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 戲曲家關漢卿的生平

  世上有些事情往往令人不可思議,關漢卿這位偉大的戲曲家,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戲曲遺產,而關於他生平的資料,卻少得可憐。

  最早記載關漢卿生平的是元代鍾嗣成的《錄鬼簿》,但非常簡短: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

  這段簡短的文字記載了關漢卿的籍貫、職位和名號,然而後世對這三點都有不同的說法。為了方便讀者諸君對關漢卿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我們將這些不同之說,分述於下。

  籍貫關漢卿的籍貫有以下三說:

  1.鍾嗣成說關漢卿是大都人,大都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多數關漢卿研究者認為此說較為可信,因此現在一般都稱關漢卿為大都人。

  2.清代乾隆二十年修的《祁州誌》中說關漢卿是“祁州伍仁村人”。關於這條記載,現代研究關漢卿的學者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認為祁州在今河北省,離大都很近,說它統屬於廣義的大都也是說得過去的。另一種看法認為關漢卿原籍是“祁州伍仁村”,後來在大都落了戶,就被人認為是大都人了。

  3.《元史類編·文翰傳》說:“關漢卿,解州人,工樂府,著北曲六十種。”此說關漢卿為“解州人”,解州在今山西省。關於這條記載,也有人認為元代大都這個名詞指的地域較廣,現在的河北、山東、山西的部分地區都包括在內,因此解州人也可稱做大都人。這種說法未免牽強附會,故為大多數研究關漢卿的學者所不取。

  職位關漢卿職位有“太醫院尹”與“太醫院戶”二說。鍾嗣成的《錄鬼簿》說關漢卿是“太醫院尹”,而元代並無“太醫院尹”這一編製。明代的蔣一葵在他的《堯山堂外紀》中說:“關漢卿,號已齋叟,大都人。金末為太醫院尹,金亡不仕。”而金確有太醫院尹的設置。王國維認為此說也有疑問,所以他說關漢卿任此職,“未知其在金世歟,元世歟?”現代不少研究關漢卿的學者認為,關漢卿在金末任“太醫院尹”是不可能的。其理由主要是金亡於公元1234 年,如果關漢卿任過“太醫院尹”,就應該在1234 年之前,但關漢卿在1300 年前後,還在社會上從事某些活動:元成宗鐵穆耳在1297年以後改年號“元貞”為“大德”,關漢卿作有《大德歌》十首,這說明1297年以後他不僅健在,而且仍在從事寫作。元代另一位雜劇作家王和卿是關漢卿的好朋友,《輟耕錄》中記有王和卿死時,關漢卿前往吊唁並和死人開玩笑的話。據學者考證,王和卿死於1320 年,那麽關漢卿到1320 年仍在活動。

  如果1234 年金亡時關漢卿做“太醫院尹”的話,那麽年齡至少在二十歲以上,這樣到1300 年,他就有九十歲左右;如按《輟耕錄》的記載,1320 年關漢卿還活著的話,那麽關漢卿那時就該是一百一十歲以上,這顯然是不大可能的。另一說認為關漢卿是“太醫院戶”。根據天一閣收藏的明抄本《錄鬼簿》和明代孟稱舜《酹江集》附錄的《錄鬼簿》殘本,“太醫院尹”都作“太醫院戶”。經學者考證,“太醫院戶”隸屬太醫院管轄,以行醫為業。但也有些人並非以醫為業,而是為了逃避差役冒入“醫戶”,或父兄行醫,子弟雖不操此業,但仍承襲了“醫戶”的名目以區別於一般民戶,而由太醫院領管的。研究關漢卿的學者,多認為關漢卿為“太醫院戶”較為接近史實。

  名號《錄鬼簿》中說關漢卿“號已齋叟”。有人從《析津誌》“名宦傳”中發現了一條關漢卿的史料(“析津”是遼、金時期北京的舊名),這條史料說:關一齋字漢卿,燕人。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是時文翰晦盲,不能獨振,淹於辭章者久矣。

  這樣關漢卿又多了一個“一齋”的名。且不說古人的名號是不能混同的,單就“已齋叟”和“一齋”來說已是明顯的不同,加之關漢卿並非名宦,元代朱經在《青樓集》序裏說:“若杜散人、白蘭穀、關已齋輩,皆不屑仕進,乃嘲風弄月,留連光景”。關漢卿不屑仕進,又怎麽能入名宦傳呢?不少學者認為,《析津誌》作為最古的北京誌書,它的可靠性是不用懷疑的,但其名宦傳中的關一齋,並非偉大戲曲家關漢卿,而是另有其人。這一分析是比較中肯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概括:關漢卿,號已齋叟,大都(今北京)人,曾做過太醫院戶。關漢卿的生卒年代,現在已無法確知,一般認為他生活於十三世紀二十年代到十三世紀末或十四世紀初,年齡大約不超過八十歲。關漢卿的戲劇活動,大約在十三世紀六十年代到十四世紀初,前後有四五十年的時間;在戲曲最繁盛的元貞、大德年間,關漢卿雖然已經是一個老叟,卻依然是戲曲領域裏的活躍人物。關漢卿一生大多時間都是在大都度過的,他的散曲[南呂一枝花]題為《杭州景》,因此我們知道他也曾到過杭州。

  關漢卿在當時戲劇界的名聲很大,所以《錄鬼簿》將他列在“前輩已死名公才人”的第一位,甚至當時有人將另一雜劇作家杭州人沈和甫稱做“蠻子漢卿”。正如賈仲明在為關漢卿補作的挽詞中所說,他是“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撚雜劇班頭”,可見關漢卿是當時公認的劇壇領袖。關漢卿對戲院歌場的生活是很熟悉的,他和戲院歌場中許多藝人都有深切的交誼,他自己也滿腔熱情地走上舞台,參加演出,所以前人說他“至躬踐排場,麵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臧懋循《元曲選序》)。正由於他在戲曲事業上,毫不疲倦地奮鬥,因而終於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創作了六七十種雜劇,雖然現在留下的隻有十八種,但這仍然是一個可觀的數字。何況他的每一種雜劇,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他的每一個劇本,幾乎都提出了某些重要的現實問題,都在揭露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某些矛盾,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戰鬥性。

  關漢卿在元代雜劇作家中,不同於一般麵對“滿朝朱紫貴,盡非讀書人”,因此退而投身到倡優群裏搞戲劇創作、而又時時流露出讀書人失意憤慨的知識分子,他是在戲院歌場中成長起來的劇作家。他具有多方麵的才能,生性倜儻風流,為人剛強自信,我們從他的散曲裏,可以看到他這方麵的性格。

  他的某些散曲作品,我們也可看作是了解關漢卿的重要資料。如他在《不伏老》中說:攀出牆朵朵花,折臨路枝枝柳。花攀紅蕊嫩,柳折翠條柔。浪子風流,憑著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殘柳敗休。半生來弄柳拈花,一世裏眠花臥柳。

  ([南呂一枝花])我是個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願朱顏不改常依舊。花中消遣,酒內亡憂。分茶攧竹,打馬藏鬮。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閑愁到我心頭!伴的是銀箏女銀台前理箏笑倚銀屏,伴的是玉天仙攜玉手並玉肩同登玉樓,伴的是金釵客歌金縷捧金尊滿泛金甌。你道我老也暫休,占排場風月功名首,更玲瓏,又剔透。錦陣花營都帥頭,四海遨遊。

  ([梁州第七])子弟每是個茅草岡沙土窩初生的兔羔兒乍向圍場上走,我是個經籠罩受索網蒼翎毛老野雞踏踏得陣馬兒熟。經了窩弓冷箭蠟槍頭,不曾沒有後。恰不道人到中年萬事休,我怎肯虛度了春秋。

  ([隔尾])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響□□一粒銅豌豆,恁子弟誰教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扳的是章台柳。我也會吟詩,會篆籀,會彈絲,會品竹,我也會唱鷓鴣,舞垂手,會打圍,會蹴踘,會圍棋,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與我這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隻除是閻王親令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黃鍾煞])這正是關漢卿生活與性格的真實寫照,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他多才多藝的氣質,同時也可窺見他晚年那種倔強粗豪的英銳氣概。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