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媽:打完疫苗兩天了,除了偶然有一點嗓子疼外,一切正常。我很開心。希望第二針的時候也如此順利。(當當當,敲三下桌子。)說起來挺搞笑,那天撕老大夫打疫苗時候貼的創可貼,赫然發現他貼得牛頭不對馬嘴,針眼在創可貼上方一寸處!咳!朋友們聽到我沒反應都開玩笑:還想著從你這兒取點經呢,沒想到一點參考價值也沒有!真的。當年我生孩子,是我們那群人[
閱讀全文]

爸媽:
我朋友圈裏有一個種花達人,屬於所謂的“綠手指”,什麽花都能輕鬆種活,好像隨便擺弄一下就茁壯成長了。無論種籽、扡插、嫁接、壓條、插葉、分株都不在話下,也不論水培還是土栽都手到擒來,我簡直羨慕死了。
據說,我和老三都是金命,與草木植物相克,因此種花種草格外費勁,不容易活。老三偏喜歡擺弄花花草草,不知養死了多少盆花[
閱讀全文]

爸媽:你們知道“手慢無”這個詞多出現在哪裏嗎?對,廣告推銷。基本格式是“XX爆款,原價XXXX元,限時折扣,隻需XX元,手慢無。”就像每年雙十一在網上搶打折的東西一樣,手點慢了就被搶沒了。我今天要說的倒不是網購,而是疫苗。周末收到校長的信,提醒大家盡快約打疫苗。可昨天下午我們去看梅花,把刷信的事給忘了。等回家想起一看,這批疫苗已被[
閱讀全文]

爸媽:關於梅花的詩詞實在太多了!我以前喜歡“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句,但今天真正來了一趟踏雪尋梅,才覺得“一枝梅花開一朵,惱人偏在最高枝”這句最妙。連著兩天下大雪,今天學校放雪假。午飯的時候,老三給我看他朋友圈裏有人曬梅花的照片,冰雪紅梅,分外動人,就在夏天我們去過的那家日本公園裏,不遠。他建議:咱們也附庸風[
閱讀全文]

爸媽:今天在不同的群,有不同的人在推薦一個視頻。一個國內的朋友還專程轉給我,讓我給學生看。那個視頻叫《疫情過後》,是德國一個高中中文合唱團的學生唱的。作曲李風持,作詞玉鐲兒。雖然詞曲作者都不曾聽說過。但旋律優美,歌詞動人。我把歌詞抄給你們看:等到疫情過後/我想出去走走看山看水看花/看親人朋友拍一張全家福/喝幾杯團圓酒摘下藍色口罩/笑容是[
閱讀全文]

爸媽:
知道你們天天關心著美國的疫情,今天收到學校要打疫苗的消息,特意告知,讓你們安心。
上周例會的時候,校長還說我們可能會在二月底開始打疫苗。今天突然收到她的信,說已和DC教育局(OSSE)聯係好了疫苗的接種事宜,已提交所有全職或兼職員工的姓名和電子郵件,提醒大家注意以下事項:
1.二月一日周一中午十二點,OSSE會給大家單獨發郵件,[
閱讀全文]

爸媽:最近看了一檔電視節目《脫口秀大會》第三季,有點像傳統的單口相聲,但都講社會時事、生活百態、搞笑段子,既諷刺社會現象,又自我嘲笑,表現不同行業不同人物的生活狀態。雖然有些梗太牽強,但總的來說還是又開心又好笑的。其實,所謂的“脫口秀”是英文talkshow的音譯,直譯為“談話表演”,是西方自上個世紀以來非常流行的談話類節目。通常[
閱讀全文]

爸媽:前一陣子,在咱們自家的公眾號上,大姐寫的小說《那些花兒》剛連載完,寫的是一個女大學生宿舍的故事。最近,她動手開始寫另一個故事《永遠的蔚藍色》,主人公不再是青春爛漫的姑娘了,而是年過半百、有了經曆的中年女人。但依然是女性視角。雖然都是中文係科班出身的,但此前我從未見過大姐寫文章。如今讀到她細膩的筆觸,仿佛第一次意識到:對啊,她[
閱讀全文]

喜歡昆蟲,好奇想聽書的點這兒:https://www.ximalaya.com/zhubo/240910692/
第1章土蜂
小劇場:
法布爾(悄悄收起捕蟲網):“天啊,土蜂差不多和戴菊鳥一樣大!蜇一下肯定跟烙鐵烙過一樣。幸虧它沒注意到我。”
土蜂(憨厚地):“我是和平主義者,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第2章充滿艱險的進食
小劇場1:
法布爾(讚歎不已):“土蜂幼蟲能[
閱讀全文]

爸媽:
晚飯的時候和孩子們邊吃邊聊,不知怎麽就說到了迷信。我順口問孩子,美國有什麽迷信說法嗎?老大睜大了眼說:“有,太多啦!”
我當然知道有,不過我知道的都是最普遍的,人人都懂的一些忌諱,比如13是個不吉利的數字,星期五是個不好的日子,兩者重疊黴運會疊加;再比如,老美有個習慣,有人打噴嚏,聽到的人一般都會說“上帝保佑&[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