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十四年春,會於曹1.曹人致餼2,禮也。
1會於曹:魯君會鄭伯。《傳》蒙經文省略與會之人。2“曹人”二句:《左傳·哀公十二年》:“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曹為地主,會畢致餼,合於禮。餼(xì):饋客之生牲、芻、米等。
夏,鄭子人來尋盟1,且修曹之會2.
1子人:鄭伯之弟,名語,字子人。尋盟:重申前盟。此尋桓公十二年武父之盟。尋:溫,重申。2修:溫。亦重申之意。
秋八月壬申,禦廩災。乙亥1,嚐。書,不害也。
1“乙亥”四句:《春秋》書乙亥舉行嚐祭,以明禦廩失火而無害於粢盛(祭祀)。
冬,宋人以諸侯伐鄭1,報宋之戰也2.焚渠門3,入,及大逵4.伐東郊5,取牛首6.以大宮之椽歸7,為盧門之椽8.
1諸侯:即經文所載齊、蔡、衛、鄭。2宋之戰:在桓公十二年。3渠門:鄭國都城之城門。4大逵:大路。逵:四通八達的大道。5東郊:鄭郊。6牛首:鄭邑,在今河南通許縣西北。7大宮:即太宮。鄭國的祖廟。椽:椽子,用於支撐房頂的木條。8盧門:宋郊之城門。
經
十有五年春二月1,天王使家父來求車2.
三月乙未3,天王崩。
夏四月己巳4,葬齊僖公。
五月,鄭伯突出奔蔡5.
鄭世子忽複歸於鄭6.
許叔入於許7.
公會齊侯於艾8.
邾人、牟人、葛人來朝9.
秋九月,鄭伯突入於櫟10.
冬十有一月,公會[齊侯、]宋公、衛侯、陳侯於袲11,伐鄭。
1十有五年:公元前697年。2天王:周桓王。家父:天子之大夫。家是氏,父是字。3乙未:十一日。4己巳:十五日。5鄭伯突:鄭厲公。6鄭世子忽:即鄭昭公。桓公十一年,鄭莊公卒,昭公即位,當年即出奔,故返國不稱君而稱世子。複歸:指複其位。7許叔:許穆公,名新臣,許莊公之弟。隱公十一年,鄭入許,許莊公奔衛,鄭伯使許大夫百裏奉許叔居許東偏。鄭莊公卒,許叔得以即君位。8艾:地名,在今山東蒙陰縣西北艾山附近。9邾(zhū):國名,曹姓,在今山東鄒城市。牟:國名,在今山東萊蕪市東。葛:國名,在今河南寧陵縣北。10櫟(yuè):鄭國的大城,為公子元(鄭厲公)食邑,在今河南禹州市(鄭都城西南九十裏)。11齊侯:此二字據阮元《校勘記》補。袲(chì):宋地,在今安徽宿州市西。諸國先行會禮,後伐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