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0章 摩揭陀國-外道發惡願處(3)

  當初,大迦葉波在山林中靜坐,忽然出現一片光明,又看見大地在震動,他說:“這是什麽吉祥或者災變,這樣奇特?”他用天眼觀看,看見佛世尊在娑羅雙樹之間入涅,立即命令徒弟們前往拘屍那城。路上遇見一個婆羅門,手裏拿著天上落下來的花。迦葉問道:“你從哪裏來?知道我的大師如今在什麽地方嗎?”婆羅門回答說:“我剛從拘屍那城來,看見你的大師已入涅,眾天神和世人們都在供養,我拿的花就是從那裏得到的。”迦葉聽到以後對他的徒弟們說:“智慧的太陽已經落下去了,世界變得黑暗;良師遠遠離去,眾生將會跌倒。”那些懶惰的比丘互相慶賀說:“如來涅,我們舒服;要是犯了戒律,誰還能嗬斥禁止?”迦葉聽到以後,更加感傷;他想編纂佛經,依據佛的教義整治觸犯戒律的和尚。於是就到達娑羅雙樹,探望佛陀,禮拜致敬。不久,法王去世,人和天神失去了導師,大羅漢們跟著也都涅。這時候大迦葉這樣想:“為了繼承和聽從佛的教導,應該編纂佛經。”於是他登上蘇迷廬山,敲響大椎,高呼這樣的話:“如今王舍城將舉行法事,獲得聖果的人們趕快集合!”迦葉的命令在椎聲中傳遍了三千大千世界,得了神通的人聽到後都聚集到了會場。這時候迦葉對大家說:“如來涅以後,世界變得空虛;我們應該編纂佛經,用以報答佛的恩情。現在要編纂佛經,必須人少安靜;怎麽能憑人多,把好事情辦糟呢?凡是具有三明,獲得六種神通,學習和掌握佛的教導方麵沒有錯誤,自己說法的時候義理圓融、言辭通達、無所滯礙,這樣的上人可以參加編纂。其餘還需要修學的人,各自回家。”於是得九百九十九人,不包括還需要修學的阿難在內。大迦葉把他叫過來對他說:“你還沒有斷除煩惱,應該離開聖者的集會。”阿難說:“我給如來當了多年的隨從;每回說法,我都沒有放棄和遺漏過。如今將要編纂佛經,我反而受到排斥。法王涅以後,我失去了依靠!”迦葉對他說:“你別難過生氣。你親自侍候過佛,確實博學多聞;然而愛欲、疑惑尚未除盡,煩惱、結縛還沒有斷絕。”阿難無話可說,離開那裏,來到一處空曠寂靜的地方;他想要取得無學果,經過努力仍然得不到。疲勞以後,他就想不脫衣服睡覺,還沒有趴到枕頭上,就成了羅漢。他到編纂佛經的地方,敲門報告自己已到。迦葉問道:“你的結縛斷除了嗎?你應該運用神通,不從門中進來。”阿難依了這個命令,從鑰匙孔進去;向和尚們行過禮以後,他退下來重新坐下。這時候是雨季安居的第一個十五日。於是迦葉高聲說道:“你們請仔細聽聽!阿難聽到佛的教導,保持不忘,是如來所稱讚的;他編纂《素纜舊譯修多羅,誤藏》素纜藏:素纜是梵文音譯,意譯經。素纜藏即三藏中的經藏。經被佛教徒認為釋迦牟尼所說。優波厘掌握戒律,做過認真研究,是大家都知道的;他編纂《毗奈耶舊譯毗那耶,誤藏》毗奈耶藏:毗奈耶意譯律,毗奈耶藏即三藏中的律藏。律即佛教徒應遵守的戒律。我迦葉波編纂《阿毗達摩藏》阿毗達摩藏:意譯論藏。指後世佛教徒為解釋佛教教義而作的論述。”雨季的三個月結束時,三藏編纂完畢。由於大迦葉是和尚當中的上座,因而稱之為上座部。

  大迦葉編纂佛經的地方西北,有一座塔,阿難受到和尚們的譴責,不參加編纂佛經,來到這裏靜坐,獲得了羅漢果;獲得聖果以後,才參加編纂。

  從阿難獲得聖果的地方往西走二十多裏,有一座無憂王建造的塔,是大眾部編纂佛經的地方。那些尚需修學和不需再修學的成千上萬的和尚,不參加大迦葉的編纂,而來到這裏,互相說道:“如來在世,大家都跟隨同一個導師學習;法王涅,我們卻受到排斥。為了報答佛的恩情,我們應當編纂佛經。”於是凡、聖來到一塊,賢人智者聚集在一起,又編纂《素纜藏》《毗奈耶藏》《阿毗達摩藏》《雜集藏》和《禁咒藏》,另外構成五藏。由於這次編纂是凡、聖共同參加的,所以就稱之為大眾部。

  迦蘭陀池及石柱。

  從竹林精舍往北走二百多步,到迦蘭陀池,如來從前多次在這裏說法。池水清澈而平靜,具備八種屬性,佛涅之後就枯竭無遺。

  從迦蘭陀池往西北走二三裏,有一座無憂王建造的塔,高六十多尺。旁邊有一根石柱,上麵的銘文記載建塔的事情,高五十多尺,頂端作大象的形狀。

  王舍城。

  石柱東北不遠,至曷羅利大唐語言是王舍城。外郭已經破壞,沒有剩下一點兒垣牆;內城雖然毀壞,基址卻還很高。方圓二十多裏,四麵各有一門。

  當初,頻毗娑羅王建都於上茅宮城的時候,編入冊籍的民戶經常受到火的危害;一家不慎,四鄰遭災;防火都來不及,有資產也無法經營;百姓抱怨,不安其居。國王說:“由於我不積德,下民才遭禍受難;修什麽福德可以驅除災禍?”大臣們說:“大王德化溫和,政教開明;如今因為小民不慎,所以造成這火災。應該製定嚴厲的法律條文,用以處罰今後的犯法者。如果發生大火,那就徹底查清誰先引起;然後懲罰首惡分子,把他的家遷往寒林。寒林是拋棄死屍的地方,通常認為是不祥之地,人們從來不去;搬遷到那兒去,就好像死屍一樣被拋棄。由於恥於住到那不是人住的地方去,人們就會個個謹慎小心。”國王說:“好,應該通告所有的居民。”不久,王宮裏自己先失了火。國王對大臣們說:“該我遷移了。”於是他命令太子代為管理留下的事情,為了維護國法,所以搬到那裏去住。這時候,吠舍厘王聽說頻毗娑羅王住到郊外寒林中去了,就練兵演習,想要乘其不備,予以襲擊。防守邊境的官員報告了這件事,這才修築城邑。因為國王最先在這裏居住,所以叫做王舍城。官吏、士大夫和百姓都把家搬到了那裏。有人說,到未生怨王的時候才修築這座城。未生怨太子繼承王位以後,接著就把它作為國都。到了無憂王遷都波吒厘城的時候,他把王舍城施舍給了婆羅門,所以如今城裏再沒有普通的老百姓,隻有將近一千家婆羅門而已。

  宮城西南角上有兩所小寺廟,各國的來往客僧在這裏逗留,是佛從前說法的地方。由此往西北,有一座塔,是殊底色迦大唐語言是星。舊譯樹提伽,誤長者的故鄉。

  城的南門外,路東有一座塔,如來在這裏曾經說法和化度羅怙羅。

  那爛陀寺。

  從這裏往北走三十多裏,到那爛陀大唐語言是施無厭寺。聽老人們說,這所寺廟南邊的庵沒羅樹林中有一個水池,水池裏的龍叫做那爛陀,由於寺廟建造在它旁邊,所以就取了這個名稱。依它的真實含義來說是,如來從前修菩薩行的時候,當了大國王,建都於此地,他憐憫眾生,樂善好施;當世人為了讚美他的德行,稱他為施無厭;由於這個緣故,寺廟就用它作為名稱。那塊地方本來是一座庵沒羅林園,五百名商人用十億金錢把它買下來施舍給佛,佛在這裏說法三個月,商人們和其他人也獲得聖果。佛涅後不久,這個國家的先王鑠迦羅阿迭多大唐語言是帝日敬重佛教,崇拜三寶,恭敬地占卜福地,建造了這所寺廟。開始動工的時候,挖穿了龍身;當時有一個善於占卜的尼乾外道看見以後,預言說:“這是一個好地方,在這裏建造寺廟,將來一定會昌盛,成為五印度的模範,一千年以後將更加發達。後來的學者不難獲得學業上的成功,然而他們多半會吐血,那是由於傷害了龍的緣故。”他的兒子佛陀多大唐語言是覺護王繼承王位以後,像先帝那樣繼續從事美好的事業,在這寺廟南邊又建一所寺廟。他揭多多大唐語言是如來護王虔誠地整治前輩的事業,在這寺廟東邊又建一所寺廟。婆羅阿迭多大唐語言是幼日王繼位的時候,在這寺廟東北又建一所寺廟。工程完成以後,他舉行福會慶賀,對知名的和不知名的人士都表示了誠意,邀請了凡夫和聖者到會。那會上,五印度的和尚萬裏雲集。大家坐定以後,又來了兩個和尚,他們被領到第三層樓。有人問道:“國王將要設宴會的時候,先邀請了凡夫和聖者;二位大德最後到達,請問是從哪裏來?”他們說:“我們是從至那國來的。大和尚病了,我們給他吃過飯以後才動身;受到國王的遠請,所以前來赴會。”聽到的人大吃一驚,立即報告了國王。國王心裏明白他們是聖者,他親自去向他們慰問。等到上了樓,誰也不知道他們上哪兒去了。國王更加深深地信仰佛法,他舍棄王國,離俗出家。出家以後,位居所有的和尚之下,他總是心不滿足,耿耿於懷:“我從前做國王,尊貴得居於最高的地位;如今出家,卑賤得在所有的和尚之下。”他立即去告訴和尚們,自己把事情說了出來。於是和尚們聚集在一起商議,讓未受戒的人以年齡排次序,所以這個寺廟獨一無二地有這個規定。那位國王的兒子伐羅大唐語言是金剛繼位之後,信仰堅定,又在這寺廟西邊建一所寺廟。後來,中印度王在這寺廟的北邊又建一所大寺廟。於是圍牆高築,所有的寺廟合用同一座大門。經過曆代君王世世興建,用盡了能工巧匠的種種曲刀曲鑿,真是雄偉壯麗。帝日王建造的大寺廟,如今置有佛像;每天,僧團當中有四十名和尚被派到這裏來吃飯,借以報答施主的恩情。

  和尚幾千名,都是才能高強、學識淵博的人;其中,德行為當時人所尊敬、名聲馳於外國的,有幾百名之多。戒行清白,教規純粹。僧團有嚴格的規定,人人都堅定不移地遵守,印度各國都把他們奉為學習的模範。他們詢問尚未明了的問題,談論深奧的義理,一天到晚沒有滿足的時候;他們日日夜夜互相提醒、互相告誡,年長的與年輕的互相促成。誰要是不談論三藏的深義,那就會自己感到孤立和慚愧。所以想要馳名天下的外國學者,都來解決疑難,然後才能美名遠揚。因此那些盜竊它的名義的人,走到哪裏都受到禮遇和敬重。各地的和外國的想要進去辯論的人,經過看門的人的詰難,多半因為答複不上來而回去;隻有那些在學問上博古通今的人,才能獲準進去。於是外來的學生,再與他們比試較量技能,他們十個當中必有七八個失敗退走。剩下兩三個博識事理的人,在和尚們當中依次受到詰問之後,也無不鋒芒遭挫折,名譽被敗壞。至於才能高的、能夠博識事理的、辨別能力強的、多才多藝的賢人智者,真是相繼不絕。例如,護月,在佛的遺教中美名遠揚;德慧、堅慧,崇高的聲譽在當世到處流傳;光友的清楚的論點,勝友的高雅的談論;智月有模範的品性和聰明的智慧,戒賢有高尚的德操和深邃的洞察力。這樣一些上人高僧,都是眾所周知的;他們的德行超過了前輩,在學問上又通達過去的一切著作;他們講述和撰寫的論文和義釋,每人都有十幾部,都是廣泛流傳,為當世所珍視。

  寺廟四周的聖跡數以百計,少許舉出幾個例子,就可以說明大概的情形了。

  寺廟附近諸跡。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