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施鹿林東行二三裏,到一塔,旁邊有一幹涸的池子,方圓八十餘步,一名救命池,又稱烈士池。據從前的書上說:數百年前有一位隱士,在這池旁搭了一座草廬,在這裏隱居。他學習各種魔術,研究變幻的道理,能使瓦礫變為寶,人畜相互變形。但他還不能駕馭風雨,陪伴仙駕。他便參考古代的圖籍,進一步尋求成仙的方法。這方法是:“神仙是一種獲得長生的法術,要學此術,先要立下決心,築一壇場,方圓一丈餘。要一位信勇昭著的烈士,手執長刀站在壇角,絕對禁止說話,從黃昏站到早晨。求仙的人坐在壇中、手按長刀,口誦神咒,停止視聽,到天明之前便可成仙。他手中的長刀變為寶劍,自己飛升到空中,在諸仙中稱王,手執寶劍,發號施令,要什麽可以得到什麽,無衰無老,不病不死。”這隱士既已得到這仙方,便出去尋訪烈士。他找了一年,未能如願,最後在城中遇見一人,在路上邊走邊哭。隱士見了他的相貌,心中高興,便上前慰問他道:“你為什麽這般哀傷呢?”[那人]答道:“我因為貧困,靠當雇工為生。主人了解我,對我也很信任,說到工作滿五年後,便給我重賞酬答。於是我任勞苦忘艱辛地工作。到了五年將滿,我忽然犯了過失,不但被主人鞭笞,而且什麽也沒有得到。所以我心中非常悲哀,有誰會憐恤我呢?”隱士便叫他和自己一起回到草廬,用魔術變出飯菜給他吃,然後又叫他入池洗澡,換上新的衣服。隱士又送給他五百金說道:“用完以後可再來取,不要見外。”從此以後,隱士幾次都給他增加錢,暗中對他施加恩惠,使他感恩圖報。烈士屢次要求效命,以報答知遇之恩。隱士道:“我要找一位勇烈之人,找了一年,到現在才有幸遇到。您奇特的相貌和圖畫上完全一樣。我沒有別的緣故。隻要求你一個晚上不出聲就行了。”烈士道:“叫我死都不會推辭,還怕不出聲嗎?”於是隱士設立壇場,作成仙的法術,依方行事,等待黃昏到來。到了黃昏,各人便負起各人的職責;隱士背誦神咒,烈士手持刀。到天將亮的時候,[烈士]忽然發出了叫喊聲。這時天空中有一團火掉下來,煙火像雲彩一樣彌漫蒸騰。隱士趕快拉烈士進入池中避難。稍後,隱士問道:“我已告誡你不要發出聲音,你為什麽要驚叫呢?”烈士道:“我接受您的命令以後,到了夜半,感到昏昏然像在夢中一樣,看到了很多奇怪的事情:我見到從前的雇主親身來向我慰問道謝。我想到您對我知遇的厚恩,便控製著不說話。他竟發起怒來,把我殺死。我處在死與轉生之間,回顧屍體歎惜,還希望以後曆世都不說話,以報答您對我的厚德。於是我托生在南印度一大婆羅門家,經過受胎出胎,備受痛苦,想起您的恩德,我都沒有出聲。以後到了讀書、成年、結婚、喪親、生子,每每想到您對我的恩德,我都控製著不說話。宗族親戚們見了都感到怪異。到了過六十五歲的時候,我的妻子對我說:‘你應該說話了吧!你如果再不說,我就把你的兒子殺死了!’我當時想,事情已經隔世,自己也已衰老,隻有這一個孩子,因此就叫我的妻子不要殺害兒子,所以便發出聲音了。”隱士道:“這是我的過錯,這是魔鬼在破壞!”烈士感激隱士的恩德,又悲歎事情沒有成功,便憤恨而死。由於免除了一場大火災難,所以這池被稱為救命池。又由於烈士感恩而死,故又稱為烈士池。
三獸塔。
烈士池西有三獸塔,這是如來修菩薩行時燒身的地方。在劫初的時候,這一片林野中有狐、兔、猿三種不同的種類和悅相處。這時天帝釋想考驗修菩薩行的三獸,便下降變為一位老人,對三獸道:“你們三位都過得平安嗎?沒有驚怕嗎?”三獸答道:“我們涉豐草,遊茂林,異類同歡,既平安又快樂。”老人道:“聽說你們相互間情厚意濃,因此我不顧年老,遠道來找你們。現在我肚子正餓,你們給我什麽吃呢?”[三獸]答道:“您在這兒先等一會兒,待我們親自去找來。”於是它們同心謙虛地分路出去找尋食物。狐沿著水邊,叼到一條鮮鯉魚,猿在樹林中采摘奇異花果,都帶回來送給老人。隻有兔空手而返,在左右跳躍。老人道:“依我看來,你們之間還未能和好。猿、狐誌同道合,都能盡心去完成所願;隻有兔空手而回,沒有東西帶回給我。從這裏可以看出你們之間並不一致。”兔聽了譏議,對狐、猿說道:“你們去多收集些柴薪來,我正想有所作為。”狐、猿爭著去銜草拽木,把柴薪堆積得很高,火很快點燃起來。火焰正燒得熾盛,兔道:“仁慈的老人!我身體卑賤無能,您的要求我沒有完成,現在隻好將我微弱的身體供獻給您佐餐吧!”說完便跳進火中,很快就死去。這時老人恢複了天帝釋原身,從餘燼中收揀起骸骨,傷歎了很久,對狐、猿說道:“事情竟然到了這樣,我深受感動,為了不致埋沒這事跡,我把它安放到月亮上去,以便傳給後世知道。”所以人們都說:“從那時開始,月亮中便有兔子了。”後人便在這裏建塔。
從這裏順恒河東下,行三百餘裏,到戰主國在中印度境內。
戰主國。
戰主國方圓二千餘裏,都城在恒河旁,方圓十餘裏。居民富有安樂,鄰裏相連不斷。土地肥沃,莊稼按時播種。氣候和暢,風俗淳樸,人性獷烈,信仰邪道、正道都有。寺院有十餘所,僧徒不足千人,都學小乘教法。外道神廟有二十所,異道雜居。
佛舍利塔。
大城西北寺院中有塔,為無憂王所建。《印度記》道:這裏有如來的舍利一升。從前世尊曾在這裏為天神、人眾現身說妙法七日。其旁有過去三佛座位和他們散步的遺跡。鄰近又有慈氏菩薩像,形體雖小,但威神莊嚴,有神靈暗中相通,常有奇跡出現。
不穿耳寺。
從大城東行二百餘裏,到阿避陀羯剌拿寺大唐語言是不穿耳。寺四周牆垣不廣,但寺內雕飾得很精致,花和池水相互交映,台和樓閣相連,僧徒舉動安詳肅穆。據過去的書上說:從前大雪山北麵貨邏國學音律的和尚,其中有兩三個誌趣相同的,常在禮誦之餘相互說道:“佛法高深,不是言談能夠講得清楚的;而聖跡則是清清楚楚,可以尋訪得到的。我們應該找幾個知心的人,親自出去巡訪聖跡。”於是兩三人便交友,一齊出外杖錫同遊。到了印度,他們寄住在寺院中。寺僧輕視他們是邊遠地區來的人,不準他們居住。他們隻好在外露宿餐風,又累又餓,麵色憔悴,形容枯槁。這時這個國家的國王正好出遊近郊,看見這些客僧,感到奇怪,便問道:“你們是哪裏來的行乞人?為什麽來到這裏?你們既不穿耳,衣服又這麽髒破!”和尚答道:“我們是貨邏國人,恭謹地繼承佛的遺教,出家修行。又約了誌趣相同的人出來巡訪聖跡。自歎福薄,受到眾人的輕視,印度和尚都不讓我們留宿。我們想回本土,但又巡訪未完,雖然吃苦受累,也隻好等巡訪完了以後再回去。”王聽了這話,心中悲感,便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座寺院,並在白布上寫上如下的規定;“我在世上最尊,在人中最貴,這是信奉三寶靈佑的結果。既然作為人主,受佛的囑咐,凡是出家人,我都應該接待救濟。現在建立這座寺院,用以招待來往旅行的僧侶。從今以後,凡是穿耳僧都不準在此寺停宿。”由於有這個事跡,所以它被命名[為不穿耳寺]。
摩訶娑羅邑和各種異跡。
從阿避陀羯剌拿寺向東南行百餘裏,向南渡過恒河,到摩訶娑羅邑。這裏都是婆羅門種,不信佛法;但如看見和尚,先了解他的學業,知道他有學問後,就很有禮貌地致敬。
恒河的北麵有那羅延天祠,層台樓閣,裝飾非常華麗。有石雕刻的諸天神像,刻工精巧異常,常有靈應出現,難於追究。
從那羅延天祠東行三十餘裏有塔,為無憂王所建,大半已隱入地中。塔前建有石柱,高二丈餘,上有獅子像,並刻記著伏鬼的故事。從前這裏有曠野鬼,恃著自己有很大的威力,吸食人血肉,作害生靈,肆無忌憚地興妖作怪。如來憐憫眾生枉死,便用神通誘化諸鬼,引導他們發皈依的敬心,約束他們遵不殺生的戒條。諸鬼接受教誨,[對佛]奉敬周漩。於是舉石請佛安坐其上,願聽正法,悉心護持。自此以後,不信佛法的人爭來推移這鬼置的石座,動輒千人,都不能將它挪動。石座基的四周有茂林清池,人們到這裏無不感到懼怕。
伏鬼塔旁不遠有幾座寺院,雖然大多已傾毀,但還有僧徒,都學習大乘教法。
從這裏向東南行百餘裏到一塔,塔基已傾陷,剩下的那一部分仍高數丈。從前如來涅後,八國的大王來分舍利,量舍利的婆羅門將蜜塗在瓶內,用它量舍利分授諸王。最後婆羅門將瓶帶了回來,得到瓶中粘著的舍利,便建塔將瓶放在塔內,並以舍利瓶作為塔名。後來無憂王開塔取舍利瓶。改建大塔。或到齋日的時候,塔經常有光明照耀。
從這裏向東北渡過恒河,行一百四五十裏,到吠舍厘國舊譯毗舍離國,誤。在中印度境內。
吠舍厘國。
吠舍厘國方圓五千餘裏,土地肥沃,花果茂盛。芒果、茂遮果很多而且名貴。氣候和暢,風俗淳樸。[居民]好行福善,重視學習,邪教、正教都去信奉。有寺院數百所,大部已毀壞,隻存三五所,僧徒稀少。外道神廟有數十座,多種異道雜居其中,以露形外道為最多。吠舍厘城已經很傾頹了,它的故基方圓有六七十裏,宮城方圓有四五裏,居民很少。
佛說《毗摩羅詰經》處。
宮城西北五六裏,到一寺,僧徒很少,學的是小乘正量部法。旁邊有塔,這是從前如來說《毗摩羅詰經》和[無垢稱]長者的兒子寶積等獻寶蓋的地方。它的東麵有塔,是舍利子在這裏證無學果的地方。
佛舍利塔及諸遺跡。
舍利子證果處南有塔,為吠舍厘王所建。佛涅後,這國的先王分得了舍利,便敬謹地建造此塔。《印度記》說:“這裏其中舊有如來的舍利一斛,無憂王開取了九鬥,隻留下一鬥。後來有國王又想開取,正在開工的時候,發生了地震,便不敢再開了。”
這裏的西北麵有塔,為無憂王所建。塔旁有石柱,高五六十尺,上有獅子像。石柱南麵有池,是一群獼猴為佛開鑿的。過去如來曾在這裏住過。池西不遠有塔,是獼猴們持如來缽上樹取蜜的地方。池南不遠有塔,是獼猴們將蜜奉獻給佛的地方。池的西北角尚有獼猴的像。
無垢稱及寶積故居。
寺院東北三四裏有塔,是毗摩羅詰大唐語言無垢稱。舊譯淨名,淨即是無垢,名即是稱,意思雖一樣,名字有異。舊譯維摩詰,誤略故居的基址,有很多的靈異出現。離這裏不遠有一神舍,形狀像壘砌的磚,相傳這是積石,是無垢稱長者托病說法的地方。離這裏不遠有塔,是長者的兒子寶積的故居。又離這裏不遠有塔,是庵沒羅女的故居。佛姨母等尼姑在這裏得到涅。
庵沒羅女園和佛預言涅?處。
寺院北三四裏有塔,是如來將往拘屍那國入涅,人和非人等跟隨世尊來到這裏佇立的地方。再往西北不遠有塔,是佛在這裏最後觀看吠舍厘城的地方。在它的南麵不遠有精舍,前麵建有塔,這是施獻給佛的庵沒羅女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