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實際上中朝聯合考古僅是太祖與王反修合作之一箇環節,其它尙有“累累”成果。紅朝十二年七月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同年九月十日生效,經兩次自動續期,若無變故此條約有效期至少尙存四年多。該條約全文如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1961年7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朝鮮[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今有學者提出:“進行國際合作必須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整個工作的主動權應掌握在我們手中,從計劃的製訂、發掘過程的具體操作及資料的整理必須體現出‘以我為主’的精神。特別是要保証考古發掘工作的科學性,資料的完整性。一定要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唯上、不媚外’。要運用馬列主義的理論、立塲、觀點和方法解決好歷史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考古完成後紅朝與金家王朝簽訂協議書,明確規定考古發掘報告爲初稿,是未定稿,僅供雙方內部研究時參考,不得公開發表。此初稿紅朝亦承認雖然皆爲配合朝方之意見,但中方確是主筆,且文稿以中文冩就亦是事實。但金家不久即單獨以“朝中共同考古學發掘隊”名義公開發表之,對報告內容作了刪改,以配合其“成果”,但其結論皆以中朝雙方共識爲証,且[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現今紅朝談及東北史多采証一九五五年遼西淩源出土之十六件商周青銅器及一九七三年喀左縣北洞出土之“?侯”青銅器方鼎及其它六件青銅器,少有其它實物,六十年代之大量挖墓掘墳和民間收集竟成空白。而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科學出版社之《雙砣子與崗上:遼東史前文化的發現和研究》及一九九七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之《六頂山與渤海鎮——唐代渤海國的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當時中方的結論是:“中朝考古隊的工作自始至終是在中央的直接領導和親切關懷下進行的。同時,也得到了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有關的各級黨政領導和瀋陽軍區領導的大力支持。中方成員排除了幹撓,團結一致,嚴格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辦,使這一工作取得了圓滿成功。中央對此也給予充分肯定,並專門作了批示:‘合作取得圓滿成功,但情況複雑,今後不宜再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文獻載“根據朝方再三要求並經有關部門批準”,朝方人員歸國時,贈其發掘及采集之完整和可複原物品爲二千多件(不包括陶片、泥塑殘片等),主要爲陶器、銅器、鐵器、骨器、蚌器、珠類、釘類和磚瓦類。而隨其帶走的殘器、陶片、瓦片及其它物品未記録。但提及贈品尙有三十餘件複製品,我之理解,聯合考古兩年,中方的收獲爲此三十餘件物品。這三十餘件物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據朝方透露,兩年之挖掘得物品近五千。同時尙在民間全麵征集文物,當時稱爲“采集品”,得到約三百餘件。挖掘期間曾發生中朝認知不同疑似造成文物毀損情況,如文物報曾有“我方認爲六頂山墓葬中大多有木棺或木槨葬具,雖經火燒但仍存有明顯的長方形的木棺或木槨痕跡,有的已燒成木炭或炭灰,但痕跡清楚。而朝方不僅不予承認,反而將其弄得亂七八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朝聯合考古發掘隊成員除後勤和政工幹部外,專業人士兩國人數對等,但調查地點皆由朝方提出。分兩隊進行,一隊活躍於遼寧、內蒙古東部地區,二隊爲活動於吉黑兩省及遼寧桓仁縣。涉及遼、吉、黑及內蒙古東部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遼金時期及各歷史時期的幾乎所有遺址、墓地和古城址等。第一隊挖掘地點據不完全資料透露,包括赤峰市撤水坡、平頂山、紅山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朝聯合考古發掘隊自紅朝十五年八月起,至十七年八月朝方離京回國,前後整整兩年。直接受中央領導,由國務院外辦、中聯部、對外文委、文化部及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組成領導小組,負責人有李一氓、張友漁、曹瑛、張映吾、夏鼐、牛兆勛、安誌敏、王仲殊等。聯合考古隊中方人員經嚴格政審後於紅朝十五年七月先期集中北京,認眞學習中央文件,用中央文件的精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7-06-20 19:21:25)
上述令尹之言即爲太祖之旨意,亦實爲王之所希冀。因即使允其來華考古,若無中方史學界配合,則出於民族與國家之考量,將産生南轅北轍之結論,非其無益,害莫大焉。爲中朝東北考古立基調,乃重要之舉措。紅朝十五年初,中共中央及國務院聯合發文,佈署考古發掘之中方精神,其文略曰:爲了加強中朝兩黨兩國政府和人民之間的友誼,中央決定同意朝鮮同誌來我國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26]
[27]
[28]
[29]
[3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