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近體詩共九十首
題隨州紫陽先生壁
唐時隨州,又謂之漢東郡,屬山南東道。紫陽先生,見二十九卷《漢東紫陽先生碑銘》。
神農好長生,(1)風俗久已成。複聞紫陽客,早署丹台名。(2)喘息飡妙氣,(3)《步虛》吟真聲。(4)道與古仙合,心將元化並。(5)樓疑出蓬海,鶴似飛玉京。(6)鬆雪窗外曉,(7)池水階下明。忽耽笙歌樂,頗失軒冕情。終願惠金液,(8)提攜淩太清。(9)(1)《史記·正義》:《括地誌》雲:厲山,在隨州隨縣北百裏,山東有石穴。昔神農生於厲鄉,所謂列山氏也。春秋時為厲國。
(2)《藝文類聚》:《真人周君傳》曰:紫陽真人周義山,字委通,汝陰人也。入蒙山,遇羨門子乘白鹿,執羽蓋,仗青毛之節,侍從十餘玉女,乃再拜叩頭,乞長生要訣。羨門子曰:“子名在丹台玉室,何憂不仙?”
(3)《抱樸子》:“閉藏喘息”。又曰:“粗氣,是喘息之氣也。”《楚辭》:“飡六氣而飲沆瀣兮。”
(4)《異苑》:陳思王遊山,忽聞空裏誦經聲,清遠遒亮,解音者則而寫之,為神仙聲。道士效之,作步虛聲。《樂府古題要解》:“《步虛詞》,道觀所唱,備言眾仙縹緲輕舉之美。”
(5)陳子昂詩:“古之得仙道,信與元化並。”
(6)玉京,詳五卷注。又《一統誌》:玉京洞,在赤城山,道書十大洞天之第六。晉許邁嚐居此,《與王羲之書》雲“自山陰至臨海,多有金庭玉堂仙人芝草”,謂此。庾信詩:“玉京傳相鶴,太乙授飛龜。”
(7)顏延年詩:“山明望鬆雪。”
(8)金液,仙家上藥,詳十三卷注。
(9)《楚辭》:“若王僑之乘雲兮,載赤霄而遊太清。”
題元丹丘山居
故人棲東山,自愛丘壑美。青春臥空林,白日猶不起。鬆風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羨君無紛喧,高枕碧霞裏。
題元丹丘潁陽山居並序
唐河南府有潁陽縣,本武林縣,載初元年析河南伊闕嵩陽置,開元十五年更名潁陽。
丹丘家於潁陽,新卜別業,其地北倚馬嶺,(1)連峰嵩丘,南瞻鹿台,(2)極目汝海,(3)雲岩映鬱,有佳致焉。白從之遊,故有此作。
(1)《元和郡縣誌》:馬嶺山,在河南府密縣南十五裏,洧水所出。
(2)《一統誌》:鹿台山,在南陽府汝州北二十裏,有台狀若蹲鹿。
(3)枚乘《七發》:“南望荊山。北望汝海。”李善注:汝稱海,大言之也。《一統誌》:汝水源出嵩縣分水嶺,經流郟縣,合扈澗、長橋等水,戴液、團造等溪,東流入淮。
仙遊渡潁水,訪隱同元君。忽遺蒼生望,(1)獨與洪崖群。(2)卜地初晦跡,興言且成文。卻顧北山斷,前瞻南嶺分。遙通汝海月,不隔嵩丘雲。之子合逸趣,而我欽清芬。(3)舉跡倚鬆石,談笑迷朝曛。益願狎青鳥,(4)拂衣棲江濆。
(1)《通鑒》:謝安雖為布衣,時人皆以公輔期之,士大夫至相謂曰:“安石不出,當如蒼生何!”
(2)薛綜《西京賦注》:“洪崖,三皇時伎人。”
(3)陸機《文賦》:“誦先人之清芬。”
(4)江淹詩:“青鳥海上遊。”李善注:《呂氏春秋》曰:海上有人好青者,朝至海上而從青遊,青至者前後數百。其父曰:“聞汝從青遊,盍取來?
我欲觀之。”其子明旦至海上,群青翔而不下,劉良注:青鳥,海鳥也。琦按:此詩所謂“青鳥”,當是用此事。然考今《呂氏春秋》本“青”作“蜻”,而注以為蜻蝏小蟲,與李氏所引不同。疑今本之訛也。
詩意謂潁陽別業,固盡丘壑之美,而已之所好更在江湖,是以欲與青鳥相狎而棲息江濆。範傳正稱:“太白偶乘扁舟,一日千裏,或遇勝境,終年不移。”逸情所寄,不即此可見歟?
題瓜州新河餞族叔舍人賁
胡三省《通鑒注》:揚州江都縣南三十裏有瓜州鎮,正對京口北固山。
所謂新河,即今之瓜州運河是也。
齊公鑿新河,萬古流不絕。豐功利生人,(1)天地同朽滅。兩橋對雙閣,芳樹有行列,愛此如甘棠,(2)誰雲敢攀折。吳關倚此固,天險自茲設。(3)海水落鬥門,(4)潮平見沙汭。(5)我行送季父,弭掉徒流悅。(6)楊花滿江來,疑是龍山雪。(7)惜此林下興,愴為山陽別。(8)瞻望清路塵,(9)歸來空寂蔑。
(10)(1)《舊唐書·玄宗紀》:開元二十六年,潤州刺史齊浣開伊婁河於揚州南瓜洲浦。又《齊浣傳》:開元二十五年,遷潤州刺史。潤州北界隔大江,至瓜步沙尾,紆匯六十裏,船繞瓜步,多為風濤所漂損。浣乃移其漕路於京口埭下,直渡江二十裏。又開伊婁河二十五裏,即達揚子縣。自是免漂損之患,歲減腳錢數十萬,迄今利濟焉。
(2)《風俗通》:召公當農桑之時,重為所煩勞,不舍鄉亭,止於棠樹之下,聽訟決獄,百姓各得其所。壽九十餘乃卒。後人思其德美,愛其樹而不敢伐。《詩·甘棠》之所作也。
(3)宋文帝詩:“極望周天險,留察浹神京。”
(4)《新唐書》:江南送租庸調物,以歲二月至揚州,入鬥門。
(5)木華《海賦》:“雲錦散文於沙汭之際。”李善注:毛萇《詩傳》曰:芮,崖也。“芮”與“汭”通。《左傳集解》:“水之隈曲曰汭。”《說文》:“汭,水相入也。”“泬,水從孔穴疾出也。”或疑《廣韻》、《韻會》諸書屑薛韻中無“汭”字,當以“泬”為是者。琦按:江淹《擬古詩》:“赤玉隱瑤溪,雲錦被沙汭。昨發赤亭渚,今宿浦陽汭。”皆作□□音讀,與設、絕、滅、雪、別字相葉,何疑於此詩耶?
(6)江淹詩:“弭棹阻風雪。”李善注:“弭,止也。”
(7)鮑照詩:“胡風吹朔雪,千裏度龍山。”
(8)阮籍、阮鹹叔侄與嵇康等寓居河內山陽,共為竹林之遊,見十二卷注。
(9)曹植詩:“君若清路塵。”
(10)謝靈運詩:“各勉日新誌,音塵慰寂蔑。”寂蔑,猶寂寞也。
洗腳亭
詩乃送行之作,題內似有缺文。
白道向姑熟,(1)洪亭臨道旁。前有吳時井,下有五丈床。(2)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裝。(3)西望白鷺州,(4)蘆花似朝霜。送君此時去,回首淚成行。
(1)白道,大路也。人行跡多,草不能生,遙望白色,故曰白道。唐詩多用之,鄭穀“白道曉霜迷”,韋莊“白道向村斜”,是也。《通典》:宣州當塗縣城即晉姑熟城也。胡三省《通鑒注》:姑熟,前漢丹陽春穀縣地。今太平州當塗縣即姑熟之地,縣南二裏有姑熟溪,西入大江。陸遊曰:“姑熟城在當塗北。”
(2)床,井欄也。
(3)傅玄《秋胡行》:“遂下黃金裝。”梁簡文《登山馬詩》:“間樹識金裝。”
(4)《景定建康誌》:白鷺洲,在城之西,與城相望,周回十五裏。《江南誌》:白鷺洲在江寧縣西南大江中。
勞勞亭
《景定建康誌》:勞勞亭,在城南十五裏,古送別之所。吳置亭在勞勞山上,今顧家寨大路東即其所。《江南通誌》:勞勞亭,在江寧府治西南。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題金陵王處士永亭
原注:“此亭蓋齊朝南苑,又是陸機故宅。”《江南通誌》:南苑,在江寧府城外瓦棺寺東北。《方輿勝覽》:陸機宅,圖經雲在上元縣南五裏,秦淮之側,有二陸讀書堂在焉。
王子耽玄言,賢豪多在門。好鵝尋道士,(1)愛竹嘯名園。(2)樹色老荒苑,池光蕩華軒。(3)北堂見明月,(4)更憶陸平原。(5)掃拭青玉簟,為餘置金尊。
醉罷欲歸去,花枝宿鳥喧。何時複來此,再得洗囂煩。
(1)《法書要錄》:王羲之性好鵝。山陰曇村有一道士養好鵝十餘,王清旦乘小船故往,意大願樂,乃告求市易,道士不與,百方譬說不能得。
道士乃言:“性好道,久欲寫河上公《老子》,縑素早辦,而無人能書。府君若能自屈,書《道德經》各兩章,便合群以奉。”羲之便住半日,為寫畢,籠鵝而歸。
(2)《世說》:王子猷嚐行過吳中,見一士大夫家極有好竹。主已知子猷當往,乃灑掃施設,在廳事坐相待。王肩輿徑造竹下,諷嘯良久。
(3)王微詩:“長想憑華軒。”呂延濟注:“軒,樓上鉤欄也。華者,有華飾文彩也。”
(4)陸機詩:“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5)《晉書·陸機傳》:成都王穎以機參大將軍軍事,表為平原內史。
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並序
白久在廬、霍,元公近遊嵩山,(1)故交深情,出處無間,嵒信頻及,許為主人,欣然適會本意。當冀長往不返,欲便舉家就之,兼書共遊,因有此贈。
(1)廬山,在今江西九江、南康二府界內。霍山,在今江南廬州界內。嵩山,在今河南登封、洛陽、鞏、密四縣界內。詳見前注。
家本紫雲山,(1)道風未淪落。(2)沉懷丹丘誌,(3)衝賞歸寂寞。朅來遊閩荒,(4)捫涉窮禹鑿。(5)夤緣泛潮海,(6)偃蹇陟廬、霍。憑雷躡天窗,弄景憩霞閣。且欣登眺美,頗愜隱淪諾。三山曠幽期,(7)四嶽聊所托。(8)故人契嵩、潁,(9)高義炳丹雘。(10)滅跡遺紛囂,終言本峰壑。自矜林湍好,不羨市朝樂。偶與真意並,頓覺世情薄。爾能折芳桂,吾亦采蘭若。(11)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提攜訪神仙,從此煉金藥。(12)(1)紫雲山,在綿州彰明縣西南四十裏,峰巒環秀,古木樛翠,地裏書謂常有紫雲結其上,故名。岡來自北為天倉,為龍洞;其東為風洞,為仙人青龍洞,為露香台;其西為蟆頤,為白雲洞;其南為天台,為帝舜洞,為桃溪源,為天生橋。有道宮建其中,名崇仙觀,觀中有黃籙寶宮,世傳為唐開元二十四年神人由他山徙置於此,宮之三十六柱皆檀木,鐵繩隱跡在焉。此山地誌不載,宋魏鶴山作記,載集中。太白生於綿州,所謂家本紫雲山者,蓋謂是山歟?
(2)《梁書》:“道風素論,坐鎮雅俗。”
(3)《楚辭》:“仍羽入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
(4)朅來,詳見十三卷主。閩,今福建地,在唐時為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五郡之地。東甌與閩地相連接,在唐時為溫州、台州、處州三郡之地。秦時立閩中都,合東甌在內。至漢始分東甌,以立東海王。太白生平未嚐入閩,而溫、台、處三州則遊曆多見於詩歌,疑此詩所謂“閩荒”者,指東甌之地而言也。
(5)《說苑》:禹鑿龍門,辟伊闕,平治水土。
(6)左思《吳都賦》:“夤緣山嶽之岊。”
(7)三山,謂海中三神山。
(8)《左傳》:四嶽三塗。杜預注:四嶽,東嶽岱,西嶽華,南嶽衡,北嶽恒。蓋古稱四嶽,不兼中嶽在內,後世兼中嶽而言,故稱五嶽也。
(9)嵩山、潁水,詳九卷注。《史記·扁鵲傳》:“竊聞高義之日久矣。”
(10)《書·梓材》:“惟其塗丹雘。”孔穎達《正義》:雘,是采色之名,有青色者,有朱色者,“炳丹雘”即炳若丹青之義。
(11)顏延年詩:“芬馥歇蘭若。”李周翰注:“蘭若,香草,幽蘭、杜若也。”
(12)金藥,金丹,上藥也。
題江夏修靜寺
李邕為北海太守,以文字名天下,時人稱為李北海,詳十九卷注。
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濱。空庭無玉樹,高殿坐幽人。書帶留青草,(1)琴堂冪素塵。(2)平生種桃李,寂滅不成春。
(1)《三齊記》:鄭玄教授於不期山,山下生草,形如薤,長尺餘,堅韌異常,土人名曰“康成書帶”。
(2)《韻會》:“冪,覆也。”
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太平禦覽》:《九華山錄》曰: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焉。李白因遊江漢,睹其山秀異,遂更號曰九華。
山之上有池塘數畝,水田千石。其池有魚,長者半尋,頒首頳尾,朱鬐丹腹。人欲觀之,叩木魚即躍,以可食之物散於池中,食訖而藏焉。其水流泄為龍池,溢為暴泉,入龍潭溪。
青陽縣南有九子山,(1)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華。按圖徵名,無所依據。
太史公南遊,略而不書。(2)事絕古老之口,複闕名賢之紀,雖靈仙往複,而賦詠罕聞。予乃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時訪道江、漢,憩於夏侯回之堂,開簷岸幘,(3)坐眺鬆雪,因與二三子聯句,傳之將來。
(1)《太平寰宇記》:青陽縣,天寶元年割秋浦、南陵、涇三縣置,在青山之陽,故號曰青陽。屬宣州,永泰元年隸池州。
(2)《史記·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
(3)《說文》:發有巾曰幘。岸幘,謂脫其巾而露額也。《世說》:謝奕在桓溫座席,岸幘嘯詠,無異常日。
妙有分二氣,(1)靈山開九華(李白)。層標遏遲日,(2)半壁明朝霞。(高霽)積雪曜陰壑,飛流歕陽崖。(3)(韋權興)青熒玉樹色,(4)縹緲羽人家。
(5)(李白)(1)孫綽《天台山賦》:“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阜。”李善注:“妙有,謂一也。言大道運彼自然之妙,一而生萬物也。”《老子》曰:“道生一。”王弼曰:“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
謂之為“妙有”者,欲言有,不見其形,則非有,故謂之妙;欲言其無,物由之以生,則非無,故謂之有。斯乃無中之有,謂之妙有也。
(2)層標,謂山峰之層疊者。“標”當作“ ”,一作“ ”。《廣韻》:“ ,山峰是也。”遲日,春日也,見五卷注。
(3)謝靈運詩:“朝旦發陽崖。”
(4)《羽獵賦》:“玉石嶜崟,眩耀青熒。”顏師古注:“青熒,言其色青而有光熒也。”李善注:“青熒,光明貌。”
(5)羽人,仙人也,見二十卷注。
題宛溪館
吾憐宛溪好,百尺照心明。何謝新安水,千尋見底清。(1)白沙留月色,綠竹助秋聲。卻笑嚴湍上,(2)於今獨擅名。
(1)《江南通誌》:宛溪,在寧國府東,水至清澈。新安江,在徽州府,其源有四,一出歙之黟山,一出休寧之率山,一出績溪之大鄣山,一出婺源之浙嶺。四水皆達歙浦,會流至嚴州,合金華水,入浙江。為灘凡三百六十。
水至清,深淺皆見底。
(2)《一統誌》:七裏灘,在嚴州桐廬縣四,一名嚴陵瀨,即漢嚴光垂釣處。
題東溪公幽居
杜陵賢人清且廉,(1)東溪卜築歲將淹。(2)宅近青山同謝眺,(3)門垂碧柳似陶潛。(4)好鳥迎春歌後院,飛花送酒舞前簷。客到但知留一醉,盤中隻有水精鹽。(5)(1)《雍錄》:“杜陵,在長安東南二十裏。”
(2)《韻會》:“淹,久留也,滯也,久也。”
(3)《方輿勝覽》:青山,在當塗縣東南三十裏。齊宣城太守謝朓築室於山南,遺址猶存。絕頂有謝公池。唐天寶間改為謝公山。山下有青草市,一名謝家市。
(4)《南史》:陶潛少有高趣,宅邊有五柳樹,故嚐著《五柳先生傳》,蓋以自況。
(5)《梁書》:中天竺國有真鹽,色正白,如水精。《魏書》:太宗賜崔浩禦縹醪酒十斛,水精戎鹽一兩。《金樓子》:胡中白鹽,產於山崖,映日光明如水精,胡人以供國廚,名君王鹽,亦名玉華鹽。
嘲魯儒
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足著遠遊履,(1)首戴方山中。(2)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3)君非叔孫通,(4)與我本殊倫。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5)(1)曹植《洛神賦》:“踐遠遊之文履。”
(2)《莊子》:“宋鈃、尹文作華山之冠以自表。”注雲:“華山上下均平,作冠象之,表己心均平也。”後人所謂“方山冠”蓋出於此。
(3)秦家丞相,謂李斯。《史記·李斯傳》:丞相謬其說,絀其辭,乃上書:“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
《漢書》:雋不疑,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顏師古注:褒,大裾也,言著褒大之衣,廣博之帶。而說者乃以為朝服垂褒之衣,非也。
(4)《史記》:叔孫通說上曰:“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於是叔孫通使征魯諸生三十餘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曰:“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汙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遂與所征三十人西。
(5)《說文》:“汶水出琅邪朱虛東泰山,東入濰。”桑欽說汶水出泰山萊蕪,西南入泲。
懼讒
二桃殺三士,(1)詎假劍如霜。(2)眾女妒蛾眉,(3)雙花競春芳。魏妹信鄭袖,掩袂對懷王。一惑巧言子,朱顏成死傷。(4)行將泣團扇,(5)戚戚愁人腸。
(1)晏子以二桃殺三士,見三卷《梁甫吟》注。
(2)魏文帝詩:“歐氏寶劍,何為低昂?白如積雪,利若秋霜。”
(3)《離騷》:“眾女嫉予之蛾眉兮,謠諑謂予以善淫。”
(4)《戰國策》:魏王遺楚王美人,楚王悅之。夫人鄭袖知王之悅新人也,甚愛新人,衣服玩好擇其所喜而為之,宮室臥具擇其所善而為之,愛之甚於王。王曰:“鄭袖知寡人之悅新人也,其愛之甚於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鄭袖知王以已為不妒也,因謂新人曰:“王愛子美矣,然惡子之鼻,子見王則必掩鼻。”新人見王,因掩其鼻。王謂鄭袖曰:“新人見寡人則掩其鼻,何也?”鄭袖曰:“妾不知也。”王曰:“雖惡,必言之。”鄭袖曰:“其似惡聞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無使逆命。
(5)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觀獵
太守耀清威,乘閑弄晚輝。江沙橫獵騎,山火繞行圍。(1)箭逐雲鴻落,(2)鷹隨月兔飛。不知白日暮,歡賞夜方歸。
(1)庾信詩:“山火即時燃。”山火,獵者燒草以驅逼禽獸之火也。
(2)《抱樸子》:“飛墮雲鴻,沉綸引魴鯉。”
觀胡人吹笛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1)十月吳山曉,《梅花》落敬亭。(2)愁聞《出塞》曲,(3)淚滿逐臣纓。卻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
(1)《漢書·楊惲傳》:“家本秦也,能為秦聲。”
(2)楊齊賢曰:古者,羌笛有《落梅花》曲。《輿地廣記》:宣州宣城縣有敬亭山。
(3)《古今注》:“橫吹,胡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魏、晉以來二十八解不複具存,世用者《黃鶴》、《隴頭》、《出關》、《入關》、《出塞》、《入塞》、《折楊柳》、《黃覃子》、《赤之陽》、《望行人》十曲。”
軍行
騮馬新跨白玉鞍,(1)戰罷沙場月色寒。(2)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裏金刀血未幹。
(1)《史記集解》:“徐廣曰:赤馬黑髦曰騮。”吳均詩:“白玉鏤衢鞍,黃金馬腦勒。
(2)胡三省《通鑒注》:“唐人謂沙漠之地為沙場。”
從軍行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1)獨領殘兵千騎歸。
(1)《晉書·匈奴傳》:其四姓有呼延氏、卜氏、蘭氏、喬氏,而呼延氏最貴。
平虜將軍妻
平虜將軍婦,入門二十年。君心自不悅,妾寵豈能專。出解床前帳,行吟道上篇。古人不吐井,(1)莫忘昔纏綿。(2)(1)古樂府:王宋者,平虜將軍劉勳妻也,入門二十餘年。後勳悅山陽司馬氏女,以宋無子,出。還於道中作詩二首,曰:“翩翩床前帳,張以蔽光輝。昔將爾同去,今將爾同歸。緘藏篋笥裏,當複何時披?”又曰:“誰言去婦薄,去婦情更生。千裏不吐井,況乃昔所奉。遠望未為遙,蜘躕不得並。”
程大昌曰:“千裏不吐井,況乃昔所奉,”謂嚐飲此井,雖舍而去之千裏,知不複飲矣,然猶以嚐飲乎此而不忍吐也,況昔所嚐奉以為君子者乎!(2)陸機詩:“疇昔之遊,好合纏綿。”
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1)何人不起故園情。
(1)《折楊柳》,古曲名,見前四首注。
嵩山采菖蒲者
神人多古貌,雙耳下垂肩。嵩嶽逢漢武,疑是九疑仙。我來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終忽不見,(1)滅影入雲煙。(2)喻帝竟莫悟,終歸茂陵田。(3)(1)《神仙傳》:漢武上嵩山,登大愚石室,起道宮,使董仲舒、東方朔等齋潔恩神。至夜,忽見有仙人,長二丈,耳出頭巔,垂下至肩。武帝禮而問之,仙人曰:“吾九疑之人也。聞中嶽石上菖蒲一寸九節,可以服之長生,故來采耳。”忽然失人所在。帝顧侍臣曰:“彼非複學道服食者,必中嶽之神以喻朕耳。”為之采菖蒲服之,經三年,帝覺悶不快,遂止。時從官多服,然莫能持久,唯王興聞仙人教武帝服菖蒲,乃采服之不息,遂得長生。鄰裏老少皆雲世世見之,竟不知所之。
(2)謝靈運《山居賦》:“廣滅影於崆峒,許遁音於箕山。”
(3)《漢書·武帝紀》:後元二年二月丁卯,帝崩於五柞宮;三月甲申,葬茂陵。臣瓚曰:“茂陵,在長安西北八十裏。田,即後人所謂墓田也。”
盧照鄰詩:“花月茂陵田。”
金陵聽韓侍禦吹笛
韓公吹玉笛,倜儻流英音。(1)風吹繞鍾山,(2)萬壑皆龍吟。(3)王子停鳳管,(4)師襄掩瑤琴。(5)餘韻渡江去,天涯安可尋。
(1)《廣韻》:“倜儻,不羈也。”江淹《橫吹賦》:“出天下之英音。”
(2)《景定建康誌》:“鍾山,一名蔣山,在城東北一十五裏。”
(3)馬融《笛賦》:“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龍鳴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
(4)《列仙傳》: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沈約詩:“沃若動龍驂,參差凝鳳管。”
(5)《家語》:孔子學琴於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馨為官,然能於琴。”江淹詩:“金簫哀夜長,瑤琴怨暮多。”
流夜郎聞酺不預
《漢書·文帝紀》:“賜酺五日。”服虔曰:“酺,音蒲。”文穎注:“酺,音步。漢律,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今詔橫賜得令聚會飲食五日也。”顏師古注:“酺之為言布也,王德布於天下而合聚飲食為酺。服音是也。”唐時無三人群飲之禁,所謂賜酺者,蓋聚作伎樂,年高者得賜酒食耳。《唐書》:至德二載十二月,賜民酺五日。此詩當是至德二載所作。
北闕聖人歌大康,(1)南冠君子竄遐荒。(2)漢酺聞奏鈞夭樂,(3)願得風吹到夜郎。
(1)北闕,見五卷注。《詩·國風》:“無已太康。”《毛傳》曰:“康,樂也。”魏明帝《野田黃雀行》:“百姓謳吟詠太康。”
(2)南冠君子,用《左傳》鍾儀事,見二十四卷注。《漢書·韋賢傳》:“撫寧遐荒。”遐荒,謂遠方荒僻之地。
(3)鈞天樂,用趙簡子事,見一卷注。
放後遇恩不沾
天作雲與雷,需然德澤開。(1)東風日本至,白雉越裳來。(2)獨棄長沙國,三年未許回。何時入宣室,更問洛陽才。(3)(1)首二句暗用《周易》“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意。
(2)《史記·正義》:倭國,西南大海中島居,凡百餘小國,在京師南萬三千五百裏,武後改倭國為日本國。《韓詩外傳》:成王之時,有越裳氏,重九譯而至,獻白雉。“東風”、“白雉”二句,言遠人皆蒙恩澤之意。
(3)《史記》:賈生,名誼,洛陽人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鴞飛入賈生舍,止於座隅。楚人命鴞曰“服”。賈生既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後歲餘,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三輔黃圖》:宣室,未央前殿正室也。庾信詩:“欣茲河朔飲,對此洛陽才。”
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1)宣城還見杜鵑花。(2)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3)(1)子規,一名杜鵑,蜀中最多,春暮則鳴,聞者淒惻。
(2)杜鵑花,處處有之,即今之映山紅也。以二三月中杜鵑鳴時盛開,故名。
(3)三巴,巴郡、巴西、巴東也,詳見四卷注。太白本蜀地綿州人,綿州在唐時亦謂之巴西郡,因在異鄉,見杜鵑花開,想蜀地此時杜鵑應已鳴矣,不覺有感而動故國之思。
楊升庵引此詩以為太白是蜀人非山東人之一證。或以此詩為杜牧所作《子規詩》,非也。
白田馬上聞鶯
白田,地名,今江南寶應縣有白田渡,當是其處。
黃鸝啄紫椹,五月鳴桑枝。(1)我行不記日,誤作陽春時。蠶老客未歸,(2)白田已繰絲。驅馬又前去,捫心空自悲。(3)(1)陸璣《詩疏》:“黃烏,黃鸝留也,或謂之黃栗留。幽州人謂之黃鶯,一名倉庚,一名商庚,一名鵹黃,一名楚雀。齊人謂之摶黍,關西謂之黃鳥,一雲鸝黃。當椹熟時來在桑間,故裏語曰:‘黃栗留,看我麥黃椹熟不?’亦是應節趨時之鳥也。”椹本作葚,桑實也。生青,熟則紫色。
(2)《埤雅》:“蠶足於葉,三俯三起,二十七日而老。”
(3)宋之問詩:“越俗鄙章甫,捫心空自憐。”
三五七言
楊齊賢曰:“古無此體,自太白始。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複驚。(1)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1)《本草綱目》:“慈烏,北人謂之寒鴉,以冬月尤盛也。”
《滄浪詩話》以此詩為隋鄭世翼之詩,《臞仙詩譜》以此篇為無名氏作,俱誤。
雜詩
白日與明月,晝夜尚不閑。況爾悠悠人,安得久世間。傳聞海水上,乃有蓬萊山。玉樹生綠葉,靈仙每登攀。一食駐玄發,再食留紅顏。(1)吾欲從此去,去之無時還。
(1)《列子》:蓬萊山,在渤海之東,其山高下周旋三萬裏,其頂平處九千裏。其上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孫綽《天台山賦》:“玄聖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江淹詩:“玄發已改素。”
寄遠十二首
三鳥別王母,(1)銜書來見過。腸斷若剪弦,(2)其如愁思何!遙知玉窗裏,(3)纖手弄雲和。(4)奏曲有深意,青鬆交女蘿。寫水山井中,同泉豈殊波。
秦心與楚恨,皎皎為誰多?
(1)三鳥,三青鳥,西王母使也。見六卷《相逢行》注。
(2)鮑照《傷逝賦》:“離若剪弦。”
(3)梁簡文帝詩:“何時玉窗裏,夜夜更縫衣。”
(4)《舊唐書》:如箏稍小曰雲和。《文獻通考》:雲和琵琶,如箏,用十三弦,施柱,彈之足黃鍾一均而倍六聲,其首為雲象,因以名之。非周官雲和琴瑟之製也。又:唐清樂部有雲和箏,蓋其首象雲,與雲和琴瑟之製同矣。
其二青樓何所在?乃在碧雲中。寶鏡掛秋水,羅衣輕春風。新妝坐落日,悵望金屏空。念此送短書,願因雙飛鴻。(1)(1)江淹詩:“袖中有短書,願寄雙飛燕。”李周翰注:“短書,小書也。”
其三本作一行書,(1)殷勤道相憶。一行複一行,滿紙情何極。瑤台有黃鶴,為報青樓人:(2)朱顏凋落盡,白發一何新。自知未應還,離居經三春。(3)桃李今若為,當窗發光彩。莫使香風飄,留與紅芳待。(4)(1)何遜詩:“欲寄一行書。”
(2)江淹《去故鄉賦》:“願使黃鶴兮報佳人。”
(3)《楚辭》:“將以遺兮離居。”
(4)江淹詩:“瑤色行應罷,紅芳幾為樂。”
其四玉箸落春鏡,(1)坐愁湖陽水。(2)聞與陰麗華,(3)風煙接鄰裏。(4)青春已複過,白日忽相催。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摧。相思不惜夢,日夜向陽台。
(5)(1)《白帖》:“甄後麵白,淚雙垂如玉箸。”劉孝威詩:“誰憐雙玉箸,流麵複流襟。”
(2)《古西門行》:“何能坐愁拂鬱。”湖陽縣,本漢舊縣,唐時隸唐州淮安郡。
(3)陰麗華,漢光武帝之後,南陽新野人。見七卷《南都行》注。
(4)自新野至湖陽,道裏遠近不及百裏,所謂“風煙接鄰裏”也。
(5)陽台,見二卷注。
其五遠憶巫山陽,花明淥江暖。躊躇未得往,淚向南雲滿。春風複無情,吹我夢魂斷。不見眼中人,天長音信短。
此詩與樂府《大堤曲》相同,惟首三句異耳,編者重入。注已見前者,不複再出。
其六陽台隔楚水,春草生黃河。相思無日夜,浩蕩若流波。流波向海去,欲見終無因。遙將一點淚,遠寄如花人。
其七妾在春陵東,(1)君居漢江島。百裏望花光,往來成白道。(2)一為雲雨別,此地生秋草。秋草秋蛾飛,(3)相思愁落暉。何由一相見,滅燭解羅衣。(4)(1)《通典》:漢春陵故城在今隨州棗陽縣東。
(2)白道,注見本卷《洗腳亭》注。
(3)江淹《扇上彩畫賦》:“促織兮始鳴,秋蛾兮載飛。
(4)《子夜四時歌》,“開窗秋月光,滅燭解羅裳。”
其八憶昨東園桃李紅碧枝,(1)與君此時初別離。金瓶落井無消息,(2)令人行歎複坐思。坐思行歎成楚、越,(3)春風玉顏畏銷歇。(4)碧窗紛紛下落花,青樓寂寂空明月。兩不見,但相思,空留錦字表心素,至今緘愁不忍窺。(5)(1)阮籍詩:“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
(2)《淮南王篇》:“金瓶素埂汲寒漿。”釋寶月詩:“莫作瓶落井,一去無消息。”
(3)鮑照詩:“安能行歎複坐愁。”
(4)又鮑照詩:“容華坐銷歇。”
(5)江總詩:“橫波翻瀉淚,束素反緘愁。”
其九長短春草綠,緣階如有情。卷葹心獨苦,抽卻死還生。(1)睹物知妾意,希君種後庭。閑時當采掇,念此莫相輕。
(1)《藝文類聚》:《南越誌》曰:寧鄉縣草多卷施,拔心不死。江、淮間謂之宿莽。
其十魯縞如玉霜,(1)筆題月支書。(2)寄書白鸚鵡,(3)西海慰離居。行數雖不多,字字有委曲。天末如見之,(4)開緘淚相續。淚盡恨轉深,千裏同此心。相思千萬裏,一書直千金。
(1)顏師古《漢書注》:“縞,繒之精白者也。”魯縞,魯地所作之繒。
詳十七卷注。
(2)月支,漢時西域國名。《史記》、《漢書》皆作月氏。《史記·正義》:氏音支。涼、甘、肅、瓜、沙等州,本月氏國之地。《漢書》雲本居敦煌、祁連間是也。後人皆作月支。
(3)《初學記》:《南方異物誌》曰:鸚鵡有三種:青者大如烏曰;一種白,大如鴟鴞;一種五色,大於青者。交州、巴南皆有之。《桂海虞衡誌》:白鸚鵡,大如小鵝,亦能言。羽毛玉雪,以手撫之,有粉粘著指掌,如蛺蝶翅。用白鸚鵡寄書,事奇而未詳所本。
(4)謝莊《月賦》:“氣霧地表,雲斂天末。”
其十一美人在時花滿堂,美人去後餘空床。床中繡被卷不寢,至今三載聞餘香。香亦竟不滅,人亦竟不來。相思黃葉落,白露濕青苔。
其十二愛君芙蓉嬋娟之豔色,(1)若可飡兮難再得。(2)憐君冰玉清迥之明心,(3)情不極兮意已深。朝共琅玕之絝食,(4)夜同鴛鴦之錦衾。(5)恩情婉孌忽為別,(6)使人莫錯亂愁心。亂愁心,涕如雪,寒燈厭夢魂欲絕,覺來相思生白發,盈盈漢水若可越,(7)可惜淩波步羅襪。(8)美人美人兮歸去來,莫作朝雲暮雨兮飛陽台。(9)(1)《西京雜記》:“卓文君姣好,臉際常若芙蓉。”《廣韻》:“婢娟,好貌。”
(2)陸機詩:“鮮膚一何盛,秀色若可飡。”
(3)鮑照《舞鶴賦》:“抱清迥之明心。”
(4)阮籍詩:“朝餐琅玕實。
(5)《西京雜記》:“趙飛燕女弟在昭陽殿,遺飛燕鴛鴦被。”陳子昂詩:“聞有鴛鴦綺,複有鴛鴦衾。”
(6)《韻會》:“婉孌,美好也。”
(7)《古詩》:“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8)曹植《洛神賦》:“淩波微步,羅襪生塵。”
(9)雲雨、陽台,見二卷注。
長信宮
《漢書》:“趙飛燕姊弟從自微賤興,逾越禮製,寢盛於前。班倢伃失寵,稀複進見。趙氏姊弟驕妒,倢伃恐久見危,求供養太後長信宮,上許焉。《三輔黃圖》:長信宮,漢太後常居之。按《通靈記》:太後,成帝母也。後宮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宮殿以“長信”為名。
月皎昭陽殿,(1)霜清長信宮。天行乘玉輦,(2)飛燕與君同。(3)更有歡娛處,承恩樂未窮。誰憐團扇妾,獨坐怨秋風。(4)(1)《西京雜記》:趙飛燕女弟居昭陽殿。
(2)李德林詩:“天行肅輦路。”沈炯詩:“玉輦迎飛燕,金山賞鄧通。”
(3)按《漢書》:成帝遊於後庭,嚐欲與班倢伃同輦載,倢伃辭曰:“觀古圖畫,聖賢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乎?”上善其言而上。太白翻其事而用之,言飛燕與君同輦而行,化實為虛,畦徑都別。
(4)班倢伃詩:“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長門怨二首
《樂府古題要解》:《長門怨》,為漢武帝陳皇後作也。後,長公主嫖女,字阿嬌。及衛子夫得幸,後退居長門宮,愁悶悲思。聞司馬相如工文章,奉黃金百斤,令為解愁之詞。相如作《長門賦》, 帝見而傷之,複得親幸者數年。後人因其賦為《長門怨》焉。天回北鬥掛西樓,(1)金屋無人螢火流。(2)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
(1)宋之問詩:“地隱東岩室,天回北鬥車。”
(2)金屋,見四卷注。
其二桂殿長愁不記春,(1)黃金四屋起秋塵。(2)便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裏田人。(3)(1)沈約詩:“恩暢蘭席,歡同桂殿。”
(2)鮑照詩:“高墉宿寒霧,平野起秋塵。”
(3)《長門賦》:“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呂向注:“月在空如懸也。”
春怨
白馬金羈遼海東,(1)羅帷繡被臥春風。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
(2)(1)盧思道詩:“白馬金羈俠少年。”遼海,即古遼東郡地,方千有餘裏,南臨大海,故文人多稱遼海。
(2)梁簡文帝《序愁賦》:“玩飛花之入戶,看斜暉之度寮。”蕭子範詩:“落花徒入戶,何解妾床空。”
代贈遠
妾本洛陽人,狂夫幽燕客。渴飲易水波,(1)由來多感激。胡馬西北馳,(2)香鬃搖綠絲。(3)鳴鞭從此去,(4)逐虜蕩邊陲。(5)昔去有好言,不言久離別。
燕支多美女,(6)走馬輕風雪。見此不記人,恩情雲雨絕。啼流玉箸盡,(7)坐恨金閨切。織錦作短書,腸隨回文結。(8)相思欲有寄,恐君不見察。焚之揚其灰,(9)手跡自此滅。
(1)《元和郡縣誌》:河北道易州易縣有易水,一名故安河,出縣西寬中穀。《周官》曰:並州,其浸灤、易。燕太子丹送荊坷易水之上,即此水也。
陶潛詩:“渴飲易水流。”
(2)曹植詩:“白馬飾金羈,聯翩西北馳。”
(3)《廣韻》:“鬃,馬鬣也。”
(4)謝靈運詩:“鳴鞭適大河。”
(5)《左傳》:“虔劉我邊睡。”《廣韻》:“陲,邊也。”
(6)燕支山,見四卷注。
(7)玉箸,見本卷注。
(8)武後《璿璣圖序》:苻堅時,秦州刺史扶風竇滔妻蘇氏,名蕙,字若蘭,知識精明,儀容秀麗,然性近於急,頗傷嫉妒。滔拜安南將軍,留鎮襄陽,不與偕行。蘇悔恨自傷,因織錦為回文,五采相宣,瑩心輝目。縱廣八寸,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言,縱橫反覆,皆為文章,才情之妙,超今邁古,名曰《璿璣圖》。讀者不能悉通,蘇氏笑曰:“徘徊宛轉,自為語言,非我家人,莫之能解。”遂發蒼頭齎至襄陽。滔覽之,感其妙絕,迎蘇氏於漢南,恩好愈重。
(9)古《有所思》曲:“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
陌上贈美人
駿馬驕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雲車。(1)美人一笑褰珠箔,遙指紅樓是妾家。
(1)《真誥》:赤水山中學道者朱孺子,八月五日,西王母遣迎,即日乘五色雲車登天。庾信《步虛詞》:“東明九芝盛,北燭五雲車。”五雲車,仙人所乘者,此蓋誇美言之。
閨情
流水去絕國,浮雲辭故關。水或戀前浦,雲猶歸舊山。(1)恨君流沙去,(2)棄妾漁陽間。(3)玉箸夜垂流,(4)雙雙落朱顏。黃鳥坐相悲,綠楊誰更攀。
織錦心草草,挑燈淚斑斑。窺鏡不自識,況乃狂夫還。
(1)張協詩:“流波戀舊浦,行雲思故山。”
(2)《元和郡縣誌》:居延海,在甘州張掖縣東北一百六十裏,即居延澤。
古文以為流沙者,其沙風吹流行,故曰“流沙”。《通典》:沙州,古流沙地,其沙風吹流行,在郡西八十裏。《太平禦覽》:流沙,在玉門關外。《唐書·西域傳》:吐穀渾西北有流沙數百裏。《地理今釋》:流沙,在今陝西嘉峪關外索科鄂模以北,東至賀蘭山,西至廢沙州界,幾南北千餘裏,東西數百裏。其沙隨風流行,隨處有之。
(3)漁陽,古北戎無終於國也。戰國時屬燕,秦於其他地置漁陽郡,二漢及隋因之。唐為幽州地,開元十八年析幽州置薊州,後謂薊州為漁陽郡。
(4)玉箸,見前注。
代別情人
清水本不動,桃花發岸旁。桃花弄水色,波蕩搖春光,我悅子容豔,子傾我文章。風吹綠琴去,曲度《紫鴛鴦》。(1)昔作一水魚,今成兩枝鳥。哀哀長雞鳴,夜夜達五曉。(2)起折相思樹,(3)歸贈知寸心。覆水不可收,(4)行雲難重尋。天涯有度烏,莫絕瑤華音。(5)(1)綠綺琴,司馬相如之琴也。曲度,猶渡曲,謂隱度作新曲。俱見二十卷注。《紫鴛鴦》,疑即所度之曲名。
(2)《焦仲卿妻詩》:“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3)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劉淵林注,“相思,大樹也,材理堅邪,斫之則文,可作器,其實如珊瑚,曆年不變,東冶有之。”
(4)《三國誌注》:“覆水不可收也。”
(5)《楚辭》:“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王逸注:”瑤華,玉華也。謝朓詩:“惠而能好我,問以瑤花音。”
代秋情
幾日相別離,門前生穞葵。(1)寒蟬聒梧桐,(2)日夕長鳴悲。白露濕螢火,清霜零兔絲。(3)空掩紫羅袂,長啼無盡時。
(1)《廣韻》:“穞,自生稻也。”《廣雅》:“葵,菜也,嚐傾葉向日,不令照其根。
(2)蔡邕《月令章句》:“寒蟬應陰而鳴,鳴則天涼,故謂之寒蟬也。”
(3)兔絲,蔓草也,多生荒野古道中,蔓延草木之上,有莖而無葉,細者如線,粗者如繩,黃色,子入地而生。初生有根,及纏物而上,其根自斷,蓋假氣而生,亦一異也。
對酒
蒲萄酒,(1)金叵羅,(2)吳姬十五細馬馱。(3)青黛畫眉紅錦靴,(4)道字不正嬌唱歌。玳瑁筵中懷裏醉,(5)芙蓉帳裏奈君何。(6)(1)《史記》:大宛左右以蒲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十數歲不敗。《太平寰宇記》:蒲萄酒,西域有之,前代或有貢獻。及貞觀中破高昌,收馬乳蒲萄實,於苑中種之,並得其酒法,太宗自損益之,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
(2)《北齊書》:神武宴僚屬,於坐失金叵羅。竇泰令飲酒者皆脫帽,於祖珽髻上得之。《邵氏聞見後錄》:“近世以洗為叵羅,若洗豈可置之譬上?未知叵羅是何物。”
(3)《唐六典注》:隴右諸牧監使,每年簡細馬五十匹進。其翔麟鳳苑廄,別簡粗壯敦馬一百匹,與細馬同進。按此知所謂細馬乃駿馬之小者耳。
(4)《中華古今注》:梁天監中,武帝詔宮人作白妝青黛眉。《韻會》:青黛似空青而色深。《本草》:青黛,從波斯國來,今以太原並廬陵、南康等處染澱甕上沫紫碧色者用之。
(5)昭明太子《七契》:“身托玳瑁之筵。”
(6)鮑照詩:“七彩芙容之羽帳,九華蒲萄之錦衾。”
怨情
新人如花雖可寵,故人似玉猶來重。花性飄揚不自持,玉心皎潔終不移。故人昔新今尚故,還見薪人有故時?(1)請看陳後黃金屋,(2)寂寂珠簾生網絲。
(1)江總詩:“故人雖故昔經新,新人雖新複應故。”
(2)金屋,見四卷注。
湖邊采蓮婦
小姑織白紵,未解將人語。(1)大嫂采芙蓉,(2)溪湖千萬重。長兄行不在,莫使外人逢。願學秋胡婦,(3)貞心比古鬆。(4)(1)《韻會》:“將,與也。”
(2)《古今注》:“芙蓉,一名荷華,生池澤中,實曰蓮,花之最秀異者。”
(3)《列女傳》:潔婦者,魯秋胡子妻也。既納之五日,去而官於陳。五年乃歸,未至家,見路旁婦人采桑,秋胡子悅之,下車謂曰:“若曝采桑,吾行道遠,願托桑蔭下飡,下齎休焉。”婦人采桑不輟。秋胡子謂曰:“力田不如逢豐年,力桑不如見國卿。吾有金,願以與夫人。”婦人曰:“嘻!夫采桑力作,紡績織紝,以供衣食,奉二親,養夫子。吾不願金,所願卿無有外意,妾亦無淫佚之誌。收子之齎與笥金。”秋胡子遂去,至家,奉金遺母。使人喚婦至,乃向采桑者也。秋胡子慚。婦曰:“子束發辭親往仕,五年乃還,當所悅馳驟,揚塵疾至,今也,乃悅路旁婦人,下子之糧以金與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好色淫佚,是汙行也。汙行不義。夫事親不孝,則事君不忠;處家不義,則治官不理。孝義並忘,必不遂矣。妾不忍見。”遂去而東走,投河而死。
(4)範雲《寒鬆》詩:“淩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
怨情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代寄情楚辭體
君不來兮,徒蓄怨積思而孤吟。(1)雲陽一去,(2)以遠隔巫山綠水之沉沉。
留餘香兮染繡被,夜欲寢兮愁人心。(3)朝馳餘馬於青樓,(4)恍若空而夷猶。
(5)浮雲深兮不得語,卻惆悵而懷憂。使青鳥兮銜書,(6)恨獨宿兮傷離居。
(7)何無情而雨絕,(8)夢雖往而交疏。橫流涕而長嗟,(9)折芳洲之瑤花。(10)送飛鳥以極目,怨夕陽之西斜。(11)願為連根同死之秋草,不作飛空之落花。
(1)《楚辭·九辯》:“蓄怨兮積思,心煩憺兮忘食事。”
(2)《子虛賦》:“於是楚王乃登陽雲之台。”孟康注:“雲夢中高唐之台,宋玉所賦者,言其高出雲之陽也。”琦按:詩意正暗用《高唐賦》中神女事,知“雲陽”乃“陽雲”之誤為無疑也。
(3)曹擄詩:“薄暮愁人心。”
(4)《楚辭·九歌》:“朝馳餘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
(5)又雲:“君不行兮夷猶。”王逸注:“夷猶,猶豫也。”
(6)沈約詩:“銜書必青鳥,嘉客信龍鑣。”
(7)又《九歌》:“將以遺兮離居。”
(8)傅玄侍:“昔君與我兮形影潛結,今君與我兮雲飛雨絕。”
(9)又《九歌》:“橫流涕兮潺湲。”
(10)又雲:“采芳洲兮杜若。”王逸注:“芳洲,香草叢生水中之處。”
又《九歌》:“折疏麻兮瑤花。”王逸注:“瑤花,玉花也。”謝靈運詩:“瑤花未堪折。”李周翰注:“瑤花,麻花也,其色白,故比於瑤。此花香,服食可致長壽,故以為美。”
(11)劉琨詩:“夕陽忽西流。”
學古思邊
銜悲上隴首,腸斷不見君。流水若有情,幽哀從此分。蒼茫愁邊色,惆悵落日曛。山外接遠天,天際複有雲。白雁從中來,飛鳴苦難聞。足係一書劄,寄言歎離群。離群心斷絕,十見花成雪。胡地無春暉,征人行不歸。相思遝如夢,珠淚濕羅衣。
思邊
去年何時君別妾,南園綠草飛蝴蝶。(1)今歲何時妾憶君,西山白雪暗秦雲。
(2)玉關去此三千裏,(3)欲寄音書那可聞!(1)張景陽詩:“蝴蝶飛南園。”
(2)西山即雪山,又名雪嶺。上有積雪,經夏不消。在成都之西,正控吐蕃,唐時有兵戍之。杜子美詩“西山白雪高”,“西山白雪三城戍”,正指此地。
(3)玉關,詳見三卷注。
口號吳王美人半醉
口號,即口占也,詳九卷注。
風動荷花水殿香,(1)姑蘇台上見吳王。西施醉舞嬌無力,笑倚東窗白玉床。”
(2)(1)徐陵詩:“荷開水殿香。”
(2)《十六國春秋》:石虎正會,殿上施白玉床、流蘇帳。
琦按:吳王,即為廬江太守之吳王也。以其所宴之地比之姑蘇,以其美人比之西施,乃席上口占,以寓笑謔之意耳。若作詠古,味同嚼蠟。
折荷有贈
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1)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佳人彩雲裏,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
(1)紅蕖,紅荷也。
此篇即前卷《擬古》之第十一首,隻五字不同。
代美人愁鏡二首
明明金鵲鏡,(1)了了玉台前。(2)拂拭皎冰月,光輝何清圓。紅顏老昨日,白發多去年。鉛粉坐相誤,(3)照來空淒然。
(1)《太平禦覽》:《神異經》曰:昔有夫妻將別,破鏡,人各執半以為信。其妻與人通,鏡化為鵲,飛至夫前,夫乃知之。後人因鑄鏡為鵲,安背上。自此始也。
(2)《女紅餘誌》:淑文所寶,有對鳳垂龍玉鏡台。淑文名婉,姓李氏,賈充妻。
(3)《韻會》:“鉛粉,胡粉也,以鉛燒煉而成,故曰鉛粉。”
其二美人贈此盤龍之寶鏡,(1)燭我金縷之羅衣。(2)時將紅袖拂明月,為惜普照之餘輝。(3)影中金鵲飛不滅,台下青鸞思獨絕。(4)槁砧一別若箭弦,(5)去有日,來無年。狂風吹卻妾心斷,玉箸並墮菱花前。(6)(1)蕭子顯詩:“明鏡盤龍刻,簪羽鳳凰雕。”
(2)劉孝威侍:“瓊筵玉笥金縷衣。”
(3)《抱樸子》:“三光以普照著明。”
(4)《藝文類聚》:宋範泰《鸞鳥詩序》曰:昔罽賓王結罝峻卯之山,獲一鸞鳥,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能致也。乃飾以金籠,享以珍羞,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嚐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意。鸞睹影悲鳴,哀響衝霄,一奮而絕。劉昭《後漢書注補》:“鸞,鳳類,而色青。”
(5)《樂府古題要解》:古詞“槁砧今何在”。槁砧,砆也,蓋婦人謂其夫之隱語也。
(6)玉箸,淚也。江總詩:“紅樓千愁色,玉箸兩行垂。”《飛燕外傳》:“七出菱花鏡一奩。”《埤雅》:“舊說鏡謂之菱花,以其麵平光影所成如此。”庾信《鏡賦》雲“照壁而菱花自生”是也。《爾雅翼》:“昔人取菱花六觚之象以為鏡。”
贈段七娘
羅襪淩波生網塵,(1)那能得計訪情親。千杯綠酒何辭醉,一麵紅妝惱殺人。
(1)曹植《洛神賦》:“淩波微步,羅襪生塵。”
別內赴征三首
王命三征去未還,明朝離別出吳關。白玉高樓看不見,相思須上望夫山。(1)(1)望夫山,見二十二卷注。
其二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歸時儻佩黃金印,(1)莫見蘇秦不下機。
(2)(1)《初學記》:衛宏《漢舊儀》曰:列侯,黃金印,龜鈕,文曰印。丞相、將軍,黃金印,龜鈕,文曰章。《新書》:天子之相,號為丞相,黃金之印。
(2)《戰國策》: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去秦而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其三翡翠為樓金作梯,(1)誰人獨宿倚門啼?夜坐寒燈連曉月,行行淚盡楚關西。
(1)郭璞詩:“翹手攀金梯。”
秋浦寄內
我今尋陽去,(1)辭家千裏餘。結荷見水宿,卻寄大雷書。(2)雖不同辛苦,愴離各自居。我自入秋浦,(3)三年北信疏。紅顏愁落盡,白發不能除。有客自梁苑,(4)手攜五色魚,(5)開魚得錦字,歸問我何如。江山雖道阻,意合不為殊。
(1)尋陽郡,唐時之江州也,隸江南西道。
(2)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吾自發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泝無邊,險徑遊曆,棧石星飯,結荷水宿。旅客辛貧,波路壯闊。始以今日食時僅及大雷。塗發千裏,日逾十晨,嚴霜慘節,悲鳳斷肌,去親為客,如何如何。”《太平寰宇記》:舒州望江縣有大雷池,水西自宿鬆縣界流入雷池,又東流經縣甫,去縣百裏,又東入於海。江行百裏為大雷口,又有小雷口,宋鮑明遠有《登大雷岸與妹書》,乃此地。
(3)秋浦縣,唐時隸江南西道之池州。
(4)梁苑,在唐為河南道宋州之宋城縣。
(5)魚書,詳十一卷注。
自代內贈
寶刀裁流水,無有斷絕時。妾意逐君行,纏綿亦如之。別來門前草,秋巷春轉碧。掃盡更還生,萋萋滿行跡。鳴鳳始相得,雄驚雌各飛。遊雲落何山?
一往不見歸。估客發大樓,(1)知君在秋浦。梁苑空錦衾,陽台夢行雨。(2)妾家三作相,失勢去西秦。猶有舊歌管,淒清聞四鄰。曲度入紫雲,(3)啼無眼中人。(4)妾似井底桃,(5)開花向誰笑?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窺鏡不自識,別多憔悴深。安得秦吉了,(6)為人道寸心。
(1)估客,商人也。古樂府有《估客樂》。大樓山,在池州府城南,唐時為秋浦縣地。
(2)陽台行雨,蓋言惟夢中得相見耳。事見二卷注。
(3)宗楚客三為宰相。曲度,曲之節奏。俱詳十五卷注。
(4)陸機詩:“仿佛眼中人。”
(5)井底桃,即四卷“桃李出深井”之意。今庭中天井是也。蕭子顯詩:“桐生井底葉交加。”
(6)《太平廣記》:“秦吉了,容、管、廉、白州產此鳥,大約似鸚鵡,嘴腳皆紅,兩眼後夾腦有黃肉冠。善效人言,語音雄大、分明於鸚鵡。以熟雞子和飯如棗飼之。《桂海虞衡誌》:秦吉了,如鸚鵡,紺黑色,丹咮黃距,目下連項有深黃文,項毛有縫,如人分發。能人言,比於鸚鵡尤慧,大抵鸚鵡聲如兒女,吉了聲則如丈夫,出邕州溪洞中。
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
霜調楚關木,始知殺氣嚴。(1)寥寥金天廓,(2)婉婉綠紅潛。胡燕別主人,(3)雙雙語前簷。三飛四回顧,欲去複相瞻。豈不戀華屋,(4)終然謝珠簾。
我不及此鳥,遠行歲已淹。寄書道中歎,淚下不能緘。
(1)《月令》:“仲秋之月,殺氣浸盛。”江淹詩:“殺氣起嚴霜。”劉良注:“殺氣,寒氣也。”
(2)陳子昂詩:“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
(3)《爾雅翼》:“胡燕比越燕而大,臆前白質黑章,其聲亦大。巢懸於大屋兩榱間,其長有容匹素者,謂之蛇燕。”
(4)謝靈運詩:“華屋非蓬居。”昌向注:“華,畫飾也。”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
李騰空二首《方輿勝覽》:延真觀,在南康軍城北四十裏,舊名昭德。唐女真李騰空所居。騰空,宰相李林甫之女。《廬山誌》:蔡尋真,侍郎蔡某女也。
李騰空,宰相李林甫女也。幼並超異,生富貴而不染,遂為女冠,同入廬山。蔡居屏風疊之南,李居屏風疊之北,學三洞法,以丹藥、符籙救人疾苦。至三元八節,會於詠真洞,以相師講。貞元中,九江守許渾以狀聞,昭德皇後賜以金帛、土田。已而蛻去,門人收簪簡瘞之。鄉俗歲時祭祀不絕。昭德崩,許渾入朝,因乞賜觀額,以昭追奉,詔以詠真洞尋真觀,騰空所居,為昭德觀。
君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水舂雲母難,(1)風掃石捕花。(2)若戀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1)白居易詩有“何處水邊難,夜春雲母聲”及“雲難無人水自舂”之句。
自注雲:“廬山中雲母多,故以水碓搗煉,俗呼為雲碓。”
(2)《本草衍義》:石楠,葉似枇杷葉之小者而背無毛。正二月間開花,冬有二葉為花苞,苞既開,中有十餘花,大小如椿花,甚細碎。每一苞約彈許大,成一球,一花六葉,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綠色。花罷,去年葉盡脫,漸生新葉。
《詩人玉屑》:詩體有借對,孟浩然“廚人具雞泰,稚子摘楊梅”,太白“水舂雲母碓,風掃石楠花”,少陵“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是也。
其二多君相門女,(1)學道愛神仙。素手掬青靄,羅衣曳紫煙。(2)一往屏風疊,(3)乘鸞著玉鞭。
(1)多,猶重也。
(2)鮑照《與妹書》:“左右青靄,表裏紫霄。《韻會》:“靄,雲集貌。”
(3)屏風疊,在廬山,見十一卷注。
贈內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1)(1)《後漢書》:周澤為太常,清潔循行,盡敬宗廟。常臥病齋宮,其妻哀澤老病,窺問所苦。澤大怒,以妻幹犯齋禁,遂收送詔獄謝罪。當世疑其詭激,時人為之語曰:“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一日不齋醉如泥。”
在尋陽非所寄內
《後漢書·陳蕃傳》:或禁錮閉隔,或死徙非所。《晉書·曹攄傳》:獄有死囚,歲夕,攄行獄,湣之,曰:“卿等不幸,致此非所。”後人以囹圄為“非所”,本此。劉長卿有《非所留係聞長州軍笛聲》,亦用其字。
聞難知慟哭,行啼入府中。多君同蔡琰,流淚請曹公。(1)知登吳章嶺,(2)昔與死無分。崎嶇行石道,(3)外折入青雲。相見若悲歎,哀聲那可聞!(1)《後漢書》: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女也,名琰,字文姬。祀為屯田都尉,犯法當死,文姬詣曹操請之。時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坐者滿堂,操謂賓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及文姬進,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改容。操曰;“誠實相矜,然文狀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2)《江西通誌》:吳章山,在九江、南康二府之界,西去九江府城三十裏,南去南康府城四十五裏,與廬山相接,嶺路峻隘。宋孔武仲《吳章嶺詩》雲:“廬山北轉是吳章,岩草紛紛靜有香。”或雲:昔有吳章者居此,故名。
或謂吳障山,以其為吳之障也。周必大《泛舟遊山錄》:上吳章嶺,亂石聱牙,頗亦險峻。嶺脊分江東、西兩路界,過界便見五老峰,是為山南。
(3)《韻會》:“崎嶇,山險也。”
南流夜郎寄內
夜郎天外怨離居,(1)明月樓中音信疏。北雁春歸看欲盡,南來不得豫章書。
(2)(1)《古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2)《一統誌》:章山,在湖廣德安府城東四十裏,古文以為內方山。《左傳》:吳自豫章與楚夾漢。舊圖經雲:豫章,即今之章山。唐李白娶安陸許氏,逮流夜郎,妻在父母家,有《寄內》詩雲“南來不得豫章書”,亦言安陸之豫章也。琦按:魏顥序:“太白始娶於許,終取於宗。”則此時之婦乃宗也,因寓居豫章,故雲。《一統誌》猶以流夜郎時之婦為許相之女,以豫章為德安府之豫章山,俱誤。
越女詞五首
長幹吳兒女,(1)眉目豔星月。(2)屐上足如霜,(3)不著鴉頭襪。
(1)《江南通誌》:長千裏,在江寧府南五裏。
(2)梁武帝詩:“容色玉耀眉如月。”
(3)《晉書·五行誌》:初作屐者,婦人頭圓,男子頭方。圓者順之義,所以別男女也。至太康初,婦人履乃頭方,與男無別。則知古婦人亦著屐也。
其二吳兒多白皙,好為蕩舟劇。(1)賣眼擲春心,(2)折花調行客。(3)(1)《史記》:齊桓公與蔡女戲船中,夫人蕩舟,桓公止之不止。
(2)賣眼,即楚《騷》“目成”之意。梁武帝《子夜歌》:“賣眼拂長袖,含笑留上客。”
(3)調,嘲笑也。《世說》:康僧淵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調之。
其三耶溪采蓮女,(1)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
(1)《雲笈七簽》: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南。
其四東陽素足女,會稽素舸郎。(1)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2)(1)《唐書·地理誌》:婺州東陽郡有東陽縣,越州會稽郡有會稽縣,俱隸江南東道。
(2)白地,猶俚語所謂“平白地”也。
按謝靈運有《東陽溪中贈答》二詩,其一曰:“可憐誰家婦,緣流洗素足。明月在雲間,迢迢不可得。”其一曰:”可憐誰家郎,緣流乘素舸。但問情若何,月就雲中墮。”此詩自二作點化而出。
其五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1)新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
(1)鏡湖,在會稽、山陰兩縣界。若耶溪,在會稽縣東南,北流入於鏡湖。
詳見六卷注。
浣紗石上女
《一統誌》:浣紗石,在若耶溪側,是西施浣紗之所。或雲在苧蘿山下。
玉麵耶溪女,青蛾紅粉妝。(1)一雙金齒履,(2)兩足白如霜。
(1)《古詩》:“娥娥紅粉妝。”
(2)《南越誌》:軍安縣女子趙嫗著金箱齒屐。
示金陵子
《妝樓記》:金陵子能作醉來妝。
金陵城東誰家子,竊聽琴聲碧窗裏。落花一片天上來,隨人直渡西江水。楚歌吳語嬌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謝公正要東山妓,攜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