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境心影錄

一個鄉下讀書人,戀鄉土,愛讀書……
博文

編撰:史遇春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喜歡文學,博覽群書。建安年間,漢獻帝在許昌建都,孔融累次升遷,做到了“將作大匠”(官名,相當於大良造,到漢朝時已無實權)。孔融見的曹操野心越來越大,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因此,他總是寫奏章諷刺曹操。曹操忌憚孔融的名聲,也不能拿他怎麽樣。山陽郡守郗慮,很會見風使舵,因為孔融所犯的一些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編撰:史遇春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今山東金鄉縣)人,一名範汜,東漢時期名士。他和汝南人張劭是朋友。張劭字元伯。範式和張劭兩人曾經同時在太學(朝廷最高學府)學習。有一次,範式要回到鄉裏,他就對張劭說:“二年後我還回來。回來時將經過你家,我會前去拜見你父母,看看你的小孩。”張劭聽說此話後,非常高興,兩人粗略估摸下了未來見麵的時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編撰:史遇春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陳重年輕時與同郡的雷義為知交。兩人一起研讀《魯詩》、《顏氏春秋》等經書,都是飽學之士。豫章太守張雲聽聞陳重之名後,對他的德才品行非常嘉許,舉薦陳重為孝廉。陳重感覺雷義在諸多方麵都勝過自己,於是,他要把功名讓給雷義。陳重先後十餘次向太守申請,張雲都未批準。第二年,雷義因為才行俱佳,也被選拔為孝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編撰:史遇春春秋時,楚莊王招賢。西羌積石山,有一賢士左伯桃,年近四旬,未嚐出仕。後左伯桃聽得楚莊王慕仁好義,乃攜書一囊,辭別鄰友,徑奔楚國。左伯桃迤儷來到雍地,時值隆冬,風雨交作。左伯桃冒雨迎風,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濕了。天色昏黃,他走向村間,欲覓宿處,遠遠望見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燈光,徑奔過去。左伯桃輕叩柴門,有一人啟戶而出。左伯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編撰:史遇春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還是對自己的技藝不滿意,他總覺得,自己還無法用手中的琴出神入化地表現出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俞伯牙的老師知道後,帶著他,乘船來到東海的蓬萊島。老師讓俞伯牙欣賞自然界的大好風光、優美景色,讓俞伯牙傾聽大海潮起潮落的聲音、洶湧波濤的動靜。俞伯牙觀見碧浪滔天、海潮湧動、浪花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編撰:史遇春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位名叫管仲,另外一位叫鮑叔牙。管仲年輕的時候,家裏很窮,他還要奉養年邁的母親。鮑叔牙知道了管仲的境況後,想幫幫他。於是,鮑叔牙就邀管仲一起去做生意。雖說是兩人一起合夥做生意,但是,管仲沒有錢,所以,生意的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出資的。當生意賺了錢之後,兩人分紅,每次,管仲拿的都比鮑叔牙多[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作者:史遇春離散,已經成了當代婚姻的一種常態。在我還是孩童的時候,十裏八鄉要有一個離婚的,肯定是要被鄰人們說三道四、是要被鄉人們鄙棄的。人們一邊羨慕著攜手白頭的夫婦,又一邊傳揚著離婚的自由。婚姻是複雜的事情,我不明白,對於婚姻,究竟要怎樣?離婚,又要做如何的考慮?人活著,都不容易。考慮自己不容易的時候,順帶換位思考一下別人。考慮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作者:史遇春破鏡重圓的故事,出於唐人孟棨的《本事詩》。《本事詩》是唐代的筆記小說。撰者孟棨,字初中,生卒年﹑籍貫均不詳,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進士,鳳翔節度使令狐綯辟為推官,後為司勳郎中。《本事詩》一卷,所記皆為詩歌本事,分為情感﹑事感﹑高逸﹑怨憤﹑征異﹑征咎﹑嘲戲七類。其中隻有宋武帝﹑樂昌公主二條為六朝的事,其餘都是唐人的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編撰:史遇春說起桃花夫人,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詩經》裏的句子。《國風•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也不知道,是桃花映襯了美人,還是美人傳揚了桃花。總之,《詩經》之後的結果是,美人桃花、桃花美人在許多人的心中成一體、或者說成了一家,她們相伴而出、相形增輝。春秋時期,有這麽一位著名的美女。據說,她有絕代的容顏,她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作者:史遇春一曹操的一生,經過的戰陣不可勝數。其間的得失成敗,可以說是各色各樣的情況都有。曹操征戰的最終結果就是:基本上平定了北方的亂局,讓大漢的江山得到了暫時的延續,並為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這一結果,也最後確立了曹操成功者的形象。大大小小的戰爭那麽多,得失成敗自然都會有,就結果導向來看,關鍵戰局的勝利,才是決定性的,其他的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