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23-06-15 05:49:29)
百計千方求發展,工農生產運籌忙。黨群一起扶貧弱,定使人民保健康。為了進一步增加糧食產量,運河南水源充足的地方擴大了水稻種植麵積,18個公社共增加了9萬畝。一畝水稻的產量是一畝玉米產量的兩倍,一畝麥子的三倍。祝安所在的六塘河以北地方,因缺水,卻無法旱改水。況且人均土地又少,每人隻有一畝多地,雖然一年種了兩季,但因缺水缺肥,產量不高。因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6-15 05:48:35)
當年老大哥,今日事常訛。共運爭論爭,征途拉扯多。專家皆撤走,百業盡蹉跎。北鬥明方向,齊心自渡河。報到第三天,史維華便給家中去信,匯報了對蘇大的觀感,介紹了學校的生活條件。每人每月37斤糧食,其中包括一斤糧票,一斤糕點券。另外每月每人發2元零用錢。信中叫父母不要掛念,照顧好自己身體。信寫好以後,便從學校傳達室的郵箱發出。從1956年蘇共二十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6-14 03:07:54)
皇子當年此讀書,門前多是富家車。今來千隻農家鳥,樟樹枝頭壯誌舒。淮泗中學今年考入蘇大的有六個人。史維華分在中文係,王民在政教係,劉偉賢和應成友兩人分在數學係,張之倫和史大生分在曆史係。他們昨天下午安頓好住宿,晚飯後又洗個澡,睡了一夜,基本上恢複了體力。早飯後,王民約了史維華等五個人一同上街,觀看市景,購買日用品。出了蘇大西門,便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6-14 03:07:07)
布衣小帽下江南,運水舟行四百三。揚子江中飛巨浪,潤州城裏吐山嵐。火車鳴笛催天曉,雲雀騰空縱笑談。今到姑蘇高學府,囊螢刺股效春蠶。維華上學那天,祝安把兒子一直送到了縣城運河船碼頭,買了票,又將兒子送上船,見同行的有不少同學,便放心地回去了。維華站在船上,直到望不見父親了才回到船倉。他與同去南方上學的一些本班同學都打了招呼,才找個地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6-13 02:52:14)
家鄉衣食難,外地避風寒。跋涉走千裏,漂流出海關。高考結束,史維華回到家裏,把行李一放,便要下田勞動。母親說:“你先到珠二娘家看看,她前天就來找過你了,不知有什麽事,你去看看。”於是維華放下鋤頭,便到珠二娘家去了。珠二爺在門前菜園裏幹活,見維華向他家走來,便問:“維華,你什麽時侯回來的?考上了嗎?”二爺是大嗓門,一聲叫,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6-13 02:51:19)
三年辛苦甚,今日亮刀槍。本事大和小,考場看鳥翔。還有一個半月就高考了。校領導指示,高三學生在一般情況下不要再參加社會活動,不要再參與體力勞動。教育部規定:文科考語文、政治、曆史;理科考數、理、化、政治。考外語加考外語,考醫農加試生物。喬貴灃、史維華、顧堯、王民等報考文科,倪勝、劉偉賢、應成友、田林等報考理科。複習進入了衝刺階段,晚[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6-12 01:57:35)
去年經此地,一片草茫茫。沙粒驚風起,禾苗二指長。今來幫夏收,小麥滿丘梁。鳥伴南風語,人隨車馬忙。鐮刀嚓嚓響,處處喜洋洋。高三乙班去年秋天種的小麥高產試驗田徹底失敗。出苗後滿地密密麻麻,細如牛毛。開春後,東風一吹,長勢旺盛,但很快便密不透風,根部變黃。在教生物的劉老師指導下,拔掉了五分之三,但過了穀雨,仍然濃稠細弱,一場風雨,便紛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6-12 01:56:32)
西邊天上布彤雲,運水波聲千裏聞。兩岸禾苗翻綠浪,千舟來往日紛紜。縣城緊靠運河,學校就在運河北岸不遠處。同學們課外活動時間,或者晚飯後,常愛到運河邊上散步。拿著書,說著話,三三兩兩,在大堤上徜徉。望著商船來往,聽著汽笛鳴響。或看著漁翁收網,或望著西邊的夕陽。令人腦清氣爽,心情舒暢。解放前,縣城無工廠可言,隻有幾家商場和店鋪。解放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6-11 04:01:11)
討檄下天樞,神州四害除。蒼蠅悲命苦,麻雀怨連株。老鼠哀哀叫,蚊蟲泣泣呼。人身安欲健,斬斷病源途。為了提高人民的身體健康,防止美帝國主義搞細菌戰,中央人民政府號召全國人民大搞愛國衛生運動,清除垃圾,消滅四害。四害者,即:蒼蠅、蚊子、老鼠、麻雀四大幫派。前三派傳染疾病,後者與人爭食糧食,老鼠最壞,既傳疾病,又偷五穀,是四害首犯,在首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6-11 03:58:27)
身入昭忠祠,魂為英氣淘。滿牆皆讚語,一室盡雄豪。燦燦光榮榜,錚錚壯士刀。聲名垂日月,功德泰山高。清明節,史維華與甲班的喬貴灃、王民、劉偉賢、應成友幾個人一起到縣“愛園”,憑吊烈士陵墓。這五個人家裏,在戰爭年代都有參加八路軍、新四軍的人,故對軍人有特殊感情,對烈士們特別崇敬,故於清明相約謁陵。“愛園”最早建於裏仁西北裴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26]
[27]
[28]
[29]
[3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