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小實驗:看看自己是否具備“全體現”的能力?
作者:逍遙禪
第一步小實驗:我們在看這些字時,是專注於這些字進行思維知解辯論,還是注重於整體空?還是注重“空中相”二者兼顧?
第二步:我們在見這些字時,是注重外在的文字相,還是注重自心在眼根的見?是否明白眼見即心見,去把握自心不被色相迷惑汙染?
第三步:我們在見這些字時,[
閱讀全文]
修行是否成功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根機,也就是過去世修行的基礎。
二是明理,也就是明心見性。
三是功德,也就是心行的功夫和德性。
四是助緣,也就是要遇到明師和善友。
五是改自己的毛病,也就是革新自己。
千萬注意,不要貪法。隻要起“貪嗔癡慢疑的我執”和“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的法執”,已經是背道而馳了[
閱讀全文]
如何修禪?
作者:逍遙禪
外不染、內不亂就是禪定!外不染,是指自心不往外攀緣六塵相而妄想執著分別;內不亂,是指,在自性覺照中,就是行住坐臥皆是禪!
照徹內外,就是達本性、證法身!
因為法身是指自性見聞嗅嚐覺知六性一體(無分別作用),性淨明體,毫無障礙!
而色身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的色身,是由無明妄想業識形成的,是有五[
閱讀全文]
如何修行?作者:逍遙禪
所謂的修行,就是修正自心、把握自心行正道!
如何修正自心?先認識自心無常生滅、無明妄想、迷惑顛倒、五蘊十八界障礙,後覺悟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不生滅性、無障礙圓滿性!
然後把握自心的心行,走向覺悟圓滿的正道(佛道)!191110[
閱讀全文]
用妙器、妙指、妙音來分辨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作者:逍遙禪我們凡夫的色身為漏器、凡夫心識為指、所見六塵為音。前五識與第六識,其實就是凡夫心識的五個指頭與腦袋!色身變法身,為妙器;凡夫心識變自性覺照,為妙指;妄想執著相的六塵變本性中的鏡中相,為妙音!真心要明白妙音的產生,是在法身妙器和自性覺照的妙指共同作用形成的!
單證自性[
閱讀全文]
石頭是否成佛?
作者:逍遙禪
1、從妄想心來看:石頭隻是妄想執著相,用妄想心妄想石頭成佛不成佛,皆是妄想,毫無意義!就如同幻花結幻果!
2、從心識十八界來看:石頭隻是心識執著於眼根的作用而顯現的色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所謂成佛不成佛的問題。
3、從清淨心來看:自心的見聞嗅嚐覺知本自清淨,所見石頭本清淨相,也就是心識影子。[
閱讀全文]
耳根圓通法門修法
作者:逍遙禪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就是見相離相,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見色“覺自心見本自清淨”,聽聲“覺自心聞本不汙染!
如是漸[
閱讀全文]
儒釋道三家之靜坐: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騰訊新國風2019-11-15
王摩詰詩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李太白詩雲:“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蘇東坡詩言:“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
其實,“靜坐”並非隻是詩人的專利,從儒釋道各家對其的態度中,我們可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儒家之靜坐:
內省[
閱讀全文]
為何佛我眾生三無差別?作者:逍遙禪
因為佛、我、眾生都有見、聞、嗅、嚐、覺、知六種功用,而這六種功用本就是一體的空覺性,也是遍及一切處的佛性,也叫法身!
何為佛我眾生一體?佛我眾生一體的本性佛性是同一體性(空覺性),隻是因為未覺成了眾生、當覺成了覺者我、已覺成了佛,因此說:一念迷佛即眾生,一念悟眾生即佛!覺者,佛我眾生一體!若是[
閱讀全文]
眾生平等性與心性境界的不平等我們會經常說:眾生平等,是指眾生的本性佛性平等,也叫平等的本心本性,也叫佛我眾生三無差別。
在遍及一切的平等性中,我們還要看到眾生的不平等,也就是十法界十種心性境界的不同!立足於自心,辨別自心的用心處,找到自心與佛菩薩心性境界的差距,從而提高自己的心性境界,也就是修正自心、把握自心,修行覺悟真心本性的佛[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