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那句歌詞“學習雷鋒好榜樣”,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就是榜樣教育,向榜樣學習就是我們的口號,可是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學習榜樣是怎麽來的呢?其實學習榜樣這一理論的研究者是著名的心理學家班杜拉。
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
是美國心理學家。他出生在加拿大,是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班杜拉精通心理學和哲學,在赫爾學派的影響下研究社會行為,他的研究為社會學習理論的誕生提供了奠基性的基礎。小時候艱苦的生活條件培養了班杜拉吃苦耐勞的性格,而貧乏的教學資源更是使得班杜拉能夠充分發揮自我主導性,自學完成課程。
由於早期班杜拉與一大批行為主義學者和心理學家趣味相投,他們的學習交流為班杜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讓他對學習問題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他對心理學的最大貢獻就是社會學習理論和行為矯正技術。在西爾斯的影響下,班杜拉早期就開始介入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研究,尋找青少年犯罪和家庭背景的關係。這些研究發現了示範在人類學習的作用。
班杜拉關於社會學習理論的建構和發展,依賴於兩個領域經驗研究的支持:其一為攻擊行為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其二為障礙行為的心理治療實踐。他的社會學習理論主要包括幾個方麵:第一,社會認知理論。他認為兒童會觀察他人行為而學得社會行為,並進行模仿(參考第二篇經典實驗篇41波波玩偶實驗)。第二,交互決定觀。這一觀點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是相互影響、彼此聯係的。三者影響力的大小取決於當時的環境和行為的性質。第三,觀察學習過程。這一過程包括注意過程、保持過程、複製過程、動機過程。他的理論強調了榜樣對個體行為學習的重要性。就兒童而言,他們經常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來學習很多東西。這種行為也就是我們說的模仿榜樣行為。同時他的研究還表明,兒童可以通過觀察示範者而習得情感反應和行為反應。他把這個過程稱為替代性條件作用。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不回避人的行為的內部原因,相反,它重視符號、替代、自我調節所起的作用。因此,班社拉的社會學習論被稱之為認知行為主義。他受到波波玩偶實驗的啟發,發現這項實驗可改造成一種心理治療情景,用來矯正患者的障礙行為,這就是他的障礙行為心理治療實踐,也是後來發展出來的示範療法。這種療法最早見於1963年他與沃爾特斯合著的《社會學習與人格發展》一書,後進一步闡述於1969年發表的《行為矯正原理》。《行為矯正原理》至今仍被視為臨床心理學專業的經典之作。
班杜拉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出版了《青少年的攻擊》、《社會學習理論》、《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一種社會學習理論》等書。他所提倡的觀察模仿學習理論為教育“以身作則”的觀點提供了心理學論據。從班杜拉的成長曆程來看,他也不愧是一個以身作則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