王公永錫開刀,是為了進一步表明自己懲貪戒奢的決心。除此之外,也有考慮對皇子教育這一因素。一來嘉慶帝奉行內廷皇子不準與外廷大臣交往接觸的老規矩,防止將來相互攀附結納,生出弊端;二來鑒於當時滿族貴族中崇尚奢華之風日漸盛行,非常擔心自己的兒孫趨尚虛浮之俗而丟掉淳樸舊風,不能把祖宗家業傳之久遠,因此對他們的言行舉止時刻注意並嚴加要求。在他看來,皇子涵養之功必自幼齡始。綿愷入學,永錫送玉器陳設,對其檢束身心有害無益。鑒於此,他才這樣毫不留情地將永錫革職問罪。永錫丟官,成為綿愷入學生活經曆中的一段插曲。
像普天下學童一樣,綿愷入學先由讀書識字開始,授課師傅為大學士玉麟。嘉慶十年六月,玉麟調任吏部侍郎,嘉慶帝於是命二阿哥師傅秦承業改充綿愷之師。秦承業接旨後上折陳謝,言稱“我一定會更加努力,不辜負皇帝的希望”。本想向皇帝表白求恩,他不負聖上重托、悉心教導皇子之意,結果倒引起嘉慶帝的反感,下聖旨指責他說:“向來大學士、翰林等派去充當阿哥的師傅的命令下達之日,你們本來就應該好好準備一下,準備任課的老師有事,你們好隨時去補充,這是你們應該做的,從來就沒有人因為被任命為皇子的老師而謝恩的。而且你教前兩個皇子的時候,你怎麽沒謝恩?這次謝恩,動機不純,居心不良。再則你的奏折中有邀功和阿諛奉迎的意思,認為自己被任命為綿愷的老師是皇上抬舉你,認為作其他阿哥的老師不如綿愷的老師榮耀。都是我的兒子,有什麽區別?這次你說為三阿哥當老師光榮,難道你上次為二阿哥當老師就不光榮?老師就該以教學為己任,你卻挑三揀四的,你什麽居心呀?”越寫越氣,一怒之下竟將秦承業降為編修,逐出上書房,改派溫汝適為綿愷師傅、戴殿泗為督課伴讀。就此事,嘉慶帝似乎有雞蛋裏挑骨頭的嫌疑。但在嘉慶帝看來,儒臣入值上書房教育皇子,責任重大,理應克勤克慎。嘉慶十一年十一月,皇帝發現綿愷師傅戴殿泗等時常早退,又傳諭申斥說:“以前師傅們離開上書房時,一定都會把某時某刻離去寫在知官門太監登記,以備日後的稽察。而現在的師傅並不按舊日章程而行,太監們也不聞不問。”嘉慶氣壞了,於是傳命將戴殿泗、桂芳、萬承風三位師傅各罰俸半年,並重申今後上書房師傅不得無故早散,必須遵前例每日按時登記。如再有任意疏懈者,一經查出,必嚴懲不貸。為了保證綿愷等有效利用上書房學習時間,十二年五月嘉慶帝又對上書房的課程和作息時間做了調整:將原來初伏至伏暑炎熱期間的半工半讀課,改為夏至後至立秋前實行,還明確規定二阿哥、三阿哥及各師傅均每日於午初(上午11點)散學,其他伴讀之阿哥及其師傅每日巳正(10點)即可散學。
嘉慶帝對自己兒子的教育如此重視,可綿愷在學習上並不努力,品質也不甚淳樸,這使嘉慶帝十分憂慮。十四年特調周係英到上書房教書,專任綿愷師傅,並特意叮囑他,不但授讀講習詩文,還當教導三阿哥為人居心以忠厚為本。周係英請加授《資治通鑒》,以便使綿愷能知古今治亂興衰之故,了解民間疾苦,獲得教益。這很符合嘉慶帝心意,因此極力讚同。但經過一段時間,在綿愷身上沒見什麽成效,嘉慶帝對此很失望。十五年七月初五,嘉慶帝偶然查看內左門登記名單,發現周係英等三位師傅當日均未到上書房,立即找來綿愷詢問。綿愷告訴說,他與二阿哥一大早就到上書房,至午刻回宮也沒見師傅影兒。嘉慶帝即刻令軍機大臣傳周係英查訊,周係英說他住的澄懷園門內外積雨太深,行走困難。嘉慶帝聽後,發問道:“宮中六院也有積水,各部院衙門仍照常奏事,大臣中老年者都沒誤班,澄懷園距宮門那麽近,你有什麽不能到的?分明是懶惰苟且偷安,擅離職守。”經過這件事,嘉慶帝感到綿愷學習上無長進,乃是授業師傅不盡職盡責的緣故。於是將周係英降一級調用,又給綿愷換了幾個師傅,然而他的學業仍無進展。嘉慶心裏很生氣,指責綿愷說:“最近聽說你好長時間不寫詩文,對學習置之不理,這哪有個學習的樣子!過去我還沒當上皇帝的時候,沒有一天不寫詩作文的,現在雖然日理萬機,可我還在政事之餘寫幾首詩,作幾篇文章。阿哥你在書房裏沒有什麽其他的事,又沒讓你管理旗務,你每天卯時進去申時出來,又不肯留心學習,這不是白白浪費時間,曠廢心誌嗎?你不專心於學業,一定會把精力放在其他的事情上。”其後又苦口婆心教導綿愷說:“每天寫寫詩作點文章,看看經史,可以陶冶性情,增長知識,而且每天有正事幹,才不會放縱自己,才能有所收益。從今以後,每日必須作詩,每三五天,必作一篇文,不可間斷,不能隻想著玩。”還令人將此話錄下來,交上書房存記,以便隨時對綿愷進行督促和約束。而此時綿愷已經是24歲的成人,還需皇父這樣訓戒,真是丟盡了麵子。
綿愷胸無大誌,學業不努力,嘉慶帝對他很不滿意,以致影響到綿愷的封爵。二十四年正月,嘉慶帝六旬大壽,分封皇子,比綿愷小十歲的四弟綿忻受封為親王,而綿愷隻封做郡王。直到二兄綿寧繼位,才由其授封親王。但同時指出:“皇弟你不喜歡學習,功課十分差,即使當了親王離開尚書房了,但還要繼續學習,你要在本衙門用心讀書。”特派人去侍讀。說此話的時候,他們的皇父剛去世兩天。道光帝在熱河安排嘉慶帝喪葬之事尚未回京,在萬事紛亂中卻想到為綿愷張羅侍讀師傅,可見對他是何等印象,綿愷的學問也實在差得可以了。道光十三年五月皇後去世,在商量喪禮時,綿愷來了一句“百姓如喪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之語,把道光氣得差點跳了起來。這句詩是形容百姓的痛苦心情,跟皇後去世是八杆子打不到的事,皇帝正在喪妻之痛時,又生出了這樣的事。於是綿愷被罰俸了十年,又一次嚐到不學無術的苦果。道光十八年五月,民婦穆氏狀告綿愷私囚其夫,經查屬實,降綿愷為郡王。七個月後,綿愷去世,道光帝才下令恢複其親王爵,諡曰“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