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1,書始也2.庚辰,大雨雪,亦如之3.書,時失也4.
1大雨霖(lín):持續大雨。霖:久雨。2書始:謂《春秋》所書日期為大雨開始之日。3亦如之:也是書開始之日。4時失:季節失序。周之三月,為夏之正月,不當有雷電,既有雷電,不當複有大雪,這些都是反常現象。
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1,平地尺為大雪2.
1以往:以上。2平地尺:平地雪深一尺以上。夏,城郎。書,不時也1.
1不時:時非農閑,事非急難,不宜大興土功,故曰不時。
宋公不王1.鄭伯為王左卿士2,以王命討之,伐宋。宋以入郛之役怨公3,不告命4.公怒,絕宋使5.
1不王:不朝見周王。諸侯見於天子曰王。2左卿士:王朝最高行政長官之一。周有左、右卿士。3“宋以”句:隱公五年,邾、鄭伐宋,入其郛,隱公拒絕宋國求救。4不告命:不以被伐來告。5絕宋使:斷絕與宋國的使者往來。
秋,鄭人以王命來告伐宋1.
1“鄭人”句:鄭派遣使者轉達天王伐宋之命。前次伐宋未得誌,故複來告。
冬,公會齊侯於防1,謀伐宋也。
1“公會”二句:鄭人未與此會,蓋因戎患之故。
北戎侵鄭1.鄭伯禦之2,患戎師3,曰:“彼徒我車4,懼其侵軼我也5.”公子突曰6:“使勇而無剛者嚐寇而速去之7,君為三覆以待之8.戎輕而不整9,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先者見獲10,必務進11,進而遇覆,必速奔。後者不救,則無繼矣12.乃可以逞13.”從之。戎人之前遇覆者奔14,祝聃逐之15,衷戎師16,前後擊之,盡殪17.戎師大奔。十一月甲寅,鄭人大敗戎師。
1北戎:即山戎。在今河北省東部地區,當時與齊、鄭、燕等國接壤。2禦:抵禦。3患:憂慮。4徒:徒兵。車:車兵。5侵軼:突襲。軼:突。6公子突:即後來的鄭厲公。7剛:堅毅。嚐寇:試探敵人。8三覆:三批伏兵。覆:埋伏。亦指伏兵。9輕:輕躁。10先者:在前麵的士兵。獲:擄獲。11務:趨,專力趨赴。12無繼:無後續之軍。13逞:得逞。謂得誌。14前:前隊。15祝聃(dān):鄭大夫。16衷:本指中、中央。此指包裹、圍在中央。17盡殪(yì):全部被殲。殪:死。
經
十年春1,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2.
夏,翬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3.
六月壬戌4,公敗宋師於菅5.辛未6,取郜7.辛巳8,取防9.
秋,宋人、衛人入鄭。宋人、蔡人、衛人伐戴10.鄭伯伐取之。
冬十月壬午11,齊人、鄭人入郕12.
1十年:公元前713年。2中丘:魯邑,在今山東臨沂市東北。3齊人、鄭人:據《傳》當是指齊僖公、鄭莊公。4壬戌:七日。5菅(jiān):宋地,在今山東金鄉、成武縣境。6辛未:十六日。7郜(ɡào):宋邑,即南郜城,在北郜城南二裏。故址在今山東成武縣東南。8辛巳:二十六日。9防:宋邑,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南。10戴:亦作“載”。國名,在今河南蘭考縣一帶。11壬午:二十七日。12郕:國名,在今河南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